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验的差异对戏剧产生的影响
——比较曹禺和老舍的戏剧
曹禺和老舍分别代表着20世纪前半叶与后半叶戏剧创作的最高峰,历来为广大读者比较研究。本文以他们的代表作《雷雨》和《茶馆》为例,从作品中窥视作者的家庭背景、生活体验和戏剧风格。
曹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优越的家庭背景为曹禺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条件,也给曹禺创作《雷雨》提供了借鉴。曹禺尽管是生长在富裕的家庭,衣食无忧,但是他却是孤独、忧郁、暗瑟。他说:“我不知道怎样来表达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纵然在人前我有时也显露着欢娱,在孤独时却如许多精神总不甘于凝固之人,自己不断地来苦恼自己。”这种性情同他的遭遇和家庭生活有巨大关联。
与曹禺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不同的是,老舍作为满族旗人后代,时刻忧虑自己和民族的出路。在那个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特别是“驱除鞑虏”的时代,满族作为落败的统治者黯然退出中华的统治舞台,满族人的生活也大不如从前。老舍从小就饥寒交迫,营养不良,不能自立。他说:“我只求一饱,可是母亲没有奶给我吃。她的乳房软软地贴在胸前,乳头只是两个不体面而抽抽着的黑葡萄,没有一点浆汁。”“代乳粉和鲜牛乳,在那不大文明的时代还都不时兴;就是容易找到,家里也没有那么多钱为我花。米糊的力量只足以消极地使我一时不至断气,它还不能叫我身上那一层红软的皮儿离开骨头。我连哭都哭不出壮烈的声而来。”独特的生活体验使老舍特别同情下层劳动人民,以至于他创作的作品皆是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百态。
曹禺、老舍截然不同的贫富家世出身,对他们以后的文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一生以贵族气息浓厚的戏剧创作暴露上流社会生存状态的曹禺,还是始终同情描摹下层贫苦市民风俗情态的老舍,在他们精彩的文学世界中,不难看到各自家族文化遗留在创作心理上的宝贵刻痕。
《雷雨》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作者曾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对旧式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周朴园的专横伪善,繁漪的乖戾不驯……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的人物之多,涉及范围之广,若作者没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生活体验,又怎么会创作出反映劳苦大众的作品?
衣食无忧的曹禺在创作《雷雨》时没有过多关注现实,青睐于以“家”为核心的封建小场所,集中于几个核心人物的细心雕琢,间接揭露了都市灯红酒绿的现代腐朽生活和资本主义的罪恶面。生活限于窘境的老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下层百姓的为财米油盐奋斗的现实场景上,作品《茶馆》倾心于“茶馆”等开放的公众场所,个中角色多而不乱,通过生活画面展示社会全景。《雷雨》以点成线,形成色彩斑斓的都市风情线;《茶馆》据点成面,集成纵横复杂世态风俗画。总体而言,《雷雨》是属于激情与冲动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茶馆》则注重现实人生的思考,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
读了《雷雨》、《茶馆》,忍不住上网查了两位大师的生平事迹。果然,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的生命体验。两种不同的家庭背景,造成两种不同的生活体验,进而创作出两种不同优秀文学作品。相反,作者的生命体验在文学作品中也或多或少体现。我们也可以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富也罢,是贫也罢,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几经斟酌写出来的,都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两座高峰,都为中国的戏剧创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有关《雷雨》、《茶馆》的戏剧、电影、电视剧仍让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长盛不衰。曹禺和老舍不同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雷雨》、《茶馆》揭露的矛盾值得我们不断去反思。
2012年4月
参考文献:
王俊虎《老舍与曹禺比较研究》
曹禺《雷雨》
老舍《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