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宰相杨震 布衣宰相

作者【】杨暍:河南省杨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杨震是东汉布衣宰相,顶级治世文臣。为了挽救东汉由中兴到衰败的局面,杨震努力学习,奋发有为,教书肓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入仕,杨震作为三公之首,力主改革弊政,构建清正廉洁之风,反复上疏切谏,直拒权臣皇戚的不合理违规的荐官之托,公正无私,勇斗邪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诠释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名士气节,凸显精忠报国,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今天缅怀学习杨震好学精进的学风、高山景行的师德、廉吏直臣的操守、为民请命的境界、力主改革的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爱家的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激励我们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去,从而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经济增长、文化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

杨震是东汉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自幼好学,博览群经,精通学理,自成一家。他,一生既从事经学研究,又教书育人,从政为官。他,出身平民,经历坎坷,阅历丰富,资历颇深,事功卓著。他,地位高、影响大、流传久。他是东汉时期的顶级文臣,具有治世之功。他一生七十余年,经历了东汉政权由中兴到逐渐衰落的过程,面对国家日益陷入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的深渊,力主改革,切谏除弊,勇斗邪恶。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名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圣贤内涵,彰显了封建士大夫高尚气节。他一生留下了尽孝亲为、自尊自爱、槐市学风、文辉万载、泉里校书、白手起家、放驴找马、关西夫子、廉垂四知、清白传家、冒死谏诤、为民请命、醒世之死等感人事迹。

一、东汉杨震,生平简介

虽然杨震八世祖杨喜,汉高祖刘邦时因追杀项羽有功,封赤泉严侯;高祖杨敞,西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安平侯;曾祖杨忠,袭侯爵,为安平顺侯;但是祖父杨谭,因其叔父杨恽事受株连免为庶人;父亲杨宝精通欧阳《尚书》,在华山一生过着亦农亦教的平民生活。
杨震字伯起,男,生于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二月初八(公元54年2月8日),住弘农郡华阳县华山仙峪(今陕西省华阴市华山风景区仙峪)东侧牛心峪。少传家学,师从经学大师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成人后曾在弘农郡华阴县双泉(今华阴市硙峪乡双泉村)学馆教书。入仕前,二十几年,客居弘农郡湖城县泉里(今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既校书研究群经,又开馆授徒,从事教育事业。
公元108年,应大将军邓骘征辟为幕府,入仕后,曾被举荐为茂才,做过襄城(河南省襄县)令。
110年,升任荆州刺史,州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负责督察荆州地区各郡政务作的官员。
112年,升任东莱太守,郡治在今山东掖县,负责郡政务的官员。
114年,转任涿郡太守,郡治在河北省涿县,负责郡政务工作。
117年,被征调中央做太仆主管天子马车及畜牧工作,同年12月升任太常主管礼仪祭祀,进入中央机构(相当现在部长级)。
120年12月,升任司徒即为丞相,为最高官职,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相当现在的国务院总理)。
123年10月,升任太尉,负责全国军政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
124年3月,因遭谮,被罢官,死于京师洛阳城雍门外谷河畔夕阳亭,露柩陕县。
125年,以礼葬于弘农郡华阴潼亭(今陕西省潼关县高桥乡四知村)。

二、华山娇子,关西师圣

公元54年2月28日,杨震生于华山牛心峪一个平民之家,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经,公元108年入仕为官,入仕前,他曾在华阴的槐市学馆,双泉学馆,灵宝的校书堂从事教学工作,并努力学习儒家经典,门下弟子数千,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

(一)华山娇子,好学自尊

杨震年幼丧父,但是勤奋好学,孝母抚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在家乡留下了不少故事佳话。

1、好学至孝

由于父亲杨宝不愿入仕为官,躲避朝廷征召,全家搬进了华山的牛心峪,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杨震未成年时,杨宝就去世了。他少年就开始耕读事业,不仅要养活年迈的母亲,还要供养年幼的弟弟杨衡,更要研读经书,传承家学。贫寒的物质生活,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没有夺去杨震好学上进的志气,反而激励他更加刻苦用功,博览群经。
有一次,杨震去山上砍柴还带着书,中午休息时,坐在一棵大树的枝叉上看书,看到入迷时,兴奋异常,以为坐在地上,立即站起来读,结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摔得头破血流。他却不知痛疼,捧起书本继续朗读。杨震喜欢看书学习的情况,己达到痴迷的程度。
杨震不仅爱好学习,而且对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弟弟也非常关心。每到春天,青黄不接时,家中余粮不多,杨震往往把粥菜这些较好吃的饭,奉给母亲与幼弟,而自己则以野菜充饥。有一次母亲有病,杨震在老中医的指点下,亲自到山上采药,熬药伺服,母亲身体很快就好了。杨震少年时,好学至孝,品学兼优的事迹,闻名邻里。

2、槐市学风

杨震的父亲杨宝,因世道太乱,无心出仕做官,专心研究《尚书》学,一生在华山牛心峪过着亦农亦教的隐居生活.成年后,杨震子承父志隐居授徒,教书育人,再把自己所学所悟传授他人。首先就教于其父杨宝所创办的牛心峪学馆。牛心峪位于华山仙峪的东侧,该峪树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杨震开始收徒讲课,有教无类,广收贫寒人家的子弟,四方求学者络驿不绝,学生最多时,达上千人,学馆如市,书声朗朗,因牛心峪学馆周围广植槐树,故牛心峪学馆又称槐市学馆。杨震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以清白正直仁义为要,教风端正,讲学认真。杨震不仅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教给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做人道理。他的治学精神、高尚情操被后世誉为“槐市学风”。有人赞誉杨震的为师品德,像槐花一样洁白无瑕。

3、自尊自爱

杨震开馆讲学,为人师表,不仅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教学生自立自强的做人道理,且自己以身作则。杨震担任的教师职业,相当于现在的民办教师,既要教书,又要种地,亦农亦教,耕读相兼。相传,当时学生们看到老师既要讲课,又要种地,非常辛苦,就偷偷到田里帮他种庄稼。而性格耿直的杨震为了使学生专心读书,不要越位,过早地考虑别人的事情,就把学生帮助种的禾苗拔了,另行栽种,借以断绝学生再生耽误学习时间,而为老师帮忙干活的念头。杨震认为耕种是老师践行自立自强生活的个人行为,蕴含着老师的荣誉和自尊。另一方面,他要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自尊、自立、自强的道理。自己种田供养母亲是做儿子应尽的本分,这也是不能由他人代劳的,否则会落得不孝的骂名。杨震以实际行动教肓学生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由于杨震教书认真,常常无瑕兼顾地里的庄稼。别人的地都种完了,他才开犁,别人的粮食开始晾晒了,他的庄稼才开割,误农时,收成不好。邻里们看不过去,经常有人送些粮食接济他家。而杨震不管是谁送来的,一律如数退还,村中邻里不收。杨震想出一个办法,凡是有人给他家送粮食,他就整天,只吃一种叫蕨的野菜,而不吃邻里送的面食,多次因营养不良,而晕倒。邻里知道他退粮的心意已决,绝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周济,只好把送往他家送粮食取回。这样杨震反而高兴起来了,也精神起来了。杨震自己为人师表,身体履践,言行一致,自立自强,堪称师界楷模。

4、关西夫子

杨震在教学方面的名气越来越大,牛心峪的槐市学馆,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在其母亲谢世后,为了方便教育,杨震把学馆从牛心峪迁到了古驿道旁的双泉里,双泉里位于华阳市硙峪乡双泉店村。
创办双泉学馆,学生比槐市学馆还多,虞放、陈冀等人就是出自杨震的学生。虞放在汉桓帝时,官至司空。书堂铭:“两泉交流、双桥结彩,晚霞永照、文辉万载”是杨震在双泉学馆教书成就的真实写照。
此后杨震常客居湖城县泉里(今河南省徐灵镇杨家村),校书研经,且继续设馆授徒,修身齐家,韬光养晦,二十几年拒不接受州郡的举荐,为日后入仕集聚力量,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

(二)湖城客居,研经授徒

杨震出身经学世家,其高祖杨敞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家学渊源颇深。先祖曾把许多刻科斗文的典籍封藏在湖城县境内的一个山洞里。先祖遗训,这些经书,非品学兼优博学多识的子孙不得翻阅。杨震随着从牛心峪槐市学馆到泉店村双泉学馆既学又教,亦教亦学的反复实践,学问大大提高,声名远播。杨震为了避朝廷征召入仕为官,专心研究学问,正当青壮年客居湖城县泉里(今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寻访先祖所藏经书,完成先祖遗训,开始了校点经书兼教肓学生的校书授徒生涯。

1、泉里校书

杨震家学渊源颇深,他的先祖曾把许多刻科蚪文的竹简典籍,藏在湖城县泉里附近的山洞里。使这些宝贵的书躲过“秦朝焚书”一劫。父亲杨宝临终前将此秘密告诉了杨震。杨震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家父遗训,加之在华阴学习讲学过程中,已养成了好学习贯,提高了研究能力。年近三十岁时,他决定离开家乡到邻县湖城寻访先祖所藏经书。杨震在泉里村西边高地上的山洞发现了藏书,装满一个山洞,足有2000多卷,于是就打算在附近修建一个研经讲学之用的地方,潜心研究古文经书。这就是杨震脱俗发迹的泉里“校书堂”。之后,杨震在此专心研经、授徒,二十几不答应州郡的入仕举荐,为其脱俗入仕积聚了力量。唐朝诗人胡曾著《校书堂》诗云:“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至今的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还有藏书洞、洗笔池、校书堂等遗址,建有杨公祠。
布衣宰相杨震 布衣宰相
灵宝校书堂是杨震从一介平民变成一代大儒的地方。这里是杨震观天下风云,研究圣贤经书,培育英才,扩大社会影响的地方,也是脱俗发祥圣地。

2、白手起家

相传杨震刚到湖城县泉里(今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时,借住在亲戚家的一间破房子里。亲戚家以卖豆腐为生,每天晚上磨豆腐,蒸豆腐,几乎都要忙一整夜,早上好挑出去卖。杨震,白天教书、种地,晚上才有时间校正研究先祖留下来的经书。亲戚家磨豆腐的“叮叮咣咣”的声音,影响杨震静思校书,杨震决心自己盖一座房子。他就每天早起,晚睡打土坯,准备在山坡上盖起自己的房子。他的房子建到一半时,亲戚学生知道了,都来帮忙。杨震却毫不领情,坚决不让他们帮助,并声明“谁要帮助盖,我就把房子推倒”。大家认为杨震可能是生他们气,开头没有来帮忙的原因,就趁杨震不在时,把两间土坯房盖起来了。杨震知道后,竟真的拿起锄头,把垒好的房子扒了。然后,又重新打坯、垒墙,最后靠自己的双手把房子盖起来了。有人不理解质问杨震,为啥拒绝大家的好意呢?杨震笑着解释道:“我年轻力壮,完全可以干好这件事了,另外,盖房子的过程,可以磨练我的意志,培养我克服困难的能力;我不能养成凡事依赖别人的习惯。”这就是成语故事“白手起家”的由来。这也显示了杨震自尊、自立、自强的一惯个性,说明杨震的品德和修养是通过从一件件小事做起而养成的。

3、耕读养心

在湖城县客居时,杨震在远离村子的山坡上,种有几亩地,湖城县的学生们也是不顾杨震的婉拒,竟偷偷帮助杨震种好。杨震知道后,也是把他们种的苗全拔了,重新自己栽。几位学生跪在杨震面前哭着问:“老师我们这样做,到底错在哪里?”杨震忙扶起学生,十分诚恳地说:“你们没有做错什么,我想让你们认识到“清白”的人格,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养成的。如果我今明天接受你们帮助种地,明天接受他人帮助改作业,那么我的懒惰和贪婪就会逐渐养成。所以通过这件事我想让你们明白“不贪一粒米,才会拒千金”的道理。要养成高尚的人格,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学生们这才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4、放驴找马

在客居湖城县时,有一天,杨震到皇天塬山涧背竹书,路过集市,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当街大哭的小青年。他走上前一看,发现认识这个年轻人,叫李欣。杨震拍拍他的肩膀问:“李欣兄弟为啥当街大哭?”李欣一看是自己村的杨震,就不哭了。他说,我爹让我把家里的“雪里白”大马拉到集市上来卖,我把大马拴在这棵树上,去那边吃点东西,回来就发现这棵树上的“雪里白”大马不见了,拴上一头又老又瘦的毛驴,我可怎么办呢?说罢又哭起来。杨震听后就有了主意。他解下拴毛驴的缰绳,对李欣说:“我们跟着它走,看它往哪里跑。”李欣放了毛驴。毛驴一路小跑,跑到了五六里外的杜家村一户人家门口,停住脚步,拱开房门径直走进牲口棚,而这家的牲口棚里正拴着李欣家里的“雪里白”大马。该马看到李欣如见亲人一般叫了起来。这家的主人看到这幅场景,惊呆了。杨震帮助李欣找了到马,并给这家放回了驴,解决了一起民间纠纷。这则故事反映了杨震敏捷的思维能力,果断的处事能力。另外也体现他关心社会、关心百姓、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杨震不仅有研究学术、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很强地解决世事的观察能力、思想能力、决断能力。
上述大量历史事实与传说故事,充分说明杨震在入仕为官以前,他把精力放在学习文化知识上,修炼人格上,潜心教育上,韬光养晦上。他弟子遍天下,学问富五车,世事已洞明,胸中怀天下,品德才能人人夸,扩大了社会影响,集聚了力量,这为他日后成为东汉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布衣宰相,清正无畏

公元108年,杨震应大将军邓骘的征辟入仕为官,曾担任过将军幕府,襄城县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职。为官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为政敢作敢为,力主革改弊政,刚正不阿,勇斗邪恶,留下“廉垂四知”、“屡疏切谏”等感人事迹。

(一)经学入仕,廉垂四知

东汉后期,寒门子弟,要想进入仕途,必须通过刻苦学习经学,养望乡里,通过州郡荐举或者公卿征辟,方可进入。杨震就是专攻欧阳《尚书》,开馆受徒,声名远播,后经大将军邓骘征辟,步入仕途的。

1、经学之家

杨震八世祖喜杨喜,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因功封赤泉侯,曾祖杨敞,汉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安年侯,且为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家传学术渊源颇深,西汉时的弘农杨氏已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但其祖父杨谭因杨恽(杨震的祖父杨忠之弟)事受牵连,被免为庶人,即平民百姓。到杨震之父杨宝时,杨宝无心做官,于是专心研究《尚书》,在汉哀帝、汉平帝时期,他们一家住华山牛心峪,过着设馆授徒教书肓人的隐居生活。王莽篡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杨宝和其他几个名士,被一同召入京师,但他不愿为王莽效命,于是找机会逃回深山。东汉初年,刘秀知道此事后,非常敬佩,特意派公车去接他入洛阳,但杨宝因年事已高,婉言谢绝。所以到杨宝时,杨家已由官宦之家变为平民之家,专攻经学。杨震出自这样经学之家,深受父亲杨宝的影响,从小便博览经书,务求精通。另外他又得到当时著名经学大师,曾官居太常的桓郁倾心传授欧阳《尚书》,因此,学问精进。

2、名师指点

杨震除严传家学外,还师从名师桓郁。桓郁出自经学世家。他的父亲桓荣是东汉初的一代经学大师,从小在长安,师从太学博士朱普,专心研究《尚书》。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为太子选老师,先是找了桓荣的弟子何汤,听说何汤的老师是桓荣,转而让桓荣教太子。并拜为侍郎成为明帝老师。桓郁是桓荣的二儿子,同样是东汉一代大儒。他自幼专攻《尚书》,长大后从事《尚书》学的教授工作,门徒多达数百人。杨震得到桓郁的倾心传授,为其成为东汉大儒,奠定了基础。

3、邓氏征辟

邓太后(80-121),名绥,出身名门世家。她祖父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之首的邓禹,父亲邓训曾历任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镇守边疆时深受边民爱戴,母亲阴氏则是光武帝阴皇后的堂侄女。邓绥从小喜爱读经书,做了太后,还常召当时著名的女学者班昭入宫,向他救教经书和天文历法等。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邓绥年仅二十六岁便成为太后。面对国家无穷的难题,急需人才,邓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征辟杨震入大将军幕府。杨震同其父杨宝态度非常相似,但又有区别。杨宝是终生不应召,杨震是数十年间,从不答应州郡的察举推荐,但是他又有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杨氏同邓氏的家学渊源相似,因此,杨震五十多岁时,才答应邓氏之征辟。
为了改革朝廷弊政,实现治世之道,接受大将军邓骘的征辟下,出任一名僚属。日后一步步从襄城县令干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宋、涿郡太守,在郡县地方工作中成绩卓著,名闻京城。他的工作方法是“先阳春以布化,后秋霜以宣威,宽猛惟中,五教时序,功洽三邦。”展现了杨震的治国安邦的才能。这同他自幼养成的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不无关系,更同他为人师表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严于律己、清白做人的高尚品德分不开。同时与家教的熏陶、名师的指点、邓氏的推荐分不开。杨震为官清廉的事迹成为千古佳话。

4、廉垂四知

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转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今山东省东巨野东南)县,在这里停留休息。昌邑县令王密原来是由杨震举荐为荆州茂才。王密想借恩师转任途经之机请求拜见恩师,表达一下对老师的知遇之恩,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当晚王密却怀揣着十斤黄金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杨震见此非常吃惊。并训斥道:“当初我举荐你是看中你品行和才学而举荐的,反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呢,拿这礼是干啥呢?”王密低声下气地说:“夜已经黑了,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不会影响你的形象。”杨震听了此话更为震惊。他惊讶王密这样的昔日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今也变成了这样劳于事故的官吏,凡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严厉谴责:“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极为惭愧地携金离开。从此,杨震不论转任何职,坚持不接受他人的请托与拜会。杨震四知却的故事很快在当地广泛流传,百姓们都为杨震居官清廉,洁身自好的品格所打动,亲切的称他为“四知先生”。《辞海》把“四知”作为词目收录。为了追思和缅怀学习、传承杨震清正廉洁、表里如一的崇高品德,杨震生前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都纷纷更名“四知”以示敬仰,如华阴的双泉学馆更名四知书院,潼关高桥乡吊桥村更名“四知村”,莱州有“四知堂”,昌邑县有“四知台”。弘农杨氏历代以“四知”为堂号。后世为了鞭挞当时借用手中权力,索贿受贿坑害百姓的贪官污吏,文人们提炼了“金投暮夜”“四知金”“后谢金”“故里吏金”“报恩金”等故事,以讽刺那些秘密行贿和接受不义之财的人和事。千百年来“廉垂四知”的故事成了杨震生平事迹的集中表现,当今潼关县高桥乡已把杨震陵园当做廉政教育的基地,每年清明节祭拜。

5、清白传家

杨震官至司徒时,不但对自己要求更严格,而且对自己的家属、儿子、孙子,要求更严。全家人一直以蔬菜为食,极少吃肉,出门都是自己步行,不许子女搭乘他的官轿、官马。家乡连一处像样的住宅都没有,他的老朋友和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辈们都劝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家业,他不肯。事后,几位朋友和族上长老不给他打招呼就把他的两间老房扒了,盖成了大宅院。相传一年春天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杨家村看一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城县杨家村,发现原来住的土坯房不见了,却建起了占地十几亩,房屋上百间的大院,且雕梁画柱。杨震问邻居这是怎么回事,邻居讲这是你的几位朋友出资建的,说是给你的后代子孙留下一份家业。杨震坚决不肯接收,义正词严地说:“你们立即给我拆了,你们这样做是毁我清白的名节。我是把人人称颂清白的名誉留给后代子孙,而不是给他们留下楼房瓦房。你们把二者相比哪份礼更厚呢?我认为,清白的名声厚过楼房瓦房啊!”事后,他们拆除了此院,恢复原状。这就是“宁给子孙留清白,不给子孙留资财”的杨氏家训的来由。此后清白传家即成为家训为弘农杨氏子孙代代呵护和传承。日前“清白世家”的匾额,挂在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的祖居内。杨尚昆的故居称为当代“四知堂”。杨震学识渊博,能力非凡,在为官十六年里,力主革新,清廉公正,成绩卓著。杨震在三公之位时,屡次上疏,力主改革弊政的事迹尤为突出。

(二)屡疏切谏,改革弊政

自从地方调到中央任太常之时,杨震发现以前太常官暑的人员大多数不是依靠自己的学术能力进来的,而是依靠内部关系混入的,太常官署成了大臣们建立私党的地方。上任后杨震打破这一陋习,亲自举荐通晓儒家经典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五个人,把他们从一般的儒生直接提升为博士,极大的弘扬了正气,还原了学术的求真务实之风。天下儒士对这一新举措无不交口称赞。这是杨震从地方到中央,不畏强权,力主改革的开始。也是他为实现改革朝廷弊政,树立清正廉洁之气的发端。自120年杨震担任司徒(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总理)到123年转升太尉,至止被罢免曾五次上疏切谏。这是杨震的职责所在,也是性格决定的。

1、劝王圣离宫疏

公元120年(安帝永宁元年),杨震由太常升任司徒。这是他仕途的又一次飞跃。从此他进入了三公之列,是东汉的最高级别的官员,也是他站到了朝廷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公元121年(建光元年),邓太后去世,安帝刘祜开始执掌政权,皇权和邓氏集团的矛盾成为朝廷之上的主要矛盾。安帝以谋反的罪名剥夺了邓骘、邓悝的爵位,敕死邓骘从弟河南尹邓豹、度辽将军邓遵等邓氏亲属。在这场斗争中,安帝刘祜开始起用乳母王圣和宦官势力,杨震虽然没有列入邓氏余党,但他是邓骘所举荐的官僚,处境也十分危险。但是为了江山社稷,选贤任能之根本不能不坚持,除污祛秽的天理不能不遵守。杨震不畏权贵,冒死上王圣离宫疏,劝安帝同乳母王圣保持距离,割舍私情,留心国事。实录《后汉书·杨震》的记载,敬请方家解读评说。
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艾在官,四凶流放,天下威服,以致雍熙。方今九德未事,嬖幸充庭。阿母王圣出自贱微,得遭千载,奉养至躬,虽有推燥居湿之勤,前后赏惩,过报劳苦,而无厌之心,不知纪极,外交属托,扰乱天下,损辱清朝,尘点日月。《书》诫牝鸡牡鸣,《诗》剌哲妇丧国,昔郑严公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贬之,以为失教。夫女子小人,近之喜,远之怨,实为难养。《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舆于政事也。宜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伯荣,莫使往来,令恩德两隆,上下俱美。惟陛下绝婉变之私,割不忍之心,留神万机,诫慎拜爵,减者献御,损节征发。令野无《鹤鸣》之叹,朝无《小明》之悔,《大东》不兴于今,劳止不怨于下。拟踪往古、比德哲王,岂不休哉!”
这份奏章一到安帝之手,皇帝就拿着给乳母王圣等人看,这些皇帝的宠臣们因此都对杨震恨之入骨,安帝对杨震的建议不屑一顾的态度,无异是对王圣、伯荣母女,违法乱政行为的默许和鼓励。

2、纠刘瑰袭爵疏

杨震明知安帝把他的建议不当回事,但是为了引起安帝的警觉和注意。又上纠正刘瑰袭爵疏,指出伯荣的丈夫刘瑰继承从兄刘护的朝阳侯的爵位,不符合大汉的法律,也有违儒家道义。劝安帝按规范行王道,纠正刘瑰袭爵决定。
复诣阙上疏曰:“臣闻高祖与群臣约,非功臣不得封,故经制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篡也。伏见诏书封故朝阳侯刘护再从兄瑰袭护爵为侯。护同产弟威,今犹在。臣闻天子专封封有功,诸侯专爵爵有德。今瑰无他功行,但以配阿母女,一时之间,既位侍中,又至封侯,不稽旧制,不合经义,行人喧哗,百姓不安,陛下宜览镜既往,顺帝之则。”安帝对司徒杨震的再次切谏,看后不自省,反怪杨震多事,延光二年(公元123年),让杨震从司徒转任三公之一的太尉。不让他管国务,而让其主管军事。

3、呈政治改良疏

面对宦臣当道,结党营私,国家日益陷入危机,杨震虽然离开了司徒之位,第三次上疏安帝,请求改良政治,疏远乳母王圣,宦官樊丰等,揭露乳母王圣势力同宦官势力相互勾结的情况,为此杨震向安帝呈上政治改良疏,阻止为乳母王圣建豪宅。震复上疏曰:“臣闻古者九年耕必有三年之储,故尧遭洪水,人无菜色。臣伏念方今灾害发起,弥弥滋甚,百姓空虚,不能自瞻。重以螟蝗,羌虏钞掠,三边震扰,战斗之役至今未息,兵甲军粮不能复给。大司农币藏匮乏,殆非社稷安宁之时。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合两为一,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今盛夏土王,而攻山采石,其大匠左校别部将作合数十处,转相迫促,为费巨亿。周广、谢恽兄弟,与国无肺腑枝叶之属,依倚近幸奸佞之人,与樊丰、王永等分威共权,属托州郡,倾动大臣。宰司辟召,承望旨意,招来海内贪污之人,受其货贿,至有臧锢弃世之徒复得显用。白黑混淆,清浊同源,天下欢哗,咸曰财货上流,为朝结讥。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怒,力尽则叛。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安帝对杨震接二连三的诣阙切谏,并不采纳,置之不理。樊丰、谢恽等人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他们伪造诏书,调发国库的钱、粮库的谷物,征集工匠,征发徭役,砍伐树木,各自却修建豪华住宅、园林、池塘、店堂、庐观、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

4、痛陈改革时弊疏

面对国家倾危的情势,杨震屡挫屡上,但改变上疏的方式,借助发生地震这样天灾之事,第四次上疏,劝安帝听从上天的劝诫,立即出手改革时弊,惩奸除恶.震因地震,复上疏曰:“臣蒙恩备台辅,不能奉宣政化,调和阴阳,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臣闻师言:‘地者阴精,当安静承阳。’而今动摇者,阴道盛也。其日戊辰,三者皆土,位在宫中,此中臣近官盛于持权用事象也。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宁,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商邑之翼翼也。而亲近幸臣,未崇断金,骄溢逾法,多请徒士,盛修第舍,卖弄威福。道路欢哗,众所闻见。地动之变,近在城郭,殆为此发。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书》曰:‘僭恒阳若,臣无作威作福玉食。’唯陛下奋乾刚之德,弃骄奢之臣,以掩妖言之口,奉承皇天之戒,无令威福久移于下。”
杨震冒死上疏,指出王圣,樊丰等到是皇帝的亲幸之臣,但却不同皇帝同心协力分忧解难,反而操持权力,作威作福,败坏江山,劝戒皇帝借天灾、民怨为由予以处理。虽然杨震位高但权轻,因为他是当时名儒,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所以樊丰、王圣对他恨之入骨,不能轻举直接加害。安帝的不自省使杨震疏疏落空,空增名士奸党双方之间的仇恨罢了。

5、请求赦免赵腾疏

后来,有位河间郡男子赵腾到皇宫门口上书安帝,借自然灾害评价朝政得失,安帝极为震怒,要求有关部门严查,最后得出了“赵腾欺君罔上,大逆不道”的结论,要将赵腾杀头示众。杨震又不顾个人安危,上疏切谏,为民请命,请求安帝赦免赵腾,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震复上疏救之曰:“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殷周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所以达联明,开不讳,博采负薪,尽极下情也。今赵腾所坐激讦谤语为罪,与手刃犯法有差。气为亏除,全腾之命,以诱急荛舆之言。”安帝不同意杨震的处理意见,坚持把赵腾杀头示众。
上述五疏,章章都是条理清楚,观点明确,有理有据,直切要害。但在皇帝不省世事,大臣百姓的忠义进谏,均不能触击其灵魂。杨震虽位居三公之首,位高却权轻,仅为顾问而已,得不到安帝信赖和支持,再好的建议,形同空文,苍白无力,但是杨震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忠贞爱国、逾挫逾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另外上述五部奏章虽然事件不同,但中心一致,为了挽救东汉由盛而哀的局面,杨震力主改革弊政,弘扬正气。这反映了杨震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敢做敢为,勇于进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胆小怕事,遇事或逃避的怯儒。他还是一个刚正不阿,勇斗邪恶的猛士。

(三)刚正不阿,勇斗邪恶

杨震于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担任太尉,成为朝廷形式上的军士长官,拥有征辟官员的特权。但杨震以公正闻名,对官员的选用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规则,坚持以德才为先的原则,绝不徇私枉法。不仅拒绝皇戚权臣的请托,而还严查奸臣的恶迹,收集证据,昭告天下,公理处之。

1、拒绝请托

有一次,皇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向太尉杨震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希望他能特殊照顾,帮助征辟,提拔任用。杨震坚决不从,一口回绝。耿宝不死心,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皇戚的关系和权势对杨震施加压力。耿宝亲自到杨震的家门口等候,一见面就质问杨震:“李常侍国家重臣,他想推荐自己的哥哥入仕为官,有啥不妥?这不仅是他的意思也是皇帝的意思,我仅是传达皇帝的意思罢了,你杨震为什么不征辟呢?”语气中充满要挟与以权压法的味道。言外之意,你不举荐李闰的哥哥,就是违反皇帝旨意,是藐视皇上。杨震却义正言辞:“如果皇上想让我举荐某人为官,按照规定应该有尚书的敕令,而你空口无凭有假传圣旨之嫌,不能办。”杨震不留任何情面,斩钉截铁的拒绝耿宝。因为此事,杨震不仅得罪皇帝身边的宠臣李闰,而且得罪了外戚耿宝。
又有一次皇后阎氏的哥哥,执金吾阎显向杨震推荐自己亲近的人,杨震同样言辞拒绝,这样又得罪权倾一时的阎氏外戚。作为朝廷重臣,杨震为了国家社稷,刚正不阿,威武不屈。时任司空的刘授做法与杨震所为形成鲜明对比。刘授一听说这两件事,立刻,利用自己的权利把这两人向朝廷进行了举荐。几天之后,这两个人都受到了提拔重用。
由于东汉选官,实行察举制,三公均有征辟之权,杨震举荐人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阿权贵。杨震拒绝耿宝、阎显的征辟之托又得罪了另一股宦官、外戚当权势力,加上以前因上疏得罪安帝乳母王圣和宦官樊丰的势力,他把朝廷上的奸臣全都惹恼了。招致宦臣、外戚势力的联合陷害,使杨震在朝廷上日益孤立,处于十分危险境地。这是任何一位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直官员共同宿命。

2、查奸遭谮

延光三年(124年)春天,安帝东巡去祭拜泰山。一时间朝中的奸臣乱党没有了纪律,开始放纵恣睢,大行不法之事。樊丰等人趁此也建豪宅。这时没有了皇帝这个保护伞,也有利于杨震调查落实奸党罪证。经过周密布置和细致调查,杨震的部下高舒从樊丰的下属将作大臣那里查得了樊丰等人伪造皇帝诏书的罪证。于是据实写好奏折,准备皇帝一回京城,就要上奏。樊丰等人通过奸细打听到了杨震掌握了他们伪造诏书,假传圣旨的罪证之事,十分恐慌。他们不能坐以待毙,希望能够转危为安,而他们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先发制人,在杨震上奏皇帝之前置其于死地。
樊丰等人利用太史官发现星宿的位置与平时不一样,有的星星向相反方向运动,预示着朝廷中奸臣当道,要及时向皇帝报告的机会。诬陷杨震就是朝中“奸臣”。列举杨震的作奸动因与事实:①自从皇帝您没有听从杨震的建议赦免赵腾的死罪之后,杨震就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心有不满;②他是邓氏外戚集团所举荐的人,陛下清除邓氏势力,又增添了杨震的痛恨之心。安帝在未查明真相之前,先入为主,偏偏听信,草率行事。尚未回宫就连夜派遣使者以皇帝的旨意,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印绶,罢了杨震的官。杨震已知自己遭到奸臣构陷,他采取闭门谢客的策略,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没有结党营私。但杨震一日不死樊丰等人的奸党寝食难安。樊丰等人又联合所有反对杨震的奸臣外戚势力,他们请大将军耿宝以杨震不服皇帝的处分为由上奏安帝,进一步陷害杨震。安帝又一次轻信谗言下诏,命令杨震离开京城,回家养老。

3、醒世之死

杨震胸怀精忠保国之志,虽位登三公之首,却无回天之力,眼睁睁的看着奸臣当道,扰乱朝纲,却不能诛杀他们。壮志未酬,罢官归故里,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有何面目见家乡父老,有何面目见日月苍天。怨自己智力低下还是怨奸臣太狡猾。当走到京师洛阳城西雍门外谷水畔夕阳亭时停了下来,杨震心潮澎湃,慷慨激昂地对他的儿子和学生们说:“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家冢,勿设祭祀。”言毕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杨震用生命证明自己的清白。杨震之死是他的政治理想抱负与黑暗现实的矛盾终结。他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彰显士大夫所推崇的“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节。杨震的肉体虽然结束了生命,但他的精神生命才刚刚诞生。杨震为官刚正不阿,正直公道,廉洁自守的精神,成为历代清官的楷模。

4、陕县拦丧

对于陷害杨震的奸臣而言,杨震壮烈的死,无异是对他们的挑战和示威,并不是向他们低头,也不是认输。樊丰等奸臣暗中指使弘农太守移良,想办法继续侮辱杨震的尸骨。以泄私愤移良立即派遣属下官吏在陕县拦截为杨震送丧的队伍,让“露柩道侧”,使杨震尸骨不能入土为安。这严重违反了当时的伦理道德,同时将杨震的几个儿子发配到邮递系统,充当驿差送信,路过的人们无不为此痛苦流涕.杨震在同奸臣乱党的斗争中,始终坚持真理,秉承正义,刚正不阿,逾战逾勇,显示一位杰出政治家勇斗邪恶的坚强信心和坚定决心.杨震刚正不阿勇、斗邪恶的形象,永照史册。

四、杨震精神,千秋共仰

杨震一生为学务求精通,为师诲人不倦,为官清正廉洁,忠贞爱国,力主改革,刚正不阿,公正无私,坚决同一切黑恶势力作斗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一生留下了大量精神财富,光耀千秋。

(一)潼亭永驻,四世清风

杨震一生清清白白,为学认认真真,从教兢兢业业,做人自立自强,为官清正廉洁,公道公派,到头来反遭奸党谮陷,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是政治形势,总是千变万化的。公元125年,安帝驾崩,阎氏外戚势力扶植的傀儡皇帝——少帝,当了一百多天皇帝就病死了,由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发动宫廷政变,推翻阎氏,扶立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作为阎氏势力的同党被诛杀。杨震被冤罢官致死一事在学生虞放,陈翼的追讼下,得以平反昭雪。朝廷上的大臣都称颂杨震忠诚实在,顺帝下诏征调他的两个儿子为郎官,赏赐金多达百万,用葬三公的礼仪把杨震的尸骨改葬华阴潼亭,凡是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们,无论远近都前往致哀悼念。

1、潼亭永眠

杨震的灵柩由陕县迁至潼亭以礼下葬时,许许多多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前去送葬。另外天灾不断,顺帝深感杨震的冤情深,乃下罪已诏:“故太尉震,正直是舆,俾匡时政,而青蝇点素,同兹在藩。上天降威,灾害屡作,尔卜尔筮,惟震之故。朕之不德,用彰厥咎,山崩栋析,我其危哉!今使太守丞以中牢具祠,魂而有灵,偿其歆享。”还派太守在杨震墓前,供奉上猪羊祭品,祭祀杨震亡灵,以求消灾,得平安.1959年,因建三门峡水库,渭河水位上涨,陕西省考古所对杨震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出土文物存放于陕西省博物馆。2008年当地政府批准了重修杨震陵园的规划。2010年是杨震长眠潼亭1885周年,将建起缅怀学习先贤的场馆,以慰先贤的在天之灵!

2、四世三公

杨震之死,开启了东汉后期政坛长盛不衰的政治世家——弘农杨氏,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政治奇迹,赢得了后世源源不竭的缅怀之情。弘农杨氏从杨震到杨彪,四世登三公位,杨家的政治辉煌世所罕见。杨震家风清正严明,社会声誉无家可比。杨震有五个儿子,长子杨牧继承他的爵位,后来做到富波相。杨牧的孙子杨奇,汉灵帝时,被任命为侍中。杨震的小儿子杨奉很有才学,其子杨敷早死,孙子杨群传承家学,在汉献帝时,官至御史中丞。杨里、杨让亦有事功但不显赫,唯杨秉一脉最为荣光,秉承家学清风,数代位列公卿。

(1)太尉杨秉

杨震的三儿子杨秉最得家学真传。杨秉不仅精通《尚书》学,还懂得《周易》学。他常年隐居,以教授门徒为生。四十多岁的时候,应司空的征辟,开始仕途生涯。先后拜侍御史,出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后迁为任城相。杨秉自从做了刺史后,按天计算自己的俸禄,到任后绝不多收一天的薪水。他的门生中有高升的,曾送给他数以万计的钱财,他闭门不受,廉洁奉公,不辱家风。但其仕途坎坷,屡升屡降,升因忠贞耿直,深得百姓心,降则因犯颜进谏,不得皇帝心。
延熹五年(162)被贬的杨秉再次被起用出任太尉。当时宦官专权任人唯亲,朝野怨声载道,杨秉同司空周景联合上书,请求彻查官员的条件,凡是不能胜任的一律罢免。桓帝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是有五十多人或免官或者处死,震惊天下,使吏治稍见清明。
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为益州刺史,罪行累累,民不聊生,杨秉奏免了他的职务,并要求司法部门把侯参从益州押解到京城洛阳。在路上,侯参畏罪自杀。杨秉认为侯参的后台其哥哥中常侍侯览和中常侍具瑗,没有被清除。杨秉上疏要求调查侯览和具瑗,清除宫廷。尚书就诘责太尉杨秉:“太尉是外官,中常侍是内官,两者本来互不干涉,如今外府弹劾内官,只怕不合旧制吧”。杨秉却回复道“《左传》里晋文帝的一个贤臣寺人披说过“除奸务尽,而且臣子必须全力以赴。按照汉朝的先例,三公无所不管,我作为三公之首,为什么不能弹劾内府?”结果尚书无言以对,在杨秉的坚持下,侯览被免官,具瑗被削除了封地。面对大臣违法乱纪的事情,杨秉据理力争,很有当年杨震的风采。
杨秉生性不喜欢喝酒,又早年丧妻,也没有再娶。他曾说:“我不受三样东西的迷惑,酒、色、财。”他的“三不惑”与其父杨震的“四知”精神相映成辉。“三不惑”也被《辞海》作为词目收录,但杨秉寿终,桓帝特批准他入葬皇陵。虽杨秉仕途坎坷,其遭遇远远胜过父亲杨震。

(2)太尉杨赐

杨秉的儿子杨赐,字伯献,秉承家学,自幼好学,成人后不以做官为乐,长期隐居,聚徒讲学,后来被征辟入仕。杨赐因精通《尚书》,建宁初年,就担任灵帝的老师,杨赐为官也是屡任屡免。杨赐一生,曾两任司空,两任司徒,一任太尉,包揽了三公要职,这不仅重新书写了杨家的光荣,也是汉代政治史上,绝无仅有的。死后,汉灵帝为他废朝三天,亲自为他服丧,并赐给杨家钱财三百万。在他下葬时,又令百官都参加葬礼。他的屡任屡免,也是因直言敢谏而任,又因直言敢谏,犯帝颜而被免。

(3)司徒杨彪

杨赐的儿子杨彪,也颇能传承家学,最初举为孝廉,后任司空、司徒。杨彪仕途也极尽坎坷。因力保汉刘江山,而遭董卓曹操的阴谋暗算。建安三年(196)汉献帝被曹操迎到许昌,曹操以杨彪同袁绍是儿女亲家,有阴谋叛乱之嫌,将杨彪下狱。大臣孔融听说后,指责曹操:“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如若杀了他,谁还会跟你干!曹操不得已,只得把杨彪放了。后来杨彪的儿子杨修,因为恃才旷放,被曹操杀害。
曹操死后,曹丕即作为魏文帝,想让杨彪做太尉,杨彪坚决拒绝。最终于黄初元年(225年)去世,享有八十四岁。自杨震至杨彪,四世三公,杨家子孙传承家学,坚持家风,德业相继,继踵宰相,真应了那句老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东汉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是辅佐皇帝的大臣。杨震一家,自杨震入仕,到杨秉、杨赐、杨彪四代都干到了三公的位置。这同其精忠报国的理想,清白正直的家风,好学多识的学风,为人师表的品德分不开。东汉后期,弘农杨氏成为最有影响的政治世家。杨震的精神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后代,而且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他的文化不仅是杨氏的,而且是民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类的精神财富。

附:

第一世:黄帝

下续:玄嚣、娇极、帝喾、后稷、柔玺、叔望、不屈、鞠陶、公刘、度节、皇朴、弗差、毁喻、公非、辟方、高圉、侯侔、亚圉、云都、太公、组绀、诸公、公叔祖、古公、季历、姬昌(周文王)、姬发(武王)、叔虞、杼公(又名姬杼周康王六年封杨侯杨姓受姓始祖、第三十世)

杨姓受姓始祖:杼公(又名姬杼周康王六年封杨侯)一世

下续:伯沃、庚公、文公、昭成、康公、绍甲、涧公、其公、丁宏、埁公、懿宜、耒公、惠公、泰聘、平夫、戴公、盛石、欢公、季洪、东莲、定悼、伯侨、逊公、突公、职公、肸公、伯石、道公、忠公、业公、赞公、祺公、羡公、惠公、元公、温公、志公、章公、款公、硕公、喜公、敷公、胤公、敞公、忠公、谭公、宝公、震公((东汉弘农郡“四知堂”杨震、杨姓始祖算起第四十九世)、秉公、赐公、彪公、修公(即被曹操处死的杨修)、器公、准公、朗公、响公、慎公、韶公、时公、元敬公、秀公、神佑公、缙公、林甫公、综公、志玄公、宴公、齐公、理公、仰公、容公、行密公

行密公(一世)、渥公、珙公、存忠公(入闽始祖、迁徙仙游西乡)、康生公、七郎公、五郎公、太二郎(居江右吉安)、太一公、五八公、万一公(开漳平谢畲)、小三公、小九公、十三公、十五公、十七公、念二公、念九公、三十九、魁八公、仁七公、辛一公、孔六公、复兴公、进公、英七公、杨二公(从漳平谢畲迁大田华兴柯坑始祖)、琚三公、吴三公、初五公、福五公、惠二公、宗八公、聪十四、春九公、瑞十公、栋八公、煜十公、堣三公、明玉公、绍远公、德春公、周煌公、英书公、长科公、登州公(我曾祖父、讳兴祺、清同治丁卯年1866年出生,民国己巳年1929年去世)、俱洋公(我祖父、讳庆坂、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出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去世)、本韵公(我父、1926年出生、2000年去世)、杨朝楼(我)、杨旷(我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5175.html

更多阅读

长眠在父亲身边---李葆华同志墓 中国食品报 李葆华

李葆华墓位于北京万安公墓李大钊先生墓的旁边。李葆华(1909—2005),曾用名赵升阳、赵振声,化名杨震,李大钊之子。1909年出生于河北,后于日本留学。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身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长,

江苏省人大代表名单 盐城市人大代表名单

丁余荣 于学军 于铁民 万建民 王芳(女) 王敏(女) 王广基 王利平 王明伟 王咏红(女) 王静成 王燕文(女)史和平白力群邢定钰 权太琦(女) 毕于瑞 曲福田 朱平 朱民 朱虹(女) 朱民阳 朱克江 朱国平 朱昌耀 朱晓明(女) 朱善萍(女)乔晓阳

什么才是真的幸福? 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

刘翔平 《 光明日报 》( 2011年08月26日 15 版)制图:杨震美好生活,是“热爱自己”的生活我们越来越重视幸福。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经济发展了,手中有钱了,人们自然就感受到幸福了吗?并非如此。先来看一个故事。宁静的夏日海滩上,一个印第安

《杨震暮夜却金》教学反思 杨震暮夜却金阅读答案

《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

近亲结婚的好处和优点 近亲结婚会隔代遗传吗

2014年1月更新似乎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我想把自己的观点再整理归纳一下,希望有缘看到者略作参考:近亲结婚的弊端:1、如果两人家族内部有某种严重遗传病,会显著加大两人后代得该病的几率。2、如果社会上盛行近亲结婚,财富和权力会集中到

声明:《布衣宰相杨震 布衣宰相》为网友迷人三句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