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情况 乡镇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五原县“四大行动”培育文明乡风

五原县总面积2544平方公里,辖8镇1乡1农场,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万人,有117个行政村、771个自然社、9个农业分场。201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工程为总抓手,扎实推进四大乡风文明行动,走出了一条改变河套农村面貌、促进乡风文明的新路。

一、开展村庄整治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五原县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项目整合、产业带动、长效管理”24字原则,突出“一个特色”,推行“六种模式”,着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一个特色”,即打造绿色村庄,做到“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六种模式”,即综合示范引领型、集镇聚集型、中心村建设型、旧村整治型、产业发展型、旅游文化主导型六种模式。围绕“六种模式”,编制完成500个中心村规划,组织开展了以“一改”(改造危房)、“二提”(提高绿化水平、提升宜居水平)、“三拆”(拆除危旧险房、拆除破损院墙、拆除柴草圈舍)、“四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环境净化、农家文化工程)、“五清”(清柴堆、清土堆、清粪堆、清草堆、清垃圾堆)、“六个一”(新建或修缮一遍房屋、建设一个小广场、硬化一条2公里村屯路、栽植1万株景观树、清运一次“五堆”、建立一套管理机制)为主的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已高质量、高标准实施村庄整治164个,新建住房10690栋,修缮旧房14398栋,拆除闲置危房5200栋,修建院墙8.3万米,清理“五堆”22万方,喷涂粉刷房屋324万平米,栽植各类苗木458万株,硬化巷道124公里,铺装场地240万平米,有22个整治村庄基本实现“十个全覆盖”,提高了人居条件和生活质量,以环境建设促文明提升。五原县成为全区村庄整治试点县,今年5全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作及美丽乡村现场会在五原县召开。再过3年所有行政村实现“十个全覆盖”,5年后将771个自然村整合为500个中心村。

二、开展文化民生大行动,建设人文乡村。五原县顺应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仅要住房好、环境美,而且精神生活要更充实。坚持把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力度,近三年文化事业经费的增幅均高于县财政收入同期增幅,人均文化事业费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利用电视剧《我叫王土地》的辐射效应,打造河套影视基地。新建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文化休闲区。9个乡镇全部建起300平米的综合文化站。117个行政村均有文化活动阵地并达到“五有”(有阵地、有活动、有专职文化管理人员、有文化广场、有展演器乐)标准。投入资金2000万元建设农民文体活动广场小舞台20个。建成农家书屋、免费阅报栏117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乡村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村文化室文化管理员享受每人每年2000元财政补贴,组建农牧民秧歌队22支,业余文艺队20支,座腔班13支,发展业余群众文艺骨干2700多人。深入开展“文化走基层·送戏到新村”系列活动,每年送戏下乡200余场次。各镇、村也纷纷搭台演戏,举办二人台打座腔、秧歌表演、图书阅览、科技培训、下象棋、打扑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开展“2131”电影惠民活动,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和“农村中小学生每学年观看6场电影”的目标。坚持开展送书下乡和流动图书阅读活动,着力解决农民看书难问题,提高全民阅读的积极性,农村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三、开展文明创建大行动,建设文明乡村。五原县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落细落小落实,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质。注重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利用阅报栏、文化长廊、文化墙等阵地广泛宣传“三个倡导”24个字,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村规民约和各项评比活动中,每个村每月召开一次社员座谈会,组织一堂传统文化课,举办一场文艺汇演赛,潜移默化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经常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培训、引导广大农民争做新型农民。每年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十大孝星”、“道德模范”等评比表彰活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追求上进,涌现出感动巴彦淖尔、感动内蒙古人物——王叶、自治区“美德少年”——云雨晴等一批农村道德楷模,身边好人逐年增多,文明新风四处洋溢。创新开展美丽集镇、美丽村庄创建活动,评比推树美丽集镇5个、美丽村庄15个。目前,全县有自治区文明村镇4个、市级文明村镇7个。积极发挥镇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实施帮扶共建活动,把人力、物力、财力向农村倾斜,将全县198个单位组建为10个包联工作团,11名常委每人主抓1个“十个全覆盖”引领村,33名县级干部每人联系1个村庄整治点,千名科级干部每人包联2个危房改造户,作动员、争项目、拿资金、帮物资、送文化,协调联动,共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扎实开展。

四、开展平安创建大行动,建设和谐乡村。五原县切实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全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全面推行“三级联动、六方联调”(镇、村、组“三级联动”,与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维稳办、综治办、信访办“一庭两所三办”“六方联调”)工作法,在乡镇设立综治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行政村设置治保和调解委员会,村民小组聘请信息调解员,构建大调解大防控体系,农村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三级联动、六方联调”这一化解社会矛盾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现已在自治区推广。坚持县、镇、村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报告制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比如在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大行动中,乡镇成立10个矛盾化解工作组,行政村组建由5—7名村民参加的村议事监督小组,着力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重大纠纷不出县。注重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加大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力度,创建平安乡镇4个、平安村组17个、平安家庭5000个,促进了村民人际关系和谐。组织实施“打黑除恶”、“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邪教活动,有效遏制、减少了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农民社会治安满意率不断提高。

五、强化建章立制,切实把乡风文明建设抓实抓长。五原县认真借鉴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明确“新村新制”思路,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管理机制,着力解决重建轻管、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问题。县级层面,注重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配置,理顺城乡执法管理机制,职能下延,负责县镇村环境综合管理;扩大环卫部门保洁范围,做到户日打扫、村旬归集、环卫月拉运的保洁机制。县财政每年为每个镇安排10万元管理维护经费;为每个整治过的村庄配套2万元的环卫、文化设施,每年安排2万元的管理经费。乡镇层面,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制定目标责任,将卫生整治与各村组评先评优、项目支持相挂钩,定期督促,奖优罚劣。村组层面,实行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管理模式,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成立村民事务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划段包干,分摊费用,定时清运,做到了有一个垃圾填埋场、有一定数量的垃圾箱、有一批清扫工具、有一支保洁队伍,实现了乡风文明建设“软硬”并举、“内外”兼修的目的。

通过开展四大乡风文明行动,取得了四个重要成果:一是农民主体作用体现了。广大农民见到了实效、受到了触动、提振了信心,实现了由被动实施到主动争取,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袖手旁观看到自动参与干的“三个转变”,自愿做到“三个主动”,即主动筹资投劳、主动清运垃圾、主动协调矛盾,出现了家家户户出人出车、拉土换沙、包栽树木的感人局面是村庄展豁了。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新村庄,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成了平平坦坦的水泥路,以前光秃荒芜现在绿树成荫,以前垃圾成堆现在干净整洁,农村环境极大改善,老百姓高兴地说,房新了、树绿了、路平了、干净了、好住了,村庄不见垃圾堆,汽车进村不起灰,下雪下雨不积水。三是腰包鼓足了。结合农田配套、造林绿化、扶贫开发等项目,重点做好兴业富民、创业富民、帮扶富民“三富”文章,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种好经济林带、培育新型主体,引导农民在建新家园中创新家业。通过测算,五原县每实施1个村庄整治工程,可新增土地流转11%,肉羊养殖量17%,经济林面积4%,农民人均收入11%。四是日子红火了。过去农村“三件事”,打麻将、打塌嘴、打平伙,农民文化生活严重缺失。现在,农民生活方式真正发生了变化,村里酗酒的少了,跳舞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扭秧歌的多了;婆媳不和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和睦乡邻多了,更多的人满意了。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打造和谐美丽巴彦浩特

阿左旗巴彦浩特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巴彦浩特,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和魅力四射的地方,蒙语意为“富饶的城”,素有“塞外小北京”之称,原名定远营,建旗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三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阿拉善左旗的东南部,贺兰山西麓,总面积5433.8平方公里,辖24个嘎查(村),有蒙、汉、回、满等14个民族近11万人,农牧区人口2876户8207人。2013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30.25亿元、财政收入6.8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达11198元。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按照领导力度要“大”,创建标准要“严”,创建工作要“细”,创建成效要“实”的总体要求,围绕“让居民成为创建主体,让创建成果反哺居民”的工作思路,扎实深入推进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把创建过程作为凝民心、聚民力、促文明、谋发展的过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组织领导,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一是镇党委、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全镇整体工作中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先后制定下发了《巴彦浩特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点》、《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巴彦浩特镇志愿服务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责任制,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认真抓、党员干部齐抓共管、群众广泛参与“四级联动”的创建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验收,形成了镇、村精神文明建设两级管理网格和职责分明、机制坚强的工作格局,有力的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充分发挥党、纪、工、青、妇等机构的职能,在组织实施文明创建中发挥中坚作用,坚持文明创建和业务工作统一研究、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总结、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工作体系。同时,我们始终把“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和实施“机关良好形象工程”有机地纳入其中,文明村镇创建的各项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二、抓思想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夯实基础

一是制定《巴彦浩特镇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方案》,突出抓好“政治理论、公民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四项教育,充分利用专家咨询、镇中心组学习、嘎查村“农牧民大讲堂”、生产技术小分队服务、远程教育系统等方式经常性开展基层干部理论培训、农牧民职业技术培训、法律知识讲座,普及科学知识,引导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在全镇形成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氛围。二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党委28条具体规定,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从思想根源上遏制机关、行业不正之风,从实际行动上反对农村牧区“五风”,提倡合理消费,扼杀互相攀比之风。三是举办“百日消夏农牧民专场文艺汇演”、“农牧民运动会”、“祭敖包”等各项文娱活动,寓教于乐,组织各嘎查村广泛发动农牧民群众参与,丰富农牧民生活,远离因农闲容易滋生的酗酒赌博之风。四是成立了25支由机关干部和嘎查村农牧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开展以关爱空巢老人、帮扶贫困群众、宣传政策等内容为主题的“弘扬雷峰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全镇人民乐于奉献、济困扶贫的良好风尚。五是大力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强化干部、职工培训教育,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全镇干部进行强化素质再教育,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镇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三、抓典型评比,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氛围

一是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旗级、盟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文明村镇逐级申报,年年有提高、层层有落实,巴彦浩特镇、巴彦浩特巴彦霍德嘎查分别于2009年、2012年荣获国家级文明村镇荣誉称号。二是广泛开展“感动阿拉善人物”、“阿拉善盟道德模范”、“全盟十佳学习型家庭(个人)”、“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媳”、“十星级文明户”、“十星级文明农牧民”、“百佳文明农牧民”等评选活动,积极营造先进模范家喻户晓、文明创建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大力宣传全镇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坚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创新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各项评树活动成为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身边活动,从而促进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其在“乡风文明行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充分激发典型带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四是推荐选树助人为乐、敬业奉献等五类“身边好人”,加大凡人善举宣传力度,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抓活动开展,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平台

一是充分利用嘎查村丰厚人化资源,以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为契机,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要求,以“我们的节日”和“书香阿左旗”为主题,广泛开展“唱红歌、读好书”和各类体育健身、读书征文、书画摄影、戏曲小品、劳动技能比赛等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使农牧民在参与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激励和引导农牧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迄今为止,全镇以嘎查村为单位组建了24支文化活动业余队,实现了基层文化活动的经常化、大众化和特色化。二是发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工艺项目和歌曲、秧歌儿、萨瓦尔登、牡丹花鼓、陶布秀尔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城乡文化互动。充分利用草原书屋、文体活动室、体育健身器材、宣传栏、公开栏等基础设施,为农牧民提供寓教于乐、强身健体的活动场所。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社火、秧歌、背棍、舞龙、舞狮、安代舞、文明祭祀、植树、中华经典诵颂、传唱优秀童谣、爱国卫生、社区邻里互助、民俗讲座、全民健身运动、志愿者爱心服务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以幸福家庭创建为载体,开展“八好创评”活动,以爱国守法好、道德新风好、家庭和谐好、婚育文明好、卫生整洁好、诚信明礼好、发家致富好、奉献社会好等八个方面,制定标准,提出倡议,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幸福家庭辐射力。四是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倡导了文明、卫生、科学、健康向上的道德新风尚。

五、抓阵地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

一是将城市建设与管理作为文明村镇的有效载体,将改善城市面貌作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有效途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镇建设品味,将城镇形象、机关形象、小区形象塑造融为一体,积极有效地吸引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共创文明。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全面加强城镇管理,用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开展了市容市貌集中清理整顿,全面强化城市管理,群众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城市管理步入良性循环,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广大群众在城市变化中感受到文明,受益于文明,城市意识、文明意识明显提高,全镇人民团结奋进、走进前列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以倡导文明风尚为重点,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文明素质,把“绿化、美化、亮化、绿化”作为文明创建的突破口来抓,号召广大农牧民积极投身文明创建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共建美好家园,在嘎查村巷道两侧、主要道路口、房屋围墙等显著位置粉刷以乡村文明为主要内容的久性标语,营造浓厚的行动氛围,千方百计加大对乡村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三是把实施乡村文明建设作为改善嘎查村农牧民居住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全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力度,结合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重点对嘎查村道路、住房、饮水、用电等关系农牧民生产生活工程进行着力完善,使昔日村里柴草乱堆、污水横流的面貌有了极大改观,使村容村貌有了新气象。四是着力从发展嘎查村主导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方面着手,发掘农村牧区文化旅游资源,拓展农牧业功能,推出现代农牧业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沙漠旅游和农家乐、牧家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打造了布古图和硕特民俗村、巴彦霍德嘎查新村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明嘎查村,创出了一条带动农牧民转产就业的新路子。五是按照《巴彦浩特镇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中心城镇定位,在盟、旗城市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东城区、老城区和西城区三大城镇发展区域。积极做好嘎查村土地征用和补偿工作,为巴彦浩特镇旧城改造、城区东扩、营盘山景观公园、生态公园建设以及乌巴、巴吉、银巴高速,环城公路、锡林南路,水源地建设,引气入巴,某基地靶场等一批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后建成标准化社区17个,除城市规划建设以外,协调城建部门大力度建设、多资金投入,完成居民区巷道近14万平米硬化工作。全面推动城中(边)村改造,2011年,完成东关村、“西三村”、柳树沟老陵圈子648户村民转移安置,累计发放补偿款1亿多元;以“村企联合、统规自建”的方式实施东关新村、鹿鸣新苑、西关景苑、塞外城府、花园新村等村民住宅小区的建设工程。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

经过近几年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下文明创建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将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进取的精神,抓实有效的工作,不断推进我镇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把巴彦浩特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镇而努力奋斗。

倾力乡风民风建设 提升精神文明素养

阿左旗温都尔勒图镇精神文明

温都尔勒图镇位于内蒙、宁夏、甘肃三省交界处,总面积3319平方公里,956户3231人,辖属7个嘎查、1个社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居住着蒙、汉、回、满等民族的地区。2013年,全镇财政收入147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0301元,现有耕地8.03万亩,2014年六月末牲畜头数3.74万头只。温都尔勒图镇党委和政府在促进全镇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培育文明风尚为重点,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组织实施,充分满足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农牧民素质综合提升

一是提高农牧民的政策法律素质,培养一批“守法农牧民”。我镇联合司法所、派出所,每月定期走访各嘎查进行政策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引导农牧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文明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二是提高农牧民的思想素质,培养一批“文明农牧民”。搭建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嘎查农牧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农牧民讲公德、讲礼节,学会在生产生活中依法行事;三是提高农牧民的技能素质,培养一批“新型农牧民”。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活动,组织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200余人,先后12次到巴润别立镇、吉兰太镇、临近的甘肃省黄花滩乡、张掖市、武威市考察节水灌溉、舍饲养殖成熟经验技术,引导农牧民把精力投入到学习科学知识、致富经验上来。四是提高农牧民的公德素质,培养一批“和谐农牧民”。组织嘎查妇女禁赌会专员经常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诚信守法、勤劳致富、抵制迷信、割除陋习,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创新载体,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群众性文体活动同步开展

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使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从而逐步提高乡风文明的程度。一是充分发挥文艺下乡的辐射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深入嘎查,广泛宣传农牧区惠农惠牧政策。各嘎查组建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才艺队伍,德力乌兰嘎查的乡村才艺之家,巴润霍德嘎查文艺队,温格其太嘎查才艺队相继在社区、各嘎查巡回演出50余场次,丰富了农牧民的生活。二是充分发挥健身点的带动作用。我镇在嘎查、社区设立了7个健身点,配备了健身器材,居住在健身点附近的农牧民纷纷加入健身行列;每年举办一次“乌日斯”农牧民运动会大型活动,吸引了周边苏木镇和甘肃漫水滩乡等地区百余户群众的参与和参观,不断扩大了草原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增进了民族文化交流,提升了农牧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建设各具特色的“妇女之家”文化综合活动室,草原书屋、报刊阅览室一应俱全。通过镇自办《草原之声》报,开展“流动党员”座谈会、“群众路线”知识竞赛、“关爱女性,美化家园,共树新风尚”系列文艺演出、“寻找我身边最美母亲”宣讲活动、“美德少年评选”、“志愿者服务在行动”、组织农牧民举办“敖包奈尔”、周末交谊舞会等多种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利用文化大院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德力乌兰嘎查文化大院,先后举办30余次文化活动,极大的丰富了附近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在农闲时期严厉打击以扑克牌、麻将等形式进行的赌博活动,依法取缔了全镇的麻将室,并利用“三下乡”、文体活动时发放禁赌禁毒宣传单500余份,教育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远离“黄赌毒”。

三、示范引领,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基础

风成于上、俗行于下,针对各种陋习在农牧区还普遍存在的现状,我们在破旧俗树新风上下功夫。一是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标杆”示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严禁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违规操办和参与“升学宴”》相关文件,党员干部带头刹“旧俗”,形成领导示范、党员带头、上行下效的良好局面。二是成立嘎查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反封建迷信会等自制组织,积极提倡婚事新办、喜事省办、小事不办、神事杜绝办。推进殡葬改革,革除丧葬陋习,在农牧区大力倡导殡葬新风。三是促进婚育观念的转变。在农牧区广泛宣传优生优育、鼓励育龄妇女主动做产前检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四是以嘎查为单位,开展评选“十星级农户”、“平安家庭”、“双学双比”女能手、“五好文明家庭”、“十佳农牧民”、“三八”红旗手等活动15次;在农牧民群众中树立“除陋习、树新风”移风易俗先进典型、评选出“好儿女、好婆婆、好夫妻、好邻里”等道德模范52人,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农牧民,让他们成为农牧民争相效仿的楷模

四、潜移默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

镇党委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思想道德进步发展,通过积极开展“博爱一日捐”、“慈善一日捐”和鲁甸地震等爱心捐款活动,共捐助善款近6万余元,发扬党员群众奉献精神;以开展“我们的节日”、“迎盛会、提效能、树形象”礼仪大讲堂、广场文艺演出、歌舞晚会、演讲比赛等活动,进行精神文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革命传统的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展稳定、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开展“文明嘎查社区创建”、“五好家庭创建”等活动,在全镇形成以德治家、文明和谐、邻里互助的良好风气,营造出崇尚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弘扬团结友爱、邻里相亲、互帮互助的社会风尚;开展清洁嘎查、社区,建设美丽温镇活动,加强整治嘎查村容村貌,努力改善农牧民人居环境。

坚持以法、以德、以情育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小学生中举办“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感恩于心、回报于行”和“讲美德、尊科学、懂法律、助成长”有奖征文活动、法律知识讲座和少儿特色教育等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在温都尔勒图镇小学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暨“大体育、大展演”、法律进校园活动,吸引了100多名青少年参与。对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培养少年儿童知荣明耻、崇尚文明、热爱生活。

五、全面保障,力争乡风文明建设与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花结果

近年来,全镇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格局初步形成。镇区规划已完成,驻镇各单位办公楼相继建成,“玛拉沁”广场和镇区道路完成硬化、亮化,环境面貌得到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化整理土地19500亩,维修渠道123.8公里,新建、改造了漫水滩地区和镇区自来水工程;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建成110KVA变电站1座,先后完成营盘水、温格其太、漫水滩、西滩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施了西滩—漫水滩—营盘水村村通三级公路建设工程和营盘水至乌兰陶勒盖嘎查、扎哈道兰嘎查砂石路维修工程,方便了农牧民出行;实施了移动信号、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转播覆盖工程,提高了全镇信息化程度;公益设施建设逐步推进,新建、扩建了5个嘎查(社区)办公场所,新建嘎查卫生室3个、卫生厕所300座,实施嘎查晾晒场、垃圾池、图书室、有线电视改造、田间路建设等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40余个,方便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投资1800多万元,实施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争取气象部门支持,成立了气象服务工作站,并投资18万元在漫水滩建成无人气象站一处,在各嘎查安装气象服务设备一套,为群众生产生活减灾避灾提供了信息支撑。

近几年,温都尔勒图镇党委、政府先后被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首批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镇”、“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被自治区文明办授予“自治区文明村镇”称号、被自治区关工委评为“全区模范基层关工委”;获得“全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盟基层团建创新奖”等荣誉称号;领导班子连续五年被评为实绩突出领导班子;基层供销合作社被中华供销合作总社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温格其太嘎查被内蒙古妇联授予首批内蒙古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嘎查荣誉称号;巴润霍德嘎查被评为全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嘎查(村);塔布呼都格嘎查被评为全盟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石玉龙家庭被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授予第七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王玉芳被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石玉龙被自治区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邱淑琴被内蒙古自治区妇联授予“女能手”荣誉称号;李红芳家庭被自治区妇联授予“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誉称号和全盟“十佳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娜仁高娃荣获自治区“感动草原”十大杰出母亲提名奖、盟级“平安家庭”称号。

农牧区精神文明创建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学习。我们将继续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进取的精神,扎实有效开展工作,不断推进我镇精神文明建设,为把温都尔勒图镇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环境优美,富裕和谐的现代城镇而努力。

部门联动共建乡风文明新环境

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

千里山镇是乌海市海勃湾区唯一的一个镇,辖区总面积面积180平方公里,总人口2万多人。以前,镇里粪土乱堆、柴草乱放、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现象严重;部分村民无所事事,存在打牌赌博现象;村民相互交流沟通减少,集体意识弱化,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隐患;传统美德严重流失。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近年来,千里山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以建生态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为目标,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依托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村活动,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技术技术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多措并举,积极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一、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培育科技农民

一是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全镇所辖5个村的宣传阵地及文化广场,通过广播、发放宣传册、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民文明公约》,倡树文明新风,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二是以镇村两级农民学校为阵地,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一方面,帮扶共建文明单位依托自身优势,邀请专家和技术人才,对共建村群众进行果蔬栽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专业知识,受到群众的普通欢迎。另一方面,制定农民培训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培训和农业新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三是加强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协会、农区科普宣传栏建设管理,在现有的金奎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山林蔬菜专业合作社、禾润专业合作社、姚舜种养殖基地等6家单位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倡导普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区居民转变不科学的观念、纠正不科学的行为,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通过这些简单而易懂的宣传形式,提高了农民的素养和技术水平,提高了致富能力,有效杜绝了闲来无事的农民打牌赌博现象。

二、加强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千里山镇将村容村貌整治与自治区文明城区创建和文明卫生城镇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镇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实际建立健全了《村庄环境卫生暂行办法》、《保洁人员工作标准》、《保洁人员管理制度》、《环卫监督员职责》、《垃圾清运工作奖惩办法》等长效管理机制,重点抓好“五改五通”工作,即改水、改路、改圈、改厨、改厕,通水、通电、通路、通沼气、通信息。加大督导检查和考核力度,严格落实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村干部年终考核制度,确保镇村环境的常年洁净。二是加大投入,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农区居民生活质量。争取资金80余万元,在新地村和团结新村各新建水冲式公共厕所1座,改善农区公共卫生环境。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力度,最大限度使用已建成的垃圾转运站,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全民参与,广泛宣传。以“清洁千里山、美化生活环境”为主题开展“小手拉大手”,“卫生拉练评比”等全民创建活动,齐心协力美化村容村貌。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张贴标语等形式,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努力使群众祛除生活陋习,逐渐形成文明卫生新风。四是以硬化、绿化、净化为重点,美化村庄庭院环境,推进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作,坚决消除“五乱”现象(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努力使农区环境整洁优美。发挥农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党员干部带头,人人动手,家家参与,自觉整治房前屋后、田间道路环境卫生,做到庭院卫生整洁、物品摆放有序、居住环境整洁美观。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村民业余生活

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全镇5个村全部建成了村级文化室和文化广场,每个村都有1—2支文艺队伍。多方筹措资金在继去年完善了新地村、王元地村的图书阅览室基础上继续对其余行政村的图书阅览室进行改造,先后购置各类图书三万余册。继续着力打造新地村500平方米“文化大院”,满足农民议事、培训、读书、阅报等活动需求,加强村民联系沟通,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春节期间,组织各村的秧歌队、舞蹈队,深入田间地头和辖区企业进行文艺表演;在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类趣味比赛活动和庆祝活动;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百团千场”下乡慰问演出。农区文艺队伍还将文明村镇创建、农村垃圾集中清运等内容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群众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2014年5月千里山镇举办了首届“筑文化梦·暖百姓心”专场演出,来自千镇5个行政村的村民,自编自演,以歌舞、快板、二人转等形式,为广大村民观众奉献了一台精彩的“文化大餐”。现场村民观众纷纷表示,这种农民自己演、自己唱,歌颂新农村幸福生活的节目真是太好了,希望这样的活动能经常举办。此次活动也激发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热情。利用农闲时节,举办新农民风采展示活动,通过文艺汇演、曲艺专场、才艺展示等多种形式,丰富和活跃农区居民文化生活,用朴实纯美的表演展现农区居民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宣传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风貌、农村的新变化、农业的新发展,发挥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移风易俗的功能,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弘扬了传统文化,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坚定了全体老少村民共创和谐乡村的信心。

四、加强示范人物带头作用,引领农村新风尚

以评促创,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以一星“致富星”,带九星“道德星、爱国星、教育星、科技星、法纪星、和谐星、新风星、卫生星、勤俭星”为主要内容,按照“自评、互评、定星、公示、公布、授牌”的程序和“半年初评、年底复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统一要求,开展创评活动,带动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评选“和蔼可亲好婆婆”和“孝老爱亲好媳妇”。以村为单位,每年进行一次评选,通过道德讲堂,宣传典型事迹,促进婆媳关系改善,促进家庭邻里和谐。评选“致富女能手”。组织妇女参加农业专业技能、转移就业技能等知识培训。同时,实施“巾帼科技下乡行动”,实现农技专家与农村女能手的有效对接,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培训工作,引导妇女在科技示范、就业安置、市场导向和产品销售等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各类典型成为了群众争相效仿的楷模,也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

以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农区关系和谐。一是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卫生院志愿服务队常年免费为老党员上门体检、送药。今年春节,千里山镇慰问了5户贫困党员。各村都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各级文明单位也和农区贫困居民结成了帮扶对子,逢年过节时为空巢老人、贫困户等弱势群体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积极帮助他们协调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近年来,累计帮助贫困户建房一百多间,资助贫困学生近万元。二是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由区农业科技服务站牵头,成立了科技志愿服务小分队,定期深入到各村蔬菜大棚、葡萄种植户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向他们传授实用生产技术,培养科技带头人十余人,科技示范户一百多户,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

六、优化结构调整,提升农区发展活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年初制定的“十个全覆盖”的精神内容,千里山镇全镇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带领农区居民增收致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区。引导居民种植露地和温室蔬菜、葡萄、花卉等经济效益好、附加值较高的农作物,力争完成蔬菜、葡萄种植任务。扶植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业,鼓励发展水产养殖业,拓宽农区居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引导农业企业及农户向规模化、多元化种植方向转变,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型、产业带动型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姚舜、山林等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蔬菜、瓜果种植产业,2014年预计完成育苗4000余万株;宿根花卉种植30亩,草花80万盆。山林合作社、云飞农科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区居民收入,形成党委、政府引导、企业带头、农户增收的良好局面。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安居乐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千里山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不仅推动了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还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村树立了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劳致富、讲究卫生的风气。今后,千里山镇将以“十个全覆盖”为指引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和各部门联动力度,加大乡风文明建设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和谐的环境,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1500.html

更多阅读

2012年农业统计工作总结 乡镇统计工作总结

九江县农业统计工作总结2012年,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九江县农业统计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报表质量为重点,全面圆满完成了农村综合报表任务及其它专项调查工作任务,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报表的

“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总结 标准化班组建设总结

大连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总结大连市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启动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大力实施窗口服务标准化服务规范,凸显服务要核,促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优化发展

师德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小学师德师风汇报材料

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队伍战斗力——西大街中心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汇报材料近年来,在新密市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我中心校紧紧围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宗旨,以打造作风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活动为载体,以教育

2009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师资队伍建设总结

和2010年工作要点□文/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文章选自《师资建设》2010年双月刊第1期)一、2009年工作总结2009年,在厅党组的领导下,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政府

声明:《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情况 乡镇文明创建工作总结》为网友学神学成神经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