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古代以来,在列强的枪炮下,不甘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就在苦苦思索,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拯救这个危亡的国家。有人提出了制度改变、有人提出了经济改良、有人提出了文化革新。在这其中,有一群人以为救国不能靠空谈,而是靠实打实的钱、技术!于是他们提出了响亮的“实业救国”。
我们无法说实业救国在那场众人拾柴的变革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决定了一些什么,因为那个时代太过纷繁复杂、交织的因素太过丰富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实业救国”的口号延续到了现在。当然,现在所说的实业救国与工业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了,倒是有点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发展时硬道理”的结合。不过,我倒倾向于将“实业救国”与“少说话、多干事”联系起来。
“实业救国”就是埋头苦干为国家创造财富,从而摆脱积贫积弱的现状。实业救国,名头打出来很响,但要操作得好,实属不易。首先,要资金、要技术、要人才。第二,亏损了要自负,盈利了还要回馈社会。第三,多数前车之鉴是实业家成功了,实业却倒了。与其说实业救国考的是知识、能力,不如说它靠的是坚强的心理素质和不屈不饶的精神,而这一切恰恰来源于我们日益缺乏的对实业的热爱。
在身边随便瞟一眼,就能看见几个所谓知识能力突出的人。这些人理论上来说是具备实力就过得基本条件的。然而事实是,他们并不愿意做实业。因为他们并不热爱这些已有的知识、技能。他们被迫学了很多,但自己并不想要这些。学习,当然不是只是应付考试,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但这些知识却很少被人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应用。
“我不喜欢数学,但我喜欢上大学!”这句话不知会让多少人共鸣。当所有人都被限制在一条路上时,跑在前面的往往不是喜欢在这条路上跑步的。跑在前面,收获的鲜花就多,获得的系统训练就好,就能跑得更快,但大多数终究还是不愿在此跑步的。有能力的人,没意愿;有意愿的人,能力虽也不差,但还是不如更有能力的,于是得不到支持与帮助,空有一腔热血。这就是难有强大的实业的原因。
归根结底,大部分人是无法在一开始就走上自己所热爱的道路的;有的人甚至一生都不能。大部分人所做的并不是自己所热爱的,而自己所热爱的又往往不在面前的选项当中。人的痛苦往往不在于自己热爱却没能力完成,而在于不得不去完成自己所厌恶的事。
我们竭尽全力将讨厌的事做好,只为了以后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去做自己热爱的事。这也许值得赞许,也值得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