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网上看到一些帖子,说上海排外等等之类的,很是气愤,临睡觉前,上博客来抒发一下愤慨之情,顺便反驳那些难听的流言蜚语。
关于方言:
很多说上海排外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上海人爱说上海话。这就奇怪了,想问,那些说这个理由的人,自己在家乡和老爸老妈难道不是说家乡话吗?四川话、山东话、广东话……总不会过节走亲戚都说普通话吧?!在全国各城市当中,上海的普通话算是推广得最好的了,从幼儿园就抓起,就笔者所读的大学中,全班大约有一半是本市同学,平时不管是和本市同学还是外省市同学交流,都很自觉的使用普通话。至于上一辈甚至老一辈的人,也许有些普通话不是很流利,但起码交流还是无障碍的,相比笔者曾经旅游到访过的许多城市,普通话的普及率都要高得多。就算有些人几乎不会说普通话,也是因为一定的历史文化原因沉积下来的,总不见得要七老八十的老太太们还去花钱学普通话吧?由于外省市人口的增加,沪语都快要消失了,作为一门方言,它代表着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上海人都有义务去保护自己的方言,而使用方言,就是对方言最好的保护。听不懂上海话的外省市同胞们,你们为什么不学着说说上海话,哪怕只是几句?来到一个城市,说明你向往这个城市,喜爱它的文化,那么相应的,就像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老话,要“入乡随俗”,当然不是说要改头换面地去做上海人,笔者始终认为,人不能忘本,家乡是自己的根,但是,一个拥有包容心的人,是在不忘本的同时,努力的去学习、去适应其它的文化。就像我们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英语,都是为了更好的交流、沟通和自我的进步。一味排斥沪语,只能说明自身的思维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或者说心胸狭窄,而这恰恰不是上海人排外,而是上海人被排斥的一种表现。
关于自身优越感:
常常说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实际情况是,上海人看不起在上海为非作歹的外地人。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上海本地发生的很多案件,大至杀人放火,小至小偷小摸,绝大多数都是由流动人口作案的,这些案件威胁着上海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乃至社会发展秩序,造成了上海人的不安全感。对于勤奋踏实的外来务工者,不只笔者本人,我相信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海人(低素质者除外)都是对其非常尊敬的,他们凭自己的本事留在了上海,并且为上海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亲戚家的保姆也是外地人,他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她,过年过节都送年货,这难道叫排外吗?难道要我们对着那些在马路上小偷小摸的人说,兄弟,上海需要你们?
我承认上海人是有一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绝对不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歧视之上。作为中国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上海人热爱他们的家乡,尽管这很大一批上海人起先并不是上海人,但他们最终扎根在了这里,伴随着上海的发展,开拓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家、生养了自己的后代。上海有上海骄傲的资本。全国6分之1的收入来自上海。上海人均收入87%归于国库。新上海人为自己生活在这个朝气蓬勃的城市而自豪,这种自豪是对家乡的深厚的感情。上海人知道自己的优势,而上海这座城市,也的的确确以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吸引着全国各地千千万万的人来这里发展。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就笔者的观察,很多来沪念大学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希望将来能在上海落户安家。一个非常优秀的学姐,来自吉林,曾经是上外校学生会主席,毕业后进入东方电视台就职,并且已经落户在了上海,她对上海人没有所谓的任何偏见,我想,大多数说上海人歧视外来同胞的,心里也是非常想在上海扎根的吧,奈何上海的户籍政策非常严格,自己当下还无法取得这样的目标,无法成为新上海人,便转化成为一种愤恨和不甘吧。笔者认为,成为新上海人没什么好,也没什么不好,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因为上海户籍政策严格而无法使所有的外省市同胞落户上海就说上海排外,未免就太过分了吧。
关于精明:
笔者搜索了一下全国各地群众对于上海人的描述,其中有一个频率相当高的词——“精明”,这本来是一个中性词,但在其后的补充描述中,却分明感觉到描述者所要表现的贬义的含义。精明怎么了?你吃亏了吗?上海人主要是对自己精明,对别人都很大方。上海人对自己精明是会过小日子,省钱。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上海人身上有很好的体现,出门前仔细研究公交方案、熟悉商家的促销手段,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精明”,因为它并没有伤害到其它人的利益,却让自己的生活多了一份精打细算。难道只有不必要的铺张浪费,才算“豪爽”、“霸气”吗?在我看来,在一些特殊场合,是需要讲就排场的,但如果生性铺张浪费,那只能表现出一个人暴发户的气质和炫耀的心理。上海人崇尚精致,比如今天我请好友下馆子吃饭,预算有限,我宁可少点几个菜,但菜的质量要有保证,就餐的环境也要考虑,服务要周到,而不会去一个很差的餐馆点满满的吃不掉的一桌。这是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进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求量不求质,不是上海人的风格。这也就是为什么上海所产的东西,在全国假冒商品猖狂横行的时候,质量始终保持全国第一。还有人嘲笑上海没有大的企业,永久凤凰自行车你没见过吗?冠生园光明你没吃过吗?上海家化你没用过吗?新民晚报你没看过吗?上海银行上海浦发银行没见过吗?
总之,说了那么多,笔者认为,同为中国人,不希望“我们”、“你们”分得那么清楚,少一点窝里斗,多一点齐心协力。上海用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迎接--八方来客,上海人愿意和举国上下的同胞成为朋友。首先,外省市同胞不要因为个别的事件而上升为对整个上海人的批评,因为,任何地方的人群都有素质高低之分,我想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家乡的所有人都是友好和善礼貌恭敬的吧。第二,摒弃偏见,消除界限,将心比心,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上海人付出了很多,也贡献了很多,这样大范围给上海人扣帽子,对上海人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第三,既来之、则安之,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和文化,既然你选择工作或生活在这里,请尊重这里的文化,如果不喜欢,你大可以卷铺盖走人,重新选择。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社会,社会不会来迎合你个人,你只能调整自己来适应它。
说上海人排外是以讹传讹,就好像有人说河南人都是骗子,东北人都很豪爽,能喝酒,那都是以讹传讹,人云亦云,我所接触过的很多河南人都很好,很热情,很聪明。每个地方都有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很多人没有来过上海,听说上海人排外,就跟着说上海人如何如何排外,其实不然。上海人很热情,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只要你遵纪守法,勤劳踏实,用自己的双手谱写自己的未来,不管你是个打工仔、白领还是老板,人们都是很欢迎,很敬重你的,相反,如果你骄奢淫逸,不思进取,那么,无论到那个地方,都是要被“排外”的!
另一方面,很多人觉得上海人排外是内心的心理作用,心理暗示,说到底,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总是感觉自己是外地人,自己是外地人,久而久之,总是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就觉得和本地人有区别,实际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无所谓外地人还是本地人,只要心态摆正“我不比别人差”,相信你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
另外,竟然有人说上海嫉妒北京。或许吧,上海嫉妒北京浪漫的沙尘,嫉妒北京走1公里堵1小时的路况,嫉妒北京能开奥运而上海只能开世博会?真是谢谢你们。
还有,我从来没觉得“外地人”这个词汇有什么不好,我跑到厦门,我就是外地人,我跑到成都,我就是外地人,这是很正常,但有些人就是听不得上海人使用这个词,不知道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关于“乡下人”一词,的确有点嘲讽意味,但上海人仅仅将这个词用来描绘没见过世面的、比较土的人,甚至也常常拿来自嘲,表示对某件事情不在行或者不了解,也会用在亲戚朋友身上开玩笑,绝对不是一些外省市同胞所想的“乡下人”=“外地人”。
今天先到这儿,写得比较仓促,也没怎么修改,但句句是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