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话说天津卫”节目,是2009年一位朋友传给我的音频,内容是关于一个民间团队为保护意租界所做的展览。其中的几段采访录音后来剪辑成了节目开始曲的一部分,现在每天都能听到。
第二次听“话说天津卫”节目,是2010年2月6日,正赶上铃铛阁地区拆迁,甲骨文发现地马家店再次得到世人关注。我是在QQ群中看到有人聊起这个节目,随即我便打开收音机,当时节目正在播出中。那一期请来一位学者专题讲述甲骨文、马家店和王襄的故事。由于这位学者姓王,王襄也姓王,因此主持人刘云风趣的说这是“王先生讲王先生”。
之后没多久,我就接到了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电话。似曾相识的声音就是想不起来在哪里听过。当电话另一端的朋友说明来意,我才意识到这个声音就是刘云老师。她希望我能带着节目组去杨柳青转转,进而录制一期与古镇相关的节目。我没有丝毫犹豫,一口回绝了这个请求。平日里我的工作与天津的文史研究没有任何关系,业余时间在这方面玩玩,只是出于爱好这么简单,所以很多想法还不成熟。录制节目我实在心里没底。另外,我刚刚走出校园,很多知识都是刚刚接触。所以我一直告诫自己,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少说多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工作如此、爱好也是如此。因此对于一切都刚刚起步的我来说,应该是没有发言权的。再加上那一时期也是处在杨柳青大院文化区改造的过程中,多有不便。记得那一次,刘云老师在电话里和我谈了很长时间,我能听得出她的诚挚邀请和对文化保护的一片痴心,我更能理解节目组在工作中的困难与艰辛,我更知道在那样的时局下应该做些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就这样我选择了拒绝,因为实在很多话都只能尽在不言中。后来也有电台的其他节目希望邀请我录制节目,我照样一一婉拒。虽然我一直觉得这样做是正确的,但我还是真心希望向刘云老师、向“话说天津卫”节目组致以我深深的歉意。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持续关注这个节目。最初一段时间,涉及的很多敏感话题经常让我为他们捏一把汗。后来我发现随着内容的丰富、经验的积累,节目也逐渐转向民俗的搜集整理和 老天津资料的发掘,这是在我眼中,最大的进步。
口述史,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学问。“老天津说老事儿”,这是几乎所有天津人都经历过的。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曾或多或少的聆听过老人们那些动听的乡土故事,但听过之后也就过去了,很少有人会将其记录、搜集、整理。当年深日久、老人逝去、孩子长大、记忆淡忘,这些故事也就随之消失了。“话说天津卫”就给我提供了搜集口述史最好的平台。
我觉得与老人聊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也有许多困惑。毕竟我自己业余时间有限,能采访到的老人更是有限,即使采访了,谈话中的很多内容也不一定是我们需要的。做口述史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话说天津卫”节目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也正因此,从2010年3月开始,我坚持每天将节目进行录音,这样既能做到保存资料,又能随时收听,可谓一举两得。5月21日,我也去现场观看了“流光溢彩天津卫大型乡土文化展演”。对于演出的感想,请见下文。
话说天津卫的节目录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