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电影《不要回头》,一开始以为是恐怖片,后来越看越觉得是心理片。
主人公莫尼卡因为幼年车祸创伤,以及养母一直把她当做苏菲来养,以及她反抗无效,为了得到养母的照顾,而把自己当成了苏菲。养母对他隐瞒身世,导致她对童年的记忆丧失,因此,在写以自己为题材的小说的时候,因为童年记忆的空白而导致写作受阻。那个小女孩,代表自己残存的记忆,引导她追溯自己的童年。她的面孔从苏菲马索变成贝鲁尼,意味着她找回了自己,并且在咖啡馆的遭遇,帮助她重新回到童年的情境,她完成了找回自己的过程。结局的苏菲马所看着贝鲁尼回到家庭,接受丈夫和孩子的拥抱,说明主人公莫尼卡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和假想的我的脱离,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二姐妹共同写作,标志着,贝鲁尼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把现实和回忆分开,并且能够进行元认知,对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进行关照、客观地评价甚至过滤,而不是像过去一样无条件的接受。
看了这部片子,联想之前参加的心理沙龙,我觉得这部片子要表现的主要是幼年伤害。0-12岁是孩子潜意识形成的时期,也是自我认知系统的形成期。由于与父母分离,并且目睹车祸,加上养母的严厉管教,莫尼卡丢了自己,自我迷失。由于没有感受到爱(养母对她冷漠、严厉),所以她失去了爱的能力(对丈夫和孩子都很严厉、苛责),并且自我迷失引发了自我分离和对立,最终形成了人格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