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这个名词是中国的学问所固有的名词。例如道家,最早提出丹田这个名词。以后道家的分支,如医家、气功家,武术家。都在应用这个名词!何为丹田?丹田在那里?
广义丹田,有三处:即眉心深处,为上丹田,心窝深处为中丹田,肚脐深部为下丹田。气功家张洪宝先生更有“人身无处不丹田”之说。狭义丹田,即指肚脐深处。
丹田,“丹”即精气汇聚、凝结。“田”田地也,丹产生的地方。精气充足,汇聚,进而在此处结丹,即是“舍利子”,为有性命双修,得道之人方有。故修行到一定层次,“无处不丹田”即可处处结舍利。一般的世人连“元气”都不可能充盈,所以,百病丛生!更谈不上结丹了。
下面。谈谈狭义丹田的具体位置:
自古,对丹田位置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云:脐下1.5寸气海穴为丹田。有谓:脐下3寸关元穴为丹田。笔者的恩师,高树中教授根据气功实证及《难经》经意认为肚脐深部为丹田。并著中医史上第一部脐疗法专著《中医脐疗法大全》在理论和临床上进行了总结。
那中国历来的经典如何论述那?
道家的经典《黄庭经》“前神阙,后命门,中间位黄庭”,黄庭 皆是丹田。所以,道家将肚脐和命门中间叫丹田。那丹田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道家的另外两部经典:《难经》:六难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
十六难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66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此处肾间动气既是丹田。此处至关重要,如果动气强烈说明元气外漏,不可用发汗法,和泻法。故医圣仲景《伤寒论》辩不可发汗、及不可下篇: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说明:此处肾间动气妄动不可用攻邪的办法。
那此处的动气为何?《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之处命门深处,即丹田有“小心”,何为小心,心即心脏搏动,小心,既是腹部,腹主动脉的搏动。
到此,即可明了,丹田即在腹部深处,因人而异,丹田,有偏上、下、左、右之分。即腹主动脉搏动也,平躺床上,以手按压,有搏动处即为丹田之动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