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组织于2013年11月发布了4.0版本,该版本经过两年多全球范围广泛讨论,使知识共享在2007年发布的3.0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新版本简洁凝练,结构简化,通俗易懂,以前的版本是以美国为基础的,现在的版本充分考虑到各国版权制度的微妙差别,更容易被各国所接受。而且也厘清了一些容易引起混乱的问题,比如在处理数据和数据库的共享方面,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数据库的创建者可能获得某些与数据相关的附加权利,比如编译过程的部分数据。而数据库权利不同于著作权,它们要么不被CC协议所覆盖,要么在处理时不一致,这就导致了为解决这种不足的新数据协议的创建。4.0版本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于开放数据,CC-BY4.0和CC-BY-SA4.0协议对数据和内容的发布都是一种灵活的选择。这大大简化了授权过程,允许出版商为其所有开放作品从一系列协议中进行挑选。
4.0协议注重确保最大限度地再利用和发现资源,适应了当前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发展的需要。新协议一发布,就得到了全球知名出版机构的响应。拥有3000万读者的社交平台wattpad,于2014年7月21日宣布支持新协议。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科瑞·多科特罗(CoryDoctorow)指出,今天新作家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保护他们的作品,而是如何为作品找到读者。对于参与共享的意义,科瑞·多科特罗认为:“让他人共享你的作品,可以为你找到新的读者群和新的创新机会”。他已经在wattpad平台上用CC协议发布了5部小说,这次又将处女作《DownandOutintheMagicKingdom》(魔法王国的潦倒)开放出来。自然出版集团于2015年1月宣布其18份开放获取期刊和2份协会期刊将遵循新协议,今后所有开放获取期刊都将以此为原则。新版本被称为是下一代CC协议,从不少国际知名出版机构陆续跟进并采纳这一趋势可以看到,知识共享协议不仅前景看好,而且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知识交流生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知识共享得到全球热烈响应,据有关资料,2014年全球已有8亿8千2百万的作品加入该协议,其中56%为免费许可模式,而这一比例在2010年仅40%。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不断深入,支持和参与者及其作品数量会越来越多。
除此以外,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WikimediaCommons(维基共享资源),它从属于非营利、多语言、内容自由的维基媒体基金会大家庭。维基百科的内容依照知识共享的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协议(CCBY-SA3.0)和GNU自由文件许可协议(GFDL)公开发行。到2015年3月2日为止,它已拥有25,230,829件可供开放的作品。
知识共享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2014年,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者协会(STM)试图用另一种开放模式来取代现在通行的知识共享协议,但方案一出台就遭遇到科学家的抵制,全球60家科学团体发表公开信,要求该协会立即撤回这一方案,其中包括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它要求成员馆继续使用原有的知识共享协议,以避免混乱以及与现行做法不兼容。
当然,正像知识共享组织所申明的那样,知识共享协议不是要替代著作权,而是与著作权同行,使得人们能调整自己的著作权条件以便更好适应自己的需求。但该组织劳 伦斯·莱西格(LawrenceLessig)认为下一步该组织要做的首先是修改著作权法,劳伦斯·莱西格在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需要共享更多,更合规,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法律。其次是期待更多的大型实体将此作为基础架构来使用。尽管现在很多大型实体正在应用该协议,如纽约公共图书馆已经将百万元数据开放为知识共享CC01.0,即对外完全免费开放(仅限于元数据而不是内容),但知识共享协议还没有成为像互联网基础通讯协议一样的基本协议。
十几年来,知识共享协议在全球广泛普及,并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但如何看待知识共享协议,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副主任索来军对此有比较客观的看法。索来军认为,知识共享协议的基本内容是在强调尊重著作权人的署名权,限制作品商业使用和禁止演绎以及相同方式分享的情况下,允许他人对作品复制、发行、展览、表演、放映、广播或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这些内容没有脱离开现行著作权法的基本范畴,而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为了应对数字网络技术发展,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之间的一种默契,是著作权人以放弃部分权利的行使为代价,换来对作品的使用进行监控和获得利益分享的一种尝试。同时,索来军也强调,要防止出现视著作权法律为障碍,以及法律虚无思想的倾向,并指出任何夸大著作权法律的作用和过分强调它的负面作用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