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林徽因的诗

林徽因的诗

我不想在这里对林徽因的诗做出评价,甚至也不想在这里对其人其诗做概括的介绍。对于绝大数读者来说,她不仅是一个被遗忘了的诗人,而且是一个压根儿就不见知的诗人。而且,就她的本行建筑学和工艺美术领域来说,又有几个人知道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这一不朽之作的主要设计者呢?
据《林徽因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的编者陈钟英、陈宇同志在“后记”中说:“早在一九三七年三月,冯至、卞之琳、梁宗岱等主编的《新诗》月刊第六期上已预告即将出版林徽因诗集的消息。随着战火的蔓延,诗集也就灰飞烟灭了。”假如不是当时战争环境的缘故,或者再退一步说,即使林徽因本人来不及在一九五五年病逝以前编定自己的诗文,而在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浩劫以前能有机会编辑出版她的诗作,那我想,绝不会只有现在收入诗集的五十五首诗;从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同志的“代序”和“题注”中,我们知道五十五首诗中有一些是未发表过的手稿,而还有些手稿如“鞭答恶劣的社会风气对年轻知识分子心灵的侵蚀的长诗《刺耳的悲歌》”等,却已经遗佚了,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我想,尽管是从来没读过林徽因诗的人,如果读了这本薄薄的诗集,也会感到林徽因的一些诗稿不可多见乃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遗憾。正因为“写诗只是她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这就使她的许多手稿成了“孤本”,一经劫乱,便欲觅无从了。我知道,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有不少老年的以至中年的、青年的优秀诗人,他们的一些成熟的有特色的作品没有出版的机会,有的且根本没有发表的机会。我真为我们还有若干手稿会遭到林徽因一些遗诗的命运而捏一把汗!
遗憾啊,林徽因去世太早了,而她搁笔似乎更早。《林徽因诗集》中最早的一首写于一九三一年四月,最后的作品是一九四七年病中写于北平的七首。
我保存着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北平《经世日报·文艺周刊》的单页,这个周刊是杨振声先生主编的,由袁可嘉、金隄负责实际编务;这一期用一半篇幅刊登了林徽因诗三组六首:《空虚的薄暮:一,(六点钟在下午),二,(黄昏过杨柳)》;《昆明即景:一,(茶铺),二,(小楼)》;《年轻的歌:一,(你来了),二,(一串疯话)》。我想这该是作者亲自写定的。
这六首诗中,有四首为《林徽因诗集》所未收。
《六点钟在下午》是洒脱的、上下片对称的两段体格律诗,自然是作者自创的格律,在这个意义上就还是自由诗:
用什么来点缀
六点钟在下午?
六点钟在下午
点缀在你生命中,
仅有仿佛的灯光,
褪败的夕阳,窗外
一张落叶在旋转!

用什么来陪伴
六点钟在下午?
六点钟在下午
陪伴着你在暮色里闲坐,
等光走了,影子变换,
一支烟,为小雨点
继续着,无所盼望!
如果采取社会的历史的批评方法,我们可以借用茅盾在《徐志摩论》中对志摩的分析:“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喟追求”(或竟简直没有什么追求);“然而这是一种‘体’——或一‘派’,是我们这错综动乱的社会内某一部人的生活和意识在文艺上的反映。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我们也可以说,不是林徽因,做不出这首诗!林徽因在这里以像唐人绝句或宋人小令那样寥寥几笔,捕捉并表现了诗人主体感受跟客体光影物象相交流、相契合的一瞬。我们既然可以称赏“一片梧桐叶飘落到窗前的玻璃板上”的音韵铿锵,为什么不能吟味一下“窗外/一张落叶在旋转”怎样点缀了“空虚的薄暮”,探讨一下这几个平常的短句产生的艺术效果的秘密呢?
一九七九年遇到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吕俊华同志,谈起作为诗人的林徽因教授,她还一下就背出:“六点钟在下午……”时距这首短诗的发表,已经三十一年了,而我敢说,在这三十一年中,没有一篇形诸文字的评论涉及过这首诗。
《黄昏过杨柳》一首,诗集收入,题为《过杨柳》,系据一九三六年《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稿。估计题中“黄昏”二字是作者重新发表时所加。
梁从诫“代序”中提到林徽因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昆明即景》已佚。《经世日报》上却保存了两首,其一是《茶铺》:
这是立体的构画,
描在这里许多样脸
在顺城脚的茶铺里
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
刻划着不同方面:
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
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

老的,慈祥的面纹,
年轻的,灵活的眼睛,
都暂要时间茶杯上
停住,不再去扰乱心情!

一天一整串辛苦,
此刻才赚回小把安静,
夜晚回家,还有远路,
白天,谁有工夫闲看云影?

不都为着真的口渴,
四面窗开着,喝茶,
跷起膝盖的是疲乏,
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

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
向运命喘息,倚着墙,
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
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这是立体的构画,
设色在小生活旁边,
荫凉南瓜棚下茶铺,
热闹照样的又过了一天!
其二是《小楼》
张大爹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
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
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矮檐上长点草,也结过小瓜,
破石子路在楼前,无人种花,
是老坛子,瓦罐,大小的相伴;
尘垢列出许多风趣的零乱。

但张大爹走过,不吟咏它好;
大爹自己(上年纪了)不相信古老。
他拐着杖常到隔壁沽酒,
宁愿过桥,土堤去看新柳!
梁人诫“代序”中说林徽因在《昆明即景》中,“曾把当地居民底楼高八尺、二层高七尺的典型制式也纳入了自己的诗句: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看来林徽因四十年代后期定稿时,把“上七下八”删去,索性把矮楼的主人张大爹写进诗中了。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一个消息,林徽因的诗笔正从内向转趋外向,我猜这跟她经历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关。可惜她在整个抗战期间没有留下更多的诗篇。这样,她的诗的代表作仍然是那些细腻地表现了真挚感情和精微感觉的玲珑剔透的诗。这些诗沉湮这么多年以后,今天重看,并不是苔迹斑剥的“出土文物”,而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明净与新鲜。
林徽因“通过自己的小说、剧本和散文,是有意识地要对当时她所观察到的社会现实有所反映”,而她的诗却分工主要担负了抒写个人感情的任务;她的《哭三弟恒——三十年(一九四一)空战阵亡》激情喷发,直至迳呼“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触及社会题材,却仍是从个人情感波澜的角度出发的。一个作者从事不同体裁的创作,是允许有题材或角度的分工的。李清照词中极写离愁别恨,只是在诗里才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呼号。所以评论作者一定要顾及全人。
在题作《年轻的歌》的两首中,《你来了》一首诗集已收入;只是其中三、四两句—
阳光投多少个方向,谁管?你,我
如同画里人掉回头,便就不见!
如依从《经世日报》所发的句读,似乎更有韵致:
阳光投多少个方向,谁管!你,我
如同画里人,掉回头便就不见!
林徽因和徐志摩、卞之琳几位一样,从不废弃标点,而且标点得很认真。诗集所收这首八行诗里,有四处逗点,查《经世日报》版面上做分号,使诗更富有顿挫之感,我以为大堪玩味。
另一首《一串疯话》,两段,也只有八行;
好比这树丁香,几枝山红杏,
相信我的心里留着有一串话,
绕着许多叶子,青青的沉静,
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

如果你是五月,八百里为我吹开
蓝空上霞彩,那样子来了春天,
忘掉腼腆,我定要转过脸来,
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
不可抑制的感情的回环跌宕,通过语言、意象的错落有致的颠倒安排,绝好地表现出那样地纯真,那样地炽热,那样地缠绵悱恻,又那样地如痴如狂!
我在《晨昏随笔》(收入北京三联书店“今诗话丛书”)中,有一则把这首诗的结构,拟之于古典诗词特别是律诗中的词序倒置,它的效果是平铺直叙所不能达到的。
试把这首诗的各句句意按照通常的思维逻辑理顺,并把省略的部分补充点明,那末大体上是这样的:
(请)相信我的心里留着有一串话。(这串话)好比这树丁香,几枝山红杏(一样)——绕着许多叶子,(透过)青青的沉静(的叶子),(经过许多)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我心里的一串话,也经过许多风露日夜,一直像被繁枝密叶围绕着的花蕾一样,被“青青的沉静”围绕着;花蕾盼五月来开开花,而谁是我的五月呢?谁将听我如花怒放的一串话呢?)
如果你是五月,(就如那丁香和山红杏所盼望的、使丁香和山红杏见之而开花的五月,就请你)为我吹开八百里蓝空上(的)霞彩,那样子(就)来了春天——我定要忘掉腼腆,转过脸来,(正像这树丁香和几枝山红杏,在盼来五月而终于开花一样,)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
这首诗的节奏,那好像急不择言、颠三倒四的语言结构,多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抒情女主人倾吐心曲、使人回肠荡气的“一串疯话”!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格律诗,在这里,在林徽因手里运用得游刃有余,在艺术上与徐志摩、闻一多、冯至、卞之琳写得最好的格律诗相比并,也是没有愧色的。最好的格律诗,使人不觉格律的存在(更不觉格律的限制),仿佛天生这首诗就应该是这样的,是巧夺天工,是天然去雕饰,是“最高的技巧——无技巧”。
从诗风看,这首诗当写于三十年代。在《经世日报》上与此诗列为一组的、格调相近的《你来了》写于一九三六年,似也可以作为旁证。
梁从诫谈到林徽因诗的韵律性的时候说:“特别是在她自己朗读的时候,常常像是一首首隐去了曲谱的动听的歌。”遗憾的是,大概没有多少人有幸听过女诗人自己的朗读。我在一九五一年春夏之交为一件工作到清华园拜访梁思成教授的时候,曾经有幸见过诗人一面,她脸色显得苍白,带有病容,但一双眼睛深邃有神,她没说几句话,但仪态风度使我印证了她的诗,我确信诗如其人,人如其诗。
且不说林徽因在建筑学特别是中国古建筑研究以及教学方面的贡献,单是作为一个三十年代的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林徽因同志在一九四九年北平解放以前虽没有参加革命,但那时确已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她的创作不属于左翼文艺运动,但自有其在新诗流派发展史上应占的地位,她的创作实践所提供的艺术经验,今天仍不失可资借鉴的价值。
再深一步的谈论,就是我力所不及了。我已经说了,我不想在这里对林徽因和她的诗作全面的评介。我只是在读了期望已久的结集的林诗之后,找出一页旧报作为补遗,作为对这位寂寞的女诗人的纪念,并且告诉那些不知道林徽因为何许人的读者,这样一位诗人和她的尽管数量不多的诗作,是不应该忘记的,因为能写出这些诗的,只有她一个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二日

原载一九八五年《女作家》杂志,有删节

一串疯话(林徽因)

“好比这树丁香,几枝山红杏,
 相信我的心里留着有一串话,
 绕着许多叶子,青青的沉静,
 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
 如果你是五月,八月里为我吹开
 蓝空上霞彩,那样子来了春天,
 忘掉腼腆,我定要转过脸来,
 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

既非帆动亦非心动,莫名的竟想起它来,起初读到它时,心中便是发狠的悸动,我确信心中有无数的疯话,纷繁复杂,漂流不定,可以随意说了去,五月花开风散尽,这个美得让人惊叹的女子,可惜生命却到此结束,尽是风拂过的花香。

“认得这透明体,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消沉,慈净──那一天一闪冷焰,一叶无声的坠地,仅证明了智慧寂寞,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昨天又昨天,美 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


男人喜欢的女人林徽因

流星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健吾评论林徽因的话:“绝顶聪明,又是一副炽热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仇敌”。



http://www.eyii.com/news/member/2007825/7319.html

我手头有两本关于林徽因的书,一本是陈新华写的《林徽因》,一本是费慰梅,成寒写的《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中国建筑之魂》。连买两本写林徽因的书,不是有钱没处化,而是实在是喜欢林徽因这样的女人,喜欢读她的故事,或许我会再买几本关于林徽因的书。

过去的一年,即2004年是林徽因诞辰一百周年,有一位网友说,林徽因是百年一遇的女人,这样的评价我赞同。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林徽因是一个可爱的女人,我对她的评价是十“有”:有事业、有家庭、有丈夫、有孩子、有美貌、有智慧、有学历、有修养、有爱情、有理智。林徽因把女人们的优点都占尽了,故说她是女人中的精品,女人中的佼佼者,一点也不过分。这样的女人不但梁思成爱,徐志摩爱,金岳霖爱,男人都会爱。

林徽因有这么好吗?林徽因真有这么大魅力吗?如果你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会回答你:是的。我会告诉你,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女人,如果能爱这样的女人,我会倾我所爱。

我说的话不能令你信服,心服。那就让一些名人说一下他们对林徽因的印象。

著名的学者胡适先生称林徽因:“中国一代才女。”

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著名女作家冰心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

著名作家沈从文赞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

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林徽因:“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风格清新,一时无二。”

哲学界泰斗金岳霖的评价语是:“极赞欲何词。”

著名作家萧乾说林徽因:“聪慧绝伦的艺术家。”

作家文洁若说林徽因:“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想得益彰。”

诗人,翻译家卞之琳说:“她天生是诗人的气质,酷爱戏剧,也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是后者的得力协同者,实际上是他灵感的源泉。”

林徽因的美国朋友费正清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是围绕她转。”

如果以上诸多人的赞誉,可以肯定林徽因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人。那么让无数文化知识界名流心之向往的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极大的展现了林徽因的女性魅力。30年代,在北京林徽因的家,常常集聚着一些在中国文化知识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聚会的核心人物是林徽因,她的热情,她的聪慧,她的博学,她的敏锐,她的善辩,她的诙谐,她的健谈,她的坦诚,她的滔滔不绝,她的侃侃而谈,使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她的听众。如享誉天下的胡适,作家沈从文,叶公超,萧乾,美学家朱光潜,文学评论家李健吾,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哲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等等社会精英。林徽因的魅力四射,光彩照人,让走进林徽因家的人都为之倾倒。

女人的美是男人聚焦的重点,男人们同样也喜欢林徽因的美。看过林徽因的许多照片,我觉得林徽因的美不属于惊艳之美,更不属于妖艳之美。林徽因之美给人一种端庄,大方,典雅,高贵,智慧的感觉。她的美给人一种亲切,敬佩,尊重,艳羡的感觉。青春是短暂的,容貌之美也是短暂的,女人不会永远年轻。林徽因有办法延续她的美丽,她用一生修练她的学识,她的品行,她的气质,她的情感。当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时,当她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以后,她的一举一投,一言一行,她的优雅之美依然不减,在人们的眼里,她依然是美丽的。林徽因的美经得起岁月的考验。难怪有这么多人对她着迷,对她赞颂有加。她把美永远留在了人的记忆中。

林徽因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在她的一生中有三个男人爱着她,这三个男人都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的人物,一个是著名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哲学泰斗金岳霖。她沐浴在爱的海洋里。她在甜蜜的海洋中,享受着男人们给予的真爱。林徽因从没有在爱的路上迷失方向,林徽因与一般女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有理智,有分寸的女人。她对爱的把握恰到好处,不过不失,在她心中有一杆爱的天平,她说过:“爱思成,爱自己的家胜过一切。”面对徐志摩的疯狂之爱,金岳霖的执着之爱,林徽因都能冷静对待,坦然处之。她对爱情,友情,亲情的理解是清晰无误的,因此,发生在林徽因身上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到很美,如果有鼓掌当然是为林徽因鼓掌。

我喜欢和欣赏林徽因的一个原因之一,是林徽因对爱情的态度和对爱情的选择。有人说,选择爱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选择了人生。林徽因的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她的选择精彩。林徽因是聪明的诗人,她会把诗的浪漫,与生活的现实分成两个部分分别表达,因为诗不能当锅碗瓢盆来用,也不能在家长里短中发挥作用。与林徽因相比,徐志摩是一个头脑发热的人,是喜欢做梦的诗人,所以他是个失败者。徐志摩或许到死都没搞清,有爱却不能拥有的原因。

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徐志摩当然会有痛苦,林徽因的内心世界不会是平静的,也许是复杂的。爱毕竟是美好的,曾经的爱哪能轻易忘却。让我们看一看,林徽因为离去的徐志摩写的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雾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
  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了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这首著名的诗,表达了对逝去者的一种赞美,一种纪念,一种思念,一种痛爱。林徽因的心里一定会有一种隐隐的伤感,这是对徐志摩的无声的安慰。

徐志摩是林徽因的人生“四月天”

如果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是浪漫加狂热,那么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就是朴实加深沉。金岳霖一生未婚,可以说是因为林徽因,他对林徽因的爱比徐志摩更坚定,至少徐志摩还娶了陆小曼。金岳霖这样的人在我们这个年代再难见到了,或许今天的人会说金岳霖太死板,但对他来说,爱林徽因比爱他的生命更重要,他认为值得其他人说什么都不重要。金岳霖把对林徽因的爱都埋在了心里,虽与林徽因近在咫尺,却不能在一个道上同行,这不能不是一件憾事,伤心事。金岳霖这样的男人,对爱的执着和忠诚,让我肃然起敬,对此我有一种感动。我在想,金岳霖流过泪吗?男人痛苦时流一下泪,或许更坚强一些。

男人有泪不轻弹,我倒相信徐志摩和金岳霖都为林徽因流过泪。为优秀的女人流泪是值得的,这无损于他们做男人的形象。

1936年林徽因32岁时写有一首诗,叫《八月的忧愁》,据后人分析这首诗是写给金岳霖的。这就是说,林徽因在人生的路上也有无奈和遗憾的时候。让我们读一下这首诗: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梁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么安插,
  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颗树荫下照着井,又像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
  但我望着田垅,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后人把金岳霖说成是林徽因的“八月天”,源自于这首诗。不管怎样,能得到林徽因的诗,在金岳霖的生命中也是一件幸福之事。

建筑大师梁思成,是那个时代的幸运人,只有他笑的最灿烂,因为林徽因对他说了《一串疯话》,让我们也听一下林徽因的疯话:

  好比这树丁香,几只山红杏,
  相信我的心里留着有一串话,
  绕着许多叶子,青春的沉静,
  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花!
  如果你是五月,八百里为我吹开,
  蓝空上彩霞,那样子来了春天,
  忘掉腼腆,我定要转过脸,
  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

读了这首诗,我们看见了林徽因对梁思成的爱,也看见了林徽因对爱的果敢。女人说爱时往往是矜持的,林徽因向梁思成说爱时,已没有了矜持。这是一个多么不同寻常的举动。林徽因的疯话,是梁思成这一生听到的最动听,最难忘的话,据说梁思成最喜欢诗的最后两句。在这首诗里,有一句“只盼五月来开花!”这是林徽因生命中的重要一天,有人说梁思成是林徽因的“五月天”。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爱不是肉麻的,也不是甜言蜜语的,他对林徽因的理解和体谅,也是一种爱的方式,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梁思成给了林徽因真实的爱。梁思成和林徽因是一对能患难与共的夫妻,梁思成携着林徽因的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

讲林徽因,实际是讲男人心目中的女人,林徽因就是我内心中的完美女人,这样的女人让我爱慕,景仰,钦佩。我评价林徽因有十“有”,给林徽因打了最高分,是从男人的角度去评判的,这里面或许夹杂男人对女人说不清的好感因素,因此,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我明白世上无完人,林徽因也不例外,所以林徽因不能十全十美。引用一下著名文学评论家李健吾评论林徽因的话:“绝顶聪明,又是一副炽热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仇敌”。

怎么样,读了李健吾的话,你就会明白我把文章标题定为《男人喜欢的女人林徽因》的原因。

究竟有多少女人“仇恨”林徽因,又有多少女人喜欢林徽因,我不知道,女人们对林徽因的好恶,似乎不影响我对林徽因的喜欢。

你呢?谈谈你的看法吧!

后记:

一直想写一篇有关林徽因的文章,总拿不起笔来,或时机不成熟,或没有激情,似乎在等待,写东西有时需要情绪,情绪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也走不了。

前段时间,在网上跟一位不相识的网友跟帖,有过两次交流,那位网友两次都提到林徽因的名字,可见对林徽因是非常喜欢,她与我谈林徽因,算是找对了人,因为我也对林徽因有特殊的好感。这一下激发了我写林徽因的冲动,这就是我写此文的原由。也算是一篇读书心得吧。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05443


转载:林徽因的诗
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 廖钟庆

谈林徽因的《笑》与《深笑》二诗
廖钟庆
一、
诗人林徽因从事诗歌创作起始于1931年年初。那一年,她一口气就写了九首好诗。那九首诗中,我个人较喜欢的是《那一晚》、《深夜里听到乐声》和《笑》,前两首带着一种文人雅士的淡淡轻愁,以及倾诉着人生的无可奈何,而后一首《笑》则是完全写她自己。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飞机意外逝世,对林徽因造成了心灵上巨大的冲击与创伤,她的诗歌创作基本上完全停顿,只在1932年年中写了《莲灯》(七月份)《别丢掉》(夏天)和《雨后天》(十月份)三首诗,但是,《别丢掉》这首诗,她当时根本不敢发表,因为内容太明显了,所以要到了1936年才发表。事实上,徐志摩的突然去世,似乎让她一下子失去了精神生活的支柱,同时也让她几乎完全失去了诗歌创作的动力。这样一直持续到1933年年初,她才陆续地开始写出《中夜钟声》(3月份)、《微光》(9月份)和在11月中旬写出哀悼徐志摩逝世两周年的《秋天,这秋天》。在写出《秋天,这秋天》之后,她在1933年年岁终写出《忆》一诗。
《秋天,这秋天》写出了之后,她的诗歌基调已然确立,同时她也重新找回那失去了的创作原动力。这原动力便是建立在对徐志摩的种种回忆上,然后用这回忆,去形成她精神生活的根。《忆》一诗就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完成的!从1934年到1937年倭寇入侵北平止,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是她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佳作不断。虽然林徽因在这阶段(我称之为中期)的诗作,因为对徐志摩的深切思念而总带着哀愁,但整体来说,她一方面仍能谨守着英国浪漫派开山祖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的教导,(对华兹华斯来说,“快乐”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她也能遵从中国《诗经》“哀而不伤”的诗教传统。在她中期的诗歌中,像《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灵感》和《深笑》这几首诗,虽然都在思念着徐志摩,但基调则是鲜明的、快乐的。华兹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认为,快乐是心灵对自身活动的肯定与回报,而心灵直接以隐喻的方式加以表达,这一诗歌理论,林徽因实能严格遵守,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深笑》二诗更是充分体现此理论!
我特别喜欢林徽因前期的《笑》与中期的《深笑》这两首诗,是因为她透过“笑”这一明快的主题,去写她自己和徐志摩。这两首诗,除了高度地体现了人存在的纯美与纯真外,并且也彰显了两个纯粹的人格世界。在诠释这两首诗之前,请先让我们来欣赏这两首诗。
《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深笑》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二、
1931年9月,诗人林徽因在《新月诗选》发表《笑》一诗之前,她已在同一年的5月份写就《一首桃花》,那时她正在北平的香山山上养病,后一首诗,发表在1931年10月的《诗刊》第三期。诗上说:
桃花,
……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注一)
这一首诗,客观地看,是写三月的桃花顾盼生姿的娇艳,主观地看,却同时也是写诗人自己在春风中迷人的笑靥。她那迷人的笑靥,“多情的痕迹”正在她唇边–梨渦。诗人徐志摩在1929年出版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中有《春的投生》一诗就如此写:“桃花早已开上你的脸,/我在更敏锐的消受,/你的媚,吞咽/你连理的笑;”林徽因一笑,唇边的梨涡即呈现出来,连理并生,连珠相串。依据徐志摩诗的形容,美艳一如春日里盛开着的桃花。林徽因美艳迷人的梨涡,也可从徐志摩的书信中得到证实,1928年12月13日,徐志摩重逢阔别已整整四年多的林徽因,自北平他给陆小曼信上有这样的话:“林大小姐则不然,风度无改,涡媚犹圆,谈锋尤健,兴致亦豪。”可见梨涡是林徽因的一大特征!事实上,早在1925年8月中华书局版的《志摩的诗》里已经有一首诗名叫《她是睡着了》就曾经这样写林徽因:
可爱的梨涡,
解释了处女的梦境的欢喜,
像一颗露珠,
颤动的,在荷盘中闪耀着晨曦!
以上的诗句是我所读到徐志摩最早记录下林徽因这一大特征的文字,这里,他用荷叶上的露珠来描写她美艳迷人的梨涡,其后在徐诗中就一直有大同小异的表达,比如在《诗刊》的第二期(1931年4月20日),徐志摩发表了《两个月亮》,他除了写天上的月亮外,还写了人间的月亮,他说:
还有那个你看不见,
虽则不提有多么艳;
她也有她醉涡的笑,
还有转动时的灵妙;
对林徽因所特有的梨涡,有了以上的具体了解之后,我们就不难认识清楚林诗中的《笑》的第一段,正是写她自己在顾盼之间展现出的笑容所特有的娇艳酒涡,并且也回应了徐志摩的《她是睡着了》与《两个月亮》两诗。也可以说,林徽因这种独特的笑,其实就展现出一种纯美,这种纯美,它来自自然,经由诗人徐志摩的“发现”,表而为美妙的诗歌,到了1931年,林徽因自己也写诗了,很自然地便成为她自己的诗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将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与比喻意义加以区分,他认为,语言文字仅仅是符号,诗歌中的隐喻乃诗人心灵所创造出来的,在诗歌创造的过程中,客观世界与诗人的主观心灵可以达到一种完美的高度契合,进一步,诗人的心灵在创造过程中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制约,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诗意的灵视,这时,客观世界的自然景象对诗人言,只是一种凭藉、一种媒介,诗意的灵视毕竟是产生于诗人在心境的宁静中回忆所得。明乎此理,我们便能由荷花或桃花这种媒介,去直接认识到诗人林徽因在诗里要呈现的是:一种来自自然和回归于自然的纯美–最美丽迷人的笑。可惜这种纯美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发现”的,这正如华兹华斯《露茜组诗》里写露茜像隐藏在“青苔石畔的紫罗兰”,美得像太空中辉映着的一颗孤星般,却不见知于世人!为什么露茜的美不为其他人所知而偏偏却为诗人华兹华斯独知?他们之间难道存在着一种什么特殊的关系?那么,诗人林徽因的笑呢?是不是也跟露茜与华兹华斯一样必须还原回归到一种特殊关系,才能解读出这种纯美?而这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诗意继续向前推进。诗人林徽因纯美的笑,除了表现在唇边的梨窝外,也表现在她如天上的明星般明亮眼睛与耳边惺忪散乱的、轻软的秀发上。但是,这又有什么特别呢?为什么这纯美的笑会像花影般涌进了“你”的心窝、让“你”甜滋滋地并且完全地盘踞着“你”整个心头?诗人林徽因在这首诗里说的“你”究竟又会是谁呢?那种“神的笑,美的笑”与“诗的笑,画的笑”所表达出的纯美之确切意旨如何能被贞定住?答案就隐藏在这首诗的两节诗句中的最后的一句诗行中:
……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三、
云,自在轻盈地御着风在空际漂浮漫游,不经意地路过大地,她的明艳,点染了卑微的地面上一流涧水的空灵,让他惊醒,这个投影,同时也让他的心湖上形成了起伏不定的波浪。这层关系,我已在《玉箫声断人何处-谈林徽因的〈藤花前〉与徐志摩的〈偶然〉二诗》与《徐志摩〈再别康桥〉试释》这两篇文章作了详尽的解说,云,就是林徽因,水就是徐志摩!
解明这层关系之后,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诗人徐志摩会在他的《我等候你》(见徐志摩的第三本诗集《猛虎集》)一诗中,表达了他对这种独特的笑所透显的纯美之迷恋,他,正像碧绿的波涛中的一座迷醉的岛一样,不能自主地载浮载沉!诗上说:
你怎么不来?希望
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
你的笑语,你的脸,
你柔软的发丝,
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秒钟上
枯死 – 你在哪里?
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
我要你的火焰似的笑,
要你的灵活的腰身,
你的发上眼角的飞星;
我陷落在迷醉的氛围中,
像一座岛,
在蟒绿的海涛间,不自主的在浮沉 –
……
枉然,一切都是枉然,
你的不来是不容否认的实在,
虽则我心里烧着泼旺的火,
饥渴着你的一切,
你的发;你的笑。你的手脚;
任何的痴想与祈祷,
不能缩短一小寸
你我间的距离!
什么是纯美?最纯粹的美感,难道不是普遍的感觉,而只是一种神秘性的感觉?徐志摩在他的散文《曼殊斐儿》一文开宗明义就说:“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秘钥。”尽管意大利悲观派诗人Leopardi(1793—1837)曾在一座荒坟的墓碑上,觏见了冢中人生前美丽的肖像,而激起了他对“美”的永恒性的根本疑惑(注二):若说美是幻的,何以他引起的心灵反动能有如此之深切?若说美是真的,何以可以也与常物同归腐朽?但是,他却没有力量来否认美!所以徐志摩自己每次在人生的低潮,在无聊到极点的时候,在层冰般严封的心河底里,突然涌起一股消融一切的热流,顷刻间消融了厌世的结晶,消融了烦闷的苦冻。那热流便是感美感恋最纯粹的一俄顷之回忆(以上见《曼殊斐儿》一文)。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更称之为“纯粹美感的神奇”!徐志摩在《曼殊斐儿》文中曾这样形容曼殊斐儿的纯美:“重要的是给我最纯粹的美感的 – thepurest aesthetic feeling - 她;是使我使用上帝给我那管进天堂的秘钥的 -她;是使我灵魂的内府里又增加了一部宝藏的 -她。”纯粹美感的美是纯粹的,同时也是整体的,完全的,不能分析的,和可感、不可说的!假如我们如此想,对这种最纯粹的美感的追求会发展成人生的终极追求的话,那么,徐志摩对这终极追求之迷恋岂不是异常地显然! 
也许在《曼殊斐儿》一文中,徐志摩并不只是呈现出曼殊斐儿的纯美与真实的纯粹美感而已,他要写的是,纯美是永恒的,既存在于人,也存在于自然,以及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他说:“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汨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关键是你有没有这“机会”?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灵性”?林徽因在1933年2月27日写给沈从文先生的信里就曾清楚地阐明这一点,信上说:“我方才所说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快乐,不知道你有否同一样感觉?我的确有过,我不忘却我的幸福。我认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闪亮的,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迸出神奇的-如同两个人透澈的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感情全觉得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闻,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的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这些种种,便都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有那机会,且没有多少人有那种天赋的敏感和柔情来尝味那经验,所以就有那种机会也无用。” 
四、
假如诗人林徽因在1931年9月发表在《新月诗选》上的《笑》是写她自己纯美的笑,那么,她在1936年1月5日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的《深笑》便表达了一种纯真的笑。这种纯真的笑是诗人徐志摩所独具的。林徽因在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诗里这样写徐志摩的笑:“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梁实秋先生在《关于徐志摩》一文上说:“一个能使四座并欢,并不专靠恭维应酬,他自己须辐射一种力量,使大家感到温暖,徐志摩便是这样的一个人。我记得在民国十七、八年之际,我们常于每星期六晚在胡适之先生极斯菲尔路寓所聚餐,胡先生也是一个生龙活虎一般的人,但于和蔼中寓有严肃,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摩。他有时迟到,举座奄奄无生气,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是一把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有趣的信札,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自从志摩死后,我所接触的还不曾有一个在这一点上能比得上他。”郁达夫先生在《志摩在回忆里》一文说:“他的那种轻快磊落的态度,还是和孩子一样,不过因为历尽了欧美的游程之故,无形中已经锻炼成了一个长于社交的人了。笑起来的时候,可还是同十几年前的那个顽皮小孩一色无二。”韩湘眉女士在《志摩最后的一夜》一文里说:“想起你,未进门来,笑语先闻。一进门后,屋内顿时变热,连一桌一椅甚至于壁上挂的画,都从你得了特殊的生气。”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那样圆转?”那当然是诗人徐志摩!
《深笑》这一首诗,诗人林徽因分别用三小节去展示徐志摩独特的“笑”。全诗更是由四个问句构成。(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见后文。)首先,在诗的第一节里,最重要的意象是“天真”和“清泉”。徐志摩在散文《自剖》里说:“原先我在人前自觉竟是一注的流泉,在在有飞沫,在在有闪光。”林徽因在《深笑》诗中的第一节便是以“清泉”涌出水面,像串串明珠般闪着光亮,灿烂而分散,去描写徐志摩“天真”的笑声,徐志摩的每一个朋友几乎都被他那种纯真的笑声所感染,只是他们之中没有那一位能像林徽因那样,把徐志摩写得那么传神与唯美罢了。甜、深、圆转而又天真,正是徐志摩笑的最大特色!这是林诗《深笑》表达徐志摩笑的第一层。
在这第一层里,用“天真”来形容一个成人徐志摩,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事实上,跟徐志摩认识的朋友,像我在《谁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文里所引到的张奚若先生、周作人先生、郁达夫先生、温源宁先生与李鸿祥先生等,他们对此都看法一致,甚至林徽因本人也有重要的文字记载这一特点!她在《悼志摩》一文中说:“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天真。”同一文中她又说:“朋友们,不,一点也不是,他只是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徐志摩的笑,就是这样的的坦然与天真!
解开了《深笑》一诗第一个问题之后,诗意便由第一层转入第二层。正如我在林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诠释文章中指出,在徐林两位诗人的诗作中,凡言“花”与“种花”都具体地就写诗而言。在《深笑》一诗的第二节里,林徽因进一步追问:“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这是她的第二个问题。答案也和诗的第一节相同,是诗人徐志摩。1931年7月7日,徐志摩往北平香山双清去探望正在山上养病的林徽因,黄昏的斜阳拂落在双清林家的断墙上,微风飘过断墙与断墙旁的紫藤花,带来了阵阵的轻香,徐志摩静静地伫立在斜阳下,凝神默视良久不语,过后他告诉林徽因,他要描写那墙上向晚的艳阳和刚刚入秋的藤萝。下山之后,徐志摩写了一封信给山上的林徽因,信末还特别提到:“我还牵记妳家矮墙上的艳阳。”信里还附上了《你去》一诗。林徽因说的“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正指《你去》这一首诗言。这首诗的第一个读者其实并不是林徽因,而是哲学家金岳霖先生,金先生正好在徐志摩刚写完此诗时到访,他把徐志摩这首花了两小时、茶倒空了两壶才写成的诗端详了十多分钟后正色地说:“Itis one of your verybest!”(这是你最好的诗之一!)徐志摩把《你去》随信一起寄上给林徽因,正是要寻求女诗人鉴定!至于徐志摩凝视向晚艳阳下的断墙与刚入秋的藤花一事,读者也可以参读林徽因《悼志摩》一文的文末,也特别提到。更不止此,五年之后,林徽因还写下一首感伤的《藤花前》一诗,倾诉着自己的寂寞与孤独。这首难懂而美妙的好诗,我在去年也写成了诠释文字,文章叫做《玉箫声断人何处– 谈林徽因的〈藤花前〉与徐志摩的〈偶然〉二诗。
笑,并不仅仅停留在徐志摩本人身上,它就像一个不断地散发出光芒的生命体,必须点燃自己,并且照亮他人。是不是诗歌的创作正是点燃自己的一种最好的方式?《你去》,只是诗人徐志摩“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的其中一首好诗。从1921年开始一直到1931年11月止,正因为徐志摩全力地投入诗歌的创作,使作为现代文学的主要体材之一的新诗,便由原初的创始阶段,渐渐进入了摸索、成熟阶段,能全心全意投入并且贡献最大的就是诗人徐志摩。
解答了林徽因《深笑》所提的第二个问题之后,诗意辗转深入,由第二层进入第三层。林徽因在《深笑》的第三节里,她进一步追问:“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这两个问句事实上是同一个问题分成两个不同方式去发问。所谓的“百层塔高耸”与“万千个风铃的转动”,具体地都是指诗歌创作言。前者指开创出一种潮流,形成一个中心言。后者则直接指创作出了许多美妙的诗歌言。是谁的笑能散发出如此灿烂光芒的生命?是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短短的十一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真的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般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正因为他全力的投入,一本诗集接一本诗集的印出,所以,当时新诗创作便很快地以徐志摩为中心,而在他主持的诗刊中,更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作家也加入了新诗创作的行列,他本身似乎就是一个高耸的百层塔,让许许多多的鸟雀绕着这个塔盘旋。不单止如此,林徽因更进一步指出,徐志摩在他诗歌创作的十一年中所写出的每一首诗歌,正像是在这一座高耸的百层塔之每一层的琉璃檐边挂上了无数转动的风铃一般,从塔的下层,层层往上转动,直探云霄!(林徽因在另一首诗中形容徐志摩诗歌创作则如此写:“给人的理想和理想上/铺香花,叫人心和心合着唱,/直到灵魂舒展成条银河,/长长流在天上一千首歌!”见《灵感》一诗。)
透过以上的解释,我们清晰地知道,林徽因在《深笑》的第三节的两个问题事实上就是一个问题:“是谁在诗歌创作方面达到了这么高的成就?”答案是诗人徐志摩的深笑!
假如我们对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有一基础认识的话,那么,我们正可以借用来表达林徽因《深笑》这首诗的诗意经由三段去推演,并且在这三节诗中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三节诗中的两个问句事实上是一个问题,已如上述。)是辩证地由在其自己(initself)向对其自己(for itself)发展,而最终再发展并且结合于在与对其自己(in and foritself)(注三)。即是说,笑之在其自己辩证地发展为笑之对其自己,再辩证地发展与结合为笑之在与对其自己。笑,经由一正反合的辩证历程于是便发展成深笑。显然地,林徽因对徐志摩动人的笑赋予了一全新的意义。是不是一个原始和谐的真实生命,必须经过自身的破裂,才能充分展现出生命自身的再度和谐?是不是“深笑”之所以为“深”的奥义必须经由原始和谐– 破裂 –再度和谐这一辩证的历程才能充尽地被确立?是不是一个人不能自觉地去点燃自己的生命,就永不能深化自己,更不能照亮他人?
五、
从上文的分疏,显然地,林徽因在《笑》与《深笑》这两首诗里,透过“笑”这个明快的主题,她一方面高度地体现了人存在的纯美与纯真,另一方面她最重要的写作目的便是要呈现出两个纯粹的人格世界。林徽因纯美的笑,经由徐志摩的“发现”,这种纯美已不仅仅停留在林徽因自身,它同时也转化成为一纯粹的普遍人格的典型。用柏拉图的理型论去论述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理型世界里,存在着一个纯美的典型理念,而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充分实现与体现此一纯美的典型理念的人就是林徽因。也许有人会这样说,林徽因由她的笑所展现的纯美,毕竟不是作为理型的那个纯美的自身,所以,林徽因的美并不是永恒的和最后真实的。这种想法是将存有与活动打成两橛,而不能如实地了解即存有即活动(Beingand at the same timeactivity)与即活动即存有之实义。也就是说,离开了现实具体的存在着的纯美(活动义,指林徽因本人),作为理型的那个纯美自身只不过就是一个空概念罢了,我们毕竟不能离开活动而对存有自身有任何具体的认识!
假如我们断言,林徽因纯美的笑是徐志摩“发现”的话,那么,我们同时也可以断言徐志摩纯真的笑就是林徽因“发现”的。因为任何人,包括徐志摩最要好的朋友,也只能认识到徐志摩笑所展现的第一层– 天真的笑而已,并不能像林徽因那样“发现”其第二层与第三层 –深笑。假如柏拉图的理型世界里存在着一个纯真的典型理念的话,那么,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充分地实现与体现此一纯真的典型理念的人就是徐志摩!至少依据林徽因《深笑》一诗所隐含的诗意就是如此!
两首诗,凸显出两个纯粹的人格世界,这是《笑》与《深笑》二诗最深微之处。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突然意外逝世后,林徽因在《悼志摩》一文中即如此说:“朋友们,我们失掉的不止是一个朋友,一个诗人,我们失掉的是一个极难得可爱的人格。”这个难得可爱的人格,便是《深笑》一诗所呈现的“纯真”。正因为我们透过徐志摩难得可爱的人格– 纯真,让我们也同时认识到另一个难得可爱的人格 –纯美。是不是林徽因在《笑》这一首诗里正暗示着我们朝这个方向去猜想呢?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真正的答案,但重要的是,林徽因的生命散发出来的纯美,至少对诗人徐志摩来说是不可替代的!至于这两位深具开创性的中国浪漫派诗人的人格世界与他们的诗歌,则仍需你我继续努力深入去探究,才能让他们以及他们的诗歌之真正价值彰显出来,假如我这篇文章能让你对他们的人格光辉与诗歌奥义产生兴趣的话,那么,我的写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最后我愿意引用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之论述,诗名是《她是睡着了》,出版于1925年8月,全诗用了不同的意象与景象去展示林徽因的纯美。诗上说:
她是睡着了 -
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
她入梦境了-
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
她是眠熟了 -
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
她在梦乡了 -
粉蝶儿,翠蝶儿,翻飞的欢恋。
停匀的呼吸: 
清芬渗透了她的周遭的清氛;
有福的清氛,
怀抱着,抚摩着,她纤纤的身形!
奢侈的光阴!
静,沙沙的尽是闪亮的黄金,
平铺着无垠, -
波粼间轻漾着光艳的小艇。
醉心的光景;
给我披一件彩衣,啜一坛芳醴,
折一支藤花,
舞,在葡萄丛中,颠倒,昏迷。
看呀,美丽!
三春的颜色移上了她的香肌,
是玫瑰,是月季,
是朝阳里水仙,鲜妍,芳菲!
梦底的幽秘,
挑逗着她的心 - 纯洁的灵魂 –
像一只蜂儿,
在花心,恣意的唐突 – 温存。
童真的梦境!
静默;休教惊断了梦神的慇懃;
抽一丝金络,
抽一丝银络,抽一丝晚霞的紫曛;
玉腕与金梭;
织缣似的精审,更番的穿度 -
化生了彩霞,
神阙,安琪儿的歌,安琪儿的舞。
可爱的梨涡,
解释了处女的梦境的欢喜,
像一颗露珠,
颤动的,在荷盘中闪耀着晨曦!
2007年7月27日脱稿于大加那利(Gran Canaria)岛南之Bahia Feliz 的TresVidas最接近大西洋的度假屋293号,面向着大海洋,一边听着涛声,一边续完这篇已写了一个月的长文,真人生一大乐事也。(此文开始写于6月27日由港返欧的英航班机上)
注释:
注一:林徽因的《一片桃花》是在回应徐志摩诗《春的投生》(发表于1929年12月10日《新月》第二卷第10期),诗上说:
桃花早已开上你的脸,
我在更敏锐的消受,
你的媚,吞咽
你连珠的笑;
不管是桃花或荷花,依照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必须由语言的字面意义深入到语言的比喻意义,这样才能掌握到诗人用心灵创造出来的诗歌中的隐喻究竟实指为何,这需要对一首诗反复朗诵、深入体味,才能慢慢契入诗人原先的诗意之灵视,这诗意之灵视正产生于诗人在心境的宁静中回忆所得。
注二:Leopardi的诗如此写:
ah,humannature,how,
if utterly frail thou art andvile,
if dust thou art and ashes,is thy heart sogreat?
if thou art noble inpart,
how are thy loftiest impulses andthoughts
by so ignobles causes kindled and putout
“sopra un ritratto di una bella donna.”
中译是:“啊,人性,如果你是绝对脆弱和邪恶,/如果你是尘埃和灰烬,/你的情感何以如此高尚?/如果你多少称得上崇高,/你高尚的冲动和思想何以如此卑微而转瞬即逝?”
注三:黑格尔的in itself, for itself,in and for itself或译自在的,自为的,自在而又自为的。
相关文章:
谈林徽因的《秋天,这秋天》与《给秋天》二诗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11313
徐志摩《再别康桥》试释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86357
玉箫声断人何处 - 谈林徽因的《藤花前》与徐志摩的《偶然》二诗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81262
念武陵人远-谈林徽音的《无题》一诗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3029
谁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梁从诫先生商榷兼论徐志摩与林徽音的关系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679
给秋天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6896
纪念诗人林徽因女士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887
谈郑愁予先生《赋别》一诗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98717

林徽因的诗歌中,除了《深笑》使用到“笑”这一明快的题材去写徐志摩之外,还有就是我在这一篇文章所引到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这首诗一开始就点出徐志摩的“笑”是非常“特别”的: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1934年6月林徽因发表的《忆》一诗也写到徐志摩的“笑”,这一首就更特别了,完全是英国浪漫派开山祖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的体现-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It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tranquillity.)-在一片“静”中,透过“回忆”,可以重回离开了已整整13年的康桥!
《忆》
新年等在窗外,一缕香,
枝上刚放出一半朵红。
心在转,你曾说过的几句话,
白鸽似的盘旋。
我不曾忘,也不能忘,
那天的天澄清的透蓝,
太阳带点暖,斜照在
每棵树梢头,像凤凰。
是你在笑,仰脸望,
多少勇敢话,那天,
你我全说了,──
像张风筝
向蓝穹,凭一线力量。

诗人徐志摩先生在《济慈的夜莺歌》一文中说:
“能完全领略一首诗或是一篇戏曲,是一个精神的快乐,一个不期然的发现。这不是容易的事;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是十分难,要完全领会一首小诗也不是容易。”
《笑》这一首小诗一般人可以领会其第一层意义,但它的深层意义则需与《深笑》这一首诗合起来读,才能办得到,但这必须预设对《深笑》一诗有所了解才可能,而《深笑》的表层意义也极难掌握,更不要说此诗的深层意义了!总之,要真正了解一首诗是很难的,尤其是多层次的诗则更难。

《笑》这首诗是七行节诗(Heptastich),英诗中也叫做seven -line -stanza,是较少使用的一种节式。七行节诗除了Rimeroyal之外,别无格律韵法一定的节式。一般言之,格律是iambicpantametre,而韵脚是ababbcc的七行节特称为rimeroyal。在英国,是Chaucer始用,后来苏格兰王James一世用此诗体写作King?sQuair(御制诗集),因此得名rimeroyal(帝王韵)。
林徽因的《笑》不是rimeroyal,恐怕是一种自创的七行节诗,她的中期诗作中有《雨后天》与《记忆》都是这一体裁,后一首诗,我还用在《徐志摩〈再别康桥〉试释》一文的文末以总结全文,那真是一首好诗!

读林徽因的诗正与读李清照的词一样,她们都擅长使用白描的手法写深邃的情思。李词《声声慢》“独自怎生得黑!”表面上看是写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在这漫长的秋日,下着无边的愁煞人的秋雨,点点滴滴打着梧桐叶上,守着窗儿,只盼白天快快过去,让黑暗快快来临,进入梦乡后,一天的烦恼似乎就暂得结束了。然而,“得黑”恐怕说的是“什么时候生命才走到尽头”。我每次教这首词教到这一句时都情不自已地深为之神伤,为那位八百多年前的女才人悲哀起来。
诗歌要掌握表层意思之外,还要掌握其深层意思。

梁从诫先生在他的《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一文中曾谈论到他的母亲诗人林徽因的诗歌艺术,他说:
她的诗,又长于用写景的手法来抒情。尤其具有特色的是,她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热爱和她在美术方面的修养,常常使她的作品中出现对建筑形象和色彩的描绘,或以之作为文学上的比喻。例如,在她的诗《深笑》中,人们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可惜梁先生只懂得这首诗的表层意思,对它的深层意思却毫无所知!当然,我们只就表层意思去看,也已经觉得诗人林徽因的想象力真的非常丰富,描写一个人的笑声,像一座百层塔层层的风铃,风铃的铃声就从它的下层一层一层向上摇动,直冲上云天。试想想,这笑声又多迷人、多响亮、多清脆悦耳?

为诗人林徽因能有你这样的知音人而感到欣慰!《给秋天》是她晚期的诗作,写得真是悲伤,1947年那一年她所写的好几首诗都让人难过万分,我在2001年写的《谁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梁从诫先生商榷兼论徐志摩与林徽音的关系》一文中即已提到这首诗:


引用:


原帖由 chliu 于 2002-3-23 00:33 发表[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2&ptid=1679][/url]
谁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梁从诫先生商榷兼论徐志摩与林徽音的关系
廖钟庆
但是,两年后1933年11月19日发表《秋天,这秋天》后,林徽音才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心,才真正去面对了徐志摩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是如此真挚感人的,我也坚决地相信她是一边流着泪一边读着他的遗文遗诗的,你可以在徐志摩的绝大部份的诗文里解读出林徽音来,那些作品要不就是写给她,不然也是因她而写!我也相信再也没有人比林徽音更懂那些作品的确切意旨了,因为里面有些是1921年在康桥他们两人共有的原话,别人还要猜呢!《秋天,这秋天》,徐志摩就因为赶赴北平听林徽音的演讲而在11月19日这深秋机毁人亡的!“秋天”一辞在林徽音的诗里竟变成徐志摩的同义辞!1937年发表的《红叶里的信念》到1947年的《给秋天》,那些都是多么悲伤的诗啊!
命运就是如此的弄人,1934年11月19日命运又再次让他们纠缠在一起,林徽音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这样写:“去年今日我意外的由浙南路过你的家乡,在昏沉的夜色里我独立火车门外,凝望着那幽黯的站台,默默的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我想起你的:火车擒住轨,在黑夜里奔过山,过水,过……如果那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定会原谅我的。”大部份的人读到这一段都很少不掉泪的。“我懂得”,“不够爱他”表示仍爱着他但程度上已回不到1921年那种爱。但是,在《给秋天》的诗中,“正与生命里的一切相同,我们爱得太是匆匆”,这是那一种爱?竟至于如此的刻骨铭心!诗里说:
可是我爱的多么疯狂,
竟未觉察凄厉的夜晚
已在你背后尾随,
等候着把你残忍的摧毁!
一夜呼号的风声
果然没有把我惊醒
等到太晚的那个早晨
啊。天!你已经不见了踪影。
我苛刻的咒诅自己
爱得如此的疯狂,以至于秋天消逝竟要苛刻的咒诅自己!为什么?那不就是一次的飞机意外吗?你会哭的,假如你解读出里面的深沉的悲伤与无尽的悔恨!

该文后面也提到她同一年所写的《展缓》,这首诗是她的诗中最难懂的一首,我以后有时间也会写诠释文字。不过,我一般用本名发表的文章都会写得很谨慎,尤其诠释诗歌,一定要有严格的论证,不能想当然,不然便变成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就没多大意义!所以写起来就很花功夫,很费神。我会写的,也希望能在11月19日写出来。目前还在阅读英国浪漫派诗歌中写秋天的诗歌,徐林两位诗人很多诗歌都能在那里寻出其根源。
我特别爱写诗人林徽因诗歌的诠释,是一方面我爱读她的诗,读来读去读不厌,另一方面,我想透过我的文章让更多的人知道她的诗歌造诣真是非凡,并且意境寄托也深刻,因为她喜欢使用白描手法(像李后主、李清照),人们便不容易从文字的背后直探其寄意,以为是平平无奇的诗,事实上,她最擅长写多层次的诗,像《无题》、《深笑》就是

《给秋天》是1819年9月19日英国浪漫派诗人JohnKeats所写的名诗ToAutumn一诗的中文译名。徐林两位诗人深受Keats的影响。林在1947年写过一首与Keats这首诗同名的《给秋天》一诗。这首诗我在《谁是人间的四月天-与梁从诫先生商榷》一文中已诠释过,不想再多讨论。林在1933年11月18日于《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过《秋天,这秋天》一诗,用意当然是纪念徐志摩先生逝世两周年。秋天,在她而言,是有特别意旨的,我知道指的就是徐志摩先生!
----以上是我五年前的回帖。
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6896&highlight=+chliu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The spontaneous overflowofpowerful feelings.)并且,这些好诗都“导源于宁静中回忆所得来的情感”。(It takes its originfrom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lity.)
这两条主线,是诗人徐志摩与诗人林徽因创作诗歌所依循的重要诗歌理论。另外就是日常语言入诗,但是,尽管是日常语言,由于诗人本身往往从语言的字面意义透向其比喻意义,这比喻意义就是诗人所创造出来的。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客观的世界以及诗人的心灵,可以达至一完美的契合,也就是说,诗人正处于一种心醉神迷的精神状况,他的心灵,根本不受外在的客观世界所制约,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呈现在诗人的脑际间的,是一种充满着完全诗意的灵视。此种境况,并不是诗人在当前观察了自然景物之后而立刻呈现出来的,对诗人来说,自然景物毕竟只是一个媒介和凭籍!诗意的灵视,产生在诗人处于一种心境完全宁静中回忆所得。这个时候,将宁静中回忆所得的内容透过日常语言表达出来,这语言也是经过“点化”了的,也就是说,并不再是原初的用法,而承载了更丰富的意义。所以,在了解徐、、林诗作时,往往要留意他们有没有深层的意蕴,不增不减地如实还原其诗歌之本意。这才是最难的!我自己把他们两位的诗作真不知读了多少遍,因为我总想把里面的精华寻找出来,由于他们把诗歌创作看成这么神圣,我自然也应该要用一种虔敬的心去读他们的诗。

我推断他们在1921年四、五月间发生短暂但激烈的爱情,并且山盟“水”誓地论及了婚嫁。当然,我仍然期待着诗人徐志摩先生的《康桥日记》能完整地再出现,让我根据的材料写成的推断得到充足的证据!下面是我在诠释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一诗涉及这一段的文字:
但是,诗人没有让我们停下来-停在河水中软泥上的青青水草上。他的想像的翅膀竟凭藉着夕照余晖那一点子的亮光,沿着康河的河水溯洄而上,引导我们来到榆树树荫下的拜伦潭(Byron?sPool)。拜伦潭原为一个堰潭(theweirpool,就是筑坝堤将河水拦起来而形成一个大水潭),因为浪漫派诗人拜伦在剑桥学习时经常在这儿游泳而得名。夕照的余晖洒落在这个遍长着水草的潭水上,彩色的鱗漾伴随着水面上的浮藻,在这河水的回流的水潭中共舞。这个拜伦潭,它“不是清泉”,而是神圣之地,是立下永约的地方,所以说“是天上虹”!《旧约圣经?创世纪》第九章第12节至17节上记载说:“上帝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是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我便纪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纪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上帝对挪亚说:‘这就是我与地上一切有血肉之物立约的记号了。’”旧约《创世纪》里的云彩、虹与水这个盟誓的组合,是徐志摩这首诗之所本,也是全诗最难解读出来的地方。(注五)我确信,1921年的四五月间,林徽因和徐志摩在这拜伦潭前确曾指水为誓的。假如我依据这首诗所引导出的这一推断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要问,他们的誓言的内容具体地说了些什么?能完整地还原出来吗?是谁没有信守誓言而最终导致了两个“今之伤心人”?是不是正因为盟誓的毁弃,所以那作为盟誓记号而缤纷五彩的虹才被揉捏成无数的碎片飘散在浮藻之间?破碎了的彩虹,这永约誓言的记号,还显现在天上的云彩中吗?不!它们早已沉淀在拜伦潭潭底下而变成一个残破不堪、再也无法组合但仍美丽迷人的梦- “彩虹似的梦”!
1922年年底徐志摩离开剑桥回国,他写下了《再会吧康桥》一诗,这首诗后来收进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里,到1924年林徽因彻底斩断了与徐志摩的感情纠缠,而与梁思成远赴美国宾州大学求学,徐志摩的感情世界完全崩解,苦闷伤心已极!(可参阅他1923年的《西湖记》)到《志摩的诗》再版时,他就把这首《再会吧康桥》从诗集中抽出。这首诗里就详细地记录了这个甜美的“梦”!诗上说:
设如我星明有福,素愿竟酬,
则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实现
年来梦境缠绵的销魂踪迹,
散香柔韵节,增媚河上风流;
透过以上的诗句,我们可以综合分析得 出他们盟誓的具体内容不外两点:一、创作诗歌,二、落实爱情。徐志摩与林徽因于1921年四五月间在剑桥发生了短暂但激烈的爱情故事,除了陶醉在他们的初恋的甜美之中外,他们还共同地热爱着英国浪漫派的文学,尤其对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的诗歌与诗歌理论更有一种痴情的迷恋,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开创出中国的浪漫派诗歌风潮,进一步,他们更想仿效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一样,出版一本他们的诗歌合集–中文版的“抒情歌谣集”!这就是当初他们的盟誓,这就是当初他们的梦!但是,这一切都要等待林徽因在1923年春天能和徐志摩一起回剑桥进修才有其可能性,然而,事实上,徐志摩回国奋斗了一年多,直到林徽因在1924年选择与梁思成赴美而宣告彻底终结!

1947年是她一生中最艰苦的一年,她都几乎以为自己活不过那一年!那一年她写了好几首悲伤的人,常让人不忍卒读!《展缓》是其中的一首,在诗中,她竟然会否定自己最得意的事业与聪明才智-建筑、逻辑,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真让我非常惊讶,诗上如此说:
《展缓》
当所有的情感
都并入一股哀怨
如小河,大河,汇向着
无边的大海,——不论
怎么冲急,怎样盘旋,——
那河上劲风,大小石卵,
所做成的几处逆流
小小港湾,就如同
那生命中,无意的宁静
避开了主流;情绪的
平波越出了悲愁。
停吧,这奔驰的血液;
它们不必全然废弛的
都去造成眼泪。
不妨多几次辗转,溯洄流水,
任凭眼前这一切缭乱,
这所有,去建筑逻辑。
把绝望的结论,稍稍
迟缓,拖延时间,——
拖延理智的判断,——
会再给纯情感一种希望!
这首诗真是悲伤!那种悔恨与绝望真令人难受!

谢谢贴出诗人林徽因宝贵的墨迹。壬午年就是1942年,当时她住在李庄,那一年写了一首诗名叫《一天》,如下:
《一天》
今天十二个钟头,
是我十二个客人,
每一个来了,又走了,
最后夕阳拖着影子也走了!
我没有时间盘问我自己胸怀,
黄昏却蹑着脚,好奇的偷着进来!
我说:朋友,这次我可不对你诉说啊,
每次说了,伤我一点骄傲。
黄昏黯然,无言的走开,
孤单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怀抱!
三十一年春李庄

正在写诗人林徽因女士的《秋天,这秋天》与《给秋天》二诗的诠释,发现美国诗人史蒂文斯(WalllaceStevens)和林徽因一样,深受济慈《给秋天》一诗的影响,一直在不同的好几首诗里回应济慈《给秋天》里的论题,林徽因则在前中后期都各有一首诗回应济慈的《给秋天》,两位诗人都不约而同地将秋天引向黑夜与死亡,而两位诗人都在1955年去世!林徽因的《红叶里的信念》是她三首秋诗里写的最好的一首。史蒂文斯在他早期的SundayMorning一诗展现的玄思与美学美感是现代诗歌中的上品,可惜在他生前并不是这么多人能认识他诗歌中的真正价值,现在却跻身美国五大诗人之一。林徽因诗歌的真正价值知道的人就更少,可见诗歌真不易了解!

今天是诗人徐志摩先生逝世纪念日,他的飞机意外发生于1931年11月19日。我本来计划写诗人林徽因女士的《秋天,这秋天》与《给秋天》这两首诗的诠释,准备发表在今天徐先生的逝世纪念日的,但是,只写完《秋天,这秋天》这首长诗的解释,大概要过几天之后才能写完贴上来。《给秋天》较容易理解,不像《秋天,这秋天》这么复杂,前一首诗必须细心阅读徐先生的《猛虎集序》,才能掌握林徽因女士这首诗里的真正含义。对徐志摩先生的遗诗遗文了解得最深的人是诗人林徽因女士,透过他们两位的诗文,可以交相了解对方究竟要表达什么,尤其是诗为然。他们两位诗歌的最大特色是:他们的诗,主要只写给一个人。主题大体绕着英国浪漫派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以及后来的浪漫派诗人的主题前进,手法也相像。但是,他们都自觉自己是中国诗人,所以,他们都把中国传统诗歌的特色融进了他们的诗歌里面,可惜的是徐先生去世得太早,不然,现代的中国诗歌发展应该不会像现在这样杂草丛生的,很可惜!

《秋天,这秋天》写出后,林徽因诗歌的基调已然确立,他的诗歌其后都是建立在对诗人徐志摩的回忆上,也可以说,这同时也成为她精神生活的根!紧接着《秋天,这秋天》,她就写出了《忆》一诗(写于1933年年终),但这首诗的内容太明显,所以,她也不马上发表,而等到1934年6月才发表。大家可以来欣赏这首诗。如下:
《忆》
新年等在窗外,一缕香,
枝上刚放出一半朵紅。
心在转,你曾說过的
几句話,白鸽似的盘旋。
我不曾忘,也不能忘
那天的天澄清的透蓝,
太阳帶点暖,斜照在
每棵树梢头,像凤凰。
是你在笑,仰脸望,
多少勇敢话,那天,你我
全说了, — 像张风筝
向蓝穹,凭一线力量
二十二年年岁终
1934年6月《学文》1卷2期

http://www.81890.gov.cn:88/LaoNian/sanw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89

1931年四月《诗刊》第二期的“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就体现了林徽因
诗歌的一个特点。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行径?
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
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
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
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
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
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虽说千万年在她掌握中操纵,
她不曾遗忘一丝毫发的卑微。
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
  写这首诗时林徽因正因肺病在北京香山疗养。但从这首诗并不能看到多少痛苦
忧伤的影子,而只是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悟。这种感悟是通过一系列
感觉意象的合成来实现的。这些意象涉及“急雨”,“云霞”,“日影”,“花放
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 ,“河流凝成冰雪”,“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
“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等等。这种表现手法是林徽因诗歌的一个很大特点。五
年后林徽因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一篇“究竟怎么一回事”的随笔,集中
阐述了她对诗歌和写诗过程的看法。
  “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种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
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
或热烈,又一方面顺着直觉,认识,辨味在眼前或记忆里官感所触遇的意象——颜
色,形体,声音,动静,或细致,或亲切,或雄伟,或诡异;再一方面又追着理智
探讨,剖析,理会这些不同的性质,不同份量,流转不定的情感意象所互相融会,
交错策动而发生的感念;然后以语言文字(运用其声音意义)经营,描画,表达这
内心意象,情绪,理解在同时间或不同时间里,适应或矛盾的所共起的波澜。”
  有如此清晰的现代诗歌观念和实践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无论如何都算是很早熟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没有成型期,而是能一出手就是杰作。这种诗
歌观念用钱钟书后来采用的波德莱尔的观点就是利用通感。它在林徽因同年发表的
“题剔空菩提叶”中有了更纯熟的体现:
认得这透明体,
智慧的叶子掉在人间?
消沉,慈净——
那一天一闪冷焰,
一叶无声的坠地,
仅证明了智慧寂寞
孤零的终会死在风前!
昨天又昨天,美
还逃不出时间的威严;
相信这里睡眠着最美丽的
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
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
和前一首“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比,这里的意象不再是写实的而是创造的,“那一
天一闪冷焰”,“骸骨,一丝魂魄月边留念”,都属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
说的理想之境而非写实之境。
  除了这种直抒胸意的抒情,林徽因也善于应用比喻和象征的表现手法,但因她不
喜欢用抽象的办法去表现抽象的理念。所以更多的是用比喻来表达具体情感,林诗有

很大一部份的爱情诗,都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在“究竟怎么一回事”一文中林徽因
还写道:“无论什么诗都从不会脱离过比喻和象征,或比喻象征式的语言”,当然同
时又“无疑地,诗的表现必是一种形像情感合一的语言”。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
  这首“那一晚”发表在1931年四月的《诗刊》第二期,在这首诗里“推出河
心的船”被当作自己感情的一个比喻,随后所有关于爱情的表达都由这条船的意象
来代言。同时在这首诗里还可以看到典型的新月派主张的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它与
同年秋天何其芳发表的名作“预言”有着非常相似的风格。三十年后,在文革中,
二十岁的天才诗人郭路生以一首“相信未来”闻名大江南北,他的老师据说就是何
其芳,而郭路生的两首在全国知青中广为传诵的诗“烟”和“酒”竟象是模仿自林
徽因的这首“那一晚”。
燃起的香烟中飘出过未来的幻梦,
蓝色的云雾是挣扎过希望的黎明。
而如今这烟缕却成了我心中的愁绪,
汇成了低沉的含雨未落的云层
…… (烟)
火红的酒浆仿佛是热血酿成,
欢乐的酒杯是盛满疯狂的热情。
如今,酒杯在我手中颤栗,
波动中仍有你一丝美丽的眼睛。
…… (酒)
  林徽因诗歌的另一独特之处还在于其特有的音乐节奏,这从下面这首“人间
四月天”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这首诗用人间的四月天来表达对爱人的赞
美,也有说是写给她两岁的儿子梁从诫的。这里在表现手法上用的仍然是象征比
喻的办法。这首诗的韵律充满阻断,但却很有音乐性,不落窠臼。和徐志摩的那
首著名的“再别康桥”比,这一首同样是热情饱满,但手法上要更现代。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清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实际上,根据一些文坛故友的回忆,林实际上是个对文艺理论有很清楚把握
的人。她的写作实践常常能准确地体现她对理论的看法,而她对理论的认识,也
常常能和她的写作实践相一致。和浪漫主义者主张诗歌表达灵魂躁动,象征主义
这力求图解抽象观念和情绪不同,林徽因认为艺术本身的完美在它的内部。美是
林徽因诗歌的一个重要追求,这主要体现在她的一些田园诗里。
时间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
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
本不想回来时同谁叹息秋天!
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
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
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
雨后天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林徽因的田园诗表达了一种美的意境和淡淡的悲悯情绪,就象陈子昂的“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种风格我们又可在新生代另一重要诗人海子那里找

到了再现。也许只是巧合,但看了海子的一些抒情短诗,我们就不会觉得猜测海子
受过林徽因的影响是完全的凭空捏造。下面这首海子的“九月”可以算是一个例证。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和采用的中心意象都和上面林徽因的两首“时间”和“雨
后天”有很大的类似。林徽因的田园诗不是自然的直接描述,也不是凭空想象的理
想之境。而是合乎自然的意象和情绪构成的一种完美的艺术之境。和后来的新生代
部份诗歌发展成只会编造看不懂得意象比有很大的不同。
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这首诗和下面海子的八月在情绪和意象上也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它们都用八
月和山峦等意象构造出一种无耐和深思。从这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到林徽因诗歌的
一些超前性和永久艺术魅力。
八月逝去 山峦清晰
河水平滑起伏
此刻才见天空
天空高过往日
有时我想过
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
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
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
一只空杯子 装满了我斯碎的诗行
一只空杯子——可曾听见我的叫喊!
一只空杯子内的父亲啊
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
  虽然生于名门,又被胡适称作“中国最有才华的女人”,林徽因的一生也算是
历经磨难,除了半生被病魔所缠,还经历了梁思成的车祸和终生残疾,父亲的被杀
害,亲密朋友徐志摩的飞机失事和死亡,以及三弟恒在对日空战中的牺牲等等,还
加上国家沦陷和家庭纠纷。但林徽因的诗却少有受其影响。到四十年代末,林徽因
的诗除了更加注重节奏和音乐性外,感情也更加真挚,下面这首“一串疯话可以”
略见一斑。
一串疯话
好比这树丁香,几支山红杏
相信我的心里留着一串话
绕着许多叶子,青青的沉静
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
如果你是五月,八百里为我吹开
蓝空上霞彩,那样子来了春天
忘掉缅腆,我定要转过脸来。
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
  可惜林徽因的诗歌生命就到这里结束,没能留下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建国
后,林徽因以身怀绝症之身,全力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她不仅是国徽和
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设计者,而且奋力挽救了传统工艺景泰蓝,为国家建筑美术
和工艺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于1955年以五十一岁英年病逝。但作为
二十世纪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女,林徽因的诗歌也必将与她的其他事迹一样为后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69336.html

更多阅读

105岁的杨绛与51岁的林徽因 杨绛简介

好钦佩杨绛,好羡慕钟书先生!杨绛这样的女性理应活200岁!甚至更多!林徽因是幸福的,因为有三个男人为她倾倒:诗人徐志摩,建筑家梁思成,哲学家金岳霖,尤其是金岳霖为林徽因终生未娶,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先生送一挽联: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

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 金岳霖与林徽因的爱情

2011-04-26 14:16 提问者: _那一抹风情 等2人 |浏览次数:119681次我来帮他解答2011-04-26 20:209fusheng|五级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

尹媗饰演林徽因让周迅倍感压力?图 林徽因经典语录

文/阳光 为迎接清华大学百年华诞,献礼巨作《天行健》正在拍摄之中,剧中赵文瑄、孙逊饰演两位不同性格不同传奇故事的清华校长,而另外一位传奇女性林徽因于新生代人气演员尹媗饰演。近日,网上曝光的一组尹媗版的林徽因剧照,引发诸多网

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一 林徽因一生

第一部分第1节:留在祖国吃苦(图)  1.留得身前身后名  惊叹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她,一位惊世绝艳的才女,在1924年4月23日泰戈尔访华之际,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惊叹为"人艳如花"。她的才华和

声明:《转载:林徽因的诗》为网友回忆灬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