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谈留学体会
王石谈海外游学:跳出来看中国的一切都理所当然
(文摘)
10月3日,王石结束哈佛大学为时两年半的学习,前往剑桥大学开始了新的游学旅程。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发起的游学计划里,王石的身份是“辅导员”。王石说:在哈佛的学习,应该说的的确确是最难熬的,差点熬不住,熬不住也要熬。中学上学的时候遇到了文化大革命,一直到了五十九岁才有这样一个机会进修,我选的专业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史、宗教史。不用说英文,就是中文读起来都非常吃力。原来按照行程安排,下一站应该是剑桥。
王石说: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你在这里研究别人(西方文化),首先你自己要弄清楚自己,首先要有一个身份辨别——你是谁。我怎么也没想到,我这是到了美国,在哈佛要研究中国文化的课。我在哈佛听的最多的课,一是经济学、二是Justice(正义),第三就是中国传统哲学。
第二点感觉是,原来在国内就觉得中国一直要改革,缺乏政改,很急躁、很着急、很担心。而换个角度(到国外)你会从急躁的心态一下子淡然了。这是一个文化问题,不是一个政治问题。知道不会是立竿见影的,更多的是慢慢出来的。这是一种心态的改变。
第三点体会是,来到哈佛之后,在这里每天都能一本书一本书地看,还要做功课,突然发现通过整理与思考,会处于一种很特别的状态。当企业家多少年了,也不用具体做什么,但是到了这里只有你自己,就是这样上课。更别说英文了,我在哈佛就要强迫自己去记单词,这个对我来说是很 大的收获,明显地感觉到脑袋非常清楚。
今年年底,我的一本书就要出来了。是有关日本江户时代的书。日本江户时代的三个问题,就是国民主体教育、知识分子接受西方现代化的准备,还有就是工商,从我自己本身企业家的视角探讨一下,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为什么能够成功转型?我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这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些启发。
个人修为上,人总是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些设计。我个人是在四十八岁的时候开始人生的探险,包括登山、滑翔等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现在也想到大学里教书。既然要去教书,本身也有一些故事色彩,你讲的人家要愿意听;还有要提高自己本身的能力。来到哈佛的好处就是可以领略各种教授的教学方法,这是非常精彩的。我来哈佛之前已经在香港科技大学教了一年的书,感觉很不错,但是在这之后又重新接触了不同的方法。
五十岁到六十岁登(山),为什么呢?登山让我学会面对死亡、直面死亡。晚上睡在帐篷里又冷,外面的风刮着,你缩在睡袋里头疼,苦不堪言。不得不考虑到死,因为你没法回避,面对这个的过程当中是很恐惧的,平时生活中想到死不会恐惧,觉得那是很远的事情,因为恐惧这个会影响我的生活质量,所以你会回避它,不考虑它,很多身后的事情也不会考虑,但是你进山了就逼着你去考虑。东方文化对死都是避而远之不谈死,一直到没法回避它的一天,西方对于死都是很坦然的。美国追悼仪式,首先是对去世的人的悼念,但总体是在颂扬生命,就是从出生到成长到辉煌甚至到生活的乐趣这样的一个过程。
俞敏洪(中国企业家全球游学计划轮值班长)表示:中国企业家当中王石,做人真、做事真,像王石这样爬珠穆朗玛峰,他身上的这种认真精神、真诚精神、较真精神(值得学习),尤其是从前年开始到哈佛学习,而且待得很认真,英文那么好,可以用英文稿做演讲,来了一年以后基本上讲课能听懂百分之六七十,估计现在百分之八九十都没问题。这种精神让我感觉到真的是特别佩服。
我是特别相信人文科学、哲学知识对于真正做出大生意或者长久生意是有巨大帮助的。光学工商管理我也认为是不管用的,要把自己真正修炼成为一个全面的、多方面观察并且能够理性思考的人,学习这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企业家全球游学计划”这个班的形成其实是王石同志的功劳,没有王石前面的辛勤和自我变革、自我追求进步的精神,我们这个班就不会存在,大家今天也不可能坐在哈佛的教室里,体会王石已经体会两年的进步和头脑风暴。(2013年10月09日《凤凰网》)(201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