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报社新近出版的《聂绀弩刑事档案》一书终于到手了,费了一些周折,花了一些钞票。捧着沉甸甸的书,还是感觉:值。同时我又一种说不出的感概,本来人民文学出版社要【】计划出的却不能再出,改在香港出版。因为这是“敏感书”。因此,店家一再告诉我“邮寄后取消订单,以免留下销售记录带来后患。”
现将《聂绀弩刑事档案》作者访谈转录如下——
龚勤舟:早年投身黄埔军校,上世纪30年代加入“左联”;1958年被划为“右派”发往北大荒劳改,“文革”中因“现行反革命罪”身陷囹圄;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人的典型代表,聂绀弩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与人格魅力。《聂绀弩刑事档案》是一部具有“实录”性质的作品,有人评价它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史的一次客观完整的记录”。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聂绀弩对那个特殊年代没有进行直接的控诉,文中氤氲着悲怆和沉郁,让人的心灵得到震撼。它属于追根溯源的“反思文学”,是叙事传统的一次复活。作为《聂绀弩刑事档案》作者,请谈谈撰写该作品的初衷和成书的背景。
寓真:《聂绀弩刑事档案》这本书,分上下两编,共28个章节。但这些内容并不是一开始就构思好的。从2003年我在《新文学史料》发表《聂绀弩出狱之谜及其轶诗》开始,历经五六年时间,随着档案材料的陆续搜集,断断续续写了一些短文,最后才联缀成书。这个查寻、阅读和研究档案资料的过程,也是我学习、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当时看到有些文章介绍聂绀弩被判刑劳改及后来出狱的情况,在事实叙述上有歧义,我就想把事实搞清楚,因为关押聂绀弩的场所在山西的临汾监狱,这对我就有一些便利条件。没想到这个档案有如此丰富的内容,让人越看越感觉它的分量很沉重。一部分是他的诗,档案中保留了许多的佚诗手稿;一部分是他的言论,从1964年到1966年“文代大革命”前夕,他在与友人聚会中发表许多关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言论,语言犀利,见解独到。正是缘于这些诗和言论,聂绀弩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判处无期徒刑。历史总是在反思中前进的,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在历史中反思总是必要的,有时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龚勤舟:聂绀弩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有血有肉有骨有魂的文化人,可以说他是鲁迅精神在新中国的延续。不论是聂绀弩的思想,还是他的实际行动,都会让每一个人的心灵受到启发,让人的内心怀有无尽的感念,你是如何解读聂绀弩的?
寓真:聂绀弩从左联时期追随鲁迅,毕生奉为圭臬。鲁迅思想对聂绀弩的影响,一是彻底反封建,二是独立人格和改造“国民性”的责任感。五四时期有一个学者叫吴又陵,写抨击封建主义的文章极其尖锐,胡适说他是“思想界的清道夫”。聂绀弩早年接受吴又陵的思想,受自由主义思想启蒙,在反封建方面就与鲁迅有着共同的立场,而且,聂绀弩青年时期就背叛家庭,离家出走,一生是个大自由主义者。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责任感,和“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立场和独立人格,也在聂绀弩的人生经历中表现出来。从肃反、反右到“文化大革命”,聂绀弩历次受到打击,但他始终坚守人格底线,愤世嫉俗,仗义执言。包括当年对极左的文艺政策的反感和坚决反对的态度,他毫不掩饰,直言为受到批判的文艺家打抱不平,越是受到打击的人他越要亲近。我在研究他的交游时,发现他的性格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对尊者没有奴颜,而每有傲骨;对卑者没有盛气,而常有义行。鲁迅离我们稍远了一点,从聂绀弩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当代的鲁迅。
龚勤舟:按说一个真正让人感动的灵魂是不需要用笔墨去描绘的。或许《聂绀弩刑事档案》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以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不正常的历史时期,揭示了两种知识分子人格的尖锐对立,但是当今的读者似乎简单地将它与告密者联系在一起,这是不是对该作品的一次误读,请你谈谈作品的现实意义。
寓真:《中国作家》今年1月刊登《聂绀弩刑事档案》的主要部分后,引起反响。对极左时期那种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多读者都会有所了解,对过去的具体人和事未必都要一一追根问底。当然历史是无情的,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浪潮中接受淘洗,像聂绀弩这样的优秀文化人,经过大浪淘沙显得格外高大,中国知识分子的许多优秀传统在他身上体现出来,而另外一些人格卑污的人也终究逃不脱历史的鞭挞。时代在不断进步,新中国60年来变化翻天覆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不断推进,当代知识分子更应该跟上时代潮流,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要在浮躁氛围中失去自觉,不能浑浑噩噩,迷失方向。聂绀弩的文章人品,能够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