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使远涉重洋来为乾隆皇帝贺寿,十全老人自是满心欢喜。按照惯例,帝国把他们的客人视作来朝的贡使,英国在西方各国中又最为强盛,皇帝对接待英使入觐自然格外重视,礼遇甚隆。不知使团是否早有准备,中国————人对与英方在觐见礼仪上发生摩擦显然有些措手不及,据信双方都做出了一些让步才最终妥协。英使是否执行了传统的三跪九叩之礼呢?存世的中西文献各执一词,清廷档案指使团依例行了三跪九叩礼,英方随团画师亚历山大(WilliamAlexander, 1767-1816)的画作则刻画了使团副使斯当东(George Leonard Staunton,1737-1801)之子小斯当东(George ThomasStaunton,1781-1859)觐见乾隆时以英式礼仪单膝下跪的情形,真相似已很难复原。然而,在亚历山大另一幅同主题的速写中,单膝下跪者换成了马戛尔尼,谁又能够道破这事件的个中玄机呢。[1]
一图成谶,若干年后,亚历山大画中的童子小斯当东将改变东方。阵容庞大的九三年英国使团,抓住这次出使中国的机会,成员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对中国这一神秘国度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小斯当东的父亲所撰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就对当时中国的海陆情状并沿途风物述之甚详,此行无疑大大增进了英国对中国的认知。随父使华的小斯当东,途中一直跟两个中国人学习汉语,对华交涉的文书亦多由他誊录。热河觐见时,因谙熟中文,他深得乾隆皇帝喜爱,颇获赏赉。[2]
小斯当东的兴趣可不止于中国皇帝赏赐的丝绸、糖果之属,返英后,他译出《大清律例》[3],书甫出即引起舆论大哗,兴起的欧洲再也不用通过想象来构建中国的法律体系。此后,英国于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又派出以小斯当东为副使的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1773-1857)使团访问中国,使团再陷礼仪之争并终未获准觐见嘉庆帝。副使小斯当东坚持认为对清帝行三跪九叩之礼有损英国国体,绝不让步,使团于是被逐。[4]多次谋求扩大商业往来未果,英商便通过向中国走私、倾销鸦片来平衡巨额的贸易逆差。坐看生民疲弊、白银付海,忍无可忍的中国当局用集中销毁鸦片来抵制这项罪恶的生意,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林则徐致函维多利亚女王责以“以中国之利利外夷……岂有反以毒物害华民之理……试问天良安在?”殊不知这正义的合理要求却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来自苏格兰的大毒枭威廉·查顿(WilliamJardine)积极策动英国政府对中国开战保护鸦片贸易[5],小斯当东主战甚力,1840年,英国议会以五票的微弱优势勉强通过了对华战争的议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国战败,双方签订《南京条约》,来华使团未曾达到的目的通过战争达到了,鸦片贸易也被默许,是为第一次鸦片战争。
[1]画家亚历山大本人并未能获允参加在热河的觐见,他的画作系根据使团其他入觐成员的描述所绘。亚历山大的正式身份是绘图员(draughtsman),作为使团随团画家的助手来华。随团正式画家(painter)为托马斯·希基(1741-1824),他的中国之行并没有留下几幅作品。见沈弘,《“他使欧洲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记1793年来到中国的英国画家威廉·亚历山大》,载亚历山大,《1793:英国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盛世——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第1-39页。另刘家驹认为“礼仪之争”的解决有赖于清英之间的“秘密外交”。参见氏著,《英国首次派遣使臣马戛尔尼来华觐见乾隆皇帝所引起的问题》,载刘家驹,《清史拼图》第183-223页。
[2] 见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第69页。
[3] 乾隆五年(1740)成文。
[4] 参见汪荣祖,《追寻失落的圆明园》,第125-128页。
[5]从鸦片贸易中赚取的巨额财富使得大毒枭们得以广置田宅,并在英国国会购买席位,左右政局。鸦片贸易和鸦片战争使英国永远蒙羞,更让中国蒙耻,一般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