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诗词爱国情愫探幽 爱国古诗词大全

为国牺牲敢惜身

——秋瑾诗词爱国情愫探幽

内容提要: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诗人,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诗词作品感时忧事,处处洋溢着爱国激情,句句表达了她对祖国沉沦的焦虑,时时号召有志之士起来挽救祖国的危亡。由于她有着旺盛的革命斗志、豪迈奔放的性格和火一般的炽热感情,使她的诗词大都激烈高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研究秋瑾的诗词作品中的爱国情愫,既是继承她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更有助于弘扬爱国精神,对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秋瑾诗词 诗词创作 爱国情愫

绪论:爱国,作为“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正是在这种爱国精神的感召下,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兴盛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爱国主义的壮丽颂歌。

近代女诗人秋瑾正是这无数仁人志士当中的一个。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她在风华正茂之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写出了相当丰富的作品,闪耀着爱国热情和革命思想的光辉。”

秋瑾的作品由于“随手散弃”以及遇难时家人“夤夜焚毁”,传世数量不多,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编辑的《秋瑾集》,收秋瑾的杂文13篇并附录1篇,书信28封,诗和联句133篇并附录诗3首、词38阕(诗、词中凡同题多章者仅作1首计)、歌6首、弹词1篇、译作1篇,共计220件秋瑾的遗作。诗词数量不多,但内容丰富。这些作品,融入其容括天下的广阔襟怀和刺穿世道的深邃目光,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昂扬豪放的情感,或感时伤怀,或描绘壮丽山河,或表达决心洒热血挽乾坤的豪情……开辟了我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先河,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代表了女性文学的光辉。

1 秋瑾爱国思想渊流

1.1 时代影响

秋瑾生活在中国社会时局动荡的年代,是我国近代史上走得最为艰辛的历程,她面对的是国家摇摇欲坠,祖国大好河山被掠夺的满目疮痍的境况。自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时起,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纷至沓来,愈演愈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略者们掠夺了中国大片领土,强令“赔款”白银几千万两,胁迫中国开放了从沿海到内地的几十个城市,甚至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建立了“国中之国”——租界。这一切,都令秋瑾忧心忡忡。她在《申江题壁》诗中写道:

一轮航海又南归,小住吴淞愿竟违。马足车尘知己少,繁弦急管正声稀。

几曾涕泪伤时局?但逐豪华斗舞衣。满眼俗氛忧未已,江河日下世情非。

朝廷腐败,民族深陷危机之中,“我”为这样的形势伤心落泪,而人们却只知道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满眼俗氛忧未已,江河日下世情非。”放眼望去,都是些庸俗的风气,江河日下,无人来关心这岌岌可危的时局,让人忧愤不已。

秋瑾亲历了辛亥革命前夕国家破碎时的风云变化,也亲历了国人被欺凌与侮辱时代,因受过先进思潮的影响,在中国封建制度发生动摇的时期,她毅然冲破封建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而她的诗文作品就成为一部精神成长史。

1.2 家庭熏陶

秋瑾出生于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她出生时,祖父秋嘉禾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某地任海防厅同知,据《厦门市志》记载:“颇多惠政。听讼廉明,防差役勒索,每出票,必批明差费若干,不许加收。勘地验尸,不费民一文。惜不久去任,民皆思之。”其叔祖在任台湾淡水同知时与入侵日寇作战牺牲,父亲秋寿南与朝鲜爱国志士金士龙有着深厚友谊。秋瑾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举人,他们的诗文才学都很有根底,有时亲自指点秋瑾,给她说诗解文。她的母亲单氏出生名门望族、深谙传统文化,也时常对聪慧伶俐的秋瑾予以教诲和点拨。这些既使秋瑾自幼便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为她日后能文善武,“读书击剑”的生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更对秋瑾爱国思想的形成及最终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3 战友启蒙

秋瑾爱国思想的形成与她结交的“同志”有很大的关系。秋瑾在北京时结识了京官廉泉的妻子吴芝瑛。吴芝瑛,是桐城派古文大家吴汝纶的侄女,思想比较开明,倾向维新。又吴芝瑛的介绍,结识了当时在京师大学堂任职的日籍教习的妻子服部繁子。服部繁子也是男女平权和女学的提倡者,她多次向秋瑾宣传日本女学的发达,因之言谈投机。

还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陈天华对秋瑾的影响。陈天华是一位具有鲜明的和强烈的反帝精神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他所著《猛回头》、《警世钟》中含有丰富的反帝内容。他曾在《猛回头》中宜传藐视洋人的思想,“其实洋人也不过是个人,非有三头六臂,怎么就说不能敌他?”又在《警世钟》中号召人民“”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亊,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秋瑾对陈天华很推崇,称“星台(陈天华,字星台)予之启蒙开智人也”,又说,读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即“涕泪无从。夜半梦回,想起其警句,如卧芒刺,必跃然下床,伏案挥毫,自况曰:‘奋起!奋起!……’”这些“同志”的影响促成了秋瑾思想的转变,使她由一个闺中才女,最终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女革命家、女英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1.4个人际遇

秋瑾,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 1875年出生于福建厦门,1907年牺牲。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

秋瑾秉性聪慧,十余岁即能吟咏,“偶成小诗,清丽可喜”(秋宗章《六六私乘》),故而“一时有女才子之目”(陶玉东《秋瑾遗闻》)。虽生长在封建的书香门第,但并未按封建阶级淑女的规范去约束自己,她性格豪爽,自幼重侠尚义,“慕朱家郭解为人”(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歌颂荆轲、聂政之豪侠,崇敬英雄豪杰,又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况,所以,自幼就具有一种热情和倔强的性格。而且,她熟知张煌言、吕留良、全祖望等富有气节的浙江人事迹,又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了它所阐发的重侠尚义、爱国忧民、治国安邦思想,尤其是屈原、杜甫、辛弃疾作品,乃至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绝唱,都给她思想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后来有诗劝勉女友云:“但得有心能自奋,何愁他日不雄飞?”(《赠徐小淑》)又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致秋誉章书》其四),她是具有愤发自强的精神的,而这也是秋瑾日后成长为一位爱国女英雄的主观因素之一。

秋瑾真正开始接受新思想,是在1903年寓居北京期间。由于清统治者的无耻卖国造成的民族危机对她的刺激,及封建家庭对她的压迫,促使她在“其奈势力孤,群材不为助”(《失题》)的情况下,“因之泛东海”(《失题》),于1904年初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封建家庭,走上了去日本留学革命的道路。1905年加入光复会,同年又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思潮。1907年,秋瑾主持大通学堂,联络各地同志准备起义。6月,由于安庆起义失败,秋瑾在浙江举事的消息也因此泄露,7月13日被捕,15日壮烈牺牲,年仅31岁。

噩耗传来,南社诗人柳亚子赋诗四首哭之,其一云:

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

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

诗中盛赞了她为革命大业献身的爱国精神,指出秋瑾会和于谦、岳飞一样名垂史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称秋瑾为“巾帼英雄”,而鲁迅先生也在1919年创作的小说《药》中将主人公取名夏瑜,并在他的坟上留下花环以示哀思和敬意。

2 秋瑾爱国思想特点

2.1 作为诗人,感时伤世的忧愤、报国无路的慨叹是秋瑾诗词中突出的内容

秋瑾诗词爱国情愫探幽 爱国古诗词大全

辛亥革命前夕时代风云的变幻,使秋瑾感慨良多,而深身受封建束缚,人生的苦闷也让她的内心掀起层层波澜,它们和谐地组成了一曲既深沉忧郁而又豪放跌宕的灵魂悲歌。如1903年在北京寓居时写下的《满江红·小住京华》: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祖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她无限忧虑,渴望自己能为挽救民族出力。在词里,首先她表示了对祖国前途的担忧,接着又唱出了一个女英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高亢壮歌,透露出作者敢与男子争高下的刚肠烈胆,抒发了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最后,又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而生的苦恼和悲愤。真实地展示出这位正处于觉醒之中的“越东女儿”思绪万千的精神世界,其坚定,激越的情调,其豪放而沉郁的风格,堪称不同凡响。

2.2 作为女性,秋瑾不甘以弱者自居,一直为争取男女平权奔走呼告

秋瑾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在去日前就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不满。她从来不甘心做低人一等的女子,不甘心居于男子之后,认为女子一样能掌管国家大事。因此对于封建的礼教,她藐视,她憎恨,从不屈服。她希望妇女能和男子平等,为此她多次在诗歌中表示女子有着超男子的智慧与勇力,英雄中也有女子。从事革命后,她更加努力宣传妇女解放,而且把争取妇女解放和革命救国事业联系起来,号召妇女起来,肩负起救国的重任。如《柬徐寄尘》:

祖国论亡已若斯,家庭苦恋太情痴。只悉转眼瓜分惨,百首空成花蕊词。

何人慷慨说同仇?谁识当年郭解流?时局如斯危已甚,闺装愿尔换吴钩。

这首诗作于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诗人以诗代柬,告诫徐氏姊妹:国家危亡,瓜分惨祸迫在眉睫,不要留恋家庭,也不要一心只想做诗人,因为即使成了诗人,也不过是亡国之奴。她希望她们向那些致力于革命事业的英雄人物学习,跳出家庭小圈子,参加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

2.3 作为革命先驱者,秋瑾认识到了武装抗暴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热切探索救国道路的革命者,秋瑾从羸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侵略、瓜分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了武装抗暴的重要意义。这些认识在她的诸多诗词作品中都有体现,如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秋瑾写下了一首《宝刀歌》,在这首诗中,作者满腔悲愤地指出,国人“一睡沉沉数百年,大家不识做奴耻”,一面悲愤地倾诉了“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涕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作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同时又号召群众团结起来,用革命武装保家卫国,“主人赠我金错刀,我今得此心豪雄。赤铁主义当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勋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洲。铸造出千柄万柄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黄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百年国史之奇羞!”在辛亥革命之前就能提出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观点,应该说这正标志秋瑾作为一个革命前驱者所能达到的思想水平。

3 秋瑾爱国情愫在诗词中的体现

3.1 吟咏风物历史的激越情怀

秋瑾的诗词,大体可以1903年入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所写约一百三十多首,包括1891年至1899年她少女时代、婚后居湖南时期的作品以及1900年在北京经历庚子事变后到1903年底思想开始变化这个过渡时期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为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怀古咏史之作,但从具体内容看,这些吟咏风物历史的作品决非流于自我的“风花雪月,闲愁离恨”式的“闺秀文学”,而是蕴涵着她的人格,体现了她的思想,贯穿着爱国情愫,并且直接影响了她后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

中国古代诗词有借物咏怀、托物寓意的传统,在秋瑾这一时期的咏物诗中,傲霜斗寒的松、梅、菊等意象频繁出现,在这些诗中,物象就是诗人理想人格的物化,其人格精神与菊、梅、杜鹃、海棠、莲等植物融合在一起,物我交融,不分彼此,这些雄健、刚毅的文化意象,阐释了自我“英风傲骨”的性格与品质。黄宗羲在《景妙诗集序》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秋瑾的这些咏物的诗亦如此,她注入了自己的真情,许多物象蕴涵着她所追求的人格精神。在《秋瑾集》中,咏梅的诗作有五题十四首之多,如在《梅》十章中,她以“侠骨棱棱”的梅赞颂崇高的人格和高雅的风神:

欲凭粉笔写风神,侠骨棱棱画不真。

未见师雄来月下,如何却现女郎身?

又如:

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

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晶莹如玉的梅花不怕霜雪,再冷也不愿依傍在华丽的高楼里。厌恶富贵,蔑视世俗,不趋时附势,不去依傍琼楼、攀附显贵以取恩宠,而是倔然挺立于严霜寒雪之中,这就是诗人的人格。“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更透露出诗人追求人格独立,维护个性尊严的新的时代气息。

除了对风物的吟咏之外,对历史上英雄女杰的歌吟与赞誉,也是秋瑾早期诗词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芝龛记)题后八章》可堪称代表: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

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这首诗创作于入湘之初,有感于清人董寅伯所作之传奇《芝龛记》。《芝龛记》记载了秦良玉、沈云英等古代女杰的事迹,她们的功绩成为秋瑾抒发自己人生理想的媒介与载体。此后,花木兰、秦良玉、沈云英等古代女杰的形象不断出现在秋瑾的诗作中。

再如约作于1894年居湘时期的《吊屈原》一诗:

楚怀本孱王,乃同聋与瞽。谤多言难伸,虫生木自腐。

臣心一如豸,市语三成虎。君何喜谄佞?忠直反遭忤。

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一位伟大的爱围主义者,她虽惨遭诽镑,但仍忠诚于自已的祖国,在“谤多言难伸”“市语三成虎”的诋毁和迫害面前,仍继续探索拯救祖国危亡的道路:“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昼思夜想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祖国的安危:“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样一位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反遭此不幸,是何等令人为之不平!于是诗人接着写道:

伤哉九畹兰!下与群草伍。

临风自芳媚,又被薰莸妒。

太息屈子原,胡不生于鲁?

这里既是对屈原生长在昏君和小人中倍遭谗谄的不平和哀叹,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自已身世不幸的感慨,其中还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再如:

贾傅祠前载酒回,新声才赋管弦催。二分明月珠帘卷,十丈劳尘画角哀。

绣虎漫抛词客力,闻鸡好奋济川才。他年书勒燕然石,应有风云绕笔来。

这首题为《题郭调白湘上题襟即用集中杜公亭韵》的七律,末四句自比东晋名将祖逖,要学他闻鸡起舞,以图收复失地,拯救祖国,渴望像汉时霍去病一样建立“书勒燕然石”的功业,报国之心跃然纸上。

描绘具有不凡品格之“物”、歌颂英雄,悼念爱国诗人,是她前期诗作的主题之一,正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秋瑾爱国情愫所孕育的种子。而这富有生命力的种子,一当遇到适宜的气温和土壤,便很快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2 关注民生国事的忧患意识

作家及其作品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愫应当是积极入世的,这种入世的、现实的精神在我们民族所具有的浓厚的忧患意识中得到了体现,而这种忧患意识也是文学家们创作时的一种重要心态,一部文学史就是充盈着忧患情绪的历史,也是记载、展示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历史。

秋瑾的诗词作品,往往能够突破传统角色对女性的定位,主动地进入排斥女性的社会公共事务中,担当救国的重任,尤其是后期的诗词,尽管数量很少,但却涤荡了前期的欢悦与闲愁格调,在与自身人生遭际相关的人生忧患及对民生民瘼的忧患之外,主要体现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为祖国内忧外患的时局而忧,为祖国沉沦国人冷漠而忧,为国中缺力挽狂澜之人而忧,忧心如炽,难以自禁。在《感事》诗中写道:

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东侵忧未已,西望计如何?

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在这里,诗人不仅表现了自己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把祖国危在旦夕,文人想投笔从戎,女子欲负戈杀敌,争当挽救祖国的“济时彦”那种跃跃欲试的生动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此情此景仿佛就在眼前。也正是因此,面对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烽火,诗人才更加忧心忡忡。在《赠曾筱石》一诗中,她写道:

海氛苍茫刁斗多,微闻绣幕动吴歌。

绿蛾蹙损因家国,系表名流竟若何?

“海氛”即甲午海战,诗人为此“绿蛾蹙损”,这是对国事的担忧,而这种爱国情愫的火花闪现在一个“名门闺秀”身上,显得难能可贵。再如在湖南时创作《杞人忧》: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

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

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鲁穆公时,君老太子年少,国事甚危。鲁国漆室邑的少女深以为忧,因倚柱而悲歌,感动旁人。当时(1900年),八国联军侵扰北京,秋瑾虽然身居湘潭,遥隔千里,未曾目睹生民涂炭,但时艰局危却仍令她忧心如焚,在诗中秋瑾自比漆室女,而却賦予这首诗以新的思想意义:国家安危,人人有责,妇女焉能避其责乎?秋瑾认为,男女均有拯救祖国危亡之责,这一主张在她后来所从事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得到了更加光辉的发展。

而在1907年6月17日从绍兴寄给《神州女报》女记者陈志群的《柬某君》诗中,她写道:

河山触目尽生哀,太息神州几霸才!牧马久惊侵禹域,蛰龙无术起风雷。

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在这首诗中,秋瑾再次表述了对祖国河山陷于危难之中的极大忧思。她用“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来与朋友共勉,呼吁广大忧国之士在祖国河山被列强侵略之时,不要徘徊,不要虚度年华,应立志为国奋斗,戮力同心挽救神州。

3.3 抵制列强欺侮的近代呐喊

1840年,英国舰队出现在珠江口,中国近代史随之拉开了帷幕。列强的利炮坚船并没有摧毁中华民族的自信和自尊,中国近代史的第一章,也决不仅仅记载着失败和屈辱,更记载着觉醒与反抗。英国的舰炮惊醒了那些不甘沉沦的人,他们操觚命笔、讨伐豺狼、讴颂英雄,揭开了我国爱国主义文学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拯救中华、团结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整个近代文学最主要、最重大的主题。

面对国事民瘼,秋瑾忧心如酲,她在诗词作品中一再疾呼,希望国人能够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觉醒,抵御列强的欺侮,救亡图存之心溢乎字里行间。1905年6月,日本文部省公布了《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秋瑾愤而归国。途中,诗人看到一张日俄战争地图,内心百感交集。内心深藏忧国忧民之情,国势的危难揪动了她的心弦,维新运动的舆论宣传打开了她的心扉,八国联军的侵略激发了她的义愤,于是写下了《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一诗: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日俄战争地图上,把中国的领土并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版图,而且还成为日俄争夺在中国势力范围的战场,诗人见此本已有所感,甲午战争的历史仿如昨天,再复见此,不禁悲愤异常,因而不惜牺牲生命,誓将用鲜血拯救祖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决心促使她喊出了那一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诗人对日俄战争使祖国江山遭劫的强烈愤慨、要力挽乾坤决心,都在诗句中迸发出来,字字句句慷慨悲壮,气壮山河,使人为之肃然起敬,亦令碌碌庸人为之汗颜!

在《感时》中她说:

瓜分惨祸依眉睫,呼告徒劳费齿牙。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诗人用沉痛的笔调写出国破家亡时自己的惨痛的心情,表达了她要抛弃个人的一切,奋力救国的壮志,号召在沙俄妄想把东北变成“黄色俄国”,日本也对东北、远东贪婪觊觎,大好的中国真似危巢一样即将颠覆之时,一切有骨气的人,都应起来保卫自己的祖国。

————在日本留学期间,秋瑾送陈彦安、孙多琨二女士回国时,填了《望海潮》离别词一阕:

惜别多思,伤时有泪,内绌外侮交讧,世局堪惊,前车可惧,同胞何事懵懵?感此独心忡。羡中流先我,破浪乘风。半月比肩,一时分手叹匆匆。

从今劳燕西东,算此行归国,立起疲癃。智欲萌芽,权犹未复,期君力挽颓风,化痼学应隆。仗粲花莲舌,启啧振聋。唤起大千姊妹,一听五更钟!

词中秋瑾对祖国的“内绌外侮交讧”的时局忧心如焚,期望同胞回国后能够“力挽颓风”,靠“粲花莲舌,启啧振聋”,唤起占人口一半的同胞姊妹,投入救亡图存的斗争中。

周实在《无穷庵诗话》中指出,当时的诗作都“鸣钲伐鼓,激烈铿锵,有惊四座,辟万夫之慨”。面对强虏欺凌、多灾多难的现实,秋瑾和其他近代诗人一样,并没有被列强的枪炮慑服,对未来他们仍充满希望,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的作品,似惊雷滚滚,使昏愦者觉醒,似战鼓隆隆,使懦弱者感奋,他们书写了中国爱国主义文学的崭新篇章!

3.4 鼓吹革命斗争的炽热宣言

秋瑾诗词中强烈的爱国情愫,随着她阅历的增加和革命思想的提高而与日俱增。尤其是她留学日本后直至她英勇献身这三四年间,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也是她爱国情愫最强烈的时期。在此期间的诗词中,无论是送别、遣怀,相赠等诗大都以宣传革命,挽救时局为主要内容,成为鼓吹武装斗争和反清复汉的炽热宣言。

秋瑾认为要革命首先要反清,而且革命要获得成功,就一定要使用武装斗争来推翻清朝统治。在她的诗中几乎凡涉及到革命的,总要谈到这个观点。象“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宣扬的就是使用武力挽救祖国。诗人在《宝剑歌》中曾明确地提出了“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的观点。诗人认为除了使用武装斗争,世界上的黑暗、污浊已没有什么力量能清除。(“除却干将与莫邪,世界伊谁开暗黑?”)所以她要不惜一切代价组织武装,不依靠什么“公理”,而要用枪杆子。(“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以咏剑说明了“诛暴”、推翻清统治者必使用“三尺剑”的道理。诗跌宕奔放,一气呵成。象这样主张用武力推翻清统治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在《吊吴烈土樾》中表现得更为激烈:

昆仑一脉传骄子,二百余年汉声死。低头异族胡衣冠,腥膻污人祖宗耻。

忽地西来送警钟,汉人聚哭昆仑东。方知今日豚尾子,不是当年本汉风。

裂眦啮指争传檄,大叫同胞声激烈。积耻从头速洗清,毋令黄胄终沦灭。

大江南北群相和,英雄争挽鲁阳戈。庐梭文笔波兰血,拼把头颅换凯歌。

年年岁月驹驰隙,有汉光复总无策。志士备呼东诲东,胡儿虎踞北京北。

名曰同胞意未同,徒劳流血叹无功。隄防家贼计何酷?愤起英雄声皖中。

皖中志士名吴樾,百炼刚肠如火热。报仇直以酬祖宗,杀贼计先除羽翼。

爆裂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可怜懵懵天竟瞽,致使英雄志未伸。

电传噩耗风潮耸,同志相顾皆色动。打破从前奴隶关,惊回大地繁华梦。

死殉同胞剩血痕,我令痛哭为招魂。前仆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

革命党人吴樾因谋炸清朝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而壮烈牺牲了,秋瑾闻讯在悲愤中写了这首诗。诗人痛责清政府不抵抗帝国列强的侵略,号召人们赶快觉醒,推翻封建统治,不能再“低头异族胡衣冠”。她鼓励人们要发扬“拼把头颅换凯歌”的精神,武装起来把“积耻从来速洗清”。诗人赞扬吴樾是“百炼刚肠如火热”,“爱国已忘身”的男儿。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打破”了“从前奴隶关”,“惊回”了“大地繁华梦”;是他,奋不顾身“杀贼计先除羽翼”,“拼把头颅换凯歌”。诗有叙事,有评价,有抒情,言辞沉痛、悲壮、豪放、激越,有着惊神泣鬼的感染力,有力地启发了后继革命者“驱除挞虏,恢复中华“的斗志。这在当时是有—定意义的,决不同于辛亥革命后的所谓“大汉族主义”。

另外象“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家国”,“此身拼为同胞死,壮志犹虚与愿违”,“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这类宣传推翻清朝统治,光复祖国的诗句,大都意气风发,气魄雄浑,悲壮淋漓,具有鲜明的战斗力。在《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中,她说:“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休教他人锁键牢,从此沉沦汉世界。……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为了祖国免于灭亡,诗人歌颂了为国献身的精神。她劝告蒋鹿珊要抓住时机,不怕牺牲,用鲜血洗去祖国的耻辱。秋瑾对祖国有着十分强烈的爱,对敌人有着十分深切的恨,因此她的诗确实淋漓悲壮,荡人心魂,有着极其强烈的鼓动力和感染力。

秋瑾后期的诗词作品时时流露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如在日本留学时所作的《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她轻视金钱,不贪图享受,她所要的是革命的武装,和激发自己为革命事业战斗的美酒。她把为革命而流的鲜血看成是永不枯竭的碧涛,这碧涛汹涌澎湃,是能够冲垮清朝腐朽统治的。诗没有感伤和哀叹,它燃烧着仇恨的烈火,闪烁着犀利的锋芒,它是民主革命的战斗号角,起着激荡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在《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一词中,她写道: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此词作于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开篇点明此行日本的缘由,也点出了国内的政治局势。“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其时列强瓜分中国,堂堂礼仪之邦,却是衣冠委地,词人一拍桌案,声音陡然一扬:“为国牺牲敢惜身?”一句反问,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换头一折,疏疏三笔,将一路多少霜风雨雪,轻轻囊括。是蹉跎,是舛磨,阳光寂灭,风雨鲜活。她是一个革命者,不能也不会为了这些而放慢脚步。有了这样的信念,关山万里,层云几重,一名女子,改换上男儿的装扮,一叶槎枒,飘扬过了大海。“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把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句豪言的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誓言,有如洪钟巨响,不但在当时足以振聋发聩,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发人思索,催人进击,为振兴中华而奋勇向前。这也正是秋瑾勇往直前、奋发进取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的艺术体现

秋瑾被捕后,绍兴府将此词稿作为“罪状”公布,可见此词革命性之强。

当然秋瑾伟大之处在于将这份忧愤之情转化为果敢的行动,将男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使命融入自我生命本真。投入革命洪流,以致达到为国献身,无畏生死的境界。她在《至王时泽书》云:“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云:“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失题》中云:“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秋瑾最终喋血轩亭正是轻生死意念在现实中最鲜活写真。

4 秋瑾爱国情愫的影响及现实意义

秋瑾的诗词作品,是这位女革命家、爱国主义诗人满腔热血的结晶。她把自己的精神赋予诗词里,而诗词又把她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无论是作为革命诗人,革命战士,还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她都彰显了一代巾帼英雄雄豪气概。

作为近代一位杰出的诗人,秋瑾的诗词作品中,浸润着壮志难酬的沉痛感叹和救亡图存的革命信念。“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秋瑾的诗词,既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吟风赏月花情柳态,而是字字揪心,句句沁血。一部《秋瑾集》,给后人展示的是一位女革命家、爱国主义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血泪控诉,其间强大的爱国豪情自是感人肺腑、响彻云霄。

从秋瑾的诗词中品读秋瑾精神,对当今时代,依然具有时代意义。秋瑾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在当时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在当下,我们仍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次,她作为一个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大胆革新的思想仍响应时代潮流。当今,我们同样仍需不断解放思想,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她满腔热血,一身正气。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当前,我们同样要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秋瑾依然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结论: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秋瑾是20世纪初中国妇女的光辉典范,她的爱国思想构建了中国的脊梁。以不让须眉之胆略,举巾帼侠义之风,行英雄壮烈之事,成为中国第一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献身的女英雄,同时,秋瑾也将作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女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女诗人,以其诗词刚劲、雄健的艺术风格而被载入中国文学史。她的壮举也被后世赞为“奏响了辛亥革命的前奏曲”,她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润泽了炎黄子孙的心田。

今天,我们来回顾她诗词中的爱国情愫,既是继承她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更有助于弘扬爱国精神,对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秋瑾《秋瑾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7月第二版

2. 郭延礼 《秋瑾年谱》 齐鲁书社 1983年9月

3. 郭延礼《秋瑾诗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

4. 郭延礼《秋瑾研究资料》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年

5.郭蓁《漫言女子不英雄》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6.刘仁霞《花月意象与秋瑾诗词中的“女性情怀”》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 2009年 第2期57-58页

7.张显菊《秋瑾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 第4期41-45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7012.html

更多阅读

近现代名人生辰考之五秋瑾王廷钧 近现代名人传

秋瑾女烈士是闻名四海的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她出身于官宦之家,家庭物质条件自然不差,按说生辰当有精确纪录。考诸史料,她的生日、生辰确实都记载一致,查有实据:生于农历十月十一日卯时。可惜的是,她的生年却存有争议,亲朋好友所说所忆,从光绪

董贞经典诗词歌词收录大全 经典古诗词大全

因最近刚看完《后宫甄嬛传》,剧中的几首曲子甚是喜欢,无意间听到董贞的一首与《后宫甄嬛传》中插曲同名的《金缕衣》,也不错,了解到董贞所歌也是古诗词风.所以收录了几首经典之作,词是不错,曲中甚爱《金缕衣》.===================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大全 送别的古诗句有哪些

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大全:内容简介:最近在忙什么?茫茫人生中,过程是最美的,相知是最难的,结果是最期盼的,相思是最苦的,等待是最漫长的,友情是最珍贵的。本文主要收集古代大诗人的一些送别的诗词大全,希望大家喜欢。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

关于、描写“元宵”的诗句、古诗、诗词 描写牡丹的诗句古诗词

元宵佳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

声明:《秋瑾诗词爱国情愫探幽 爱国古诗词大全》为网友奋斗峥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