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绘画 西方浪漫主义绘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浪漫主义美术的审美特征丰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掌握浪漫主义美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画家及其作品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戈雅、德拉克罗瓦的艺术创作成就。

2.难点:浪漫主义美术的审美特征。

(三)教学方法:讲授、欣赏、问答和讨论

(四)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及相关书籍资料

(五)讲授年级:怀乡中学高二年级

(六)课时:1课时

(七)课程类型欣赏

(八)实 习 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提问,看看这位学生的语文功底如何:

我说上句“君不见黄河水天上来”

学生对下一句“奔腾到海不复还”

问“天生我才必有用”

答“千金散尽还复来”

问“飞流直下三千尺”

答“疑是银河落九天”

问“作者是谁?”

答“李白”

看来大家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非常熟悉,

既然,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都这么有名,那么浪漫主义的绘画又是怎样呢?我们这节课就是来揭开她神秘面纱。

第二环节:研究浪漫

历史背景

浪漫没几个人不喜欢,

“你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是什么?”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这句话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但作为高二的学生,你现在想这个问题就显得过早了一点,你们能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很感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生交流后,得出结论:浪漫,有时间性,二十岁的浪漫和五十岁的浪漫不一样。

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同学初看浪漫主义绘画燃烧不起激情,没感觉。我们要看懂浪漫主义绘画就必须回到那个环境,时间。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浪漫主义画派,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

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艺术特征:色彩绚烂、笔情恣纵、构图险奇,而且广泛地运用比喻和寓意的手法。

浪漫主义绘画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有?(请同学回答)

戈雅 西班牙  《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布莱克 英国      《创造亚当》

弗里德希 德国     《海边僧侣》

透纳 英国       《遇难船》

浪漫主义绘画 西方浪漫主义绘画

籍里柯 法国      《梅杜萨之筏》

德拉克洛瓦 法国  《自由神引导人民》 《希阿岛的屠杀》

吕德 法国        《马赛曲》

第三环节:欣赏浪漫

《1808年5月3日的枪杀》作者戈雅西班牙人

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这使画家无比愤怒,他成了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用画笔当刀枪参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这时期他创作了表现这一民族斗争的画作。

在1808年到1814年间,西班牙人起义反抗拿破仑的侵略。马克思这样写道,虽然西班牙国家是死亡了,西班牙社会还是富有生气的,而且它的每一部分都充满着抵抗的力量。人民的起义斗争鼓舞了戈雅,他创作了《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1808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西班牙。1808年5月2日,西班牙人民举行起义,受到法军的镇压。戈雅是这一事件的目击者,并站在人民起义一边,用自己的画笔热情歌颂了西班牙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又称《1808年5月3日的枪杀》,是一幅描绘法军镇压起义者暴行的悲剧性作品,一幅英雄主义悲壮激昂的画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画家并没有把人民画成失败者,而是表现为精神上的胜利者。起义者面对死亡,宁死不屈,法军却不敢正视起义者,内心怯弱,正义和非正义形成强烈对比。画家将要被杀害的起义战士置于画面上方的视觉中心,突出三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右边是一位僧侣,在就义前,正作最后的祈祷;中间是位农民,看上去有着一副饱经风霜的面孔,神情坚定地望着夜空,无惧无畏;画家着意描绘一位愤怒之极、高举双手的市民,义正词严痛斥敌人暴行,这是人类英雄的伟大形象。画家以马德里的夜景作为画面刑场的背景,意在表现黑暗笼罩着西班牙。画面聚光于起义者形象,而将法军置于暗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又在地面置一灯笼,使一部分光由下向上放射,造成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

《梅杜莎之筏》作者籍里柯法国人 

背景,海难事件,和《铁旦尼克号》电影穿插对比,同样是悲剧氛围,一个感人至极,一个让人气愤至极,梅杜莎事件中,船上有钱有权的人在遇到危险时乘船逃走,留下150 名乘客和船员,半个月后,还生的只有 13人。政府想不了了之,封锁消息。富有正义感的作者充满激情的创作了此画,并有着严谨的创作态度,他采访幸存者,亲手制作木筏,在海上漂流寻找感觉,请病人做模特,将死人浸于海水中观察色彩变化,到医院中观察写生垂死之人,精神病人等等。

这幅画描绘了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居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这就造成了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激情正是浪漫主义精神所在,但画中那座人体构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义的遗风,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这幅画巨大的画面,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情节激动人心,构思大胆富有戏剧性,构图严谨充满律动,画中人情感激越。人体塑造坚实有力度,光影对比强烈,整个色调阴森沉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这幅杰作的问世,开辟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道路

《自由引导人民》作者德拉克洛瓦法国人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4--1863.8)。他出生在巴黎附近的加林支·圣·毛瑞思地方。父亲是一名高级官员,曾参加过法国大革命,后来出任省长、外交部长和驻荷兰大使。母亲系一著名工艺师的女儿,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对德拉克洛瓦的影响较大。德拉克洛瓦的少年时代是在马赛度过的,那里充足的阳光与强烈的色彩,也许是这位画家的天赋得以孕育的养分。

1816年,德拉克洛瓦到巴黎学画。先进入古典派画家格罗的画室,后又研究普吕东。这一时期,他的生活是清苦的,以致1822年他的一幅早期作品《但丁与维吉尔》在沙龙展出时,连买画框的钱都没有,不得已只好拆下墙板装饰条涂上黄色颜料来充作画框。由于他喜爱文学和音乐,与文艺界知名人士和诗人波德莱尔、小说家乔治·桑、音乐家肖邦等都有广泛的交往。因而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这有助于他在绘画上敢于突破前人的窠臼。他所画的形象色彩饱满热烈,有强烈的音乐感,能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美。这是这位艺术大师的最大创作特色。作为浪漫主义画家,他是最善于运用色彩的,这和他重视主观感情的要求是相一致的。正因德拉克洛瓦重视色彩,在画坛上,常常与代表学院派的安格尔的素描观发生龃龉。浪漫派绘画一般喜爱选取激动人心的事件作题材,表现一种充沛的激情。但由于偏重想象,往往失于真实。德拉克洛瓦曾说:“我不爱理性的绘画”,认为感情的表达是绘画的主要目的。为了强调感情因素,有时不能不依赖幻想,他说:“幻想是绘画的主要品质。”可是,德拉克洛瓦的艺术实践往往与此不尽一致。如他的一些主要代表作,主题与当时现实就联系得极为紧密。而这恰恰是这位浪漫派画家的艺术的最成功之处。

德拉克洛瓦很注意学习画坛前辈及同代人绘画的长处。他曾经从英国风景画家康斯泰勃尔的一幅描绘云雾的画上,受到色彩表现技法的启发,激动得一口气跑回自己的画室去修改自己的画。对于他所喜欢的前辈画家米开朗基罗、提香、委罗内塞、鲁本斯等人的作品也是如此,他总是十分认真地从中吸取有利于自己创新的养料。他对别人说他是浪漫主义者并不介意。为此,他曾经说过:“如果认为我的浪漫主义是意味着自由表达个人的感受,不墨守成规,不喜欢教条的话,那么我承认我是浪漫主义者。”这些艺术观说明他既学前人和同代人的长处,又不盲目模仿,而是推陈出新,革新创造,走自己的路。最可贵的是他正视现实。他的艺术是与当代政治生活密切联系着的。他的名画《自由神引导人民》,就是这样一幅具有时代意义的浪漫派杰作。《自由神引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260×325厘米),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走向街垒,于27至29日为推翻这个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与保皇军队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占领了王宫。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作“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圣德克区的克拉腊·莱辛姑娘一马当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为把这面旗帜插上巴黎圣母院旁侧的一座桥顶上,最后倒卧在血泊中。画家目击这一悲壮激烈的巷战景象,义愤填膺,决心画一幅大画,来描绘群众革命的壮举。

画上所展示的这幕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是他在自己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垒战的草图的基础上定稿的。这里除了参战的市民、工人以及那个象征阿莱尔的少年英雄之外,画家在正中还设想了一个象征自由的女性形象,她头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弗里吉亚帽,左手握枪,右手高擎飘扬着的三色旗,正转身号召民众向君主专制王朝冲去。她是全画的中心,观众注目的焦点,也是这幅三角形构图的制高点。德拉克洛瓦选择这个造型优美的自由女神形象作为全画的主人公,乃是他的浪漫主义想象力的表现,这要归功于他对诗的爱好。换句话说,诗歌,尤其是英国拜伦的诗对他的激励作用要大于造型艺术上的康斯泰勃尔或透纳。在创作上,德拉克洛瓦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在社会改革上,他向往的是自由、平等。而要反映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要热烈歌颂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斗争,就必须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理想形象。采用历史或神话素材正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色,因此,他在这里选择“自由女神”被认为是最合适的象征。女神的左侧,一个少年挥动双枪急奔而来。右侧那个身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是大学生,他紧握步枪,眼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有人认为这就是画家本人),在他身后有两个高举战刀怒形于色的工人形象。前景上除了倒毙在瓦砾堆上的禁卫军尸首外,还有一个受伤的青年匍匐着想站起来,仰望着女神手中的三色旗。远处是处在晨雾中的巴黎圣母院。如果仔细观赏,还可隐约看到北塔楼上飘扬的一面共和国旗帜。

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也极其紧凑,色调丰富炽烈,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时,很快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德国大诗人海涅为此画写了赞美诗。

这幅画于1831年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里展出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法国爆发了1848年二月革命,法国人民又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公展。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当局摘下,理由是这幅画具有煽动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进卢浮宫。足见这幅画的感染力是超时代的。

此画于1830年完成,现藏巴黎卢浮宫。

第四课堂小结:

在艺术形式上,浪漫主义强调奔放豁达的风格和内在力量的迸发,强调大胆剧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流畅激动的笔触。在题材上,重视对民族精神和民国情调以及文学名著中的形象的表现,颇具幻想与浪漫情绪。

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法国画坛引人注目的一个艺术流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7847.html

更多阅读

静物结构素描绘画详细的步骤 素描静物步骤图

静物素描学习者要掌握如何利用线条表现出形体结构,让绘画的静物具有立体感,凸显静物的结构。1:审题后,分析静物的结构  在开始画结构素描之前绘画者首先要审题,分析所要描绘的静物的基本造型结构。建议绘画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先

印象派绘画及代表人物 印象派绘画效果ps动作

印象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以马奈为中心的一批画家如莫奈、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德加、毕沙罗等人,在反对学院艺术的口号下,以创新的姿态进行艺术革新,并登上法国画坛。1874年他们在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展览,社会反响很大,参展作品

西方浪漫主义掠影——英伦三岛的三位伟大诗人 大庆英伦三岛

第一次接触到浪漫主义诗歌是在看《罗马假日》的时候,那时小,只读过李白,还不知西方的浪漫主义所谓何物。但,懵懵懂懂间,那幅图景,至今难忘。深夜,罗马街头,长椅,醺醺醉意的美丽的安妮公主赫本,摇摇晃晃地和无奈的格里高利争论那句诗到底出自济

声明:《浪漫主义绘画 西方浪漫主义绘画》为网友帅比气质难自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