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谓:“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吴鞠通言“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朱子与鞠通之论是否在理,不妨拿一些我们熟悉的药物来印证。(医道、太极图、中药法象。转载需注明本文属潘毅教授原创。)
朱熹谓:“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天人既可相应,天物自然也可相感。与中医关系最密切的“物”就是中药。且看中药在太极中又是如何一个应法。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草木各得一太极论》中谓:“古来著本草者,皆逐论其气味性情,未尝总论夫形体之大纲,生长化收藏之运用,兹特补之。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由芦之升而长而化而收,子则复降而升而化而收矣。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将本段文字图象化即为图3。
文中的芦即芽,生之位在太极图阳气初升之处,阳主升,象征万物初生;长之位在太极图的东方,取春天万物生长之意;化之位在太极图的南方顶端与略西斜之处,取夏天与长夏万物繁茂而化之意;收之位在太极图的西方,取秋天天气肃降、阳气内敛、万物收成之意;藏之位在太极图的北方,取冬天阳气内敛,万物贮藏之意。吴鞠通之论是否在理,可以一些我们熟悉的药物来印证。
如紫苏一药,其叶称苏叶,茎枝称苏梗,其成熟果实称苏子。“干与枝叶主长”长则升发,故苏叶、苏梗均有辛温发散、理气宽胸的作用。但苏叶为叶,“凡叶皆散”,故偏于解表散寒;苏梗为茎枝则不以散为先,而以顺气为主,故长于理气宽胸、止痛安胎。“子主收”,收即降,子质润,故功偏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本草备要》曰:“叶发汗散寒,梗顺气安胎,子降气开郁。”《神农本草经读》谓:“其子下气尤速,其梗下气宽胀,治噎膈反胃心痛,旁小枝通十二经关窍脉络。”这里我们还意外地读到“旁小枝”以枝走肢而功类桂枝的作用。
再如桂枝与肉桂。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燥树皮。虽然“干与枝叶主长”但还可细分,桂枝为枝,枝性上扬而外展,且味辛、甘,性温。故功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药类法象》曰:“桂枝者,乃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桂枝又可以枝走肢,《本草备要》引李东垣语:“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而肉桂为树干之皮,干走躯干,且味辛、甘,性大热。功主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通经、活血止痛。
《珍珠囊》于桂的分别更细:“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入心、脾、肺、肾四经,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杀三虫,散结气,破瘀血,下胎衣,除咳逆,疗腹痛,止泻痢,善发汗。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入肝、脾二经,主中焦虚寒,结聚作痛。其在上薄者,曰薄桂,入肺、胃二经,主上焦有寒,走肩臂而行肢节。其在嫩枝四发者,曰桂枝,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四者皆杀草木毒,百药无畏。性忌性葱。”这里将肉桂按在树干分布的上、中、下位置与薄厚又细分为肉桂(含桂心)、官桂与薄桂,至于这三者的功效与所入脏腑为何不完全相同?其按谓:“肉桂在下,有入肾之理;属火,有入心之火;而辛散之性,与肺部相投;甘温之性,与脾家相悦,故均入焉。官桂在中,而肝脾皆在中之脏也,且经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又曰:脾欲缓,急食甘以复之,以甘补之。桂味辛甘,二经之所由入也。薄桂在上,而肺胃亦居上,故宜入之。桂枝四发,有发散之义,且气、味俱轻,宜入太阴而主表。”我们大体可看出。由于火性炎上,因此,越在树干下部的皮,其所温养的脏腑就越多,同时,就树干与人体躯体内在脏腑的对应关系而言,有上对上、中对中,而下则可包揽全躯之意。《药性赋》云:“桂枝上行而发表······肉桂下行而补肾,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也。”“天地亲上、亲下”语出《乾·文言》“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易》之意象真是随处可见。
以上可说是植物药不同部位功效特征的基本规 律,当然,每味具体的药物还有自身特殊的性、味、形、色、生长季节、生长环境、生物特性等不同,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将,蔓荆独升”等,难以一概而论。但基本规律还是存在的。
(本文属潘毅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的BLOG地址:http://blog.sina.com.cn/panyi1956,也可搜索“潘毅教授中医新浪”。博客开通的主旨就是我校今年校庆的主题--“学术会友”。我们可以一起把这里变成一个学术与文化心灵沟通的地方,欢迎您“常来看看、聊聊”。如果对这里还有些欣赏,您可以把“它”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中,更希望您能把“它”介绍给您的朋友们,或众多的中医论坛以及各中医院校学生论坛(若转贴请注明出处,谢谢!),期可引出更多智者之见,以促中医学术之繁荣,中国文化之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