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师兄:前几天听说一句话,叫做“早知三日事,富贵几千年”,精辟么?
平常人:几天不见,都修成诸葛孔明了,精辟、精彩、经典!
某师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平常人:那是不是说“人有远虑,必无近忧”呢?
某师兄:没研究。
平常人:我看不一定,说不定近忧不少,远忧更多,信不信?
某师兄:新鲜,愿闻其详。
平常人:我们大都是在聆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导中长大的,因而不自觉间就养成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三思而后行”的习惯,那样的人生态度当然是一种成熟无疑,但由此而带来的后遗症也显而易见,就是长期生活在对于过去的牵挂和对未来的妄想之中,这不是对当年师长的善意教诲心生抱怨,而是一种超越,权且算作人生新起点吧。所以我个人更主张凡事“到时候再说”。
某师兄:那样行吗?表示严重怀疑!
平常人:理解你的心情,初听这话的确有点不负责任之嫌,恐有大祸临头而不明之虞,与“有备无患”唱对台戏啊。
某 师兄:是啊,到时候没有必要的物质、精神准备手忙脚乱咋办?
平常人:呵呵!你以为事先多多分别计较就可保万无一失么?
某师兄:至少我已经尽力了,可以无怨无悔!
平常人:别忘了我们是在这里谈事情,不是论心情。
某师兄:有点创意。
平常人:问题可能出在我们早已经习惯于把一切失败归结于事先“准备不足”“注意不够”上,似乎只要我们早点做好准备就一定可以保证百战百胜,除非出现某些“人力不可控因素”影响,即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某师兄:是啊。
平常人:那样说肯定不全错,但也有欠缺。
某师兄:咋讲?
平常人:因为关键在具体怎么个“准备”、“注意”法,如果仅仅在有为法相上计较取舍,也许只能永远听天由命。
某师兄:还能咋地?
平常人:那么悲观?没必要。只要我们深信因果、广结善缘,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人力不可控因素”,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缘,都是可以逐渐改善的。
某师兄:那就可以保证百事顺心、万事大吉了?
平常人:别误会。妄心岂可顺从,唯心造就吉凶,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某师兄:哈哈!诗兴大发了?
平常人:不贫嘴了,言归正传吧。我所讲的凡事“到时候再说,时刻不忘广结善缘”,实际上是圆智老师的“假的-->不管他-->由他去-->再看看”的另一种版本。
某师兄:是吗?
平常人:试想:既然是“假的—不管他—由他去”何必那么着急呢?统通“到时候再说”不就得了;“再看看”看什么?就看自己是不是“时刻不忘广结善缘”吧,只要善缘具足,何愁百事不顺心、万事不大吉?何愁众生不得度、佛道不成就?并且十分直截了当,如同快刀斩乱麻、慧剑断情丝一般不留半点遗憾。
某师兄:是吗?
平常人:不知你细细琢磨过没有?凡事“到时候再说”指的是到什么“时候”?
某师兄:善缘具足之时呀。
平常人:真聪明!没到“时候”不说,过了“时候”也不说,你说妄想牵挂还有立锥之地么?
某师兄:道理是那样,可心里始终有些不放心。
平常人:理解。放心不下的无非是“爱别离、怨憎会”而已。别怕!主动为众生承担责任未必很苦,越真诚苦受越没那么强烈,因为那时你把自我放得很低,少对抗则多轻松,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承担如来家业。其中最最要紧的是别忘了真诚善待众生,如果还有属于个人一亩三分地的话就会立马变味,即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其中及时将学人推荐给更适合的明师即是重要内容之一,须知那既是对学人负责,本身就是在结善缘,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松包袱、轻担子,为觉悟解脱铺路搭桥,对此我们一定要心知肚明。
某师兄:谢谢!
平常人:看我又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88。到时候再说吧。
某师兄:哈哈!活学活用。
平常人: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