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二首赏析
晚唐诗人李商隐写过十多首无题诗,“昨夜”(指“昨夜星辰昨夜风”开头的那首七律,下同)和“相见”(指“相见时难别亦难”开头的那首七律,下同)这两首可谓翘楚。所谓“无题”,其实是作者出于某种原因,不便明确标题而已。课本所选的这两首“无题”诗,都是有所寄托的。其借事托情的写法,其意象丰富的特点,其所叙写的离别容易聚首难的常情,都历来为人们称道。
一、意、象交融,更见其明
这里的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象则指客观景象。在诗歌创作中,高明的作者总会将“意”寄托在“象”上,形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这样的作品中“意”与“象”总是交融在一起,合称为“意象”。近年来,高考在考查诗文阅读的题目中,往往出现有关意象的题目。
(一)两首诗意象的解读
1.对“昨夜”一诗意象解读。为了尽可能说明得清楚一些,下文先将意象分“景象”“情意”与“意象”三个层面来分析。
①景象。这首诗所写到的实在景象,主要有宏观的“星辰”、中观的“画楼”“桂堂”、微观的“春酒”“蜡灯”“转蓬”等。
②情意。简要说来,主要是诗人(比如这首诗中的“余”)对诗中“她”的思念。“余”恨“身无彩凤双飞”,但又觉得“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与“她”别后难相见,所以终夜苦思,直到听到晨鼓声声,新的一天已来临,才不得不骑马上班去。诗中写到“彩凤双飞翼”,贴切地比喻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像凤凰比翼齐飞那样,可惜自己(包括诗中的“她”人)是“身无”,只得暌隔别处。意中的“她”,昨晚与别的人出席酒宴,诗人却是空悲切。“她”在酒宴上可能也是心不由衷,逢场作戏,与诗中的“余”心相通而面相违,那么,其情意就更加缠绵了。不过,有人将颈联解释为诗中的“余”和“她”昨晚偶遇之后在酒席上的情景,那也是可以的。
③意象。景象与情意结合就构成了意象。与上文①所述景象对应,这首诗的意象也有宏观、中观、微观之分。此外,颔联写到“彩凤”的虚幻之象,构成“彩凤双飞翼”的虚幻意象。这样写,增强诗歌的情感色彩,使得所抒发的感情既凝重有加,又不乏空灵。
2. 对“相见”一诗意象的解读。
①景象。宏观的景象可以说是“东风”与“月光”。“东风”本是春天开始暖热、空气膨胀流动而形成的,虽然人们肉眼看不到空气的流动,但可以通过风吹过物体发出的声音,特别是柳条、花卉等植物的摆动来感知。而“百花”正是中观的景象;微观的景象自然是“晓镜”“云鬓”等了。
②情意。这也是有情人相互之间的思念。与一般的思念不同的是,本诗所写不完全是别后“分居”所想,而可能是临别之际假设出来的别后想念。“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些情意,可以设想为:此次相见之前,也有过长久的分别,此刻又值离别之际,类似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不过,也有人认为整首诗都是别后的回忆,诗无达诂,那也无不可。
③意象。本诗最主要的意象是“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因为有情人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却又不得不离别;而“百花残”,既是对暮春实景的描写,又是恋人主观感受的映照,此之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两首诗意象相映成趣
1.首联都用大手笔写大意象。“昨夜”一诗,大的意象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从时间与地点落笔,一泻而下,有如行云流水。而纵观全诗,立足点应是作者的卧室,吟诗的时间点应是“今晨”。以上两“点”不是描述的重点,也不是主题之所在,诗人只是作了“暗处理”。细细辨析,全诗写的是“今晨”对“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的追忆,中间两联的意象都可以说是通过“追忆”来描写的。“相见”一诗,大的意象也是首联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全诗的视角与时间点是“离别之际”,下面的众多意象也由离别而联想涌现。如前所述,如果将这首诗设想为别后回忆,也是讲得通的。
2. 颔联都用比喻,描写意中之象。“昨夜”一诗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从神话传说中的“凤”写到现实中的“犀”,比喻“余”和“她”相遇时秋波暗送,含情脉脉。“相见”一诗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是借“春蚕”与“蜡炬”来比喻爱情的忠贞不渝,只要一息尚存,就绝不松懈改变。这两首诗的颔联都成了千古名句,与都处在诗意的承上启下的位置有着重要关系。意象原为抒情作。大意象后必有大抒情的诗句出现。而在遣词造句方面刻意、新奇、独特,即让诗句获得了顽强的生命力与艺术张力。在七律中,颔联意象鲜明,就为颈联转出别意创造了气势与条件,也为末联回应开篇,拓展主题,奠定了基础。
3.颈联都借助想象,描写想中之象。“昨夜”一诗的“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是想象意中人在宴席上的情景,“余”不在其中,只是想宴兴叹。席中人或两两相对,或三五成群,互相行酒令,送钩,射覆,灯红酒暖。如果“她”心不在焉,也怀念着“余”,“余”才有点安慰;如果“她”忘乎所以,那“余”情何以堪!当然,如果将这一联理解为“余“和”她“同在一席,那么,表现的则是若即若离、温情款洽的情景,就更令诗人事后回忆,因而赋成美丽的诗篇。“相见”一诗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可以理解为站在“她”的角度,描写“她”一别之后,每天早上对镜梳洗,感叹光阴荏苒,“日日思君不见君”(李之仪《卜算子》),顾影自怜难自已;也可以理解为爱恋着的双方,都想象到对方为情所苦,又都含有劝慰与怜惜对方之意。
4.尾联一实一虚,都写痛心意象。“昨夜”一诗的“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是追忆之后回到诗兴的原点,报晓的钟鼓声唤醒了诗人的回忆,作者感叹自己还是朝中的官差,每天不得不按时上班。“应官”是唐人口语,意为“当官”,将口语入诗,与前面的“嗟”字呼应,突出了感叹与无奈之情。“她”仍在雕楼画栋之中,不见佳人兮,心情悲伤,好像风中旋转的蓬草,实在难以忍受。有的版本将“转蓬”写成“断蓬”,那反映的心情就更加感伤。“相见”一诗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运用神话传说,将男女双方的离别,比作一方要去蓬山走,何时才能得相见,却是永难见尽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长恨歌》)传说蓬山处在秦皇岛外渤海中,京城相去千万里,“青鸟殷勤为探看”,凡人怎的能相见!
二、借事托情,情缘事生
与绝大多数的优秀唐诗一样,李商隐的这两首无题诗也是由具体的事情作为基础,只不过没有像白居易的《琵琶行》或《长恨歌》那样对事件作详细的叙述而已。
(一)两首诗表达的方向与角度不同
大凡成熟作家的文学创作,总是注重创新,篇篇写出特色来,李商隐的这两首诗也一样。
1.“昨夜”一诗的回忆顺写式。如前所述,诗人吟哦本诗的时间点是“今晨”,诗歌一开始从回忆“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写起,那是与“她”相遇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忆写怎样与那位女子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直到想象“她”在酒宴上的情景。想着想着,更鼓声起,晨光熹微,上班的时间到了,回忆结束!全诗主要采用的是过去时态。
2.“相见”一诗的发展联想式。本诗从眼下的“别”落笔,随后畅想别后的情景,是“一般将来时”。由“东风无力百花残”联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联想佳人早上梳妆,诗人晚上孤独的吟叹。这里没有“春酒”和“蜡灯”,有的是“云鬓改”和“月光寒”;也没有“彩凤”与“萼绿”,但有“蓬山路”与“青鸟看”。如果将全诗看作别后回忆,那也是“过去将来时”,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仍属于“顺叙”。
(二)借事抒情的好处
除了像“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苏轼《琴诗》)这样屈指可数的哲理诗外,唐诗宋词大多是缘事而发,事、情交织,使得写事有明确的意向,抒情(包括诗中的一些议论)都有坚实的基础。
1.内容实在不空洞。“昨夜”一诗,有了“思念”“听鼓”“走马”等细节以及事件的描写,连朦胧暧昧的情感也变得清晰可见。作者在此基础上的联想,纵然“出神”(“身无彩凤双飞翼”),也能“入化”(“心有灵犀一点通”),更不要说“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这样基于生活体验的具体实在的描述了。本来,“相见”一诗,采用由实向虚的幽径,因为有“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事情的笼罩,再加上中间两联的海誓山盟和相互劝慰,虽大致是虚写,却也形象逼真,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如在读者眼前。纵然是尾联写神话传说,也与“离别”之事浑然一体,曲尽其妙。
2.易于唤醒读者体验。从某个层面看,这两首诗抒发的离情别绪,都是普遍的人性。不说成人读者容易理解,就是思想情感已经得到较好发育的高中学生,稍加点拨,也能读懂诗中两情相悦的美好感情。高中学生凭借浅浅的经历,以及在文学作品与影视中的感知,也能比较深入地品味两首诗中的情感。
3.合乎文学创作规律。文学起源于社会实践,发端于对事件的记述,从《诗经》到《楚辞》,莫不如此。被事件触发情感,除叙事诗外,对“事”的记述往往是跳跃式的,一般是点到即止。这样写的好处是,虽是抒情诗,也言之有物,内容实在。“昨夜”一诗,没有连贯的事件,没有也不必顾全记叙的要素;“相见”一诗,首联点到“别”事也已经足够。惟其如此,才可以省出篇幅,拓展作品的思想内容,抒发强烈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正是成功的诗歌创作的不 二法门。
三、离易聚难,千古一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人们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主要在于抒情。没有痛苦的告别,或者别后很容易“再见”,是否值得写成文学作品,是可以怀疑的。反过来,已经写成的甚至成为千古绝唱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叙写“千古如一”的人类普遍的人性。这两首诗就是抒发人们惜别而又难以“再见”的离情。
(一)两诗所写离别的典型性
1.“昨夜”一诗写有情人难成眷属。李商隐的仕途与爱情都颇不顺利。据说年轻时先后曾与名叫柳枝、宋华阳、锦瑟、荷花诸位女子相恋,最后与王氏成为连理。而“昨夜”一诗写于与王氏婚后的在秘书台任职期间,但诗中的“她”又不是王氏,其难言之情显而易见。
2.“相见”一诗写“聚首”之难。人生何处不离别。离别之后若容易再见,离别也不足为奇,也就不会产生撕心裂肺的痛感。问题在于“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在古代,人们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通都十分不便。而且诗中所写的这次别后,路途何止千里万里,直至年华老去,鬓发发白,或许还是见不到一面!
(二)两诗写作角度的转换
“昨夜”一诗主要写“余”之“思”。诗人同时写作的同主题的“无题”诗还有一首七绝云:“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阊门在古城苏州,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这里泛指京华的城门。秦楼、吴王苑内,也都是借指。萼绿华,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道教女仙,简称萼绿。她当时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晋穆帝时,夜降黄门郎羊权的家,自此每月来六次,赠羊权诗及火浣布、金玉条脱等。萼绿华是主动上门的仙女,而李商隐写作本诗时已王氏结婚,由于种种原因,他不能狂热追求另一个“她”,“发乎情,止乎礼义”,剩下的唯有思念而已。
“相见”一诗的写作角度又正好相反,诗中着重描写的是“她”之“念”。诗中的女子执着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地步。当然,这两句诗也可理解为男女双方各自表达的誓言。无论哪种情况,都一样感人至深。别离之后,“她”每天清早梳妆,看到原先如云的鬓发有所改变,就会想到“他”独自吟哦,连月光也更显凄冷。这原本属于“他”的凄冷,现在由“她”想来,一咏三叹,更见凄楚。这样写,自然也包含了互相关怀、劝慰与怜惜之意,希望对方多多保重。“她”愿“此去无多路”,但这只能是愿望而已,其实像去“蓬山”一样,前程莫测,或许只有凭借王母娘娘的“青鸟”,才能传递一丁点儿信息!
金章玉句
1.理解
(1)【原句再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题目设计】如何理解“通”字在颔联以及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意义:形象地表现了诗中的“余(我)”与“她”心心相印;作用:是诗眼,提挈全诗的思想情感。
【点评】从本联看,这个对句中的“通”字借助于犀牛角里有角质相连通的特性,与出句“身无彩凤双飞翼”,相反相成,构成对偶中的“反对”,虽“身无……”(形相隔),却“心有……”(心相通),诗意跌宕起伏。从全诗看,点明了“余”与“她”虽未能朝夕相处,但情感相通,高度提炼了全篇的诗情。
(2)【原句再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题目设计】说说这一联中是如何揭示诗眼的。
【参考答案】全诗以“别”字为诗眼。首句以两“难”烘托“别”字,第二句则衬托“惜别”之情。
【点评】这一联融叙述、议论、抒情、描写为一炉,揭示了主旨,奠定了基调。出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既是叙述,又是议论,同时也是抒情,写法奇崛。因为“相见难”,所以离别也就格外难分难舍,这样的写法可谓骊歌绝唱。对句“东风无力百花残”,通过描写典型景物来衬托别情,恰到好处。此时此刻,离人的心情正像残谢的花朵,黯然神伤。
2.分析
(1)【原句再现】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题目设计】这一联是怎样照应全诗的?
【参考答案】①时间上照应。首联从“昨夜”落笔,这里写“听鼓”,接着准备上班。②情感上小结和升华,以此刻上班时精神失落与昨夜短暂的相见欢对照,突出了对情感生活的珍视。
【点评】这首诗从回忆与想象写起。先写与佳人的相会,一见如故,或许还相见恨晚,意气相投,可惜未能举案齐眉,别后只能遥想灯红酒暖的场合,而夜不能寐。最后写更鼓声近,不得不上朝——到秘书台去做那些枯燥乏味的校书事务。作者通过两种生活的对比,突出伤感与无奈之情。
(2)【原句再现】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题目设计】从修辞与视角方面说说这一联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①对偶工整,字字相对。出句的“镜”作动词用,意为对着镜子照,与对句的“寒”词性相配,出句的“改”意为“(鬓发)白”,与对句的“寒”成偶。②角度奇特。“晓镜”的“她”,在惜别后只愁年华老去,又遥想诗人独自吟哦,因孤寂而觉得月光也是寒冷的。
【点评】七律的颈联从来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为前两联是“起”与“承”,到了此处要“转”出新意,末联才能水到渠成地“合”,整首诗才能写得一波三折,意境饱满。本诗写到这里,通过“她”别后的忧虑,写出了情感的恳挚、执着,形成全诗抒情的高潮。
三、出口成章
【精彩片段】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立意联想】酒文化
【运用示例】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的多少人为夺取胜利或获得美人,都仗了酒的神力。武松凭着酒兴闯过景阳冈,李白则斗酒诗百篇……把酒临风,范仲淹完全消释了心中的块垒;觥筹交错,欧阳修怡然忘却了仕途之多艰。
“文革”时期,政坛上还有过浊酒一杯“谢谢妈”的笑话。一些人由此产生误解,好像那力量来自于酒。造成的后果是,黄汤泛滥,嗜酒成风,酒价一涨再涨。现在的茅台据说已经涨到2000多元一瓶!酒文化畸态发展成为酒迷信。祭酒,是最虔诚的举动;请酒,是最恭敬的表示;醉酒,也成了最倜傥的行径。因为酒,弓杯蛇影,无端生出一番曲折;对酒起誓,似乎比两人手按《圣经》还真诚。
不久前,《人民日报》在批评酒文化的恶性发展时刊文说:“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酒兴’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文化’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有民谣为证:‘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精彩片段】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点评】作者在这里将神话故事的有关细节信手拈来,融入诗情,写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青鸟”原是王母娘娘的信使。这样的笔触,好像有些女性化,或者是模拟女性口吻写的,像是“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的风格。内容决定形式,李商隐的很多爱情诗,的确写得温婉、细腻、缠绵,而这里除了这些因素之外,主要是作者站在“她”的角度,写“她”看到别后难通音讯,自然会想到女神王母娘娘的藉以通信的青鸟了。
还有一点也值得品味,“蓬山”相距京城长安何止千里万里,诗句中为何说“无多路”?其实是反语,作者或诗中的“她”都不忍心言其远,那样的话,相见就更加难。而从神话角度看,路途再遥远,那也只是眨眼之间就能赶到的,的确是“无多路”。
与前面三联联系起来看,每一联都像男女生“对唱”,男的唱:“蓬山此去无多路”,女的答:“青鸟殷勤为探看”。
四、相关背景与评论
(一)李商隐有着特别耀眼的光熹
罗时进: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有着特别耀眼的光熹。他一生襟抱未开,而当非凡的才华熔铸进艰难抑郁的人生后,义山诗有了高情远意和沉郁顿挫,有了绮丽缠绵和包蕴密致,也有了楚雨含情、云台怅望、玉烟珠泪、锦瑟无端的讽喻寄托。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个情韵独特的身影,给中华诗学宝库提供了一份无可替代的遗产。其“分得浣花香一瓣,汉碑元气塞乾坤”(谢启昆《读全唐诗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大为后代赞赏,而“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王士祯《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也终能获得“琢磨原自有工夫”(李必恒《书樊南诗集后》)的理解。
唐代众多的著名诗人中,能够开宗立派的终究有几人呢?问到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开宗立派”的标准的争议,但无论以什么标准,李商隐之成为西昆派的效仿对象,无疑是唐代不多的具有某种特定诗体“祖师”资格的代表性作家。这显示出李商隐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也显示出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巨大影响。(罗时进,《<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序言》,中华书局2007年7月版)
(二)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
刘学锴:李商隐的无题往往着重抒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描叙常常打破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昨夜”)这首诗在这方面表现得相当典型。起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处境的联想与对比;次联似应续写昨夜,却突然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则再回到自身。这样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如次句),虚境实写(如颈联)等手法的运用,就使得这首采用赋法的无题诗也显得断续无端,变幻迷离,使读者感到困惑了。其实,把它看成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许多困惑和歧解原是不难解决的。(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三)“别”字为通篇主眼
周汝昌:玉谿生的这首《无题》,全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南朝梁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以此句领起一篇惊心动魄而又美丽的赋;而“黯然”二字,也正是玉谿此诗所表达的整个情怀与气氛。(周汝昌,《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四)李商隐的身世遭遇与他出色的爱情诗
刘学锴: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五)独特艺术魅力的杰出诗人
米彦青: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魅力的杰出诗人,李商隐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作,对于他的接受,从其诗文问世起,就绵延不绝地在诗史的长河中流淌。李商隐是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之诗人,其诗才、诗情、诗怀、诗见时时反映着他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在李商隐的诗歌世界里,他用梦、记忆、欲望、痛苦、忧伤、美等营造出一个让他欲舍难弃的深渊。他在这个深渊中挣扎、徘徊、迷失,他的诗就是他的心绪的表述。其人生的碎片就是由一段事、一个人组成的,人生就是和那些事、那些人相遇的过程。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人就是缠绕着他的梦,这些梦就是他熟悉的世界,存在于他的记忆中、痛楚中、欲望中、日常活动中以及审美经验中。李商隐的诗作是纯粹的诗人之诗,是以己心呕出。后世的接受者从其个性(敏感、纤细、深情)、气质(纯诗人性)、身世(命运多舛)、学识(广博)、艺术风格(唯美、迷离、缠绵)等方面入手,留下了丰富繁多的研究作品。(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结论》,中华书局2007年7月版)
(六)“情歌王子”李商隐扑朔迷离的情爱纠葛
闵泽平:提起李商隐,人们就会想到他谜一般的无题诗,自然也会想到他谜一般的爱情故事。正如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歌咏瑟这种乐器,有人说是悼亡死去的爱人包括情人,有人说是顾影自怜,有人说是怀念李党领导人李德裕,有人是说诗人的生平总结包括对诗歌创作的回顾,还有人说主旨是爱恋。“爱恋说”中,有人猜测说为令狐家中的小妾而写,有人说是李商隐为其小姨所写……(闵泽平,《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崇文书局 2008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