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里几个有意思的问题!转 有意思的数学问题

荆轲想刺死秦王吗?(外两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选编《战国策》之《荆轲刺秦王》,有几个问题很有意思。

一、荆轲究竟是想刺死秦王还是想胁迫秦王签订盟约?

这要从荆轲刺秦的前文说起,可惜,这部分文字在选编入教材的时候删除了。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且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请太傅鞫武献策。太傅鞫武向太子丹推荐田光,但田光认为自己精力衰竭,无法完成使命,就向太子丹举荐荆轲。太子丹把田光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明白,太子丹并不绝对信任他,于是,把太子丹的想法告知荆轲后,就自刎而死。

荆轲拜见太子丹,太子丹给荆轲磕头,并向他告知自己的计划:“我私下考虑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这些厚礼,我们就一定能如愿以偿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归还侵占的全部诸侯土地,就像当年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应,那就杀死他。秦国的大将在国外征战,而国内又大乱起来,那么君臣必定会相互猜疑。趁这个机会诸侯就可以联合起来,势必击破秦国。这是我最高的愿望。但不知道把这个使命托付给谁,希望先生您给想个办法。”

由此可见,“生劫秦王”是太子丹的首选,杀死秦王是其次。

但荆轲认为自己才能低下,恐难以胜任。太子丹恳求良久,荆轲才答应。太子丹奉荆轲为上卿,“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然而,过了很久,荆轲还没有动身的意思。

荆轲之所以迟迟不动身,是因为他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他并没有绝对的把握。倘若刺秦失败,非但自己性命不保,也辜负了好朋友田光的舍命重托,更不要说太子丹的一番盛情了。

后来,秦将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地,又挥军北进,掠夺土地,一直打到燕国南部边境。太子丹恐惧异常,再次恳求荆轲,并略带责备之意。

荆轲被迫着手准备刺秦。他先求得樊於期的首级,以当做亲近秦王的信物。太子丹为之求得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并淬满毒药,又寻得十二岁就杀人的秦武阳作为荆轲的助手,但荆轲仍旧有所待。

由此可见,荆轲是希望必胜的,而支撑他的,是好朋友田光的重托,是樊於期的绝对信任,是太子丹的一番盛情,是国难当头时的重大责任。这样看来,荆轲当然是遵从太子丹的计划的,那就是最好能够“生劫秦王”,实在不行就杀死秦王,这才能够真正回报太子丹。

于是,荆轲献图,图穷而匕首见,“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因为荆轲欲“生劫之”,所以“揕之”并不想一击致命,故秦王才能绝袖而自引而起。等到荆轲真的想刺死秦王的时候,千载难逢的时机已经消失了。

有人认为,荆轲死之前,言“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乃不实之词,是英雄末路时的自我标榜。这样的说法实在有些牵强,因为“生劫之”既是太子丹的本意,也是荆轲回报大子丹的最佳方式。此外,荆轲出发前对太子丹说“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可见荆轲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归来向太子丹复命,倘若刺死秦王,荆轲是肯定回不来的。

当然,有人说,荆轲面对樊於期时,不是说“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其揕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吗?要知道,荆轲并未言明他就是要杀死秦王,因为“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其揕胸”,乃效仿曹沫劫齐桓公(详见备注),樊於期不可能不知道这段众所周知的历史。

综上所述,荆轲刺秦王,“生劫之”是首选。

备注: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於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於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荆轲刺秦王》里几个有意思的问题!转 有意思的数学问题

二、秦武阳振恐变色是否是刻意安排?

去年,参加福州某校的公开教学活动,一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秦武阳振恐变色”是否是燕太子丹的刻意安排。

可惜,授课老师不置可否,学生们也语焉不详。

恰好,教授《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有学生也提出类似的问题。

学生们谈了很多看法。有人认为,“秦武阳振恐变色”,可以有效地吸引秦王的注意力,有助于荆轲完成使命;有人认为,“秦武阳振恐变色”,满足了秦王的虚荣心,更有利于荆轲展开进一步的行动。

马上就有同学反对。既然“秦武阳振恐变色”是为了吸引秦王的注意力满足他的虚荣心,那么,为什么“振恐变色”之后,秦武阳没有参与刺杀的行动,没有更积极地协助荆轲?

其实,回答“秦武阳振恐变色是否是刻意安排?”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什么要安排“秦武阳振恐变色”?其二,为什么安排秦武阳来演这出戏?有没有更好的人选?秦武阳难道是奥斯卡影帝?其三,荆轲是否同意这么做?如果荆轲同意这么做,对塑造荆轲的英雄形象是否有负面作用?

前两个问题不难回答,就说说第三个问题。如果荆轲同意这样的刻意安排,他为什么还“有所待”?如果荆轲同意这样的做法,那么他还是那个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英雄荆轲吗?

不难明了,写“秦武阳振恐变色”,目的有二:其一,突出刺秦的艰难,气氛的紧张;其二,对比突出荆轲的镇定自若,突出荆轲的英雄形象。

综上,“秦武阳振恐变色”绝对不是什么刻意表演!秦武阳是真的异常恐惧!

三、秦剑的质量是不是太差了点?

“(荆轲)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学生问,这么凶险的时刻,秦王的剑为什么这么不给力?很多学生大笑起来,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无巧不成书”。说白了,这文章写得太假了!

这是个好问题!关键时刻,拔不出剑,你信吗?

其实,作者已经交待得很清楚。

首先,“剑长”,剑太长,当然不好拔。

其次,“时恐急”,情况紧急,一下子拔不出来。跑步健将,碰到危急的时刻还会腿软呢?秦王在这危急关头,当然也会心惊胆战。

其三,“不可立拔”不是“不可拔”,只不过是一时拔不出来。后来,秦王不是“负剑”就把剑拔出来了吗?

当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刺秦时的紧张气氛,也是合情合理的。势如破竹、不可一世的秦国,怎料想已是囊中之物的小小燕国,居然会派人行刺!居然还是单枪匹马来行刺! (秦武阳实在算不得什么)

学生们也许只是觉得好玩,问了一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但对理解《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对分析荆轲这个英雄人物,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写作手法,却有很大的帮助。

善待并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受益匪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4904.html

更多阅读

《荆轲刺秦王》里面的故事二 ——关于“樊於期”:

关于“樊於期”:关于秦王赵政七年(公元前238年),吕不韦为报五国攻秦之仇,决定攻打山东五国。派蒙骜同张唐督兵五万伐赵。三日后命令长安君成蟜同樊於期率兵五万为后继。秦兵出函谷关后,蒙骜率领前军取路上党径直进攻庆都,驻扎在屯留,作前面

转载 荆轲刺秦王燕王喜知情吗 转载南山兵哥喜欢

原文地址:荆轲刺秦王燕王喜知情吗作者:长空星照荆轲刺秦王燕王喜知情吗荆轲是由燕太子丹派遣前去刺杀秦王的,事情不但没有成功,荆轲被杀死在秦宫大殿,还引来了秦国大军,一定要将燕国先灭掉。秦始皇二十年(前227),秦王嬴政诏令攻击赵国的军队

《荆轲刺秦王》原文与译文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 读荆轲刺秦王的感悟

几天前,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主要是写中华五千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了解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看到了李广“妙计脱身”的机智……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荆轲刺秦王》,虽

声明:《《荆轲刺秦王》里几个有意思的问题!转 有意思的数学问题》为网友左边小姐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