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郭云深与董海川比武,并且打成平手“的故事,属于形意门人故意的编造
清末同治年间,得阴阳八盘掌真传的董海川在京城某王府款待十三势太极拳宗师杨禄缠的宴席上,露了一下功夫,又在众人的要求下风驰电掣般地走了几下步法、身法、掌法(其师弟李振清能腾身擒鸟,人称“燕子李”),令人惊叹,杨、董二人(杨公年长董公17岁,董公又比杨公之子班侯年长21岁),而杨公则从鸟笼里抓出一鸟,张开手指,鸟惊欲飞,却起飞不了。二公虽然没有直接过手,但彼此敬佩,英雄爱英雄。后来被武林误传为“杨、董二人比武三天三夜,不分胜负”。
而自此,董公名声远播,几乎来投师者,均为带艺投师。董公吝惜“阴阳八盘掌”绝技,既不愿轻传,又难以拒绝传授,但“阴阳八盘掌”与“十三势太极”不同的是,前者没有“外传架”(杨公在京城传授的基本上都是外传大架“十三势太极”,只是传班侯及后来传全佑、万春、凌山是内传小架)。董公遂灵机一动,将“阴阳八盘掌”第五大势“地盘式”的跑圈取出来并将阴阳掌改成两掌心全部朝外下,来作为“母掌”,将自己少年时学的“八番拳”(翻子拳)取几个动作作为————八卦的其他七个手法,而成“八卦掌”的基本“八掌”(创立了“八卦掌”门派),又将带艺投师者自己原先学的拳术以转圈、穿掌的要求一改成64掌,回传给弟子们。因此,在董公第一代弟子中,除了老八掌基本相同外,其余64掌就已经出现不同流派,(因为那些弟子原先所学的艺各不相同,董公“就地取材”,把他们各自不同的拳艺更改后回传给他们)。
当时在京城还有一个出名的武林高手是鹰爪翻子的刘士俊(1825-1906),他的年龄比杨公更小一些,比董公也年轻9岁。他后来与比他小12岁的杨班侯比武,结果输了,就告老还乡,回河北雄县去了。
形意门郭云深(1820-1901),直隶深县马庄人,自认为无人能抵挡其“半步崩拳”,遂赴京城较艺。后来形意门传人编造出郭氏与董公比武,也打个平手。既然董公曾与杨公打平手,那么郭氏的武功与杨公也相平。
那么,郭氏进京是否真的与董公交手了?我们看一下较早的记载:(转自图破壁先生的发现)
纪深州郭云深武师
王竹铭
直隶深州,当咸同间武技极盛,由山西传来形意拳派,斯时首推郭云深先生。郭极精斯术,朝夕磨练,可谓炉火纯青。曾在京师为某邸护院师。因杀人论狱,在狱中三年,手梏足桎,只能蛙步而行。日在狱中演形意拳之虎形,三年如一日。先辈自治之力,可谓深矣!先生出狱,遂成绝技,河南北闻先生名。先生尝令门徒强有力者数人,各持巨梃,抵先生腹,尽力撑之。先生一鼓腹,则数徒皆仆丈余外。又尝用虎扑形扑败壁,应手而倒。先生工夫之精,真令人不可思臆也。
斯时有所谓大枪刘者,执长拳之牛耳,为门徒所唆,与先生角技于都门。是日各派师徒云集,移午而两师来。寒暄毕,各卸长衫,至场中举手相逊,谓之开门。先生曰:请。请字未毕,而拳已至刘师腹下矣。此即先生至精之技,所谓崩拳者是也。先生尝云,半荡崩拳,已打遍天下矣。此拳一出,观者咸咋舌称险,而刘一跃避之,所还手已从先生左腕下来矣。两师往复数手,如空中惊电,开合无端,相牵相掣,妙若天成,真令人叹观止矣!两师技相敌,一校即止,各道倾心。
先生返里,因对形意派师弟曰:“予自得此拳之诀,更益以数十年精力,悉心研求,别多会心。尤恐不精,更致力气功,因之化刚为柔。加以入狱三载,所成尤大。自出狱后自信愈深。因走直、鲁、豫等省,遍访名师与角。予只以崩拳加之,无不应手而跌。孰料大枪刘能从容与予对垒!予不禁心灰意怠矣!更知天下事不可骄,骄则盈而不进。予今果能虚心力进,则又安知来日不可胜大枪刘耶?予闻大枪刘曾从雄县刘武师学,凡形意、长拳、太极、少林无不能,能无不精,是所谓博而能精者也。以此知雄县刘武师技术之神,尤不可以道里计矣。某年春,远走江南,相传湘地有一茶肆,肆中有一老叟,自称秦淮健儿,未悉是先生否?”
按予爱拳术,尤喜形意。形意者,因年代久远,人体退化,反不如禽兽,因之乃纵观虎豹鹰燕之一扑一击,集而化之,如神龙夭矫,莫测端倪。观云深先生所云,予求学之心更厉,而自信之心愈薄也。
********《华语学校旬刊》1922年第1卷6期********
图破壁先生还加了评语及附文:
【评】此文极有史料价值,获知如下史实:
一、在李存义之前,形意拳家唯郭云深名扬于世。
二、郭云深确实曾在京城呆过,扎万斋、许禹生、李仲轩的说法得到证实。
三、与郭云深比武战成平手的不是董海川,而是刘德宽。理由有:1、此记载最早,发表于1922年;2、情节合理可信;3、讲述者王竹铭是形意门人,乃耿霞光弟子;4、王竹铭是社会名人,纺织界著名的实业家。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由于形意拳在南方的广传,某位形意拳宗师为了抬高郭云深,把刘德宽替换成董海川。现在的某些形意拳门人更是利用所谓的焦洛夫来贬低刘德宽。
四、郭云深将气功与形意拳结合,化刚为柔。孙禄堂《拳意述真》所载形意拳的三层道理,确实是郭云深独创。
《技击琐谈》
王竹铭
余幼多病,每值暑假,则病月余,恒以为忧。盖因体质素弱也。自入中学,始习拳技,教员为保定王荣九先生。猛扑力击,余苦其难。民国九年,更从李占魁先生学潭腿。次年复学于北京武术体育会,师耿霞光先生,朝夕盘练者,是谓形意拳。来年余不复与药石侣,身体爽健,击技之效,顾不大欤?余酷嗜拳术,对于拳术之派别、统系、历史、轶闻罔不留心考据。所闻虽多,强半遗忘。今暑期内,偶有余暇,仅就所闻,随笔记之,以免遗忘。
中华民国之十一年夏北平王赓勋志
《深州李存义武师》
王竹铭
余久闻武师名,并嗜形意拳。后从耿霞光先生学五行连环十二拳等,年余所获不少。耿君即李存义武师之高足也。
王竹铭,1886年出生河北省阜城县小农村后宋庄。自幼聪颖好学,而家境寒素。十二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乡中父老呼之为才子。1905年入保定直隶优级师范学堂,旋考取官费赴日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即日后之国立东京工业大学)纺织科攻读。1911年毕业回国。历任直隶省议会议员、天津河北工业学院教席、天津河北工业学院纺织实验馆主任、直隶模范纺纱厂厂长、全国棉业统制委员会委员、纺织学会理事长、天津市公营企业管理处技术顾问,以及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天津纺织技术训练班主任等职。
华北协和华语学校
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以外国人为主的学习汉语的学校,由在北京的传教机构如美以美会、美国长老会、美国公理会、英国圣公会、伦敦会、基督教青年会以及英美公使馆、华北美国协会、美国商会等联合出资设立、共同管理,1913年正式成立于北京。它主要是为来华的外国人研习汉语而设,除教授汉语外,同时也附带开设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风俗、哲学、音乐、神话、考古、宗教等课程。学生主体为外国传教士、领事官员、陆海军官员以及美孚石油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和其他在东方拥有大批职员的外国商行的年轻雇员,中国学生只占很少的比例。后与燕京大学合并。
《华语学校旬刊》创刊号上第一篇发刊词就是王竹铭所撰写,因此,王竹铭应该在华北协和华语学校担任过非常重要的教学及领导工作。
刘德宽(1840-1910,字镜斋)是沧州人,原随李凤岚学外家六合拳(六合拳源自通背拳,外家六合拳的首传人为侠士张明),咸同年间在京城随其大枪老师徐六一起拜刘士俊为师学“岳氏散手”,后又拜杨禄禅、董海川学太极、八卦。其保镖路过河南南阳时又学得某老者(或曰:胡奉天)的六路方天戟,并传于其六合门、太极、八卦、形意门人弟子,晚年创有“岳氏八翻手”。
可见,郭氏比武的对象是刘德宽,不是董公。郭氏还流露出对刘德宽老师刘士俊的敬佩:“予闻大枪刘曾从雄县刘武师学,凡形意、长拳、太极、少林无不能,能无不精,是所谓博而能精者也。以此知雄县刘武师技术之神,尤不可以道里计矣。”
八卦门传人中也有一则无意或故意误传的故事,说董海川在京城时有位师弟来访,董公练的是“刀形八卦掌”,而那位师弟练的是“剑形八卦掌”,而且名字叫“宋唯一”。这就把董海川阴阳八盘掌的师弟李振清(1830-1900,人称“燕子李”)与宋唯一相混起来了。
我们知道满族人沈阳的宋唯一(1860——1925年),习的是武当剑“下乘丹派“剑法。
百度上载:宋唯一从小偏爱习武,16岁时拜闾山道人张野鹤为师,矢志练剑。习武当剑“下乘丹派“剑法,昼夜攻习,寒暑无间。因是张野鹤第九名弟子,所以号称飞丹九儿。一年后因事废学,仍自练剑术不止。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派出钦差大臣编练东三省练军,宋唯一被聘为奉天练军“盛字营”武技
百度上的宋唯一(中)(紫元觉得怎么像上世纪七十年代穿着?)
教习。甲午战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