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看一本关于毛泽东的书,里面提到他之所以打败蒋介石,是因为两人的处事方式的不同,老毛是个举重若轻的人,老蒋则举轻若重,在战争时期,老毛很少亲自上战场,对战斗亲自部处,只是在地图上点点画画,告诉将领们,他需要什么战果就完了,其他的各自发挥,老蒋就不一样了,每战必亲自布置,甚至在哪里建个碉堡都要过问,结果失败了
很难说举重若轻好还是举轻若重好,周总理就是个举轻若重的人,凡事亲恭,做牛做马,也一样换来世人爱戴,诸葛亮也是个举轻若重的人,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人物,细细咀嚼都能给他们按这两类来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大凡创业的领袖多是举重若轻的,而守业者则以举轻若重者多
重和轻的分别其实只是对同一件事情的对待方法,放置的位置不同,有的人喜欢碰到麻烦就一头栽进去,不破题誓不睡觉,有的人绕过了,回头再搞,方法不一样,也一样到得了罗马
很多时候我看见有人就为了些琐事累得满头大汗,明摆着更重要的事情硬是抽不了身去解决,我也急,但和他们说,他们总反驳,这些事情不处理能做得了其他事吗无言,性格如此,举轻若重者是也,这些是好同志,咱们历来的教育都是教导我们应该从小事抓起,粗心大意的要不得,要勤劳的,但这不是我们的错,一个团队多几个举重若轻者非成了猪圈不可,但是如果一个都没有呢恐怕也是麻烦,蚂蚁窝里,干活的工蚁永远占大多数,这个自然界定出来的规矩是为什么呢也是说举轻者要忙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样会有更多的事情忙不过来,于是只好让更多的举轻者加入进来,打的是人海战术,于是众人就各自乱忙乎,谁也顾不得去看着别人忙乎啥,偶尔有人看了奇怪,问你们忙啥呢“丫的,你没见我们把时间都耗在上面了,就你指手画脚,快来那有个坑,进去塞了”
其实那种做事方式都好,都需要配合得宜,没说谁领导谁,其实是互相补充对方的不足而已,举重者的弱点在于不拘实务丢三垃四的,这样的人不大受欢迎,特别是没有绝对的权威的时候,估计被砸死的多,但是任何团队缺少了这样的人,所耗费的力就没法估计了
现在这个社会偏重于一方的恐怕很难脱颖而出的,举重者被看做吃饭不干活,举轻者被看做笨驴给人骑,但我觉得,在让人接受之初还是举轻多些好,勤劳是美德,中国还是中国,一定时间打入了敌人内部,再举若轻,编排一下别人干活,自己看热闹也自有乐趣
这帖子是我随手写的,绝对没针对任何人或者团体,更不能代表我自己的意见不可当成呈堂症供
前一个帖子是很早以前就写了的,主要是想说个人的工作方式,本来很久以前就想继续交流下一个关于这个题目的工作合作方面的,但一直为事缠着,今天翻了出来,就继续下去吧
其实在团队合作中,总不能全部要求是举轻或者重的人,全部是举重若轻的人会有清谈误事之滤,反之效率又成问题,因此合理的利用分配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关键题目
有不少人有个误解,认为做琐碎事的人,总是低人一等,指挥的人总是高高在上的,认为这就是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的分别
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的侧重点,处事的习惯,观察事物的角度,,如果只论成果的话,举轻和举重是没有分别的,之所以会成为人力管理学的题目,就是希望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也让各人有各自的目标重点,以达到提高效率,减轻劳动的目的
总是有人说助学组织是个自发的随意的任意整合的,不存在管理的问题,因为有管理就有被管理者,会出现阶级,我不赞同,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太过于着重在形式上的平等,而忽略了自身对平等的理解,在现代,自力仅能自保,一件工作的完成,需要更多的是纵向的合作
什么是纵向的合作呢?合作分为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就好象洗衣服,你洗一件,我洗一件,就是横向合作,横向合作需要的是形式上的平等,就是按劳取酬或者工作量相仿,否则合作会很容易破裂,那么纵向合作是怎样的呢?其实可以看做是流水作业,你洗衣服我晾晒,纵向合作需要的是思想上的平等,我不会洗衣服或者没你洗得干净利落,但我晾衣服却很专业,这就决定了职位的分配了
我认为横向合作比较容易,只要我感觉我不是吃亏别人也没吃亏就可以了,我所接触的参与助学的大都有这样的觉悟,大多会替别人考虑,但是纵向合作却不是这样了
就好象,我见得最多的讨论就是,谁来做这个决策,为什么要这人做决策,还有就是我不能做这个决策,万一不对怎样?我要接受更多人的意见,否则会分裂等等, 因为他们都把做决策这份工作看做了一个阶级,思想上不平等了
我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题目,其实就是想批评这个想法,不同的工作如果只是看做是工作性质上的不同,那么做决策的人和做实际工作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单从一件工作来说,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它,需要调查,总结,计划,行动几个步骤,缺了一个,工作可能就会出现问题,那么把这几个步骤分开来,每人负责一部分,你可以认为哪个更重要吗?
有了这种思想上的平等,才可以达到纵向的合作,理解了纵向合作的意义,才知道举轻的人应该处在哪个位置,举重的人处在哪个位置
文章出处:http://www.lohcn.org/lohcn/detail/detail.jsp?siteid=1&channelid=66&documentid=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