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初赛 说课稿展示 岳阳楼记说课稿优质课

马鞍山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初赛教学文本

钢城语

“如梦令”三首

如梦令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如梦令 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注:4月10下午进行比赛;下午1:00分,开始抽签,决定说课顺序,拷入课件;1:30,进行比赛;赛课教师,准备5份说课稿;说课时间为15分钟;地点:二十二中。

“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初赛)说课稿展示

1. 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三首《如梦令》说课稿

说课人:贾洁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

1.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播放系统

2.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设计意图】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点拨】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明确】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归去”、“无寐”、“谁省”

【设计意图】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明确】

苏轼《如梦令》“归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怅然失落

【教师小结】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设计意图】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明确】苏轼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处世胸襟

秦观孤独冷寂

苏轼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刹那美好

【设计意图】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示例】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设计意图】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设计意图】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

章法

词眼感情

人生

十、说思考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

因此,本节课不仅意在给学生鉴赏《如梦令》的方法,给学生鉴赏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过“词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词之间不同层次的比较,在挖掘《如梦令》深层意蕴的同时,给学生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鉴赏诗词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体悟多味人生的胸怀。给方法,给能力,给境界,是本课希望达成的目标,亦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追求。

2.留取一段真情

——《“如梦令”三首》说课稿

马鞍山二中俞璐

尊敬的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留取一段真情》,主要说说《“如梦令”三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构想。

(心中有文)

《“如梦令”三首》的作者分别是苏轼、秦观、纳兰性德,作者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作品的体裁却是一致。它们都是词,都是小令,都属于“文学体裁”。

(心中有纲)

诗言志,词言情。清人沈祥龙在《论词随笔》说:“古无无情之词,亦无假托其情之词。”他明确地告诉读者,读词的关键在于读出词中情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据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在三个层面中:

1.准确理解、把握三首词中蕴含的情感。

2.发掘重点词语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3.赏析三首词中主要的表现手法。

同时,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把握词句情感、发掘文化内涵。

(心中有法)

我打算用一节课上完三首小令。

为上好这节课,我提前布置“预习”,印发预习资料。预习资料,主要是如梦令词牌的来由,以及关乎作者及文本的背景资料。(见“附录二”)

准备PPT,来配合课堂进度。

在教法上,以质疑讨论和诵读赏析为主要教学方法。

(心中有人)

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诗词鉴赏能力,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尽相同;文科实验班的学生,在诗词的理解感悟上能力较强,相对来说,理科的学生可能就较弱;而在同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也高低不一。因此,如果学生们进入情境,答得较好,就放开让学生说;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也采取鼓励的方式加以适当的引导,教师要适时介入。

(心中有本)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上课前,将播放由风中采莲演唱的“如梦令”,词是李存勗的,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如梦令”的来由。

(教学过程二:整体构想)

这节课的整体结构如下:

留取一段真情

——《“如梦令”三首》教学设计

一、词贵真情抒发——导入。(3分钟)

二、留取一段真情——文本解读。(22分钟)

(一)在有疑处解疑——解除文字障碍,字词上读通。

(二)于无疑处生疑——读出字里行间存在的问题。

(三)读出一段真情——对三首词中主要情感的把握。

三、写情还需妙手——写作上的启示。(15分钟)

四、以我手写真情——课后练习(兼课堂小结)。(5分钟)

这样的结构,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也突出了重难点。

下面,我将详细阐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一、“词贵真情抒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

“一首词就是一种情感体悟,一首词就是一段人生境遇。”“长长短短几十字就是他们或忧惧、悲戚、惶恐、烦恼,或坦荡、旷达、狷介、疏狂的真情发露。”(郭蕾《宋词地图》)

今天,让我们与时间逆行,走近苏轼、秦观、纳兰性德,去体悟他们一段真实的情感。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词发真情”的道理,为下一步学习文本打点基础。

二、“留取一段真情——文本解读”分三个环节

(一)在有疑处解疑

1.结合相关相关注释(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自读三首词。

我主要注释的词语是:东坡、玉堂、侵被、辘轳、金井、簟。

2.在教师注释之外,解除学生自读之外的字词疑惑。

通过这个环节,解除文字障碍,字词上读通三首词。

(二)于无疑处生疑

1.讨论:读书可贵之处,在于读出“问题”,要会在“无疑处生疑”。请大家认真思考,提出你的问题。

A.经学生讨论后,教师作出示范:老师十问——

(1)“传语”的人是谁?是作者吗?

(2)“东坡”听的懂“传语”吗?为什么要将拟人化?

(3)“深处”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情感?

(4)“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这是谁在问,谁在答?

(5)“一犁春雨”能改成“一把春雨、一阵春雨、蒙蒙细雨”吗?

(6)秦观着力写“夜”,这个“夜”有哪些特点?你读出了怎样的内涵?

(7)在“鼠窥灯”这一细节中,你读出了哪些内容?

(8)“梦破”,仅仅是睡醒了吗?

(9)纳兰性德“如梦令”只写了一个中心事件,这个事件是什么?

(10)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带来了一个怎样的后果?

B.“十问”讨论结束,接着,就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课堂生成)

通过这个环节,我想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读书方法,把文本读深。

(三)读出一段真情——对三首词中主要情感的把握。

1.讨论:任选一首词,就词中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填表:

教师提示

学生理解(参考答案)

无路了,情归何处?

远离官场,躬耕隐居。

梦破了,情何以堪?

遭贬放黜,凄惶凄惨。

缘浅了,情深奈何?

相思至深,用情极痴。

2.教师小结:

(1)“词之言情,贵得其真。劳人思妇,孝子忠臣,各有其情。古无无情之词,亦无假托其情之词。”(沈祥龙《论词随笔》)

(2)教师心语:无路了,情归何处?梦破了,情何以堪?缘浅了,情深奈何?苏轼、秦观、纳兰性德皆自言其情者也。

我以为,三首小令的精华,全在于各自的一段真情。把握住这点,就把握了三首小令。

三、写情还需妙手

(一)从写作角度来看,你认为:三首词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学生漫谈,教师评价)

主要着眼点:叠句、修辞、多角度描写

(二)启示

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也可联系自己谈收获。教师评价,视学生发言而定)

这个环节,主要谈写作上的启示。希望能在写作上,给学生以启发。

四、以我手写真情——课后练习(兼课堂小结)

仿写“如梦令”,表达自己的一段感情。

教师示例(兼课堂小结):

如梦令俞璐

正是春光无限,校园琅琅书声。研读词三首,思绪穿越驰骋。收心,收心,留取一段真情!

我想以课后练习的形式,让学生“仿写”练笔。

教师示例,其实,就是课堂小结。

而至此,我由开篇真情入,到这里由真情出,最终画成一个圆,完成了全部的课堂教学。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留取一段真情——

《如梦令》三首

无路 归去

梦破无寐

谁省灯影

标题,是这节课的灵魂。展开部分,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评委指教,谢谢!

3.乾坤千里眼时序百年心

——微观古典诗词“收放时空,凝境显情”的艺术张力

安工大附中 潘晓嫣

各位专家: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收放时空,凝境显情》。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介绍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属同一词牌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三位诗人的不同风格。从比较鉴赏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细细品味之处。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韵和谐;都有不流于俗的语言,言简意“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词都以数点笔墨,通过虚实情境的灵活选用,借助时空的变化,来串联意象,成功创设各个不同的丰厚意境,表情达意。这无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国诗人布莱克说“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现实时空是有限的,但文学的语言要求在有限中给人以无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练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这其中,便有时空收放的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诵读揣摩,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时空变化。

2.回归情境,感受时空变化对提升诗歌意境,丰富诗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三首词的比较鉴赏,体会时空安排与意境情感的密切关联,体会虚实之间展现的艺术张力。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在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思维僵化,浅尝辄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仅流于机械式的赏析,眼中只看到了诗歌大的轮廓,不愿读透,从而无法品味诗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诗内”;二是抠挖字眼,执着于表面的字义词义,肢解作品,将体味诗中的韵味、作者复杂多元的感情抛之脑后,“出不得诗外”。如何让学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诗中,体悟情感出得诗外,便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需要反复实践的重心。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比较鉴赏法

围绕一个鉴赏点,将三首词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诗歌意境情感的不同,来体会时空虚实情境设置在此间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重难点上,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多角度多层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比较鉴赏,文本较多的情况下,将本课中几个关键性的结论以提纲的形式罗列,让学生有更好的整体把握。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共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结反馈。

(一)引入新课:

以介绍大师的金句入手,陆机在《文赋》中说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这句话不难理解,“四时”、“万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诗人们在四时的交替中叹息,在观万物后引出纷繁的思绪,这实际上明确道出了诗人与时空的缘分。以此带入新课,以这组小令为例,和学生一起来粗浅的感受古典诗词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艺术。

(二)读诗,梳理概括:

引出这一概念后,带领学生落实文本。在诵读之后,先就常规的鉴赏思路,自然地请学生把握三首作品整体的意境和情感,为后面的品析打好基础。

1.提问:这三首词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苏轼:雪后小桥,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营造了素净空明的意境

牵挂期盼归“乡”之思

秦观:紧风,晓寒,冷霜,陋舍,鼠窥,人马喧闹,营造了凄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凄凉羁旅之愁

纳兰:落红,冷簟,孤灯的景象,营造了迷离冷清的意境

忐忑辗转迷恋之苦

这三首小令,意象特点明确,抒发情感的关键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难度不大。

2.接下来,请学生在理解了诗歌情感的基础上梳理出时空脉络:

提问:三首词在营造意境时,除了选取典型的景物,还交代了怎样的时间和空间背景?有没有变化?

明确:时空

苏轼:过往冬日雪后如今春日雨后黄州小桥京城玉堂

秦观:一夜驿舍内

纳兰: 之前(偶遇)如今(辗转)未来(寂寥)金井房内

有的学生可能在梳理时会有错乱,教师可以点拨,怎么把握时空呢?学会关注诗歌的时间空间顺序,如暗示时间的词、点明季节的特征景物,和人物的活动轨迹。

(三)品诗,思考探究:

明确了时空背景之后,便引入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有选择性的思考“时空”对于词作意境与情感的作用

提问:其实诗歌时空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对表情达意都有一定的作用。这里,请同学们结合其中一首或两首,来具体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促动学生去体会,诗歌作品的时空组合,往往会让诗歌有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生发出独特的魅力。学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鉴赏,看得比较浅,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来引导,如秦观词,引导学生去发现时空的高度紧缩的特点,关注在这个时空背景下异常细致的描写,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两者存在的反差,再去体会时空的紧缩对刻画这一特定时刻的诗人形象的独特作用。(紧缩的时空和放大的描写形成了一种艺术张力,时空越紧缩,感受却越丰富,感受越丰富,越又显得环境越压抑,而这样一来,作者在贬谪飘泊途中,敏感到有点神经质的苦闷就得以突显了。)

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文本,去启发学生,比如纳兰词,我们可以援引《雨霖铃》中相似的时空跳脱的方式,词中三次时空的腾挪,甚至是交叠的手笔,与诗人因苦恋而陷入迷离恍惚的状态相契合,而词人对这段恋爱的念念不忘,萦绕心头,忐忑期待又自认期望渺茫的心绪,更因此而得以强化。这种张力,便是时空在凝境显情方面“点铁成金”的妙笔。

这一环节,教师预留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研读文本,加深认识。需要说明的是,三首词在时空的运用上各有不同,都有丰富的作用,不必强加给学生教条式的结论。名家有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不拘泥于形迹,只要学生能抓住“神韵”即可。

附:

时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灵

苏轼:这首词清淡自然,空明洒脱,诗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种时节,就回忆起当年在东坡耕作的悠闲快意,表达了思归之情,当然,这里的思归,并不是归乡,而是回到他曾经生活过的有深厚感情的黄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对远离官场纷扰,坚持自我气节的一种寄托。这本是一首很简单的诗,情感清晰,写景也接近于白描,但诗人在时空上做了一个突破,引入了对过往离开黄州时记忆中的那座小桥,架构了另一个时空支点,这个支点,使眼下的春意盎然与离开后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黄州的小桥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为丰富,牵挂的那个地方便也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身处京城的诗人时刻牵挂的却是离开时那破败的那一抹画面,思归的情感也就有了落点,表现的更为真切。

时空的紧缩衬出形象之魂

秦观:这首词时空高度紧凑,选取了诗人在贬谪途中住宿荒野客栈的一个晚上来展开。短短一个晚上,闭塞狭窄的空间中,时间凝结于一点,而诗人却着力于这一点,不管是霜风紧吹,短睡惊醒,或是饥鼠窥灯,晓寒侵被,户外嘈杂,诗人细致入微、不厌其烦的描述着这一夜在客栈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紧缩的时空和放大的描写形成了一种艺术张力,环境越紧凑,感受却越多,感受越多,越显得环境的压抑,而这样一来,作者在贬谪飘泊中的敏感到有点神经质的苦闷就得以突显了。

时空的穿梭,交叠显出情感之神

纳兰:这首词是学生最容易体会到时空的腾挪变化的。起笔是回忆当初在一个落红满地的暮春时节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后突然跳脱,到当下表白自己的心绪,急切猜测对方是否对我也有意呢?谁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谁省,谁省?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见诗人郁结于心的情绪应该喷涌而出了,却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时空,以一幅未来的诗人于冷席之上孤灯难眠的画面,来结束全诗。由过往,到如今,到将来。当然,学生可能对这首词的时空判断意见不同,实际上这首纳兰的爱情代表作,评论家也有很多的解读,“满砌落花红冷”既可以理解为当时邂逅之景,看基调又可以理解为如今看到金井的萧条景象,映衬诗人此刻的低落忐忑;“从此簟纹灯影”既可以理解为将来的落寞场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这番光景。诗无达诂,不管学生作怎样的理解,如何对这首词进行时空组合,都不妨碍我们体会到在时空的穿梭里,诗人对这段恋爱的念念不忘,萦绕心头,忐忑期待又自认期望渺茫的无奈情感。而时空的变化多样,穿梭甚至交叠,也与诗人因苦恋而陷入迷离恍惚的状态相契合。

(四)悟法,小结反馈:

借助探究环节的反复推敲,以这三首小诗为基点,实际上是可以让学生粗浅的了解到诗歌中时空收缩,拓展,交叠穿梭的几种组合。当然,时空的组合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一节课并不能囊括。但通过这节课以及课后的迁移阅读,让学生明白,诗人在营造意境时对时空的灵活运用,或实或虚,实际上能够在拓展诗歌的意境,映衬诗人的形象,支撑诗歌的情感方面有“点睛”的妙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生只有悟出这一点,才算更进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神韵。

五、作业布置:

时空收放艺术是古典诗词具有极大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时空嵌套的手法,让人叫绝,“离”的惆怅中有憧憬的温馨,“合”的美满中却蕴含回忆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两度时空交错,凸显着人的聚散离合。课后请学生试着赏析,并再举几例,通过对更多古典诗词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对此的认识。

附:说板书设计: 提挈纲领,简洁明了

拓展拓出意境之灵

时空组合紧缩衬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叠显出情感之神

4.一曲如梦令三分词韵情

——《<<如梦令>三首》说课稿

红星中学章荣勋

一、说文本——解得妙曲如梦

本课三首词都用《如梦令》作为词牌,共同抒发了个人内心不同的感怀。

苏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当时53岁,在汴京为翰林学士。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怀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

秦词作于1096年(绍圣三年)。秦观一生,屡遭贬谪,这一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叹宦游坎坷。

纳兰词创作时间不详。词中描写了词人在暮春时节和钟情之人一次美丽的邂逅,却因彼此无缘相聚而陷入内心的纷扰,表现了作者绵绵不尽的相思忧愁。

三首词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说策略——探得幽径渐明

说目标

三首词都以抒发内心感怀为主,但在表现情感上又有不同之处,所以在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一特性,同时从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角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如梦令》词牌的格律特点;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比较文本,找出异同;仿照文本,尝试改词。

3.情感目标:结合作者的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分析三首词抒发的不同情感。

㈡说重点

如何在每首词中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品鉴文本,揣摩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㈢说难点

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大都以单篇为主,比较鉴赏很少涉及,因此本课对三首词的比较鉴赏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㈣说教法

1.诵读赏析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文本,品味本文精炼却富有深蕴的语言。

2.知人论世法: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文本的创作背景,准确把握文本蕴含的情感。

3.比较鉴赏法:指导学生通过对三首《如梦令》进行比较,找出同一词牌下三首词的异同点。

㈤说课时

一课时

㈥说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说过程——踏得小令慢行

㈠导入:知人论世

1.将去掉词牌,去掉作者的三首《如梦令》呈现在多媒体幻灯片上,请学生齐读,然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三首词的作者。如果学生不知道,再提供三位词人,让学生尝试将作品和相对应的作者连线。

(设计意图:采用猜作者和连线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过渡到词作和作者的关系上)

2.学生对苏轼比较熟悉,对秦观和纳兰性德比较陌生,此时提供三位词人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的材料:

生平经历

创作背景

苏轼

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坎坷多舛,但性格率真,并未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

作者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此时词人在朝中遭受政治排挤,心情并不舒畅。

秦观

因涉党祸,半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迁徙。

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所作。

纳兰性德

出生高贵,家室显赫一生锦衣玉食,但生性多情,多愁善感,自称天上痴情种,人间惆怅客。

源于一次与钟情女子短暂而美丽的邂逅。

看完材料,师生讨论出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三位作者的相关信息:苏轼“旷达率真”、秦观“苦闷忧愁”,纳兰性德“多情善感”。

追问学生,三首词哪一首体现了“旷达率真”,哪一首看出了“苦闷忧愁”,哪一首写的最“多情善感”。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内容,对号入座。教师借机进入下一环节——品鉴文本。

(设计意图:通过知人论世导入,使学生在宏观上把握文本,在词风上了解词作,为后面鉴赏奠定基础)

㈡寻异:品鉴文本

(以下环节,视学生自己挑选哪首作品分析而定,通过分析文本,揣摩词人情感。)

三首词都呈现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情感,请学生讨论交流,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鉴赏?

课堂预设:学生会调动以前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去回答问题,譬如分析意象,品味词语,分析手法,不一而足,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分别从每首词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鉴赏。

1.析意象——人生如梦念归去

主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玉堂”和“江上”两处描写地点的意象。

问学生此时作者身在玉堂,而心却向往江上,为什么?

“玉堂”——苦闷,束缚,不自由。

“江上”——闲适,洒脱,无束缚。

结论:通过两处对比,可以看出词人虽居庙堂之深,但念东坡之闲。

2.炼字词——驿路如梦怕无寐

重点引导学生炼字词,重点抓住“遥”、“沉”、“紧”、“闭”、“破”、“窥”、“侵”、“嘶”、“起”等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炼字描述典型环境,表达羁旅愁思的妙趣。

“遥”——长夜漫漫。“沉”——夜色深沉。“紧”——风声凄厉。

“闭”——驿亭荒寂。“破”——美梦破碎。“窥”——荒凉破败

“侵”——霜寒袭人。“嘶”——催人上路。“起”——人在羁旅

结论:凝练传神的词语,写出了无寐之夜的沉重压抑和寒冷孤寂,表现了羁旅之人内心忧愁苦闷和沉重无奈。

3. 赏场景——相逢如梦问谁省

重点引导学生赏场景,重点抓住相逢时和相逢后两个场景。

场景一:实写相逢瞬间。在“辘轳金井”浪漫之地,在“落花红冷”暮春时节,词人和钟情女子美丽邂逅的场景。相逢是欣喜的,但“花”已落,“红”已冷,仿佛又昭示着结局,“心事眼波难定”,更是传达出了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陷入了内心的纷扰。

场景二:虚写别后相思。“从此簟纹灯影”,相逢的喜悦过后,苦于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对于未来的不可测,词人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又开始想象别后深宵,青灯旁,孤枕畔,转辗反侧,相思不眠的场景。

结论:两处场景,一实一虚,前后观照,更能体现词人别后相思之苦,辗转无眠之愁

小结:学生再次齐读三首词,归纳三首词分别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鉴赏点

情感不同

苏轼

析意象

庙堂之深

东坡之闲

秦观

炼字词

贬谪之苦

宦游之倦

纳兰性德

赏场景

相思之痛

无眠之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㈢觅同:比较鉴赏

1.因韵诵情:

提问学生,三首词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体现了不同的情感,但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比如在字数、句数、韵脚等方面,和你们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相似呢?

学生回答李清照的《如梦令》

学生寻找《如梦令》词牌共同点,教师归纳总结。

格律上: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

词牌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格调上:

除了格律相同,我们发现三首词的抒情风格上,也有共同点,都更适合抒发个人的愁思。所以我们回过头再来看这些词的情感,发现都是抑郁的情愫,难以排解的忧伤,即便旷达如苏轼,也仍是有思念故地的忧伤。这主要和词的仄韵有关,用仄韵,能够表现出词人的深情。

结合刚才的分析,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读一读,感受词韵,品出感情。

2.据词拟题:

教师提供《如梦令》词牌的由来。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后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源于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的一首词《忆仙姿》,但苏轼因嫌其词牌名不雅,认为该词的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最为巧妙,尤其是“如梦,如梦”的繁音促节,一语道出词人心绪,堪称点睛,遂改为《如梦令》,从而使该词牌广为流传。

追问学生,为什么苏轼改的巧妙?

讨论归纳:这重复的词语,是小令的转折之处,是使词的意境升华,感情强化的句子,其中的繁音促节,基本上都能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导学生用用同样的方法为三首词拟题。

教师再次提示学生把握词中词人情感:苏轼归去心切,秦观羁旅无眠,纳兰性德相思谁省

据此,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将三首词拟题为《如梦令·归去》、《如梦令·无寐》、《如梦令·谁省》。

结构上:

《如梦令》一词在结构上,后三句基本上宕开一笔,富有转折,出人意料,引人遐思。尤其是五、六两句繁音促节,大都重在直抒胸臆,堪称压轴之句,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把握住词韵和格调以及结构的共同点,进行鉴赏,采取因韵诵情和据词拟题方法,环环相扣试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并再次激趣促学。)

㈣作业:学以致用

根据所学知识,以《如梦令》为词牌,尝试填词并诵读品情。

教师呈现下水词作。

如梦令·风定

昨夜堂前初醒,残月孤灯人影。

骤雨送清明,絮语暮春飞杏。

风定,风定。只此扁舟微冷。

结合内容板书的最后诗意收尾:

不同的词人,平平仄仄起来,《如梦令》便是他们的忧愁,归去,归去,是苏子的旷达率真;无寐,无寐,是少游的苦闷忧愁;谁省,谁省,是纳兰的多情善感。今日一曲如梦令,三分词韵心中存,也愿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如梦令。

四、说板书

“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初赛)说课稿展示 岳阳楼记说课稿优质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5640.html

更多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全集4、烛之武退秦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及一般说课步骤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过秦论》说课稿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二、说教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

高一开学语文第一课 高一的第一课

认识高中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 习惯和 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

声明:《“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初赛 说课稿展示 岳阳楼记说课稿优质课》为网友廈日那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