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战争 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以美苏为核心的国际战略格局在逐步形成。与美国和苏联相比,英法等老牌欧洲强国逐渐衰落,中心地位被取代。在传统殖民国家力量衰弱的同时,广大的曾经被奴役的殖民地开始有效的组织起力量,在民族主义的号召下进行了反殖民斗争。印度支那战争就是在战后亚非拉人民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印度支那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名词,这个词充满了殖民主义色彩。印度支那虽然带有印度二字,但是与印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印度支那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的总称。1858年,法国发动了入侵越南的殖民战争。1862年,法国政府通过《西贡协定》取得了越南南部的边和、嘉定、美荻三个省。1867年,法国占领了整个越南南部,并对越南展开了殖民统治。法国将越南北部、中部、南部分别称为东京保护地、安南保护区、交趾支那,并将这三个地区与高棉(柬埔寨)、寮国(今老挝)共同称为印度支那地区。在殖民扩张时期,法国不仅将印度支那据为己有,还以印度支那为跳板发动侵略中国西南的战争。1885年,法国与中国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印度支那三国丧失了主权,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同时,为了打造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开始染指印度支那地区。1940年9月,日本入侵越南,在法国当局的纵容下,日本以印度支那为支撑向中国西南部展开扩张。1945年3月,日本完全取代了法国当局,成为印度支那地区的唯一统治者。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进行,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逐渐被压缩。1945年8月,在日本战败已定的背景下,根据《波茨坦公告》,英国军队和国民政府军队以北纬16°线为基准,进入越南境内接管越南。二战结束后,由于在印度支那上出现了权力真空,法国看到了恢复其殖民地的愿望。作为一个有众多海外殖民地传统的国家,法国自然不希望放弃印度支那地区。戴高乐政府虽然在二战中坚定的站到法西斯的对立面,但是在殖民地问题上并不会做出让步。在自由法国成立之初,戴高乐就深深的感到了法国殖民地对自由法国的支持。因此,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戴高乐坚持恢复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权利。

法国妄图恢复殖民统治的企图,自然与印度支那地区人民的愿望背道而驰,也与战后整个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印度支那地区人民不愿意再受任何殖民国家的压迫,开始组织力量反抗殖民统治。其实,早在法国殖民越南期间,越南人民就展开了反抗斗争。1930年1月,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越南人民建立了越南共产党。1941年5月,越南共产党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越南独立同盟(越盟)。越盟的主张是通过团结全国人民,推翻日本帝国主义和法国殖民主义统治,建立独立统一的越南。在胡志明和越盟的领导下,越南人民展开了多次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1945年9月2日,在日本战败之际,胡志明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宣布成立新政权的事实,极大的刺激了法国政府。法国政府坚决反对越南新生政权。法国认为印度支那问题关系到战后法国殖民地的走向,如果处理不好,法国的整个海外利益都会受到侵害。在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不久,法国政府武力干涉越南,日本投降后,法国在英国的帮助下,组织7万远征军进入印度支那地区,挑起了印度支那战争。印度支那战争从1945年持续到1954年,以1949年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从1945-1949年的第一个时期,由于美国和苏联没有插手印度支那地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为单纯的民族独立战争。从1949年开始,随着美国、中国等大国的介入,印度支那战争逐渐演变成在冷战背景下反映两大阵营对抗的民族解放战争。

印度支那战争大致分 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45年9月-1946年12月。在这一阶段内,法国殖民者投入了7万军队对越南3万卫国军展开清剿。法国方面,主要出动了第3步兵师、第9步兵师、远东第1旅、远东海军陆战旅、第2装甲师第一群。法军首先占领了越南南部、老挝,并在中部地区登陆,企图占领越南中部,割断越南南部与北部的联系。1945年12月1日,法军发动了“野牛战役”,从南北两路进攻芽庄。1946年1月28日,法军占领了芽庄地区。此时,驻扎在相关区域的英国军队陆续撤出,1个月后,国民政府军队也撤出了印度支那地区。野牛战役以后,法国控制了越南南部、柬埔寨、老挝南部。通过这一阶段的作战,法国在印度支那南部地区基本恢复了殖民统治。在镇压中部和南部的游击反抗的同时,组织兵力向越北根据地进犯。但是,法国毕竟经历了二战的重创,兵力有限,无法在印度支那地区展开全面作战。越南方面,由于看到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因此采取了一边积蓄力量,一边武装斗争的方针。越共制定了“南打北和”的策略,与法国通过谈判和斡旋,限制法国在越南北部地区的活动,以此来巩固新生政权,为以后的反击做准备。

为了有效的积蓄力量,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与法国分别在1946年3月6日、4月3日、9月14日签订了《初步协定》、《参谋协定》、《巴黎临时协定》。法国一边承认越南政权的合法性,一边组织军队向越北缓慢推进,妄图消灭胡志明政权。法军不断破坏协定,逐步扩大对越南北部和红河三角洲地区的侵略。1946年5月,法国在国民党军队的帮助下,基本控制并占领了老挝。

从1946年12月-1947年12月,是法国全面进攻、越南全面退却的阶段。1946年年末,法国向印度支那地区投入了10万军队,其中有6万人用于越北地区。1946年12月19日,法军撕毁和谈面具,向越南北部地区发动进攻,印度支那战争全面爆发。法军的战略企图是依靠强大的军事优势,在短期内速战速决,控制主要城市和重要交通线,控制河内、海防、红河三角洲等重要地区,在中部的顺化、岘港登陆,切断越南南部和北部的联系,消灭越北根据地,推翻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完成上述任务后,法军集结部队向越北根据地展开进攻。1947年9月,法国占领了中越边境重镇老街,基本控制了越南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对越北根据地的三面包围。1947年10月,法国军队以消灭越南首脑机关为目标,以越北根据地核心地带为主要作战区域展开了“冬季战役”。在对抗法军的冬季战役中,越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越南军队平均5个人才1支枪,装备低劣,虽然在初期的城市战内集中兵力与法军展开正面对抗,但是损失和消耗惨重。面对法国的强大攻势,越军一边展开游击战,一边实行焦土方针。即在退却后对退却地区进行了全面破坏。虽然这种方式在越南统治层内部也有很大争议,且损失惨重,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军在根据地的展开。随着战役的进行,法军兵力部署分散、部队损失严重、补给困难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面对法军的窘境,越南人展开内外线相结合、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斗争方针。在越南的强烈抵抗下,法军虽然以兵临河内,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让法国被迫放弃已经取得的城市。法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基本被粉碎。冬季战役期间,法军控制了越南的很多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但是由于兵力不足,无法控制游击队赖以生存的农村。冬季战役是印度支那战争中法军战略进攻的顶点,冬季战役结束后,法军的战略企图没有达到,越南军队成功的保留了实力,为以后的战略反击打下了基础。

印度支那战争 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

冬季战役后,双方逐渐进入了相持阶段。1948年初-1950年秋,是印度支那战争的第三个阶段。在相持阶段内,法国面对新的军事形势,积极的调整了战略,并确定了“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方针”。一边在占领区推行殖民统治的同时,一边加紧对根据地的扫荡。在越南南部的西贡,法国将越南前国王保大推上前台,扶植他组建中央政府和国民军。在越南做手脚的同时,法国也与老挝和柬埔寨签订了条约,企图让占领合法化。针对法国的策略,越南共产党将军队化整为零,坚持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斗争策略。在法国控制的薄弱地区,越共组织3-4个营左右的兵力展开小规模游击战(最多时9个营)。在展开武装斗争的同时,越南在敌战区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新的根据地。1949年,法国当局调整了策略,加大了对北部平原和红河三角洲地区的控制,并逐渐向越南北部增兵,严密封锁中越边境,加强对越南根据地的扫荡。在相持阶段内,越南的斗争条件十分艰苦。1949年后,随着中国援助的到来,越南才逐渐的缓过劲来。

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大陆取得了政权。新中国的成立极大的冲击了战后国际新秩序。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已经展开冷战,美国看到了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为了把共产主义扼杀在印度支那地区,防止其染指印度支那,美国把目光投到了印度支那地区。1950年5月8日,为了支援法国作战,美国与法国签订了《军事财政援助协定》。协定规定:法国应该对印度支那承担责任,并承担伤亡,美国将会提供指导和建议。在打赢战争后,法国必须退出印度支那地区。据统计,从1950年6月-1954年5月,美国为印度支那战争提供了约36亿美元的军事、经济援助,这个费用相当于法国在印度支那战争投入总量的80%。

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由于意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距,面临了帝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包围。面对恶化的地缘态势,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为了声援越南人民的独立斗争,扩大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影响,在胡志明写亲笔求援信的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49年12月24日作出了义务支援越南反法斗争的决定。1950年3月,越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希望得到中国在军事上的援助。越南要求中国派出军事干部到越南总部和师一级单位的部队内担任指导任务,并希望派出团、营级别的指挥官直接到越军中担任指导任务。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全力准备解放台湾,考虑到国际形势和越南的请求,中国决定在不直接派出参战部队的情况下,向越南胡志明政府提供援助。195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从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中抽调政治、军事、后勤干部,按照3个师的标准,组成援越军事顾问。同年5月,越军的308师、209团、174团进入中国境内,按照中国军队的编制和装备情况进行了武装。相关资料显示,从1950年到1954年印度支那战争结束,中国共装备越南5个步兵师、1个工炮师、1个高炮团和1个警卫团。随着美国、中国等大国的介入,印度支那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的卷入到了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

在得到中国的支援和武装后,越南共产党认为进行战略反攻的时候已经到来。中国的支援和武装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参战人员,1950年9月,越共的兵力已经达到了16万,具备了实施大规模运动战的条件。1950年2月,越共发布了总体动员命令,号召越南军队由运动战向游击战转变。面对强大的中国支援,法国忧心忡忡。法国当局担心中国会直接出动兵力援助越南军队。为此,法国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继续加大在越南北部的部署,强化中越边境尤其是广东方向的警卫和防御。在中越边境东起老街、西至芒街的边境线上,法军设置了很多军事据点,加强了对中越边境的封锁力度。

面对法军新的战略部署,越共认为需要发动一场新的战役,打破法国对中越边境的封锁。越共高层将战役的目标地选择在了中越边境地带。发动边境战役初期,越军总共有2套方案可以选择。一套方案是进攻滇越边境的老街,另一套方案是进攻广(西)越边境的高平。法军在老街地带的方位薄弱,容易突破,而高平地区防卫严密,不容易形成突破口。在权衡再三后,越共决定进攻不易突破的高平。因为越共意识到,云南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对于越来说较为偏僻,即使攻克老街,滇越边境不理想的交通也无法让越南取得援助。高平虽然难打,但是在得手后可以很好的沟通中国与越北根据地的联系,战略意义深远。1950年7月19日和8月12日,陈赓大将和中国军事顾问团先后到达越北根据地,根据实际情况向越南方面提出了建议。在采纳了中国方面的意见后,越共决定,首先进攻法军薄弱环节东溪,其次再进攻七溪,最后攻打高平。

1950年9月16日,越共组织的边界战役打响。越军的174团和209团先后攻打东溪外围的法军据点。在中国顾问的指导下,越军在9月18日拿下东溪。东溪的失守,极大的震惊了法国人。法军立马成了由勒巴叶指挥,以外籍兵团为主的勒巴叶团。法军企图让勒巴叶团重新夺回东溪,同时接应驻扎在高平的色东团。在会合后,撤至七溪。由于装备实力差距较大,七溪的法军得到了加强,越军取消了攻打七溪的计划。越军决定在东溪南面设伏,在运动战中歼灭勒巴叶团。经过艰苦奋战,越军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了勒巴叶团和向南溃逃的色东团。10月13日,边境战役以越南胜利而告终。边界战役的胜利,意义深远。法军为了避免在中越边境的驻军被分割吃掉,开始向南撤退,逐渐放弃了老街、和平等地。通过边界战役,越南打通了中越边境,粉碎了法军的封锁战略。边界战役是越南人民军首次以师级单位进行的作战,它的胜利标志了越南从此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运动方式由游击战转为运动战。

边界战役胜利后,极大的鼓舞了印度支那地区人民反抗法国的信念。1951年3月11日,越南、柬埔寨、老挝三国人民成立反法联盟。这一举措打击了法国在政治上分为治之的策略。印度支那战争开始向越南的有利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继续扩大在北部战场的主动权,越南人民军以东北根据地为依靠,向盘踞在平原、丘陵地区的法军展开进攻,发动了4次较大规模的战役。这四次战役分别是1950年12月25日的红河中游战役、1951年3月20日至4月7日的东北战役、1951年5月28日至6月20日的宁平战役和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的和平战役。在前三次战役结束后,法国军队为了缓解不利局面,切断南北越的交通线,歼灭已经进入平原和丘陵地区的越南人民军,法国组织军队占领了北越和中越的交通枢纽和平城,这给红河三角洲地区留下了很大的空挡。越军果断采取敌进我进的战术,向红河三角洲的平原地区发动进攻,迫使法军放弃和平,回援红河三角洲。和平战役,粉碎了法军妄图南北割裂越南的企图。

面对接二连三的失利,法国军队做出了军事调整:扩大了兵力尤其是在越南北部地区的作战力量;加强机动兵力;加大航空兵、炮兵和装甲兵的投入比例;改变过去以营为单位的作战模式,投入团级以上部队参战;采取分区防御和重点防御。

越南军队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越共通过总结常年与法国作战的经验,认为法国在越南中部、南部、柬埔寨、老挝地区依然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法军的机械化武器是越军远远不能相比的。在山区作战时,法军容易被包围割裂,但是由于技术兵器上的优势,越军依然要集中2-3倍的兵力去歼灭法军。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法军的机械化优势更加明显。越军通常要集中6-7倍甚至8-9被的兵力才能取得战果。由于法军的机动能力远远胜于越南,如果越军在平原地区无法很快的消灭法军,法军立马回得到增援,形成拉锯战的模式。基于对战场的清醒认识,越南统帅部决定将进攻的重点放在能发挥越军优势的西北地区,放弃进攻平原的打算。西北地区是越南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只有奠边府等4个主要平原,是老挝、越南、中国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西北地区成为越北根据地乃至印度支那战争的大后方。控制越北地区,可以解除越北根据地的侧背威胁,获得更加广阔的战略后方和机动地域,不仅有利于越南的抗战,还能有效的支援老挝抗战。

基于对西北地区的认识,越共在1952年10月10日至12月10日组织了西北战役。通过西北战役,越南人民军毙敌7900余人,控制了除那产和莱州省的北半部以外的所有西北地区,为53-54年的冬春季攻势和奠边府决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越南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也暴漏了很多不足之处,如:缺乏灵活机动性、连续作战能力差、敌情掌握不及时等缺点。

1953年,朝鲜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美国更加大了对印度支那的支援力度。在这一年,法国更换了驻印度支那的最高指挥官,任命纳瓦尔为新的指挥官。纳瓦尔接任指挥权后,强调主动进攻和出击的原则,他企图加大对越南北部的打击力度,并主张在中部和南部展开清剿越南人民军,割裂越南军队。于是,“纳瓦尔”计划出笼。1953年夏季,法军开始实施纳瓦尔计划。法军在越南整个地区发起主动进攻,在北部、中部、南部等地接二连三的展开扫荡。1953年10月,法军在宁平和清化展开了“海鸥战役”。11月20日,法国出动外籍兵团占领了越南西北重镇奠边府。面对骤然紧张的局势,越南内部拿出了2套粉碎纳瓦尔计划的方针,一套认为应该在北部地区针锋相对,集中主力和大部分兵力歼灭法军,保护根据地。另一套认为主要方向应继续放在西北战场上,充分发挥地形优势寻找战机歼灭法军,同时积极展开游击战,为解放越南创造条件。经过讨论,越共肯定了西北为主攻方向的正确路线,并制定了1953-1954年的冬春季攻势。冬春季攻势的核心就是要求全国各战场积极协调配合,强调主动、灵活的战略方针。1954年1月20日,在莱州战役打响后,法军出动了15个营发动了“阿特兰战役”,旨在占领中部南面的全部解放区(第五联区)。越南军队通过一系列攻势,扩大了北部平原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就连抵抗薄弱的南部,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反法游击战。冬春季攻势将纳瓦尔的兵力全部打散,原本集中在北部平原的44个营只剩下20个营,这些营只能坚守大城市和交通枢纽,无法展开有效的机动。虽然纳瓦尔继续发起针对第五联区和越南南部的进攻,但是丝毫无法掩盖纳瓦尔计划的战略失败。

在粉碎纳瓦尔计划后,法军的集中兵力的主要地方除了北部平原地区外,只剩下奠边府。奠边府接近越老边界,法军认为奠边府是分割越北根据地、中国西南、老挝的战略要点。为此,法军在奠边府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兵力,包括外籍兵团在内,总兵力达到1.62万人,兵力优势仅次于法国在红河平原的部署。为了加强奠边府的守卫,法国在奠边府北、中、南三个区域构建了要塞式据点,具有强大的地面火力和空中优势。在法国占领奠边府后,越南决定歼灭法国的有生力量,结束印度支那战争。在中国顾问的帮助下,越南军队分析得出,法军虽然火力强悍,但是与法国补给后方基地相差很远,完全依赖空中运输和补给,如果能切断空中运输线,可增加胜率。其次,奠边府孤立于越南西北的山区中,如果能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取胜的概率也大大提高。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越南军队于1954年3月13日发动了奠边府战役,战役经过了三个时期:3月13号-30号、3月30号-4月30号、5月1号-5月7号。经过三个阶段艰苦的作战,越南军队一举拿下奠边府,从而彻底打垮了法国在越南的军事力量。

在奠边府战役进行期间,法国看到了已经无法独立扭转颓势。于是希望美国能插手帮忙。早在战争进行期间,美国虽然援助法国,但是在战争目的上两国有很大的差异。美国支持法国的首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法国虽然也遏制共产主义,但它的首要目标是保住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势力。美国认为,如果一味的加强殖民统治,会将越南推向共产主义的怀抱,于是不断地向法国施加压力,希望法国修改殖民策略。在奠边府战役前,法国并不希望美国进行干预,从而丧失在印度支那的势力。但是,奠边府危机的加深,又让法国不得不寄希望于美国。为此,法国还派出了三军参谋长前往美国进行游说。出于遏制共产主义的考虑,美国也拿出武力干涉奠边府的方案。1953年3月24号,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拿出了出动B29轰炸机,携带战术核弹轰炸越军的“秃鹫方案”。在艾森豪威尔的支持下,妄图通过国会援助法国。美国国会认为战术核武器不仅无法扭转局势,还有可能导致中国参战。因此,美国秃鹫计划的前提是联盟作战。然而,作为美国盟友的英国和法国,不想在东南亚再打一场“朝鲜战争”,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英法将希望寄托在会议上。美国干涉最终没有形成。

1954年4月26日,日内瓦会议召开。会议围绕朝鲜半岛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展开讨论。除了五个常任理事国外,南北朝鲜、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也派出了代表参加。5月8日,会议展开了有关印度支那问题的讨论。通过艰难的博弈,谈判代表于1954年7月21日达成了有关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协议规定,尊重印度支那地区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独立,法国撤出印度支那地区,越南撤出柬埔寨和老挝。双方以北纬17°线和9号公路为界限,划分临时军事分界线,设立非军事区。越南军队在该线以北集结,法军在南集结。1955年,老挝和柬埔寨通过选举成立政权,1956年,越南进行了全国选举,完成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至此,长达8年多的印度支那战争结束。

印度支那战争虽然以越南的胜利而告终,但超级大国美国出于围堵中国和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依旧视越南为东南亚地区的冷战桥头堡。美国并不甘心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60年代后,冷战再次把越南推向了一次新的战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217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印度支那战争 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为网友男伖味请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