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灵智多杰教授在兰州大学做学术报告:
《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山水文化》
2012年12月7日,应宗喀·漾正冈布教授邀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洛桑灵智多杰教授来到兰州大学,参加第五届研究生学术年会民族学研究院分论坛开幕式,并为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的师生们做了题为《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山水文化》学术报告。民族研究院的教师和学生100余人聆听了洛桑灵智多杰教授的讲座。校长周绪红院士、副校长安黎哲教授在报告会结束后,参加了民族研究院欢迎洛桑灵智多杰教授的晚宴,代表学校欢迎洛桑教授莅临兰州大学讲学和指导工作。
首先,洛桑灵智多杰教授在开幕式上讲话。他介绍了自己过去二十年的学术经历和工作经历,选择“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发展”这一课题的原因,以及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他说自己从事这项事业的不少工作都是与兰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合作完成的,这是他与兰州大学的缘分。他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应该相辅相成,社会科学的学者的优势在于对历史文化的把握,能够天马行空地思考,从而填补一些自然科学课题不能照顾到的问题。然后,洛桑灵智多杰教授讲述自己的一些经历,解释学术研究如何影响国家政策。
随后由洛桑灵智多杰教授主讲本次分论坛的首场学术报告会,演讲题目为“青藏高原的环境与山水文化”。洛桑灵智多杰教授结合十八大精神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内容,简要介绍自己研究青藏高原环境的缘由和近二十年来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如何把学者的呼吁转化为国家政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洛桑灵智多杰教授介绍说,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的领土面积有多达248万平方公里,加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部分,整个300万平方公里,它的生态环境是否良好,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意义都十分重大。而生活在这个高原上的民族世世代代所坚持的一些文化和信仰,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生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洛桑灵智多杰教授讲座风趣幽默,赢来会场里阵阵笑声和掌声。
他指出,由于古代和现在的很多汉地旅行者对青藏高原的负面描述让人们对青藏高原有很多误解,因此青藏高原的山水文化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藏族的环境观、生态观有很多指导意义。他举了一个例子:藏族的本教传说中把整个青藏高原描绘成一个仰卧的妖女,为了降伏妖女,人们在妖女身上许多重要的位置修建寺庙来镇魔,例如著名的大昭寺就修建在妖女的心脏位置。这个传说说明了藏族独特的地理观和他们适应环境的悠久历史。洛桑灵智多杰教授用汉族的泰山和藏族的神山进行了对比,让我们在比较视野中理解汉藏文化中对山的崇拜有什么异同。
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文化密切相关。洛桑灵智多杰教授认为所谓山水文化是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认识、探索和改变。考古发现证明青藏高原上自古就有人类生存,在这片生命的“禁区”里,人类有悠久的探索自然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这些历史和经验构成了藏族的神山信仰。
然后洛桑灵智多杰教授用几组著名的神山体系给我们系统地阐述了神山信仰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
首先他以梅里雪山为例讲了神山崇拜的历史。藏族对山神的崇拜有三层意义:第一,因为自己生于这片山下,因此像崇拜母亲一样自然而然地崇拜它(这也是世界各地人们崇拜山的共同原因)。第二,本教产生后,创造出很多有关山神的神奇传说,把山峰拟人化,赋予了神山人的性格,把感情倾注到山里面去。第三,佛教兴起后,佛教包容了本教的很多因素,其中包括神山崇拜,许多神山都被佛教赋予护法神的崇高地位。洛桑灵智多杰教授为我们解释了梅里雪山的山神体系,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名字,有传奇的故事。这些山神的名字有的是古老的本教传说中的角色,有的是佛教中的形象。他以“煨桑”为例,解释藏族人对神山的理解——煨桑的宗教内涵是“请客”,请神吃饭,因为神在天上,人在地上,因此要把食物点燃。拉则(labrtse)是人们给山神在人间安的家,拉则里面放着生活用品,有的拉则里面甚至连打火机和柴都准备好了。这体现了藏族人对神的观念,既是神圣的,又是亲切的。
接下来,他以阿尼玛卿为例介绍藏传佛教对藏人神山信仰的塑造。阿尼玛卿是掌管安多的神山,佛教地位很高。此山在藏传佛教中有护法神的地位,人们对一般的山只需煨桑,不需磕头,对阿尼玛卿需要磕头。藏文化的特点是佛教地位至高无上,接受佛教后青藏高原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洛桑灵智多杰教授援引十世班禅大师和赵朴初先生的话,指出藏族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完整保存了佛教。
第三,他以冈底斯山为例继续阐述。冈底斯山是一座受多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山,印度教徒也祭祀它。印度教徒认为它是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有趣的是,在描述世界末日的科幻大片《2012》中,那个拯救世界的“诺亚方舟”就是在这里建造的。洛桑灵智多杰教授讲了自己在冈底斯山下旅行期间的见闻。藏族人有吃苦的传统,藏族有谚语说:“背着沉重的包袱唱着幸福的歌”,可见藏民族的性格。
最后,他以珠穆朗玛为例讲青藏高原上的民族对神山的态度。珠穆朗玛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长寿五姊妹”。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登山者不同,藏族人经常转山,不是为了征服山峰,而是为了“亲吻”山峰。他讲了一个故事,第一个登上珠穆朗玛的登山家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在登上峰顶前夕,他的向导丹增·诺尔盖拒绝第一个登上峰顶,丹增解释说,这是我的母亲山,我不敢妄图征服她。
洛桑灵智多杰教授希望能够通过对藏族山水文化的研究,为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我们在探索大自然的同时也应当尊重大自然。
接下来的学生自由提问环节中,他依次回答了几位研究生提出的问题,内容包括藏族神山信仰的宗教人类学解读、神山信仰和其他民族山崇拜的对比、藏族的葬俗、游牧民定居问题等。洛桑灵智多杰教授在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方面有诸多研究,他的讲座对于指导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如何把学术研究应用于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洛桑灵智多杰教授的报告结束后,民族研究院院长高永久教授做了总结讲话。他高度评价了洛桑教授多年来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山水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杰出工作,要求研究院的教师和学生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新闻背景:
洛桑灵智多杰教授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甘肃省副省长等职务,现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