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学校念书,对夏衍的《包身工》印象深刻,不知道现在的学校教材中,是否还有这篇文章。《包身工》一文中,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工,文章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记载了她的外号,“芦柴棒”,这个外号也成为骨瘦如柴的代称。但是,如果夏衍活到现在,看到“芦柴棒”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时髦,不知他对自己的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新感想。
有时候,过了一个春节长假,再遇到同事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养胖了。同事立即跳起来说:你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我正为这事烦呢!有时候,好长时间没见某位女性,偶尔见面,我描述一个事实:你好像胖了点。基本上立即会遭到女人的反驳:没有,我瘦了!于是我发现,见了女性说她瘦,基本上就像给女人送礼物一样,会让她笑逐颜开,这种张嘴就来的免费礼物,效果往往不错。追求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趋势,很多人因此得了厌食症,以前有过歌星因厌食症而死亡。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妹妹大快朵颐吃完美食后,很快就会上厕所,目的是扣嗓子眼,把刚吃下的东西吐出来。据他妹妹说,这种方式是向模特儿学来的。可怜他妹妹一米六的个头,注定当不了模特,本身又很瘦,向模特儿学这个干嘛?在我看来,简直就是自我虐待。但是,夏衍笔下的“骨瘦如柴”,确实已经变成时髦的美丽。
偶然看到一个过时的旧报道,西元2006年9月,西班牙马德里时装展上,筹办方颁布了一项规定,“封杀超瘦的模特儿”。如何算“超瘦”?它用了一个指数,即身高和体重之比,称为体重指数,该指数低于18的模特儿,将不能参加时装展示。这个规定是对骨瘦如柴之美学标准的批判。其实,很多人也批判过骨瘦如柴之美,但是,坐在家里,写写文章,发表点意见,对于改变这个现象帮助不大。当王妃、明星、歌星等等大众崇拜对象,依然奉行骨瘦如柴之美的时候,观点上的批评,其作用与大众偶像的榜样力量相比,实在是很有限的。但是,观念上的批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某些人,只要这种观念是正确的,它迟早会产生影响,包括对时装展的筹办者产生影响。
如果骨瘦如柴之美是一种病态,如果追求骨瘦如柴之美会影响健康,如果骨瘦如柴的审美标准蔓延全社会将带来广泛的问题,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营造这种观念的是大众传媒,扭转这种审美观念,也需要靠大众传媒。少数握有大众传媒权利的人,终于受到正确的影响,开始用具体的措施,试图改变骨瘦如柴之美的现时流行。据说,西班牙的这一做法也受到英国的欢迎,英国的时装也算时装界的重头,不知道几年过去了,时装界对于骨瘦如柴之美的抵制有没有新的进展。进一步来说,体重指数究竟以18为合适,还是16、20更合适,将来也许还会有所调整。
时装对于大众社会,尤其是女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时装界带头反对骨瘦如柴之美,应 该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除了时装界,其他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也很大,这种针对骨瘦如柴之美的抵制态度,也应该扩展到其他领域,比方说,某些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病态的骨瘦如柴形象。对电视节目女性主持人制定体重指数的硬性标准,似乎还没有很急迫的必要,但是,这些女性主持人是否应该自己意识到这一点,避免向大众传播这种骨瘦如柴之美的不健康审美观念?此外,电视节目中,各类演艺明星们,在谈到胖瘦问题时,是否应该不再对胖的问题一惊一乍,潜移默化地向大众传播以瘦为美的观念?
以瘦为美曾经长期在西方社会流行,就像现在某些流行事物一样,比方说同性恋。现在,西方社会在认识到这种审美趣味的偏差之后,终于开始以具体措施纠正这种偏差。同其他事物一样,纠正骨瘦如柴之美,不等于反方向地把肥胖当成新的审美标准。而是要恢复到平衡、协调的态度上。事实上,这就是中国人早就提倡的“中庸”,过犹不及,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正在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其价值。如果夏衍先生依然在世,也许,他会另写一篇文章,对现代富裕条件下的骨瘦如柴之美,发出另一番批判也说不定。
相关文章:
骨瘦如柴之美
古代小脚与现代大奶
饥饿与减肥—脂肪战争
不同文明的美食
露大腿、超短裙和挎皮包
女性之美:肚皮舞
性学专家越来越无聊
裸体主义与“高贵的野蛮人”
性学专家何不更开放一点?
为什么仇恨维纳斯?
拒绝婚礼商业化婚前守贞听谁的?混乱的男女关系同性恋的动物依据
同性恋泛滥是人类的悲哀
露完屁股再露哪儿?
风流还是下流
禁忌时代的爱情女浴室里的地秤裸胸这种权力
湖南卫视的愚乐小鬼
大众文化的榨汁机
偶像崇拜的怪圈
广播电台的小惊喜
广告讨厌不只在内容
为什么收入增加幸福感缺乏
关于幸福,我们知道什么?
富兰克林与拜金主义
关于爱情的路线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