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作文讲评材料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

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作文讲评材料

按要求作文:

微信时代,我们进入了“群众”的天罗地网。我们享受“群”的欢乐,“群”的浇灌,承受“群”的挤压,“群”的干扰……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群”时代何处安放自己?

高三(12)班沈彦宁

叔本华曾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且不论上述二元观何等简单粗暴,至少孤独与自我是不可分割的。而如今,吃穿住行基本都暴露于“朋友圈”中的微信时代,我们是否忘记了何为孤独,何处有独立的自我个体?

避开孤独可以称得上是我们的生理本能。在能够欣赏孤独的唯美思想诞生之前,在孤独的定义仅是独自一人时,在遥远的远古之时,我们的先祖是注定无法孤独的。因为孤独意味着葬身野兽之腹。我们的先祖被迫与氏族群体粘连在一起,为了生存下去。我们的原始恐惧或来自于此。

既然人原始地想避开孤独,为何伟大先哲们都想对抗本能、拥抱孤独呢?

在“群”时代到来之前,我们在旅游时,或许会纯粹地欣赏山水美景,甚至会本能地引发美学思考。而现今,面对同样的景色,我们或许会习惯性地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拍下照片,上传朋友圈。而可怕之处在于,这一系列动作先于美学性欣赏,甚至完全取代了思考。以此类推,我们在其他本应独自享受的场景中,优先选择了投身“群”生活。自我就这样一点点地被我们习惯性忽略,从而走向大众,在群体价值观的同化下逐步走向庸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自我脱胎于孤独。

在以同化为主要作用的“群”时代中,孤独成了挽救型措施。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孤独?删除微信,独自一人走向荒郊野外?在共享上发一些不知所云的“文艺孤独派”诗歌?自诩清高,与人群格格不入?

孤独的先决条件是:你的心必须属于自我。你是否能在微信上和朋友调笑完后扔开手机,拿起手边的书安静阅读?或三泡一杯茶给自己?或是跨上单车兜兜风?这需要长久的修炼和自我的清醒认识。

“群”时代的潮流已经入侵生活,固步自封地阻止它不可行,也不理智。如果想在其中妥善地安排自己,我们就需要一种折中的孤独。至于以何种方式,那必定是因人而异。

在庸俗中深挖自己的孤独,这种折中是否已然是应对“群”时代的妥协?这是否印证了个体对于时代无计可施的无奈?我们或许不得而知。

(二)莫让“群”文化占据我们的思想

高三(9)班姚宇

微信时代的到来无疑是高科技时代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成了微信“群众”中的一员,“群”中的大片言语使我们享受、欢乐,而与此同时这种盲目的“群”文化也正在占据着我们的思想。

莎士比亚曾说过:“那些狂躁的声音,里面则是空无一物”。在如今“群”文化的盛起的背后,其本质是人们思想的盲目与浮躁以及思想文化的禁锢。

首先,“群”文化体现的是当下人的盲目追求。当我们成为“群”成员后,大多喜欢以“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一切。不难看到“群”中有不少所谓的自拍照片,更有不少人乐津于此,这是对于所谓外表美的盲目追求;除此之外,各种奢侈品的照片也占据着“群”空间,使得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物质生活。这些都使高科技变得低俗,使得所谓的金钱主义与物质主义渐渐地占据人心,从而盲目追求。

其次,随着金钱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滋生,由这所衍生的“群”文化其实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古人以陋室自勉,以断绝对于物质世界的过多追求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完善。而承载中国的悠久文化则是那些藏于书香气中的经典著作。可惜,就如王蒙所说的:“高科技时代使我们成了白痴时代的一员。”如今的“群”文化仅在阅读这一层面就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它对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在“群”中的小说主页中的并非是古文经典,而是那些看似华美,却是里面空无一物的文学作品,更有不少是鼓吹物质文化的作品。看着一群白发老人在一本本蒙尘著作前的叹气,我们不得不感叹“群”文化对于如今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绵相承造成了多大的损失。

然而,“群”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其本质更是如今人们内心的浮躁。当然,我不是觉得“群”文化应被消灭,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中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只是如今的“群”文化不宜成为主导社会的思想文化,而此时去除内心的浮躁则是关键。或许我们无法做到如同李白“且放青山白鹿间”的逍遥,如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但我们应要明白“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的道理。所谓的浮躁,也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积累而非一蹴而成,去浮躁,同时也是一种对于自身进行自我清理的方式,即使我们不能成为大儒大雅,但我们却可以拥有一片自我安静思考的空间。

英国有位诗人说过:“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每个人都有出神于田野间的猛虎,去寻觅自己的野望,但恰恰只有去细嗅身边的蔷薇,才能不至于在“群”文化泛滥的田野间迷失自我与自己的方向,我们不得不意识到:莫让“群”文化使我们失去方向。

其实,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针砭时弊,使自己不沉浸于高科技中,并且致力于使得“群”文化成为大儒大雅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放下手机,

嗅一缕书香,或是踏足于山水之间,还自己一片安静的天地,莫让“群”文化占据我们的思想天地。

(三) 我们仍应窥探世界

高三(1)班 沈静天

小学时的一节班会课,老师讲的是互联网的作用。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那个时候,微信、QQ、各类社交网络远没有现在这般发达,甚至很多应用软件尚未面世。那时我没有手机,家里的电脑通常只是被父母用于工作,偶尔打会儿游戏。

十年之后,外公外婆都学会了使用电脑,家里人也都拥有了智能手机。父母让我帮他们注册了微信,于是每当我在朋友圈里发了状态,总能看到他们帮我点赞。时光改进了科技,而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我的微信里,有一百多位好友、四五个“群”。每每早晨醒来,常会见到“99+”条的消息提醒。是啊,微信时代,我们进入了“群众”的天罗地网。“群”带给我欢乐,也让我困扰。我渐渐发现,我已经不需要阅读报纸、收看新闻便可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微信群里的朋友们会自觉地充当起消息过滤和发布的角色,在我还没有来得及从正常渠道获得新闻并加以辨析的时候,微信群里的朋友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向我灌输他们的想法。这在无形当中缩短了我独立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变得越来越单薄。为此,我感到恐惧。

当通讯发达到现今的程度,我们是否应当冷静地思考一下,它究竟以怎样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

我始终认为,对待眼前的这个世界,我们最好的态度应该是“坚持自我,窥探世界”。所谓窥探,我以为是一种清醒的观察,不受他人影响、不随波逐流,以独立个体的形式感受这个世界的好与坏,随后在心中做出基本的判断。微信自带了一种功能,就是在把真实的世界展现给你之前,添加各种各样的主观情绪,这些情绪来自于我们的“群友”、好友们。因此,有了微信,我们通常会接受更多的干扰信息,影响我们自身对于事件的判断。

其实不仅是微信,处在这样一个属于“自媒体”的时代,我们独立的思考、冷静的判断正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跟风的转发、评论、点赞、嫉恶如仇、热血沸腾……这样的时代是便捷的、高效的,却更是可怕的、危险的。

当一个微信群就可以轻易塑造一个人三观的时候;当我们每天醒来做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机上的各种吐槽、评论的时候;————当我们习惯于转发各种官员贪污腐败的消息却不认真地思考一下要想国家强盛我们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关掉微信、断开网络,放下手机,去感知世界、窥探世界。

我们当然应当感谢科技让地球成为了地球村,让我们能和朋友更好地交流沟通;但我们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别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模样,我们都应给自己留出时间,仔细地窥探这个世界,不慌不忙,从容、冷静、理性、克制。

(四)群生活中的独立意识

高三(3)班 王佳仪

如今的我们俨然已进入了微信时代:地铁上的上班族“刷”着微信,随时随地进入微信好友群之中,畅聊自己的生活趣事。我们以群为乐,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无形之中也被群囚禁了。

其实,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早在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有了聚族定居的倾向;而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早将人的群体意识体现在了《社会契约论》之中。“群”对于我们而言的意义,也不仅是一个交流信息、传递资讯的平台,它存在于我们渴望被理解被重视的需要,并根深于相互理解和支持的诉求。

然而,只拥有群体意识却丧失个人意志的人是不完整的。我们还需要自己的空间,放任自己的心在那里沉淀。况且,也正是因为“群”能够接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想法,这才成就了群的多姿多彩和包容大气。

因此,在群体中拥有自我独立的思考也是必须的。首先,这样可以避免莎士比亚所述的那样“外表喧闹,内里空无一物”的情况出现。就有如一片丧失了各源水流的大海终将干枯,一个丧失了新鲜思想的群体终将沉寂。

其次,拥有独立意志更能帮助我们倾听并贴近内心的真实渴求。就拿陶渊明来说,曾任江州祭酒后仕彭泽令的他,的确活在“置身仕途,衣锦还乡”的群体意识当中。然而他却对趋炎附势的风气不予认同,发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感叹,辞官还乡过着内心向往的“结庐在人境”的生活。试问,若他没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独立思考,如何成为中华文明流转千年却永不褪色的一代大师?他的独立意志,虽为当时之人叹息忤逆,但却成为了平庸人海中的不寻常。

那我们该如何在这股微信引来的群体风中仍保有自我的独立意志呢?我认为,就先要做到“不从属”。微信朋友圈中,有很多人喜欢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显示自己的动态,美名其曰“记录生活点滴”。当然,情到深处、忍不住感叹几句自是有益无害。可撇下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不谈,我们也不能一味模仿着别人的节奏生活,更不能抱着随众心理偏要在朋友圈中“展露手脚”,硬要跟上这股微信风。

随之,“不传讹”也是非常重要的。微信的欺骗诈骗信息不在少数。我们时常能看到类似“某考生丢失准考证,在某地急寻等待好心人送回”、“某母亲与孩子走散,求扩散”等等的消息。在信息的真假无以考证的情况下,我们也决没有“义务”负责转发和传播。

在微信群如此遍及时代中,我们不仅要融入群,更要适时跳出群的桎梏,做到“两不”保证自我的独立意志和思考。

(五)回归精神群居

高三(6)班黄泽宏

从几千万年前,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就大多以群生活,捕猎、抗敌、进食……都是以群落的方式进行着,落单的个体必会遭遇自然的毒手。

人也是如此,从社会建立之初,甚至是之前,人类就在探索一种以“群”为生的方式,虽然上帝将智慧恩赐给了人类,但人类依旧离不开“群”居,即使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不再像其他动物一样捕猎。

而在我们以群为生的同时,走向了独居,过了2000年,随着城市化的脚步的快速迈动,一座更比一座高的大厦日夜立起,原本过着精神群居的人们在水泥的阻隔下渐渐分散开来。现今再谈到“群”,第一个跳入脑海的应该是那些网上聊天的微信群、QQ群了。腾讯公司也是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一家网络公司,其能如此之快成功介入大公司行列的原因恐怕也是迎合了人们的需求——群生活。这里的群生活并非是指肉体的,而是精神的群生活,在城市发展的脚印上渐渐消失的群生活在另一个平台上重新建立起来,无疑受到了用户们的热烈欢迎,而腾讯就是这一需求的受益者。

人们对群生活的需求如此热切,出于两点原因:一是来自动物本能,群生活能给予个体更多的安全感;二是来自人类的特点,情感的建立与延续。

试想一下独自生活,完全独自生活,没有伴侣也没有朋友,自己处理自己的情感,有这样的人吗?没有,因为这样的人都死在了自己手上。于是精神群生活的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了,它更像是人类的本能,与进食、休息同一层次甚至更高。如今的网络正是这个群生活的巢穴,相知的朋友在网络上畅谈琐事,交流情感;互不相知的网友在网上天马行空,对时事指指点点。这些情感的宣泄都来自于人类的本能,而精神群生活则充当了这一途径,在被人们淡忘之后又占一重要地位,如若不通过这样的群生活交流,相比污浊的东西藏多了也会影响个体的生活。

但群生活并非尽善尽美,“群”字由“君”与“羊”组成,占着君主地位的羊,每个群都需要一个领头羊,如果让每个个体都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曝之众目之下,怨气与不满越积越多,则会让整个群的人走向歧途。就像新疆暴徒事件,这不就是一个充满怨气与不满的扭曲群落吗?这样一来,群生活也成了挤压、干扰的幕后黑手,而避免这一结果的方法则是一个正确的领头羊,狮群中的雄狮,人群中的管理者。

人类在地球上存活至今数千万年,从没有利爪没有皮毛的弱类,走向制霸地球的王者,这全都建立在群的基础之上,走走停停的精神群居,始终还是在现代社会在另一平台上兴盛着,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也无法反驳。

(六)身处“人群”却依旧孤单

高三(7)班叶平

科技为人们带来了众多便利。老人得以与远在他方的游子视频通话;身处家中的人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了解好友的动态;思念的情绪可以瞬间实现传达。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极大的时代,打开手机、网页,就如踏入了社交圈。然而这些便利却会造成许多人在社交上的恐惧。

年幼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如今这样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与朋友的联系通常是在电话上完成,或者直接跑去敲对方的家门。那时候“秘密”就是“秘密”,不会有人截图再传给别人。我所目见耳闻的友情、亲情、爱情都充满真诚与淳厚,思念流露在笔尖,闪烁在对视的泪光里。而现在只需要打开微信、QQ,就可以轻松联系上对方。

越来越长时间的上网是我们“孤单”的最佳证据。地铁、公车上到处有人低头盯着手机。这是因为人们渴望取得与外界信息接触,渴望陪伴,而这些渴望并不会在你每次刷新社交网络页面时得到满足。如此循环便使人与真实的世界相隔离。屏幕前是一个真实的人,有着独特的性格与经历,而敲下来的那些文字却展现出来的是你希望别人认为你是的形象,那个脱离本我的形象并没有真实的你那么妙,只不过能在你的控制下最大程度地避免出错。

大多数人害怕出错。在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人们不经意间会去调整表情、眼神、手的放置,而在电脑、手机面前则完全不用在意这些,包括情绪、真实想法,都能够在包装后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所以,一个闭塞寡言的人在网络上可能会大侃时事,语出惊人;一个活泼爱笑、大大咧咧的人在网络上可能时常发一些忧伤的句子。

即使我们戴上了自己精心修饰的面具,心却是仍旧渴望得到倾听和理解的。不安全感使我们脱离了真正的交友,也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生活变得像一场化妆舞会,每个人戴着面具,大家都看不见笑脸与泪水,但面具下却有一个真正的自己在无声呐喊:“请你聆听我。”如同一句话所说:“我是一个戏子,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本我与世人所见的我表面相符,内心实则大相径庭,却不为人知。

我想人们应该脱离手机与电脑的绑架,卸下沉重的包袱,待人以诚,珍惜身边的朋友与亲人、爱人。毕竟共同度过的时光,才会在记忆中熠熠生辉。不要忘记儿时与挚友彻夜执手说的悄悄话,也不要忘记去牵父母日渐粗糙的那双手。

(七)鹤立于“群”

高三(12)班陈天轩

想想古代数次的“文字狱”,几个词用得不恰当,可是要被杀头的呢,而如今倡导言论自由,你用错几个字又有什么关系呢;曾经皇帝微服私访,地方官员胆战心惊,不知哪天乌纱帽就没了,现如今谁不认识国家主席?微服倒是可以,私访就不行咯。难道我们不该庆幸生活在如今这样的信息化时代吗?各类资讯真是“群”涌而来,躲都躲不掉。

和远在异地的亲朋好友交流,不用度日如年般期待着回信,只需拿出手机,轻轻点击就行;学习未知的知识,不用翻厚重的书,也无需有一个老师,网络可以帮你解决几乎所有问题。

QQ、微博使人可以群聊,拼车可以使人群游,还有服装店提供群穿来推广产品,甚至有一款软件,叫“请吃饭”,和陌生人一起群吃……现代生活离不开群处,人是群居动物,有了群,必定就有沟通交流,必定就有大量的信息“群”扑而来,连每秒处理上亿次的超级电脑都需加班加点地工作,人又怎么处理得完。

可人总有办法,已知的当然不需处理,抛开不敢兴趣的,记住那些感兴趣的,可这样的信息仍太多,慵懒的人类选择默认,也不去思考这些“知识”的对错。

可总会有人是清醒的,所以很多人写书去了,可写书要时间,读书也要时间,人可不愿多花时间。这便出现了新闻媒体,将信息精简,提炼后传播出去,人对这种快速的,不需过多思考的信息当然乐于接受。然而这种方法的前提是这些新闻是真实准确的,如果不是,人必将“群”乱不止。

说到底,还需自己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探寻真相。什么是探寻?探寻是不断接受,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只有对事物保持警惕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

有人会说,人毕竟是情感动物,总会有情感支配的时候。我想说是的,人一旦热爱,情感就会变形,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戒心,在发觉后就不会跟随情感而行动。

这种“群”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欢乐,舒适,也带来了干扰和危机。现代生活离不开“群”,“群”可以成就你,如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也可以颠覆你,如诺基亚,柯达的衰亡。至于“群”是苦是乐,离不开个人的价值判断,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可成功的人哪一个不是拥有自己独到的思考?

微信时代,“群”是不可违背的历史趋势,你能做的是保持个性独立,胡适说过,人要争得不是自由而是独立,自由是相对于外界说得,有自由而没有独立仍是奴隶。所以做你自己,使自己鹤立于“群”!

(八)

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作文讲评材料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

高三(2)班吴添添

比起“嘀嘀”不止的手机提示音充斥的忙碌日子,我似乎更享受独处的时光。没有急切地催促,我可以随性地慢慢来。

微信时代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将人与人的距离拉得更近。只需拇指轻触,便能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朋友分享,无关远近,不论时差。

但微信时代似乎也将人拉得越来越远。看惯了这样的场景,咖啡厅里对坐着二人,朋友抑或是情侣,各自捧着手机低头打字,时不时地各自笑着或是皱眉摇头。这样的两人会面,与我独自一人有何分别?近在咫尺,却因微信,远在天涯。前不久,我们初中同学聚会。不少同学都是从国外回来的。难得的机会,我也是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只盼着给久违的同学留下好印象。却未想到,大家见面,初是寒喧几句,上了菜之后便是一轮拍照上传,之后便是各忙各的,交流也只是靠近的几个小范围交谈。留我一个不怎么爱玩社交软件的“异类”对这一桌快冷掉的佳肴,怅怅发愣。试问有多么紧急的事务等着日理万机的他们来处理?没有。只能说,急切的不是事务,而是他们的内心。

微信时代拉远不只是人与人,更甚者是人与自己。人们越来越急切,唯恐自己被世界甩在后面;人们越来越茫然,在人群中随波逐流,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方向的能力。“嘀嘀”一声,便是有人在召唤自己,我不能不回;“嘀嘀”一声,便是群里又有人分享了新鲜事,我不能错过。如此便惶惶忽终日不离手机,殊不知离自己越来越远。多久没有花一整天的时间来阅读一本好书,咀嚼其中耐人寻味的对白了?微信上疯传的哈佛、耶鲁必读书目若不付诸行动,并没有意义。多久没有点上一杯咖啡,享受一个人静坐思考的午后时光了?超市里货架上用来提神的速溶咖啡里有的只是添加剂,喝了它并没有思想的收获。偶尔坐在咖啡厅一角,品尝一下正宗的意大利卡布奇诺。第一口是香甜酥软的奶泡,第二口是咖啡豆原有的苦涩与浓郁相遇,如同享受过美好的童稚时光之后,便要开始踏入成人的世界。看着窗外穿梭不息的人群,写下几行诗句或是对近来生活的札记,享受卡布奇诺的味道留在口中时的那份香醇和隽永——正如生活本来的样子。

我有时候会怀疑自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不会讲流行的网络用语,也不爱看更新的剧集或是综艺节目。但我也会时常庆幸自己的格格不入,因为我为我省下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光,做我爱做的事。弹弹琴,作作画,烹一条鱼,亲手做一次最爱的芝士蛋糕给家人品尝。缓解学习压力之余,更让我有时间思考自己想要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什么应当珍惜,什么应当放下,什么值得奋不顾身地追寻。这些,都是摆脱了“群”的束缚,才换得的慢慢来的自由。

活在清醒纪。

(九)万元归一

高三(9)班 胡佳宁

《圣经》中说,世界万物起源于上帝一闪而过的念头;佛法中说,真正的人生在于慧根的获得和刹那的顿悟;科学论者说,浩渺的宇宙源于那空前绝后的巨大爆炸。

是所谓“万元归一”。

距今约一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刚可被称为人类的祖先为了方便开始群聚而居,母系社会形成,人类得以繁衍至今。

在一万年后的今天,我们深陷于另一种“群”关系中、飞速动作的手指跟不上消息接收的速度。二进制的数码不断跳动汇成文字、图像、表情,如此万象,何以归一?

微信时代,“群”的爆炸带来的是面对面交流的缺失与淡漠。对着各自冰冷的屏幕,人们看似分享着精确到分钟的喜怒哀乐,实则面无表情、无动于衷。难怪在英国的一家咖啡店里写道:“对不起,我们不提供Wi-Fi,请和您身边的人聊聊天吧。”人们到咖啡店来寻求温暖和放松,又为何要让“群”的爆炸打扰了这片刻的宁静呢?而我们是不是也该反问下自己,多久没有和好友促膝长谈了?多久没有和家人吃一场没有微信提示音的晚饭了?根据调查,人们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会与他人相处正是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而日日着眼于以英寸计算的屏幕。

“群”的爆炸蚕食了本已狭小的私人空间。人们分享着自己的房车、饭局、购物成果,甚至连孩子的成绩也被拿来比较一番。当可以分享的,可以比较的东西已全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剩下的几乎只是虚无的躯壳和同样空虚的灵魂。不仅是无尽的攀比和炫耀,极快的交流模式往往使人们缺乏容忍异己的气度,对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群起而攻之”,失了和气。在网络上,更有甚至一怒之下人肉搜索,触犯了底线,也伤害了他人的权益。胡适先生曾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由此可见,“群”带来了了解的自由,却无形剥夺了一种更宏大的自由。

“群”的爆炸亦对人们的隐私与安全造成了隐患。各类行骗手段层出不穷,屏幕那边那人是否确如信息资料所说,我们亦无从得知。在“群”关系中,“千金散尽”的例子亦屡见不鲜。海外的一项调查现实,在被拐带孩子的家庭之中,有近八成的家长曾在社交网络或是通讯工具中上传过孩子的照片、视频等直接信息。更有父母大意泄露了住址、电话等重要信息,从而酿成惨祸。古人云“防人之心不可无”,在“群”关系中亦然。

诚然,“群”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包罗万象的体验。然而这万象,是否诚如佛法中云,“皆是幻象”?

所谓“万元归一”,这个“归一”其实在于自己。群关系是正确地“为我所用”,还是我“为其役使”,都在于自我的考量与决断。其引出的万元如何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是好是坏,决定权仍在自己手中。

万元归一,尽在于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5550.html

更多阅读

第一次月考不算好littlegirlstory a little story吉他谱

这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下来了,一共四科,语数外三科之外、英语外加一项单词竞赛。其它三科还算原地踏步,没有什么波动,就是数学成绩不好,难以启齿的分数。总结起来有主观也有客观因素,但其他三科不也是一样没时间复习吗?怎么没下滑呢?并且失分

声明:《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作文讲评材料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为网友劳资素个好菇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