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福建宁德上金贝村发现疑似建文帝墓的消息,为“建文下落”这一“明史第一悬案”增添了早日破解的希望。“上金贝古墓”浮出水面后,明史学界对此说法不一,赞同者有之,驳斥者有之,持此说的宁德市方志委副主任王道亨、南京大学教授潘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编审马渭源等学者一度身处质疑的声浪漩涡之中。
近日,潘群、王道亨等学者做客央视10套“百科探秘”节目,参与拍摄了一个名叫《皇帝的袈裟》的节目,再次力证“宁德说”。昨天,王道亨、郑承东等宁德当地学者又来到南京,考察明代建文事迹,他们还向本报记者独家披露了这半年以来,宁德历史工作者在研究“建文踪迹”之谜方面取得的新证据。
他们描述的“建文逃亡路线图”早就准备逃亡宁德?
上一轮的报道中,王道亨、潘群、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郑自海等人从上金贝古墓的形制、格局、构建、纹饰、文字以及宁德一古寺发现的明代袈裟等方面进行论证,证明宁德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最后归宿。这之后的半年,王道亨和他的“宁德建文研究小组”的同道们又发现了更多支持“宁德说”的证据。
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的大军攻陷了南京,建文帝神秘失踪。很多学者认为,建文帝成功出逃,而王道亨描述的朱允炆在南京沦陷前后一直到去世的人生轨迹是如此一目了然:“选定宁德为逃亡地点——逃亡——登基复辟——被镇压——避难雪峰寺——支提寺——去世”。
王道亨说,其实,早在失去皇位之前,建文皇帝就已经知道了宁德这个地方,这是因为他幼年时的一位老师周斌就是宁德人。史载,周斌曾出任中都国子司等职务,朱元璋经常让太子朱标(朱允炆之父)到中都凤阳学习锻炼,朱标和周斌因此熟识,周斌后来也自然地成为朱允炆老师。建文帝失国之际,周斌正在宁德老家守孝,并不在南京。但很奇怪,此后宁德民间流传过一出闽剧《建文帝哭师》,唱词内容为建文帝失去皇位后,后悔不听周斌教诲,逃亡到宁德,他到了老师墓前哭泣,诉说心中悔恨。“这是一个建文帝来到宁德的重要证据!”王道亨说,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宁德境内山丘遍布,历来交通不便,山高皇帝远,当地人对于外界的了解非常局限,如果建文帝没有来到南京,宁德老百姓怎么会知道有过这么一个短命皇帝,又怎么会创制出这出闽剧呢?
王道亨说,其实,地处闽浙边境的宁德历来就是一个“逃亡天堂”。这里山高路险,又面临大海,历史上相对闭塞。南唐灭亡后,后主李煜的一个弟弟也曾从南京逃到了宁德隐居。当地几个大家族的家谱,至今都有着祖上为躲避灾难而从中原逃来的记录。
建文皇帝早就选定宁德为避难地,还有一个寺庙住持提供的证言。王道亨说,上金贝古墓附近,有一座瑞迹寺,寺中现任住持释性化告诉了“宁德建文研究小组”成员一段寺中口耳相传的记忆:瑞迹寺第一任住持是建文朝的镇海卫指挥使郑熙。早在建文帝出逃前三个月,也许是已经预感了即将流亡的命运,建文帝曾经命令郑熙率领3000名御林军,押运国库金银,提前来到宁德。3000名军人集体化装成和尚,为建文皇帝出逃到宁德打前站,这才有了瑞迹寺。
□本报记者于峰
宁德历史学者来宁披露建文帝踪迹——建文帝归宿福建宁德又添新证据
如果“宁德说”成立,那么,建文皇帝究竟是如何逃出生天,抵达距离南京数千里之遥的福建宁德的呢?王道亨、郑承东等宁德学者和潘群、马渭源等南京学者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皇明史概》(朱国桢)、《明实录》、《国榷》(谈迁)等史料,为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建文皇帝从南京到福建宁德的“路线图”!
在1402年六月那个朱棣部队占领南京,“宫中火起”的夜晚,建文皇帝和他的忠臣们从皇宫下水道的内闸门进入阴沟,出外闸门,乘船到达神乐观(今光华门外)。在神乐观,君臣一行对于此后的逃亡做了分配,建文帝与程济、郑洽等人南下浙江。叶希贤、杨应能等人扮作建文帝替身,打着建文帝旗号,往西南西北而去,吸引燕兵的注意力。建文帝等人离开神乐观,经秦淮河,进入胭脂河,直接到达溧水。然后,神色慌张的一行人弃船登岸,经过溧阳、宜兴到达太湖。乘船穿越太湖后。他们到达苏州、吴县(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对此有所记载!)。在吴县稍作停留后,建文帝等人沿着京杭大运河抵达杭州,然后再经过富春江到达浙西。入冬后,他们到达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郑洽家。
在郑洽家,建文皇帝等人呆的时间比较长,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却出了纰漏。元宵夜,建文帝出门观灯,被人认出,对方跪拜,朱允炆泄露了行踪。一个叫陈忠的人向县衙举报,3000多名朱棣的士兵很快包围了郑宅。郑洽与家人将建文帝藏在一口枯井中,才算躲过了一劫!风声平息后,建文皇帝立刻离开浦江,经金华、丽水,到达浙南青田县。这里是刘伯温的老家,建文帝在青田遇到了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在刘琏的指路下,建文帝等人离开青田,从温州出海,沿着海岸线南下,到达宁德,建文帝的上岸地点是一个名叫“金溪里濂坑村铁沙溪”的地方。
王道亨说,建文皇帝在宁德隐居期间,曾经积极准备复辟力量,但这位倒霉的皇帝又一次失败了。此后,他被迫潜往福州雪峰寺。在这里,还有一段插曲。根据明末清初学者査继佐的《罪惟录》记载,建文帝在雪峰寺时,恰好郑和下西洋路过这里。在雪峰寺,下台皇帝竟然神奇地和在位皇帝的心腹相遇了。继佐写着,建文帝曾经要求郑和举兵造反(郑和下西洋,船队拥有几万兵力),郑和一边给建文帝揉脚,一边哭着说:“我不能够啊!”哭完,郑和离去。
王道亨介绍,此后,建文帝辗转于支提寺等寺庙,圆寂后,葬于上金贝村,其墓就是已经被人们熟知的上金贝古墓。于峰
从亡大臣后代也在宁德>>>记者手记
永乐年间发生多件怪事神秘的“小登广”地名
如果建文皇帝真的在宁德登基了,那么此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王道亨给出的答案是:“很快就被镇压了!”王道亨的说法来源于瑞迹寺住持释性化的另一段述说。释性化说,瑞迹寺历代住持相传,朱棣后来发现了建文帝踪迹,派兵前来镇压,寺中3000僧兵拼死抵抗,最终全部阵亡,尸体就被埋在附近山沟里,瑞迹寺也被毁坏。后来,僧人重建瑞迹寺时,考虑到戾气太重,曾经在放生池中放入九个大缸镇压,并每日诵经超度亡灵。
王道亨还发现,大概在永乐年间中期,在闽东通往周边的浙南、闽中的古官道两侧,曾经有数十座寺庙(主要有古田瑞岩寺、香林寺、屏南灵峰寺、宝岩寺、周宁灵鹫寺、云门寺等)在同一个时期遭到毁坏,至今宁德及其周边地区的荒山野岭上还留存大量倒卧的石柱、东倒西歪的石槽、石碑等。而在同时期的地方史志中,却对这一“集体毁寺”现象却语焉不详,给出的理由是无法使人信服的“僧人行为不轨!”而对于永乐时期宁德地方几位知县的记载也很奇怪,只有姓,没有名!
《福建历代人口考论》、《八闽通志》也提供了一个奇怪的史实,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宣德四年(1429),宁德一带的人口从15万锐减到5万,而正史中没有记载同时期此地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和战争灾难(“靖难之役”主要发生在北方),由此,王道亨推测,永乐年间,宁德发生过一次被刻意隐瞒的小规模战争,导致大批百姓丧生。
上述种种奇怪现象,“宁德建文研究小组”的推测是,“集体毁寺”、地方史志记载隐晦和“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受到了建文皇帝逃亡到此和3000僧兵拼死抵抗的牵连!”
王道亨说,此后发生的事情,是建文帝辗转逃亡到了宁德。到了宁德后,已经失去皇位的建文帝可能搞了一次复辟登基,这一事件的证据,是当地一个叫做“小登广”的地名。
在宁德本地的寻访中,王道亨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地名——“小登广”。这个村子位于宁德市蕉城区石后乡,村子里70多岁的黄步细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传说:史上有一位皇帝失掉皇位,逃难到了宁德,在从亡大臣的拥戴下,在大泽溪附近半山腰一个小村子前的一块平地上,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他又登上了皇位,并且任命了一批官员。此后,人们将那块平地成为“小登基广场”,这个平地上的村子因此被简称为“小登广”!
这个登基的皇帝莫非就是建文帝?王道亨浮想联翩。黄步细老人进一步讲述更多离奇的地方。“小登广”村北面还有一个村子名叫“逃难村”,有一条小溪名叫“逃难溪”,有一块平地叫做“逃难坪”!黄步细还说,当年村子里有一个尼姑庵,曾经长年供奉一块神牌,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但没有帝号纪年,也没有落款。
王道亨由此想起了早年收集到的另一则史料,在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白云庵中,也发现过类似的神牌。据白云庵住持述说,此庵创建于明永乐年间,有一任庵主据说原来是皇帝妃子,跟随皇帝逃难到了宁德。皇帝去世后,她就到庵中出家,同样供奉“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神牌。由此,王道亨提出,如果传说属实的话,在“小登广”登基的皇帝就只能是建文帝,而流落到浦源白云庵的皇妃,就是建文帝的妻子。
在王道亨最近查到的厦门郑坂村《郑氏家谱》、云南蒙自郑营村的《郑氏家谱》等书中,他自称也发现了建文帝在宁德复辟的蛛丝马迹。他说,那一次重新登基,建文帝给从亡大臣都升了官,这些人分别是护国军师程济、镇海卫指挥使郑熙、留守卫都尉指挥使郑洽、副指挥使廖平等人。
王道亨综合史料考证,列出了22个跟从建文帝出逃的大臣的名字。他说,这些人的踪迹大部分在宁德也可以找到,其中现在最可以确定终老于宁德的,是建文朝的翰林侍诏郑洽。
王道亨说,宁德蕉城区有一个郑岐村,村中村民,自称自己的先祖名叫郑岐。去年以来,郑岐村村民和浙江浦江县郑义门郑氏家族多次互动,已经核实了郑岐公正是郑义门的八世祖郑洽。郑岐村的村民说,郑洽随建文皇帝逃到宁德以后,改名为郑岐。郑洽巧妙地将“水之合”的“洽”字改为了“山之分”的“岐”字。郑岐村还有这样一个传说:郑岐村本来有一个村民王进,永乐年间和一个从外地来的人郑三合交上了朋友。村里一个陈姓长者将女儿嫁给了郑三合的儿子,结婚那天,附近山上一个寺庙里的一位高僧前来喝酒。酒宴以后不久,高僧就圆寂了。郑三合此时告诉王进,这个高僧是一个皇帝,而自己也不叫郑三合,而叫郑洽。郑岐村村民如今推断,那个前来吃喜宴的高僧,就是建文皇帝。“郑洽和建文帝交往的这个民间传说,甚至还收进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宁德分卷》之中!”王道亨告诉记者。
另外,“宁德建文研究小组”还在上金贝古墓附近发现的林氏家族和杜氏家族,其先祖是可能跟随建文皇帝出亡的国子监生林绍斋和殿前指挥使杜华泗,林绍斋的墓至今尚存。
尽管不一定称得上中国历史“第一谜案”,“建文帝下落”之谜却总是散发着神秘的力量,六百多年来,吸引着和史学界有关系没有关系的人们前去探索。对于史学家来说,浩如烟海的正史、实录、笔记、野史中的大量记载,总是让他们头疼,建文的踪迹始终如雾里看花一般看不清楚。
每年,关于建文的“新闻”层出不穷,建文归宿何方的说法已经不下十几种,而自称建文帝后代的人们,更是数不胜数……在这些“学说”中,从去年9月开始出现的“宁德说”似乎最受关注。从神秘的上金贝古墓,到“建文帝”袈裟,再到今天王道亨们收集到的种种传说、地名、家族故事,似乎,“明朝第一悬案”的疑云正在逐渐消散。
不过,别高兴太早,尽管传说有鼻子有眼,但能够提供最可靠佐证的实物资料还没有出现。王道亨对记者说,前几年,上金贝村曾有人看见过一方写有“大内御用”字样的砚台,可惜当时目击者没有重视,现在那方砚台已经无从寻觅。王道亨说,他们虽然坚持“宁德说”,但也不能排除将来找到的实证会推翻“宁德说”的可能性。他说,“如果那样,我们也会将其公之于众,毕竟我们需要的是历史真相!”
王道亨的说法,令记者敬服,在建文帝不小心成为新闻人物的今天,我们依然坚持探索历史真相,而不是展开地域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