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石
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被古今藏石界列为观赏石的“四大名石”。是最古老的品牌,是最有名的品牌。无论称“四大古石”,还是称“四大名石”,还是称“中国古代四大名石”,实际上指的都是这四种古今奇石。
灵璧石
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纪念馆內灵璧“海岳石”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秀润四时岚岗翠,宝落世间何巍巍”,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主要产于安徽省灵璧县境内。《灵璧志略》记载:“灵璧有七十峰,产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灵秀,石皆如璧。”灵璧石开发极早,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徐州上贡“泗滨浮磬”的记录。灵璧石为世人瞩目,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灵璧石不仅开发早,而且盛名久负,在供石家族中历来占据显赫的地位。《云林石谱》汇载石品一百一十六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介绍;明人文震亨撰写《长物志》,称“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乾隆帝也曾赞誉它为“天下第一石”。
灵璧石质细腻,坚如贞玉,扣之拂之,声音琤琮,余韵悠长,有“玉振金声”之美称。故古人又把灵璧石称为“八音石”。在灵璧所产的诸多石种中,扬名最早的是被称为“八音石”的磬石,《禹贡》中就有“泗滨浮磬”的记载,是我国古代的石质乐器——磬的首选材料。目前故宫、孔庙保留的编磬都是产自灵璧。
自古以来,有名的藏石家无不藏有灵璧珍品,有文献记载的就有苏轼的“小蓬莱”、范成大的“小峨嵋”、赵孟頫的“五老峰”。风流帝王李煜钟爱“灵璧研山”,宋徽宗还为常常把玩的一株灵璧小峰,题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命人镌于峰侧,并钤御印。南宋《云林石谱》上记载石品116种,灵璧石被放在首位;明人文震亨撰写《长物志》,也有“石以灵璧为上”的评判。明朝王守谦《灵璧石考》一文称:“海内王元美(世贞)之祗园、董元宰(其昌)之戏鸿堂、朱兰嵎(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万钟)之勺园、王百榖(穉登)之南有堂、曾莲生之香醉居、刘际明之吾石斋、刘人龙之梦觉轩、彭政之啬室,清玩充斥,而皆以灵璧石作供。”
灵璧石具有四个方面的独特之美:
一是无论大小,天然成型,千姿万态,并具备了“皱、瘦、漏、透”诸要点,意境悠远。
二是灵璧石的肌肤往往巉岩嶙峋、沟壑交错,粗犷雄浑、气韵苍古,纹理十分丰富,韵味十足。
三是色泽以黑、褐黄、灰为主,间有白色、暗红、五彩、黑质白章……不仅多姿而且多彩。
四是“玉振金声”的音质,轻击微扣,都可发出琤琮之声,余韵悠长。
灵璧石有“黄金万两易得,灵璧珍品难求”之说。有“试观烟云三山外,都在灵峰一掌中”之意境。
大者高广数丈,可置于园林庭院,立足为山,峰峦洞壑,岩岫奇巧,如临华岱。
中者可作小丘蹬道、河溪步石、池塘波岸缀石、草坪散石点缀。
小者可供于厅堂斋馆,或装点盆景,肖形状物,妙趣横生。
闲暇对坐,一瓯清茗,神趋其中,诗律歌节,琴韵画意 ,袅袅侧畔,顿发清思,把人带入另一境界,得到一次美的陶冶。
太湖石
苏州留园內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的“冠云峰”又名“观音峰”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
据《清异录》载: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儒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太湖石分为水石和干石两种,唐吴融的《太湖石歌》中生动描述了水石的成因和采取方法:“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得识。”干石则是4亿年前形成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除天然形成的以外,太湖石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太湖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自然形成玲珑剔透,奇形怪状的观赏石。太湖石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形奇、或色艳、或纹美、或质佳、或玲珑剔透、灵秀飘逸;或浑穆古朴、凝重深沉,超凡脱俗,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它永不重复,一石一座巧构思,自然天成。
昆石
昆山马鞍山麓亭林公园东侧两个方亭内陈列着目前最大的两座昆石,东亭
内的名曰“春云出岫”西亭内的名曰“秋水横波”,嶙峋冰清,体态飘逸。
昆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又名玲珑石又称昆山石。系石英脉在晶洞中长成的晶簇体,呈网脉状,晶莹洁白,剔透玲珑。
昆石与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又被列为“昆山三宝”之首(昆石、琼花、并蒂莲)。昆石有10多个种类,分别按其形态特征命名为鸡骨峰、杨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
昆石的开采、观赏、珍藏,可追溯到西汉,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昆石历代都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都以得石为荣,甚至不惜以重金求取。得石后给石取名,吟诗作赋,赞誉不绝。如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他的“七律”诗中有“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之句。元代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一诗中有“昆邱尺璧惊人眼,眼底都无蒿华苍。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等诗词。清代文学家归庄则为之发出了“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的感慨。
昆石早在元、明时期,昆石已作为馈赠亲友的高档礼品。自古以来一直受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宠爱和收藏。一块晶莹洁白的昆石再配上红木基座便可使得其格外典雅古朴,玲珑剔透。真可为“极天斧神镂之巧,融自然艺术之奇”的天然观赏精品。将它置于案几上能使您有“眼见尺壁,如临蒿华”,“悦人耳目、怡人心神”之感觉。
英石
杭州名石园内江南四大奇石之一“绉云峰”(吴六奇不忘查继佐恩赠之石)
英石又称英德石,因产于广东英德市望埠镇的英山而得名。宋代,英石成为朝廷贡品,与灵壁石、太湖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清代,英石列入四大园林名石(其余三大园林名石为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
宋绍兴癸丑年(1133年),杜绾《云林石谱》问世。该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石谱,其中对英石记载甚详。指出英石产地位于“英州浛洸、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并且种类“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并介绍了黄庭坚任象州太守时玩英石不惜“万金载归”,苏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名为“仇池”。宋赵希鹄在1242年写成的《洞天清录集》,把英石与灵壁石、太湖石等“怪石”列入“文房四玩”,其中有怪石辨十条,对石之特点、制作工艺作了详细描述。他这样描绘英石:“英州出此石。如铜矿,声亦如铜。倒悬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有锯痕。大者或长七八尺,起峰至二三寸,亦几案奇玩。然色润者可爱。枯燥者为足贵也。”又说英石砚山“自然成山形者可用,于石下作小漆木座,高半寸许,奇雅可爱”。《太平清话》中记述诗人范石湖(号成大,吴县人)喜爱玩英石。《渔阳公石谱》除对英石作全面记述外,还特别介绍了著名的英石绉云峰,写《绉云石记》专篇并附图,书中描述了“节署”中有一座石峰,嵌空玲珑,如云飞动,疑出自鬼斧神工,人们见了摩挲爱玩,日夕不肯离去,遂将其题为“绉云”。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到:“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钟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有数家专以取石为生。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然匠者颇秘之。常时官司所得,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皆下材也。”《全宋诗》中有大量宋人专咏英石诗句。
明朝计成所著《园冶》介绍英石的产地、颜色等大体与《云林石谱》相同,但强调了英石的作用“大者可置园圃,小者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清朝陈吴子所著《花镜》记载山水盆景制作用石“昆山白石或广东英石”,充分肯定英石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清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提出了“大英石”和“小英石”两个概念,其中还记载到英石运至“五羊城”垒为假山,“宛若天成,真园林之玮观也”。
而后,明朝的《长物志》以及清朝的《清稗类钞》、等多部著作都不乏对英石的推崇。
英石典故
宋徽宗爱石促英石开发
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皇帝,虽疏于政务,但在书画、园林、赏石等方面却有独到之处。他是我国观赏石的最大收藏家,不惜人力、物力广泛搜罗奇花怪石,即为历史上有名的“花石纲”。宋徽宗于政和七年命户侍郎孟揆在京城东北面景龙门内筑山,称为“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峰高90余步,其规模和内容集园林之大成,景点丰富,园内形成不同景区,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开成左山右水的总体格局。他派官员在江南设应奉局,挑选名花、异卉、奇石。英石进贡朝廷成为必然,绉云峰就是北运京城时在江浙一带流失的“花石纲”遗石。从此英石从民间走向朝廷。
东坡玩石引发石画“官司”
北宋治平四年(1067),苏东坡出知扬州。有一天,他的表弟陈德儒送来一绿一白两件英石,尺把见方,但透漏峭崎,清远幽深。苏东坡非常喜爱这两件英石,把玩不止、浮想联翩,忽然想起不久前曾做的一个美梦:在一处美不胜收的山水之中有一官府,挂着“仇池”牌匾,他住入此地乐哉悠哉。梦后与朋友说及此事,朋友说此仙境是道教十六洞天之一的小有洞天。于是,苏东坡马上忆起杜甫《秦州杂诗》中“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的佳句。触景生情,便以“仇池”给这两件英石命名,并为之作序提诗。
过了不久,当朝权贵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向苏东坡提出要借“仇池”石观赏。苏东坡深知王驸马表面说借,实则要占为己有,于是赠给他一首诗,说明自己的英石来自遥远的岭南英德,十分珍爱,舍不得借出。但苏东坡毕竟不敢得罪驸马,终于连诗带石送去给他。王驸马得“仇池”石后喜欢极了,写诗给苏东坡意欲占有“仇池”。苏东坡气坏了却又无可奈何,便大胆要求驸马以珍藏的唐代《二马图》作为交换。驸马当然不愿拿自己心爱之物交换。
闹得不可开交之时,苏东坡再一次写诗给王驸马,诗曰“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聊将置庭宇,何必弃沟渎。焚宝真爱宝,碎玉未忘玉。”王驸马最后不得不将“仇石”归还原主。这场吵得朝野沸扬的石画“官司”才算结束。
剑罢倚琴玩石人辛卯冬月于点石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