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充满歉疚的心
——陈衍强《向狗致敬》解读
先看诗——
向狗致敬
陈衍强
我的父母养了一条狗
白天拴在门前的梨树下
夜晚牵进屋
尽管它小时候没见过我
但我偶尔会回趟老家
次数多了就认得我
知道不是外人
看见我顶多叫一下就不再吭声
它现在虽然老了
仍在看家
与我的父母相依为命
我最近回老家看父母
看见它向我点头我就想流泪
因为我远离父母
内心荒芜
是它在冷清得如坟地的山村
陪伴我年迈的父母
仿佛我的投错娘胎的亲兄弟
当我看到陈衍强这首《向狗致敬》时,标题已让我格噔一下。凭直觉,这是一首不同凡响的诗,一定有些特别之处。
向狗致敬?有必要吗?值得吗?情理上说得通吗?即便致敬,也应该是人,而不是狗!可现在,明明写着:向狗致敬!
看来,这条狗不是一条寻常的狗,也一定做了某种不寻常之事。既然向狗致敬,那你要给我一个致敬的理由!
这就是这个标题所引发的思绪及波动。
波动的焦点是:狗。焦点的延伸:这条狗做了什么?或者,这条狗身上有什么传奇故事?
好吧,看诗。
从头到尾,这首诗几乎是平铺直叙,甚至有些“拖泥带水”。诗人的感情就是在这种平铺直叙,拖泥带水中层层推进,最后达到高潮,终于让我们明白并且接爱“向狗致敬”的个中原因。
现在梳理一下全诗,它的抒情节奏,是层层递进——
先是介绍狗的来源与出处:我的父母养了一条--狗;
狗与我父母的关系:白天系在外面,晚上牵进屋;
“我”与狗的关系:本诗的抒情重点从这里开始,而且也是层层递进的,是在前面递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递进,并且分四层,是以狗贯穿始终的:
狗的少年时代: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开始养这条狗的,当“我”看到这条狗时,已是一条成年的狗。这透露出一个信息,父母养这条狗很长时间了,当这条狗长大了,我才看到,同时也是间接说明,“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回家干什么?看望父母啊!这个意思是隔了一层,而后隐约透露出来的,我把它称之为“隐抒情”;
狗的成年时代:“我”偶尔会回趟老家,次数多了,狗对“我”也就熟悉了。注意,诗人在此时都没有说看望父母,只是说回老家。同时,也间接地透露出作者心中牵挂着父母,回家的次数多了,狗了认识了这位经常回乡的主人,这其实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孝敬;
狗的身份变化:狗对“我”熟悉了,知道我不是“外人”。此处,这个“外人”用得非常好,我们知道,在狗的脑子里是没有什么“外人”不“外人”的,而作者说狗没把自己当“外人”,也是开始把狗“拟人化”,也是作者开始对狗倾注感情,“狗”这时已经不是“狗”,它差不多就是一个人,对狗倾注感情,其实是对父母倾注感情!这里其实间接或者说非常隐蔽地说明父母在乡村的孤单。如果父母身边有叔叔或伯伯,或者乡亲,显然,作者就不会提到那条只会看家的狗了。同样,这里也是在“隐抒情”;
狗的老年时代;狗老了,仍然与“我”的父母相依为命;
以上是层层铺垫,层层推进,于是作者最后的感叹有了基础。作者是什么情况下开始感叹的呢?以最近一次回老家作为情感的引爆点:
最近一次回老家看望父母,看见狗向“我”点头就想流泪!什么迫使“我”想流泪?因为“我”常年在外,内心荒芜,父母住在荒如坟地的山村,没有儿女陪伴,甚至没有人或者乡亲,唯一陪伴(姑且使用“陪伴”一词,而不是“守候”)父母身边的活物或生命,是一条老了的狗。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叹息!
到此处,我们才真正明白诗人心中的那潭苦水。他是因为父母住在茺无人烟的山村,自己又不能经常回家看望他们,陪伴他们,在内心充满了歉疚和失落。
此诗质朴,可谓曲径通幽,是一首读后让人为之动容的亲情之作,而这一切表达出来,可谓大巧若拙。
陈衍强的诗歌有大气像。同时,他以他的创作实力,挤上了我们这个时代优秀的抒情诗人行列,这是毫无疑问的!
2012.8.20 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