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
1050802020廖韵青
1教材与学情分析
1.1本节在课本中的地位
上一节学习了动物身体的结构如何构成动物运动机制,理解了运动对动物生存的重要意义。本节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以上节课的知识为基础,进一步说明动物通过运动产生的行为不仅对个体生命活动的产生影响,对于动物种族延续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作用于动物自身的生存的环境。为学习下一节动物的社会行为乃至下一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作知识准备。
1.2重难点分析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1.3内容体系特点
主线:动物各种行为和特征与生存的环境紧密联系
1.4学生的特点
已学的知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动物各种行为依赖不同运动方式
2教学策略和方法
2.1趣味性卡通视频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和生活中实际的现象,过程中自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带着疑问,学习新知识内容。
2.2 分小组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实验选题,根据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和查阅相关资料分工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同小组间相互交流,促进合作学习。
2.3实验结合理论。
强调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自我构建探究的思维方法,老师从旁辅助,引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的框架。
3 教学目标
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 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尝试制定探究计划,编写探究报告;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更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4教学媒体实验材料及工具,ppt课件,视频,图片素材。
5课型课时 新授课结合实验探究 2课时
6 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课堂教学 | |||
教学流程 | 教学互动及教学内容 | 媒体 | 教学意图 |
巧设情景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总结梳理知识内容 | 1.播放动画《狮子王》片段。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并且记下片段中出现到的动物在干些什么,老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回答。 2.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动物的活动都是动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它们是动物对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反应。我们将这些表现形式称为动物的行为;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动物的行为”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动物行为的类型”有关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动物的行为有哪些类型?刚才在视频中看到和同学们分享的并被老师记录在黑板上的这些动物行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2.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老师板书标题1:动物行为的类型;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时,老师在黑板简易记录,遇到学生有表达不清时适时纠错和引导 质疑:“小鸟喂养幼鸟“是属于繁殖行为还是抚育行为? 解惑:鸟类喂养幼鸟的生物学现象叫育雏,育雏是鸟类生殖过程中重要环节,因此“小鸟喂养幼鸟”属于繁殖行为。 3.总结:我们学习了动物行为的几种类型。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这些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取食行为满足了动物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繁殖行为保证了动物种群的延续而不灭绝,由此可见,以上动物的行为是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来划分的。同时老师板书,在标题1下面插入标题1.1按对动物的作用分类。在动物的行为中,有的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有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为此,我们又可以根据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将其分为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两种。老师板书标题1.2.1先天性行为和标题1.2.2后天性行为 4.老师邀请同学分享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观察到的动物行为,或者是同学们与自己饲养的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经历。赞许同学们的描述栩栩如生,老师总结小动物要吃饭、睡觉,从中提问,这些行为要同学们去教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引入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同时反问,如果想让小动物,如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入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5.老师列出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动物的行为,如: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小狗算数学题等,结合书上的图例;提问,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对比例子反问,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书上资料对比资料1与2、3和4、资料1和5后讨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相同吗?这说明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老师归纳不同动物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 6.请学生阅读书本“狼孩”的故事思考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老师综合个学生的回答,借着例子深化动物学习行为尤其是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同学们知道错过人类大脑发育最佳时期就很难补偿,对于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大脑的发育的阶段相适应。这样一个人才能得到更健全的发展。帮助学生构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的美好情操。 7. 老师提出,刚才关于"大雁南飞"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议。其实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鸟类的迁徙和鱼类的洄游,都是本能和学习结合的结果,不能绝对化。 8.动物的行为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研究动物的行为呢?请学生阅读书中有关动物行为的探究活动资料并分析有关问题,了解探究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如对照实验的设定等。在此基础上,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属性的关系为题,确定本组或个人感兴趣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探究计划,组内要积极交流,完善计划。下节课前汇报,老师点评。要求每组学生分工合作,课前到校园内抓一定数量的蚂蚁作为实验材料。 1.学生各组交流分享探究计划,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制定的方案如: (1).(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颜色有关吗?(探究方案)将白糖和红糖放在蚁群两侧等距离的地方……… (2). (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形状有关吗?(探究方案)将形状不同的两块等质量面包放在蚁群两侧等距离的地方……… (3). (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吗?(探究方案)将大小相同的两个棉球分别浸满酒精和糖水,再放在蚁群两侧等距离的地方……… (4). (提出问题)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大小有关吗?(探究方案)将大小不同的两块等质量的饼干放在蚁群两侧等距离的地方……… 2.老师指出各计划的优点和需要改善的不足指出。老师边听边板书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对不科学、不严谨的地方适时加以修正和完善。 各小组成员,根据老师的提示、修正好探究方案和已备好的材料,分工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3.探究结束,老师邀请各小组汇报探究情况,交流探究过程的结论以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和各小组针对结论互相提出质疑,互相答疑,遇到学生不能很好回答的问题,老师从旁指导,讲解。 4.在老师的归纳总结下,得出“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气味有关,与食物的大小、形状和颜色无关”的结论。老师可让学生交流探究活动中的心得体会,然后作总结性评价,再次强调回顾此次试验所运用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最后,让学生把实验用的蚂蚁放归本来捕捉蚂蚁的地方。 1.根据这两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完成ppt展示的练习题。 2.回顾动物行为的知识点,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归纳影响动物行为的因素,探究活动的内容。 3.以探究活动的材料“蚂蚁”为索引,为下节动物的社会行为做铺垫。 | 视频 板书主题 课本 板书 板书 生活经验 书本 ppt演示 | 吸引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因势利导 梳理知识,阐明意义,承上启下 将要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对比学习 素质教育 情感升华 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 学习过程以学生“学”为主,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 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教”为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意识 反馈矫正,检验学习效率 为将要学习的内容作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