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有感
杨越涛
这本书被河北省指定为今年的继续教育用书,六月份下发后,出于对听评课技术的渴望,我第一时间就阅读了一遍,发现作者并非想通过此书向读者传达什么技术,而是极力推崇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和新课改遥相呼应。我一直热衷于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探索,于是暑假里又读了一遍。大概是为了迎合现在多数教师的阅读心理吧,陈老师几乎很少谈什么理论,用一种聊天的方式使读者在轻松的语境中去感悟观课议课的真谛,还把教师观、学生观一同融入到文字中,以期达到全面更新教师观念的目的。
这个周末去河大拿研究生毕业证,路上再次翻看这本书,仍有不少观点让我重获启发。
什么是观课议课?谈到观议课,对比着听评课来分析似乎更容易理解。观课与听课相对,同样是用耳朵听用眼睛看,听课听的是教师,看的是现象,要的是结果;观课更强调了用心去听、去看、去思考现象背后的理由,要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办。议课与评课相对,同样是大家共同商讨,评课评的是教师,用的是点评式的语句,结果是要把教师分出优劣;议课议的是问题,用疑问的语气与做课教师讨论发现的问题,打破几个人的话语权,强调民主,取向是鼓励尝试和创造,结果是要参与者共同寻找最好的可能,获得更多的启示。其实一些优秀的指导者在听评课中一直在做着观课议课的工作,渗透着观课议课的理念,只是这一次它独立的站出来,更全面更深刻的显示出它的特点。
观课议课的目的是什么?观课议课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以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去做课,而不是为了展示自己来献课;课堂上大家要重点关注学生,以学论教,从现象、行为入手,思考做课教师行为的合理性,考虑他为何要如此处理,如果换做我该怎么办,议课的时候交流些什么,怎样去交流;课后交流中为了能让参与者共同提高,大家应就问题展开研讨,不能把重心放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如果把观议课、磨课和听评课放在一起对比一下,通过三者间的异同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观议课针对的是某一问题展开讨论,重在研修,它适用于校本教研,侧重教学艺术性的提高,由于这是一项团队活动,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而且对参与者的热情和主动性有较高的要求,于是想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很多前期工作需要做;磨课针对的是某一节课的打造,通过大家反复提问、共同修改、授课教师不断试讲,直到这节课无懈可击为止,这种方式适用于打擂课,因为其过程是按照某些评价标准不断规范起来的,所以教师在反复试讲中失去了自我;听评课针对的是人,在一些评优选秀、晋职竞聘活动中时常会用到这种方式,因此它不会被其它方式所取代,虽然授课教师的教学技术可以依据标准来评价,但他的教学思想很难通过一堂课完全被听课者所理解,况且评课时很少有机会让授课教师发言,因此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家彼此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学共长。如此看来,三种方式各有不同的用途,鉴于专业的长足发展和不断提高,观课议课显然是三种方式中最有效的一种。
怎样做到让观课议课更有效?首先,作为一堂被观被议的课要有一个主题,观课之前做课教师最好把问题提出来,申明近期改革的成果或困惑,使大家观课时就这些关键环节能有较深入的思考。其次,观课时要求大家要真正的参与到学生中间进行近距离的观课,和学生共同思考共同讨论,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有时更能接近主旨。最后,在议课过程中要营造民主气氛,大家共同分享的彼此的思想,而不是评论某些现象或行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抛给上课教师让他去解答,给他自我调整的机会。
什么是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改进行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二阶段是从教学模式和提高课堂效率继续探索。但由于缺乏操作性,很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领会新课改的意图,仍然在应试教育中疲惫不堪。虽然教师永远也不可能是一个清闲的职业,但如果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完整的生活,寻求教师职业可以带给我们的幸福,那我们至少不会过的那样痛苦。我们经常谈反思,可多数教师反思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其实真正值得反思的更应该是教育观念,因此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主观意向上认同新课改,奔着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去努力,真正的行动起来。教育是慢的艺术,减少短平快的做法,我们不要怕走弯路,因为它是你学会捕鱼的必经之路。
选取书中的一句话共勉,“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