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理论 chōngtūlǐlùn(conflicttheory;теория столкновения;конфликтная теория)
指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1890~1947年)于1942年在美国提出的对冲突进行分析的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他自己提出的“场论”。冲突理论认为:当作用于一个人的几个力在强度上相等而在方向上相反时,该人就处于冲突情境中。冲突情境主要有三类:处于两个正效价的目标之间;处于两个负效价的目标之间;两个目标虽在同一方向,但一个具有正效价而另一个具有负效价。这里,效价(valence)是指人们对某一目标价值的评价。对具有正效价的目标,人们会表现出接近的反应倾向;对具有负效价的目标,人们会表现出回避的反应倾向。从人的反应倾向来分析,有与上述三类冲突情境相对应的三种冲突类型:①“接近-接近”型冲突。指一个人同时要达到两个具有正效价但方向相反的目标时,因两个目标背道而驰,不可兼得,在此情况下所引起的内心冲突(见图1略)。此种冲突是一种“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式的冲突。这类冲突是不稳定的,向一个
目标移动即向该目标的力的强度增加了,而朝另一个目标的力就减弱了。朝一个目标的任何一点移动,都决定了解决冲突的方向。要解决这样的冲突,必须放弃一个目标,或同时放弃两个目标而寻求另一个目标。②“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面临两个具有负效价的目标时,就存在着同时回避这两个目标的内驱力,在此情况下所引起的内心冲突(见图2略)。若离开其中一个目标,则离开此目标的力就逐渐减弱而离开另一个目标的力却逐渐增强(因为个体向它移动),当人处在两个相对力量强度相等的位置时,即呈现稳定状态或平衡状态。在许多情况下,客观条件使人不能摆脱这种处境,因而陷入内心冲突状态。这是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冲突。人们常采用折衷的办法以摆脱这种困境。③“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两个目标在同一方向上,分别具有正效价和负效价,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正效价目标,同时又要回避负效价目标,在此情况下所引起的内心冲突(见图3略)。例如:某人既想成为先进工作者,又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就会产生内心冲突。勒温的
研究指出:一个人越是接近希望达到的目标,想要达到此目标的愿望就越强烈;与此同时,回避此目标的愿望亦会增长,而且回避倾向随着向目标的接近,其强烈程度的增长会比接近的 倾向更快(见图4略)。当一个人去接近目标达到两线交叉点时,回避倾向迅速增长,此时处于内心冲突状态的人会停止接近、后退、再接近,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直到最后作出决定或情况发生变化为止。有人提出了第四种冲突类型:④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两种“接近-回避”型冲突相混合的一种复杂的模式(见图5略)。例如:某企业一位负责人重视开发农村市场,另一位负责人则对此不感兴趣,他们对销售人员所提出的要求不同,此时,销售人员不知听谁的好,就会处于双重“接近-回避”型的冲突状态之中。它是“接近-回避”型冲突的一种特例。
★ 参考文献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第71页。
卢盛忠主编:《管理心理学》第3版第238~241页。
张昱编著:《管理心理学》(修订版)第339~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