推荐 《汉书艺文志》的几种读本 汉书艺文志 九流十家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读《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第一部史志目录,由班固在刘向、刘歆父子所作的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的基础上增删修改而成。由于《七略》在唐末亡佚,因此我们考查先秦到东汉初期的图书状况,《汉书艺文志》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料。对目录学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一个时代的书籍的基本状况,可以反映当时学术发展的概貌,而先秦两汉的学术又是中国数千年学术发展的源头。清代学者金榜说:“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二二“汉艺文志考证”条引)因此但凡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都得先读读《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汉书》十志之一,因此唐代颜师古的《汉书注》也就成了《汉书艺文志》现存最早的注本。颜注时代较早,引述了不少我们现在看不到的材料,比如当时尚存的《七略》、《别录》等,其价值不可忽视,但是仍嫌简略。后代研究《汉书艺文志》的学者很多,但大都散见,专门的著述,根据王欣夫先生《文献学讲义》第二章《目录》中“研究《汉志》的重要材料”所列,有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十卷、清王先谦《汉书艺文志补注》一卷(在《汉书补注》中)、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六卷、清刘光蕡《前汉书艺文志注》一卷、清孙德谦注《汉书艺文志举例》一卷、近人姚明煇《汉书艺文志注解》、近人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等,并指出,“若论搜集材料之富,当以姚振宗为最”,“分析体例之精,以孙德谦为最”,但若说起一个较好的读本,还当推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

顾实(1878-1956),字惕生,常州人,以治古文字学名家,著有《中国文字学》、《六书解诂及其释例》、《说文解字部首讲疏》、《穆天子西征传讲疏》等。此书据通行本及王先谦补注本通录原文及颜师古原注,逐段加以疏解,所引诸家说法皆明注其出处。而于著录诸书,则先释以存、亡、残、疑,然后条分缕析,旁征博引,考据作者生平,撮拾古书原委,考证学术渊源,很好地继承了前人研究《汉书艺文志》的传统,亦颇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宗旨。书中附有《见存六艺今古文表》、《见存百家真伪书表》、《黄侃七略四部开合异同表》,颇便读者。有学者评价说:“《讲疏》在《汉志》研究史上可视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研究的出发点和一些基本结论成为今人研读《汉志》的首选参考。此后关于《汉志》研究的成果或多或少受到《讲疏》的影响。”(傅荣贤《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该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的排印本,附有书名、人名索引,颇为实用。

陈国庆先生的《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就是一部受顾氏《讲疏》影响颇深的著作。《汇编》通录《汉书艺文志》原文及颜师古注,著录诸书下亦注明亡、存、残等情况,这些都与《讲疏》相同。在颜注之外,《汇编》又汇集了多家的注释,也包括顾氏的《讲疏》。仅在书末附录的《引用及参考主要书刊简表》中列出的参考文献就有45种,尤其注意引用顾氏未及引用的很多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后的研究成果。在汇集各家注释之后又以按语的方式间下己意。陈先生将此书的编纂目的定位在“图书馆青年工作人员学习目录学的参考”,因此对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方法和编纂体例的论述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书后附录《有关评论汉志的文章》十二篇,也颇着眼于这一点。此书编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因此也没能来得及见到一些出土文献,1983年中华书局据陈先生原稿排印出版,所有文字一仍其旧,于是保留了很多比较明显的引文错误,其实都是应该加以订正的。

《讲疏》于继往开来有功,《汇编》以征引详赡见长,而以注释者的识见而论,仍当推张舜徽先生的《汉书艺文志通释》。《通释》一书,为张先生晚年撰成,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及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其自序云:“凡前人之说有可取者,悉甄采之,句读之有误者正之,史证之偶疏者补之,亦间附论说以评断之。”有学者从张先生自述的几个方面对此书进行了评价,详见王余光《通释古书的又一个典范——读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文教资料》1995年第3期)。我没有什么更好的总结,只是觉得张先生的学问功底确实深厚,能发他人所不能发之议论。这里随便举出几条说明一下:

如《六艺略·小学类》的小序云:“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这段文字出现了两次“六体”,第一个“六体”,前代已有学者指明其误,如杨树达(引李赓芸说)、顾实都指出,“六体”是王莽时所定的字体,这里的“六”乃是“八”之讹,而《说文解字序》有同样的话,正作“八”。《汇编》引杨说,《通释》引顾说,没有什么疑问。那么后面的“六体”又是怎么回事呢?颜师古注《汉书》,把正文中所列的“六体”挨个儿解释了一遍。王先谦认为这里突然起“六体”实际上是指“小学类”中著录的《八体六技》一书中所谓的“六技”,顾实认为“王说是也”。姚明煇认为这里有疑问,但是自己没法解释。而张先生的按语云:“ 此段以文理观之,上文方叙汉兴试学童事,不应插入新莽时之六体。六体之兴,上距萧何草律之时,已二百年,非可连类而及。上文言汉初‘又以八体试之’,书经传写,误‘八’为‘六’甚早。后之读《汉志》者,因记‘六体者’云云三十一字于下,初为附注之辞,后乃录入正文。今审定此三十一字,乃后人所窜入,非班书所原有也。去此三十一字,则上下相承,文从字顺矣。”注文误入正文在古书之中并不罕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出现了关于扬雄的论述,正是后人读《史记》时将《汉书》中有关扬雄的论述附注在旁边,后来窜入了正文。张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除了“误八为六”这个前人的结论之外,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所谓“文理”,这是此前的学者都没有考虑到的层面。

此外,关于《诗赋略》的分类以及没有小类序的问题,更有按语云:“《诗赋略》与其他五略,本有不同,未可等量齐观。若《六艺略》之分述群经,必详其渊源本末;《诸子略》之叙列十家,必明其流别得失。非分为立论,何由知其梗概。其他《兵书》、《数术》、《方技》三略,皆同此例。若夫诗赋虽已分为五种,而实同为抒情之作。但有雅俗之不齐,实无是非之可辨。当向歆校定之初,但见辞赋歌诗之稿,丛杂猥多,不易猝理。略加区分,约为五种。其实细分缕析,犹可多出数种,未必即此五种已为定论也。即分别归类之际,亦有不惬当者:扬雄赋本拟司马相如,乃以相如赋与屈原同次,录扬雄赋隶陆贾下,斯已舛矣。故《诗赋略》中可议者犹多,不第无分类叙论已也。大抵有可论者论之,无可论者阙之。刘《略》班《志》于六略,或论或阙,自有权衡。善读书者,贵能心知其意,不必求其齐同也。”历代学者关于这个问题总是感到困扰,如章学诚就怀疑:“不知班刘之所遗耶?抑流传之脱简耶?”并坚持认为:“名类相同,而区种有别,当日必有其义例。”就不如张先生的观点通达。

这样的通达之论还有很多,比如历代学者聚讼纷纭、纠缠不清的七十二弟子问题、学术分化问题、孔壁中书问题、老子身世问题,张先生都有颇为精彩的论断,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些看法未必全都正确,但对于我们的读书和思考确实也是一种启发。当然,张先生的书也并非尽善尽美。因为学问大,胆子也大,有些观点也不免武断。不过历代被誉为有见识的著作大抵免不了这个毛病,我们又何必苛求张先生呢?

综上所述,我觉得《讲疏》、《汇编》、《通释》三书各有所长,读《汉书艺文志》不妨拿来相互参证。如果想进一步求索更多的材料,黄山书社2007年出版了傅荣贤先生的《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对于历代研究《汉书艺文志》的著作都有详尽的评述,亦可作为资料索引之用,可以参看。

【推荐】《汉书艺文志》的几种读本 汉书艺文志 九流十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4359.html

更多阅读

“九流十家”--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 九流十家不包括

“九流十家”--国学第一块厚重的基石国学[guó xué]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2592.htm中华国学奠基人——伏羲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因此也可以称为是国家的文学

《三杯茶》的故事 三杯茶好词好句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们的家人,我们将用生命保护你。”当当网站上介绍《三杯茶》的这几句广告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这几句诗一样的话触动我心底的一种久违的质朴、信任和视人如

声明:《推荐 《汉书艺文志》的几种读本 汉书艺文志 九流十家》为网友个人承受风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