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
为什么这么贵?
历史上,出现过两个著名的弗朗西斯·培根。一个是写《人生论》的哲学家培根,与莎士比亚同时代;另一个就是在1992年去世的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后者被称作“画家中的画家”、“最后的画家”。
有意思的是,两人均喜欢同性,当然后者更离经叛道,他三十多岁才开始画画,之前的人生几乎与“变态人”、“失败者”划等号,他以画抽象肖像出名,之后画作越卖越贵,等到死后名声与日俱增,成为了二十世纪最著名也最贵的画家。就在上个月,他在1969年创作的画作《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三联画)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最终以142405000美元落锤,刷新了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但中国的普通观众却对这位画家相当陌生。12月2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正式揭幕的《向培根致敬》展是这位英国的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大规模个展。展览第一次展示了这位神秘画家的工作室“马厩”的一些资料,展出近80余幅作品,多为素描、手稿。消息传出,全国有三百多家媒体蜂拥而至要求报道。
在现场大家问的最多的问题竟然是,“这到底是在画些什么?”
升价最快的画家
近年来要论作品价格飙升最快的现代画家,弗朗斯西培根绝对可以排第一。2007年10月,他的《人体研究,开灯的男子》(Studyfrom the HumanBody, Man Turning on the Light)在佳士得拍出超过800万英镑的天价;2008年5月,他的《三联画,1976》(Triptych,1976)在纽约索斯比以8628.1万美元易手,创下索斯比现代作品拍卖纪录;同年7月,他为自杀身亡的同性情人所作的《乔治·戴尔头部习作》(Studyfor Head of George Dyer)成加价再次刷新高达1890英镑,是预估价的3倍。2009年,培根诞辰100周年,世界上最著名的美术馆泰特美术馆从08年就开始大型培根作品回顾展,一整年间,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都为他举办回顾展。
就在今年11月13日,这位画家的作品《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三联画)再度爆出天价,纽约佳士得拍卖行以1.424亿美元成交,刷新之前蒙克《呐喊》2012年的拍卖纪录,成为艺术品拍卖史上最贵作品。
培根的画究竟为什么这么贵?恐怕还得先了解一下这位美术史上的传奇人物。
被父亲讨厌的异装癖
说起来,培根大概算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同性恋者之一了。1909年10月28日,培根出生于爱尔兰。其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中后期作品主体为在狭小空间内的玻璃或金属几何笼子里的抽象雄性肖像,背景通常为极平坦的平面。
培根于20年代开始绘画,直到30年代初,仅有零星创作,绘画只是他的兴趣,当时他是一位室内,地毯和家具设计师。他的突破作品是1944年的三联画《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就是这一件作品和其从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抽象头部肖像和身体肖像为其本人奠定了他抽象肖像始祖级的大师地位。
培根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被保姆抚养长大。他小时候身体很差,有哮喘病对狗和马都严重过敏,经常需要服用吗啡来减轻过敏症状。他的家庭很动荡,小时候常常在爱尔兰和英格兰两地搬家,他小时候十分害羞,但喜欢穿女装,说话也很女性化。这让他的父亲相当讨厌,常常让马夫用马鞭抽打他。
1924年的第三学期至1926年的4月。这是培根仅有的正式教育,他在被开除之前退了学。
在一个于SuffolkCavendishHall举行的化妆舞会上,培根将自己打扮成一名穿着珠片短裙,浓妆艳抹并抽着长柄香烟的舞女。1926年 培根举家迁回爱尔兰。他的妹妹Ianthe,记得培根曾经画过带花帽,抽长柄香烟的女士。同年,培根因为被父亲发现他穿着母亲的贴身衣物对着镜子骚首弄资而被逐出家门。
1926年的秋冬,培根以每星期从母亲信托基金得到的3英镑补贴在伦敦度过。无所事事并大量阅读尼采。他没钱的时候,会小偷小摸,尝试过各种工作。他很快发现自己能吸引特定一部分富有的男性,并利用这个特点,享受了上等食物和红酒。
培根从没有学习过绘画,直到30多岁才开始有自己的作品。
恐怖、压抑、焦虑
这一次南艺展出的《向培根致敬》中的作品,大多来自于培根的助手贝瑞·焦尔,他从1982年开始担任培根的助手,是现在培根作品的首席收藏家,培根人生中最后的14年都由他陪伴。
贝瑞对培根作品的印象大概跟绝大多数接触他作品的人的感官一致。在那副著名贵画《弗洛伊德肖像画习作》中,好友弗洛伊德以一个全身沾满血迹的姿势躺在床上,分解成一个被扭曲的脑袋,一个坐在椅子上狠狠抽烟的人。贝瑞说,他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觉是,“恐怖、压抑、焦虑”。
据贝瑞回忆,培根在创作时基本与外界隔绝,很认真有激情。当画的周边用简单的色彩布置好之后,他就在画面中心开始画人物轮廓,然后开始调色,去破坏、冲击原有的轮廓,油彩可能是用摔、掷或者各种方法上到画布上……但他不会让人什么都看不出来,他掌控着变形的度。许多人在观看培根的画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甚至被那种咄咄逼人的气氛逼迫着想要尖叫,这的确是在之前的画作中很难体会到的。培根本人曾多次在采访中表明,他对照相式的写实绘画不感兴趣,想要做一些前人没有过的尝试。
对暴力的病态迷恋
2009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为培根举办了大型的回顾展。策展人GaryTinterow说,“他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表达了对人类本性中暴力的病态迷恋。”
评论家认为,培根最擅长运用粗狂强劲的笔触来表现画面中人物的恐怖、荒蛮、孤寂、兴奋和愤怒。笔触中隐含内心的想象和情绪,虽然人物的形象常常被肢解、扭曲,但仍然保持能够辨认的形象。他形容自己的组品是“试图将某种情绪形象化”,展现命运的真实面目,与自己的经历有关,作品多表现孤独和苦恼,所有的人物在画面上都呈现一种令人不适的恐怖,观看者会在观看时感到巨大的痛苦。他说,“希望我的画看上去仿佛是人类由此通过时留下的痕迹,是已经在消失的记忆。”
评论家Roberta Smith说:“培根擅长于制造模糊和气氛,他抓住了人性的骚动——尤其他是一位同性恋者,他借用他的照片,视频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图像作为绘画的出发点,他的画面传达出了一种体能和汗水,暴力和柔情,偷偷摸摸和羞愧难当的意味。”
看不懂是正常的
很遗憾的是,这一次在南艺展出的培根作品中,没有看到那些培根最著名的大画。多的是一些素材和创作过程中留下的草稿。这让本来就不太好理解的培根对于不了解他的观众来说变得更加难以接近。
这些年,随着培根作品价格的不断攀升,大家对于他创造了许多神话,诸如很晚才开始创作、毁掉了所有早期的作品、不画素描、不准备底稿直接在画布上开始工作。
事实上,在这一次展出他的“马厩”工作室的一些藏品中,看到了一些小而雅致的素描,从报纸和杂志上撕下的巨大熟练过的插图,被他(通常是稚拙、迟疑和犹豫)的笔触而改动,有些被压皱、折叠。某种程度上,这是另一种素描,这些图案让今天的我们看来一头雾水,但对培根自己来说,确是在头脑中形成绘画的过程。
许多抱着“培根到底贵在哪里”的念头前去观展的观众恐怕会非常失望,因为这些随意在报纸、图片上的涂鸦基本上不能展示培根作为一个伟大画家的面目,它们只是这个培根艺术世界中的小小花絮,作为将他引进中国的首个大展,从定位上说,不太合适。也许对于中国的观众而言,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位画家重要作品的一些回顾展览,就如同2009年在大都会、泰特等美术馆中展出的那样。
(刊于《申江服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