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解


  我对老子思想的喜欢,不是因为道教所阐释的“清静无为”,也不是孔子所理解的“无为而治”,更不是民间误解的位卑和逆境时的消极遁世和“无所作为”。老子思想的精髓,深蕴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之中。
  从修身养性的角度看,道教所阐释的“清静无为”并无过错,不但是非常适当的,而且也是可行的,很多当代人不堪生活或工作的压力,而生出很多有悖常情的稀奇古怪的减压行为来,这些人是没找到正确方法。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如果他们找到老子,并悟到做到了这些,心境会怎么样呢?就算不能完全做到,能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贫富不渝,宠辱不惊、成败不移的话,当会省心不少,免去很多无谓的烦恼。因此,作为热爱现实生活的我们,虽然我们并不会把道教的观点拿来作为我们的人生观,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修身养性上认同道教的观点和做法,能在某种方式上或不同程度上把人生的苦难从现实中解脱或超脱出来,求得身心的解放,这当然是不幸人生中的万幸了,在这点上,受苦受难的人都应该感谢自己所信的宗教。顺便说一句,西方的叔本华也认为“人生都是虚无的”。
  “夫唯不争,故无尤”。“清静”或“清净”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对“无为”二字的理解,既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那我们人呢?我们常说人要“有所作为”,甚至行政上规定:若某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对某事“不作为”,这是要问责追责的。我理解,“为”就是积极影响事物,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事物,市俗社会还常常功利性的把这种对事物影响力的大小、强弱、深浅、久暂作为评价人的能力强弱、水平高低、业绩大小的标准。从解决现实问题而言,这无可厚非,但“为”的方式、对象、程度、范围、强弱、过程等,是有很多分寸需要拿捏的,有些原则是需要坚持的,万不可“为”的结果不但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引出新的问题甚至激化了问题,或者使问题更加严重复杂。处于周王朝衰微不止,诸侯国混战不休,民不聊生的春秋时代的老子,当然从现实社会里看到听到更悟到不少,他发现所有社会乱相都是为所欲为、恣意妄为、胡作非为引起的,归根到底都是人祸,所以他才会反战,尚朴,寡欲,无为。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真正提出“无为而治”这个词的是孔夫子,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他的意思是“无为而治”只有德高望重的舜才做得到,每天只是向着正南面恭恭敬敬坐着就行了。言下之意这行不通。那如何是好呢?所以他提出“仁、义、礼”,即要仁义,施仁政,行周礼。我认为“无为而治”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正如孙子在军事上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都是中国智慧的典范。试想德高望重的人一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后,上下井然有序,那真是“善之善者也”!可是“述而不作”的孔夫子虽然也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他强烈的政治欲望使他最终远离了老子的思想,成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模范圣人。孔子这种精神后来被儒家徒子徒孙曲解到十分恶劣的程度,衍生出一些遗毒万年的观点,至今还在危害我们社会(我不想在这里细评,如有时间和必要另文述评)。
  大概在当时的知识界或学术界(姑且这样称呼),也可能像当今社会一样,总有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们或称志士仁人热衷于探寻普世价值,探究人性真谛,构思理想社会,“道、德、仁、义、礼、法、智、信”等是诸子百家经常论争的话题。我有时觉得,这些东西就像厨师勺子里的调料一样,有无和多少,全凭他们个人的偏爱和喜好,这样就产生了诸子百家。比孔子年长约30岁的老子,对孔夫子那一套东西,也早有过论述。老子认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我完整地引用《老子》第三十八章,目的是不想断章取义。在这一章里,最形象经典的是“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最深刻精辟的是“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话说到这里,我发现老子和孔子的差别其实是在方向上,老子要往上从人思想本源处索“道”理,而孔子则爱往下在人的行为末端寻“礼”治,不知这是殊途同归,还是大相径庭?如果毛泽东同志在场,再发动一场你死我活的两种性质、两条道路的路线斗争的可能性很大。
  在我少不识字的蒙昧童年,就见乡下民夫野老指点着那些道貌岸然的人的后背,说他们是“满嘴里仁义道德,一肚子里男盗女娼”。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就是指这些道貌岸然的人太奸诈,老子还补充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有为”指统治者们恣意妄为。所以他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报载重庆忠县一位到万州揽活的棒棒,2011年元旦在帮人搬运物品时,货主与他失去联系后,他一直守着货物,想尽办法近半个月才找到物主。记者采访他时,他说“缺钱不一定就缺德”,网上热赞他是“中国的脊梁”。由此观之,原来乡下民夫野老也是很有文化底蕴的。
  至于市井街巷的民间,多认为老子思想就是无所作为,就是消极遁世,实在是对老子的不敬和天大的误解,加之历朝历代的士大夫们,失意时总爱用老子的话来自嘲或自我安慰,以掩饰自己的无能、无奈和薄弱的意志,更使这种误解流传甚广。
  那么,怎么正确理解(而不是曲解或误解)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呢?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解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道”?老子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其次什么是“无为”?什么是“为”?这三个概念弄清楚了,可以说对老子思想的把握就基本到位了,剩下的内容也不多了。
  一般人都知道“道”最原始的意义就是指道路,老子在这个义项的基础上引伸和注入了很丰富的内容。但他在《道德经》中开篇却说“道,可道,非常道”,似乎有故弄玄虚之嫌,如果《史记》所记关令尹喜要求老子“强为我著书”是真,老子这样说还是在谦虚了。老子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不厌其烦的对“道”加以描述和说明,最集中的是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有本为“王”,下同)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人在这章中读出老子是位客观唯心主义者,有人从中解读出有关宇宙起源和地球起源的信息来,我从中读出先于世界而存在的“道”是无声无息、无形无状、运动不止、无边无际的,它处在控制世界的四大元素的最高端,是世界之母。当时连名字也没有,老子姑且称之为“道”,我认为“道”的外在和内在特点都跟我们现在常说的“客观规律”非常像。
  有了这个认识后,就很容易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了,而后面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提示的万物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就是人应当“无为”的根本原因。到了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老子把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为:“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那么,什么又是“无为”?什么又是“为”呢?
  从字面上看,很多人容易把“无为”误解为“不为”,老子为什么没有说“道常不为”而是说“道常无为”呢?这里面区别是很大的。“不为”应该是“不作为”,也就是啥子都不做,这正是世人误解老子“坐而论道”之处。但“无为”恰恰相反,是“为”了做了,只是一般人不知道,不晓得,“润物细无声”,“为”了像没有为一样,做了像没有做,看不出痕迹,所以老子说“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这里的“为”是“顺其自然”而为,这就是“为”的关键所在,是问题的“门户”。老子接下来怎么又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呢?我认为这里所说的“为”又是指强为、乱为、妄为,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为”,所以失败是必然的。由于文言文言简意丰的原故,同样的“为”,在老子笔下的意义是不同的。老子反对的只是强为、乱为、妄为,因此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强调“无私”而为,这算是抓住了老子思想的另一个根本。对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老子是持肯定态度的,并不是倡导无所作为,听天由命。相反老子发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认为“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已是千古名言,所以“顺其自然”的为不仅是应该的,而且还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由此看来,人的积极努力是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甚至反战的老子也说了句“以奇用兵”,怎样才能够出奇制胜呢?这同样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在这点上人的聪明才智是大有作为的。话说到此,以水上行舟为例,我觉得老子主张的是顺水推舟,不是有人误解的任水流舟,更不是孔子的逆水行舟,反对的是横行霸(河)道。
  有的人总是臆想:快乐之花只会盛开在权势和财富之上。据我观察,我们国家的高级领导人都是深谙老子之“道”的,他们多次说过“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便他们不处在高位,我相信他们也会过得很快乐。这跟我们时下的社会现实恰恰相反,我们常常耳闻目睹的是有些人拥有了权势或财富后却迷失了人生的目标,连平凡人都拥有的快乐也丢失了,这样的人做出一些有损人格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举动来也是不足为怪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权势或财富本该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而有些人却错把权势或财富作为人生目标,甚至是终极目标,即便有些人没走到这条路的尽头——欲壑难填,可当实现这些目标或阶段性实现这些目标后,他们突然发现不知道做什么了?表现自己的成功或成就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所以,滥权或炫富就会是他们的生活的常态。对于老子,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和“为”是不能分开的,在“无为”中有“为”,在“为”中有“无为”,这正如“负阴而抱阳”一样。我曾试图对老子“无为”和“为”分别加以说明,但我终于发现:这种“分别”说明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老子所说的“无为”和“为”,只能互相说明,只能在过程和程度中区别说明。也正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样,最明显的就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诎,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为”和“无为”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就在里面。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认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十分贴近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要旨和内核,我比较认可这种浅显且具现实可操作性的解读,虽然国家领导人到地方视察工作时讲这样的话,意思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应根据当地条件和特点来发展,不能求全,求大,求快,该做的能做的就努力去做,不能做做不好的就不要去做,但是作为孤立、单一、弱小的个体人呢?面对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和同样不可能以你的意志是瞻的人类社会,是不是更应该这样?
  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水的弱小是十分明显的,但水善于自处且能有所作为,这是很了不起的,所以老子对水非常推崇,认为“上善若水”,希望我们人类多向“水”学习。他特别指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很接近于道)”。他还称赞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后来老子又反复念叨“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初读老子这些话时,令我拍案叫绝!我一下子就想起春秋越国的范蠡和汉初的张良,他们都是老子的好学生,他们非常清楚人生哪些是可“为”应“为”的?哪些不可为而应该“无为”?老子还敦敦告诫我们反面过分“为”的恶果,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还语重心长地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不仅对政商界的反腐倡廉有特别的警醒意义,就是对只顾个人利益而枉顾道德信仰的社会大众也是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
  在老子眼里“水”几乎就是“道”的化身,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典范,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表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啊!“自古圣贤多寂寞”,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在学?又学到了多少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8858.html

更多阅读

Word 2003文件损坏而无法打开的修复方法 修复损坏的word文档

相信经常用word的朋友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打开之前辛辛苦苦制作的word文档的时候,提示文件损坏无法打开。郁闷的要跳楼。今天就介绍一个方法来修复损坏的word文档,下面是具体的步骤。Word 2003文件损坏而无法打开的修复方法——步骤/方法

给为工作而焦急迷茫的你 找工作很迷茫

【给为工作而焦急迷茫的你】每天的工作就像一团乱麻,想起要上班都是一种痛苦;我的工作没有别人的体面怎么办?这份工作并不让我快乐,我是不是入错了行?想换工作,可是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办?身在职场,如果这些问题让你困扰,好好读一下这篇

声明:《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的理解》为网友抧是個潞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