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发帖,就镇江扬中市区一家饭店使用“人民公社食堂”做店名而被当地工商部门勒令撤除一事鸣不平:“人民公社食堂”遭此厄运后,感觉特别委屈。想用面条把自己勒死,无奈面粉已涨价;想一头撞死在豆腐上,无奈“豆腐西施”已被人包养;最后,本想喝点地沟油而死,但突然说闹油荒了,于是又胆怯了。经过一番残酷的思想斗争,终于选择了“喝水死”。
去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调查报道《谁是弱势群体》及言论《“哭穷”和“真穷”》探讨“弱势群体”的问题,7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这其间包括从社会底层到大学教授、政府官员几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下岗工人、低保家庭、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不难理解,月薪上万的大学教授、捧着铁饭碗的也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就不好理解了。但是对调查的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认可。专家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交织成全社会的“弱势心理”。与其说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弱势感”正在蔓延。无容置疑,当下中国,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低收入者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他们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等等。一些人即使收入较高但缺乏社会尊重,从业者觉得被社会边缘化;还有一些人和外界缺乏沟通,语言、文化等也不相容,心理上有孤绝感。而对中产阶层的“弱势感”,专家分析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一个稳定的预期,刚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当下中国不安全感产生的源泉。而在当前转型条件下,这种不安全感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弱势群体身上,也同样存在于诸如官员群体、白领阶层身上,这就是为何不同群体却有相同“弱势”心理感受的时代背景。
中国经济发展了,发展的成果老百姓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幸福感在慢慢的被焦虑感代替。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的增长。不存钱,住房、养老、孩子上学结婚等一系列问题无以解决;那就存钱,但是今天拼命工作所存的钱难道一定足以解决这些问题?没几个人心里有这个底气。这种纠结,几乎成为生活的常态,你还能不弱势吗。日本地震引发中国人食盐大抢购,我们被人戏称“盐慌子孙”,有人嗤笑抢盐者无知,但是这种每年都要来这么一两回的全民大恐慌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一位当什么长的同学说,为什么当官,你不努力个一官半职别人认为你没能耐,真当了官才真正知道,那不是人干的活。社会面上挺风光,人前人后像模像样,个中苦衷不干这一角你还真体会不到,就这你这个位置一小群人在盯着,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医生本应是最受人尊重的职业,现在也完全钻到了钱眼里,备受社会耻垢。但医生说,我又能怎么样,单是评个职称从下到上没有10万块钱你别想过关,我能不想法子把钱挣回来吗?倒贴着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你干吗?一位全国知名的教授应邀到某市做讲座,市里的有关领导、教育局的领导都在主席台就座,主持人介绍完领导介绍来宾,最后介绍到今天的主角——这位教授。教授很不高兴,但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你再大的教授与官员相比又算什么东西。生意人一定很自在,没有考核、评比还有钱赚,一个做生意的熟人说,挣钱如吃屎,一炷香烧不到,一个佛拜不到,你就等着倒八辈子霉吧。这大概就是70%自认弱势者的组成成份吧。那剩余的30%是些什么人,他们又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没有亲历过的人也大概根本无法想象。
那位网友,听口气肯定是70%中的一员,物价高涨只好选择“喝水死”,其实,“喝水死”也并不新鲜,跳河投井不都是喝水死,就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也是喝水死。关键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还是长命百岁好,因为墓地价格涨得更不靠谱,前几年几千、万元的墓地今年清明来临之际已涨到十几万了,你以为你死的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