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秘密珍藏了十六只金编钟的银行家陈亦侯、胡仲文,他们的事迹在被编成电影《国宝》之后,才被广大群众知道。陈亦侯老人不幸于1970年逝世,胡仲文尚健在,也已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了。
陈骧龙拿着父亲————陈亦侯的照片胡仲文夫妇合影
我先后在访问陈亦侯的两个儿子、胡仲文老人的时候,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他们对于当时帮助秘藏金钟的两位仆人(被当时社会俗称为“下人”),是那么由衷的尊敬。
帮助藏国宝的,是陈亦侯的司机杨兰波和胡仲文的心腹工友徐祥。
胡仲文说:杨兰波、徐祥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国民党政府那时张贴布告,奖励举发隐匿金银者以原物百分之七十的重金。他们一旦告密,就会立即成为富翁,而我们的脑袋就没了。他们坚定不为利诱的精神,使我钦敬感佩。
陈亦侯的儿子陈羲龙、陈骧龙更是毕恭毕敬地称杨兰波为“杨爷”。他们说:先父在世时,不许我们称呼他的名字。我们是他的晚辈,管他叫“杨爷”。当我把写好的稿样送给陈氏兄弟审看时,他们由衷地而不带任何勉强成分地对我说:您把我们弟兄的名字与“杨爷”写在一起,使我们很不敢当。
陈亦侯之子陈骧龙胡仲文的儿子胡宗渊与孙子胡光增
这使我想起,开始访问陈氏弟兄,请他追述藏宝的往事时,他们弟兄谈起先人时是那么拘谨。他们说,陈亦侯当时是一位豪富,然而他对外交往大方,处理家事却“小气”得很。甚至,我们开门、关门声音大了些,都不行。
他们说:父亲每天几乎都有人宴请,有时一天好几处。不过,他自己一般不在外边吃饭,却对每个邀请都必到。因为这样,可使跟随他的汽车司机,每到一处便可以拿到银行给的二块补贴赏钱。一个月下来,就远远超过司机本人的工资。
陈亦侯身居高位、家财巨富,却如此体贴他身边的“下人”;陈还对子弟严加教育,不许轻视、歧视“下人”而尊为长上,称为“某爷”。这些用“左”视眼来看,都可以说是统治者为“麻痹劳动者”、“冲淡阶级斗争观念”云云。然而,事物就是这么简单吗?
中国的小说、戏剧里经常出现“义仆”的故事。现在看来,还不能简单地把这些“义仆”的行为丑化为“奴性”,在他们身上不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某种高贵品质吗?
仆之有义,是与主的体贴、关心、尊重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杨兰波、徐祥之能以在紧要关头不出卖主人,除了本人具有的正义感、民族精神外,也是这种主仆关系内在的因素起的作用。
所以,金钟得以完璧归赵的历程,既体现了几位人士的爱国精神,还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存在的一种微妙、美好的传统关系在内。
1982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