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锦芳,男,1966年8月生,山西寿阳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1998年调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题组主要成员。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与哲学史。其路向新颖而独到,其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关于马克思原始文本、文献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详细解读和深入分析,填补了这一文本研究的空白,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从文本、文献的角度对马克思思想重新进行的梳理、阐释和评论,有助于矫正长期以来形成的误读和曲解,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水准,是国内这一领域“文本研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独著《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1998)、《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2002)、《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2005)、《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2012);合著《超越“后发展”困境——社会理论发展图景中的当代中国发展观》(2002)、《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200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2012);主编《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2013)、《〈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及其当代性》(2013)、《“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2014);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获奖情况:专著《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和方法》获曾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第一届“萧前哲学基金”优秀著作奖(2011);专著《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1)、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3);当选第十三届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08)、北京大学人文杰出青年学者(2010-);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1)、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2011)、“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3)和北京市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0);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