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谡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

论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首次北伐,派马谡驻守街亭,并嘱托其当道扎寨以拒魏军。结果马谡不遵诸葛亮嘱托,不听王平劝阻,乃上山扎寨,随导致蜀军惨败,诸葛亮退守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三国演义》认为马谡失街亭是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

对马谡的评价则是纸上谈兵、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且言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其一,从组织纪律上要严肃军纪;其二,从个人理想角度讲,马谡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使诸葛亮统一大业报效先帝的愿望破灭;其三,从感情上,诸葛亮悔其不听刘备之言,恨自己用人不当。故此,虽有多名军士劝阻,还有蒋琬专程从成都为了“刀下留人”赶来,最终马谡难逃一死。

马谡当死。

有以上三点原因也足以当死了。

但我认为马谡的死,还有缘由。

初次北伐,一路攻城略地,俘虏魏军大都督曹楙,收降姜维,迫使曹睿起用司马懿并御驾亲征。街亭之战前,孟达降蜀与诸葛亮约定分兵攻取洛阳和长安,如此可一战定中原,此事让诸葛亮兴奋不已。多年夙愿一日偿,岂不让人激动。然,孟达处事不密,被司马懿击败,诸葛亮一次北伐平定中原的愿望功败垂成。魏军新任司马懿为大都督,诸葛亮与司马懿也是势均力敌,后面本来有着斗智斗勇的好戏,鹿死谁手也难以料定。然而,马谡丢失街亭,诸葛亮的整体布局尚未展开即已未战而败。就犹如,我们计划好了重大事情,结果却在关键的一个环节上失算,即使后面的计划再好,距离自己的理想再近,也在突然之间付诸东流了。

诸葛亮在派谁去驻扎街亭的问题是考虑再三的,为什么不用赵云、魏延、马岱、邓芝、关兴、张苞、姜维呢?因为马谡多次请命?此只是其一。赵云年迈,与诸葛亮惺惺相惜,在前面几次重要任务时,诸葛亮已经把赵云排除了第一人选,此外,诸葛亮也怕赵云失败有损一世英名,在此次排兵布阵时只让赵云、邓芝以作疑兵吓唬吓唬魏兵,赵云干了平时是关兴张苞干的打下手的活儿。魏延已向诸葛亮示意自己愿往,诸葛亮让高翔去街亭东北,又担心其不是张颌对手,随点将魏延“去街亭之后屯扎,以防不测”,也就是说把大将魏延当消防 队长用了。在诸葛亮心里魏延是“有反骨”的,在此次出征时魏延曾主张出兵子午谷,直讨长安,被诸葛亮否了,而且在争执中诸葛亮最后用“我意已决”,靠领导权威结束争论,诸葛亮在这点上岂不是胸怀狭窄、刚愎自用吗?且,司马懿知其不会弄险,方才进兵街亭,而未防守子午谷。以此看来,魏延的进兵策略是可行的。同时也说明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匹敌的,至少在出兵方向上是“英雄所见略同”的。街亭失守,虽是马谡之罪,但从战略上讲,把守街亭并未能胜出司马懿一筹。街亭兵败,魏延自有“不听我言出兵子午谷,导致全军溃退”的意思。诸葛亮固执己见,未纳魏延出兵子午谷之计,街亭失守,不斩马谡不足以显示街亭失守对其整个方略的重要,也不足以证实其有“守住街亭,我自有胜算”的不为人知的后手。堵住魏延的嘴,必杀马谡。马岱、邓芝论勇猛、经验和资历远远赶不上赵云、魏延,关兴、张苞是只能打下手的角色,姜维新降,还有些放心不下。街亭“事关全局,如若有失,我军休矣”,即是全盘布局的关键,犹如棋盘上的急所,最能担当大任的便是赵云、魏延,再次是姜维,诸葛亮偏偏用了马谡,唉……街亭之失,首在诸葛亮用人不当,其次才是马谡之罪也。

再论马谡之罪。马谡不当道扎寨,真的错了吗?未必。

马谡上山扎营,下令“多备滚木、弓箭”,其意是“待魏军来后,居高临下,冲击敌军”。在魏军如果截断其汲水之道这个问题上,马谡的思想是兵士会“置于死地而后生”,兵士必“拼命死战,以一当百”。按理说此论不错。但事到临头,还是丢了街亭。就此,我们得出结论,马谡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诸葛亮用兵如神只是用错了人而已。我认为,马谡之论无错,其错是错估了自己的战斗能力和威望,并失去了主动进军的最佳时机。魏军围山尚未断其水源,此其一出兵冲击之时,马谡未做。魏兵断其水源,兵士战斗力尚有,魏兵尚未烧山时,是其第二次冲击机会,马谡未做。生死关头,马谡应集中兵士,晓以利害,明确现在是生死之战,并寻找突破口与王平合兵,此三次机会,马谡未做。此外,马谡只是个参军,出谋划策可以,带兵打仗,在冷兵器时代狭路相逢还要看谁的胳膊粗,谁的拳头硬。自己已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斗,就必须身先士卒,奋勇向前,马谡活着见诸葛亮就说明自己没有这么做。马谡,文人也,自己没有万夫不当之勇,不是那块料,自身条件不具备,故此让兵士“拼命死战,以一当百”是不可能的。如若换了张飞、项羽,未必不成功。再有,马谡是个参军,在军士中缺乏威望,没有群众基础,更没有自己的子弟兵,在此危难之际,谁能拼死卖命呀?!此马谡之自失。

我们做个假设,马谡当道扎寨魏兵占领西山。若魏军袭取西山,从山上用滚木弓箭冲击蜀军,马谡有当如何?马谡必败。

假设,马谡当道扎营,并派兵把守西山,令魏军不能袭取。战况又将如何?先从全局来说,诸葛亮是侵略者,司马懿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而且魏国面临崩溃危险,故此推断魏兵的危机意识更强,魏兵出师有名,蜀军出事之名牵强附会,蜀军已在出师有名上输于魏国。从街亭之战看,马谡处于守势,司马懿处于攻势,马谡只不过是个参军,司马懿亲领大军进攻,彼此的士气当然是司马懿更盛,此外论兵道谋略,马谡更不是司马懿对手。纵然有诸葛亮运筹帷幄,临阵之时,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马谡在街亭难有胜算。司马懿以张颌为先锋,且有司马懿二子,张颌是魏军名将,而蜀军是马谡、王平,将帅上输给魏军。此外,从兵力上说,马谡只有2万人。蜀军共计30万,司马懿亲领大军,也不会低于15万吧,纵然有所分兵,人数上也肯定是2万的倍数。再有,蜀军是异乡作战,魏军是己乡作战,心理归属感不一样。故此推断,马谡当道扎寨也不是司马懿对手。

马谡街亭必败,但非败在其没有当道扎寨。而败在诸葛亮用人不当。街亭必须派一能征善战者为将,赵云、魏延、姜维都可当此大任。诸葛亮却让赵云遛马魏延安闲。在点将高翔之后,认为马谡、王平、高翔加起来也难敌张颌之勇,随让魏延驻兵街亭之后以防不测。由此看,诸葛亮在街亭用了四将防守,但因其主将选人有误,岂有不败之理。

马谡之罪,诸葛亮之过也。

马谡应该是个很好的参军,做参谋长没有问题,而且在诸葛亮帐下常出奇计。此前,曹睿罢司马懿的官就是马谡之计。而今,马谡败在司马懿手里也是还账。人生,难得的是定位准确。每个人找准了自己位置,知道自己最擅长干什么,然后锲而不舍,定奏大功。好的演员不一定能做导演,演员很多时候需要别人去挖掘自己,一旦自己做了导演导自己就没有看头了。汽车在好的司机驾驶下可以飞奔自如,风驰电掣,汽车突然有一天想自己驾驶自己了,你就知道后面是什么结果了。

诸葛亮非要斩马谡不可吗?是的,非斩不可。

除了上面的原因,还有就是诸葛亮要一心培养姜维。诸葛亮早就在找弟子了,想把平生所学传授与人。如果没有遇到姜维,诸葛亮会传给谁呢?马谡定是第一人选。马谡擅长谋划,而且与诸葛亮私交甚密,现在多了一个姜维,日久必生龃龉。斩了马谡,诸葛亮另有帷帐密友,斩了马谡,诸葛亮可以安心将平生所学授予姜维。

此外,因街亭之失,让诸葛亮玩了一次空城计,这恐怕是诸葛亮最险的一次,如果真有空城一出戏,想必诸葛亮也是狼狈的很。诸葛亮自然会将自己的狼狈归罪于马谡。马谡,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当斩。马谡,从领命街亭一刻起,就注定必死,要么死于魏军之抢,要么死于自家之刀。

诸葛亮斩马谡,最主要的还是前面提到的三个光明正大的原因。我之所说,只是设身处地考虑当时每个人的心态,自认为并非牵强附会,但也不构成斩马谡的主要原因。

历史真实已无所稽考,《三国演义》戏说居多。看戏说戏,思而书而。

论马谡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

—— 一扫堂主09.10.20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8800.html

更多阅读

方舟子司马南不敢挑战的孙储琳 韩寒挑战方舟子

方舟子司马南不敢挑战的孙储琳孙储琳女士,1957年出生在武汉。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送到南京奶奶家,在帮奶奶做农活时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特异功能(透视地面发现一个装满铜钱的坛子)。1979年于武汉地质学院当幼儿园老师,发现自己可以用耳朵认

马云说:员工的离职原因很多,只有两点最真实!

马云说:员工的离职原因很多,只有两点最真实: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这些归根到底就一条:干得不爽。员工临走还费尽心思找靠谱的理由,就是为给你留面子,不想说穿你的管理有多烂、他对你已失望透顶。 仔细想想,真是人性本善。作为管理者,

马呈祥出走国外的经过 沉迷网游出走未归

马呈祥出走国外的经过——马得勋  ——作者时任马步芳部骑兵第五军军长随从副官 新疆解放前夕,马步芳所属骑兵第五军军长马呈祥出国外逃。当时,我曾以随从副官的身份,把他护送到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国境线上。现将一些经过情况,回忆记述

声明:《论马谡失街亭 马谡失街亭的原因》为网友执笔素宣挽梅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