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郝翠英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成长轨迹。
2. 体会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展现人物成长过程所起的作用。
3. 联系实际,理解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体验成长。
课前: 品尝一份孤独(数字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品尝出了一种共同的东西——孤独。其实,人人都有孤独时,处处都有孤独在。
今天,我们学习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孤独之旅》,一起走进一个小男孩——杜小康,分享他的成长经历。
二、补充小说内容——杜小康的昨天
数字故事:昨天的杜小康
昨天的杜小康是油麻地呼风唤雨的少年,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杜小康不是这样的了。他要离开家。曹文轩散文《前方》中说:
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默读课文第一节,思考杜小康离家的原因是哪一点?
生:第二点,无奈。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他的家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杜小康失学了。
师:你能读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杜小康的无奈吗?
生读。
师:哪一个词很重要?
学生齐答:只好。
师:“只好”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得不,不情愿。
师:昨天的杜小康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而现在的杜小康呢?他过不上“小康”的生活了,做不成班长了。
读读《草房子》,你会知道:小康厚实的家底是他父亲开杂货铺挣来的,就在一次借了许多钱进货的返航途中,船被撞翻了,血本无归,他的家就败落了。
但父亲不甘心家业在他的手中败落。于是他设计了一个拯救家业的蓝图。
杜小康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他要跟着父亲去放鸭了,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他也得出发。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结合昨天的预习,思考: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
生1:害怕、恐慌、孤独,暴风雨。
生2:经历了这些磨难后,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三、精读探究
师:曹文轩还在《前方》中说“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他的前方究竟是哪里?他们要把鸭群赶到哪里?
生:21节中说到了目的地——芦荡。
师:去往芦荡的路上和到了芦荡以后,杜小康的心情如何?是否就像我们有的同学的一样,有不用读书的自由?欣喜?
生:完全不是。去时是害怕、胆怯,到了以后是孤独。
师:这样的心理感受给了杜小康前所未有的考验,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研读去芦荡的路上和到了芦荡的相关段落,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心理感受的,并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杜小康的心理反应。
(一)自主合作
大体找出文中描写恐慌和孤独的相关段落。学生四人一小组探讨。
A组:恐慌中前行
生1:找出了直接表明心理的词语:害怕、恐慌、胆怯。
生2:这些景物描写让他产生恐慌:(学生用文中句子来说明)
无家;无声;.无知;无人;无尽;无助;父亲的精神缺席。
生3:我选取了文中的几个词语,重新组合,改写成一首小诗。
陌生的天空
陌生的水面
船上飘起惟一的炊烟
没有其他声音
鸭的叫声尤显寂寞
前方有多远
未来是什么
茫茫的天
茫茫的水
茫茫的芦荡裹着
一颗茫茫的心
生慢慢地读,学生分明感受到了杜小康的茫然、无助和深刻的恐慌。
师:渐行渐远的家,空旷陌生的环境,前途莫测的迷茫,年仅十三四岁的杜小康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
B组:孤独中成长
生1:我能从这些字词句中读出杜小康的孤独。如: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师:重读哪几个词更能感受孤独?
生:十多天,一个人。
师:数字上的反差带来强烈孤独。
生2:我们通过话剧表演来表现他的孤独。
学生表演:(心理独白)天哪!救救我吧!刚失学我把自己关在家里还认为无法忍受,可现在呢,一个人影都见不着。妈妈,妈妈,我好想你!
(突然大喊一声)“我要回家……”
(全班爆笑,鼓掌)
师:文中还说,父子二人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原著在选入课文时,删掉了父子二人的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饱了吗?”
“饱了。你饱了吗?”
“我也饱了。”
“就在河里洗碗?”
“就在河里洗碗。”
“困吗?”
“不困。”
同位合作,读对话。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他们的生活太单调。
师:是啊。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没有了交际,语言也就成了多余的了。
师: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孤独注满了杜小康的世界,这孤独就像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孤独,像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了杜小康。于是,杜小康渴望逃离。同学们,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办呢?
生:我就干脆回家。
师:俺不干了,回家!(生笑)
生2:我会自杀。(生大笑)
师:呵呵,连自杀的勇气都有了,还不能活下去?
生3:我会选择面对,认清现实,好好放鸭。(生笑)
师: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谁说的?
生:鲁迅。
师:杜小康有没有像一个猛士一样?哪个段落首先告诉我们的?
生:第33段。
齐读。
师小结:现在,杜小康接受了、甚至开始享受孤独了,但另一场磨难接踵而至。
(二)精读品味
研读文章暴风雨来临后的段落,说说作者怎样来表现杜小康的?在课本上做批注。(人物描写手法、环境、情节、写作手法等等。也可以对照着杜小康前文中的表现来谈。)
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1.动作:对比:父亲“几乎晕倒在地上”,而杜小康却“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
2.语言:“还是分头去找吧。”(从“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到“我要回家”再到现在的“还是分头去找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从逃离孤独转变成了直面孤独。
3.细节:“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照应前文,再现其坚强与成长。
4.环境:风雨,是小康成长的舞台。
暴风雨就是展示杜小康成长的舞台。
师:暴风雨驱散了他的鸭群,也驱散了他对孤独的恐慌。同学们,曹文轩在《前方》中还说:“前方充满了艰辛,充满了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是的,暴风雨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壮大发展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
后来啊,我在《草房子》后面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他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所给予他的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同学们,什么是杜小康“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啊?
生:放鸭过程中的孤独与苦难。
师:这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让杜小康长大了,长大了的不仅仅只有杜小康,还有他的——
生:鸭们也长大了。
师:要重读哪个字?
生:也。鸭们也长大了。
师: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写人。找出鸭长大的相关句子。
生回答。
师:在“八月的一天早晨”,注意哦,不是等待中的“春天”,他发现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来,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满怀惊喜地朗读一下杜小康在文中的第四句话。
生读。
师:大家觉得这句话,曹文轩写得好不好呢?(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惊喜之情的)
生1:短句。表示声音急促。
生2:感叹句。表达惊喜之情。
生3:一般先叫“爸!蛋!”他先说“蛋!爸!”(生大笑)表明他急切盼望着的是鸭子下蛋。
师:鸭子下蛋,为什么能让杜小康这么惊喜呢?
生1:父亲的承诺:鸭子下蛋了便可以回家了,学费也有着落了
生2:收获的喜悦:鸭子下蛋了,表明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草房子》的影片片断再次感受杜小康捡起鸭蛋时的心情。
放映电影《草房子》片段。
师:当杜小康用双手捧起这温热的鸭蛋时,我的眼里泛起了泪花,依然唱着校园里熟悉的歌谣,他双膝跪地,痛哭失声,虔诚地捧起鸭蛋。此时,我们看到的是磨难撕去了他幼稚的容颜,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我们分明看到那个少年长大成熟的背影。杜小康,已然在我们的面前站成了一棵参天的树!
现在,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 “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
生: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着,收获着。
四、拓展提升
今天的孤独之旅走完了,但明天,杜小康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后来,他所有的鸭子都没了,鸭蛋也泡汤了,父亲又病重了。但他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把这些变化看在眼里的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
小康的成长故事读完了,我们突然明白:有些孤独是我们成长中无法回避的元素。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曹文轩的系列成长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等,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成长,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会,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小弗朗士在亡国的悲愤中成长,英子在丧父的痛苦中成长。现实中,拄着双拐,唱着“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歌手郑智化,《隐形的翅膀》的作者也是被高压线烧掉双臂的孩子,成长不是轻松的话题,但请记住,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学着独自长大。平时,同学们的日记中也有不少感悟到自己成长的句子。比如:
极限的后面还有极限。——秦小榕
没有伞的孩子要学会努力奔跑!——张 芃
成长不是教我们打倒一切,而是教我们不被一切打倒!——张 源
过点“语文”的日子,用她反思自视、获取快乐、丰富生活、浸润生命。
——迟玉琨
苦难,是化了妆的幸福。——孙程
将来,他们都会成为名人的,今天,我权且把这作为名人名言送给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初三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内心少不了孤独与苦闷。我想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孤独,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体会到孤独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元素,每个人都要努力学着长大。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一个以成长为话题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就是体味成长,重点就是品味小说的语言。《孤独之旅》是长篇小说节选,为让学生完全了解了杜小康的成长轨迹,我引入了原著中“昨天的杜小康”和“明天的杜小康”,再结合课文阅读,学生就理解到杜小康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成了一个变化着的线。其他少年的成长,生活中同学们的成长更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成长是身边的事,是时时刻刻的事。在课上,成长的不仅是杜小康,也有我们的学生,他们通过阅读感悟和表达,明确了成长的意义。
曹文轩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考:人是“被抛在路上”的,谁也无法摆脱“被抛”的命运。我就把曹文轩的其他作品引入了课堂,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也起到了深化教学内容的效果。
学生的表现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随手连缀而成的小诗,信口拈来的名言名句,对文本语言的咀嚼品味细致入微。另外,用同学自己的成长感悟作为教学拓展资源,极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感,教育效果更是鲜明;树形的板书设计,杜小康经过磨砺,在学生心目中站成了一棵参天的树,更是深化了本课成长的主题。
恰如阎校长在评课时所言:这节课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只是画的有一点“满”,缺少留白。课堂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走,少扶着学生走,这样也许就能尽早实现自主、合作式的有效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