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解》再现“天宝遗事”
《红楼梦诗词》中的《长生殿》故事之九
《红楼梦》第一回的《好了歌》和《好了歌解》,可算做 全书的总纲,尤其是甄士隐的《好了歌解》,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所勾画出一幅兴衰荣辱转换的画卷。从《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过对《好了歌解》中的场景的追根溯源。但除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胡猜乱连外,并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根据,于是人们又拿“普遍性”来搪塞,这样一来也无疑为天马行空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好了歌解》的一些描写偏偏就具有非常强的个性,我们也必须从这个性中找到《好了歌解》的源头。《好了歌解》的强烈对比之句主要是集中前边几句,通过仔细的分析比对,我发现,前半部分内容竟然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天宝年间,因为那些让人无法准确解读的句子,全部是有明确的出处的。可以说,《好了歌解》是对安史之乱前后天宝年间盛衰兴亡的全面总结。
本文重点分析前面几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这几句话,从天宝遗事里全部能找到相同的描述,而不是相似或者是通过某种转换,全部是直接的对应。
头两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大家都知道,这“笏满床”典出郭子仪生日宴会,诸多高官前去祝寿,把象征着官位的“笏板”放了一床,后人以此典来比喻高官满座的胜景。作者通过“陋室空堂”冷清和“笏满床”的热闹的对比展示出从繁华到衰败场景。请看李龟年在【弹词】一出里是怎样描述安史之乱前后的唐宫的:“自銮舆西巡蜀道,长安内兵戈肆扰。千官无复紫宸朝,把繁华顿消,顿消。”“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便是“千官无复紫宸朝”的翻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人们往往忽视了作者为什么偏要使用“满床笏”的典故,按胡适的说法,旧日的繁华应该用秦淮旧梦才对。我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这一典故的主人公郭子仪乃是天宝年间的名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洪昇的昆曲《长生殿》中的第三号人物。
接下来,“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两句看似普通,实际上也仅限一个很小的范围,古代的时候可不像现在有什么歌舞厅,公开场合主要是戏台和说书场,真正表演舞蹈主要是在皇宫。大家仔细回忆一下,《红楼梦》那么些宴会和庆祝活动,唱戏,说书,行酒令,猜灯谜,娱乐活动丰富可谓多彩,可曾有过歌舞表演,而在皇宫里,歌舞助兴几乎成了皇宫娱乐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说来,皇宫岂不都可成为歌舞场了吗?非也,一般的皇宫歌舞只是辅助助兴,而非主流,要称得上“歌舞场”三个字,这歌舞一定要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样一来范围就小得多了,在这里,我锁定的是天宝年间的“长生殿”,杨玉环为唐明皇跳“掌上舞”,郑观音、谢阿蛮等著名舞蹈家为其伴舞,此等壮景堪称“歌舞场”。有兴趣的不妨亲自去读一下《长生殿》的第十六出【舞盘】,你就知道笔者此言不虚。同时,“长生殿”也确实出现过“衰草枯杨”的场面,安史之乱,唐明皇率众仓皇“西巡”,无人打理的“长生殿”里“荒凉满目”,在【尸解】一出里,杨玉环魂魄重回“长生殿”就目睹了这一幕。“并没有奏新讴——端的有、荒凉满目生愁!凄然,不由人泪流!”在【弹词】一出里,李龟年更为详细地描述了皇宫里的凄凉景象:
六宫中朱户挂蟏蛸,御榻傍白日狐狸啸。叫鸱鸮也么哥,长蓬蒿也么哥。野鹿儿乱跑,苑柳宫花一半儿凋。有谁人去扫,去扫!玳瑁空梁燕泥儿抛,只留得缺月黄昏照。叹萧条也么哥,梁腥臊也么哥!染腥臊,玉砌空堆马粪高。
“衰草枯杨”看似随随便便的一笔,但他却唯一与杨玉环有关系。你看这四个字,衰草是泛指,而枯杨却是特指,按这个词的结构,用“衰草枯树”比“衰草枯杨”要更对仗些。不说枯树却偏要说枯杨,答案只有一个,《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就葬在了杨树下,《长生殿》四十三出【改葬】:“(到介)(丑)启万岁爷,这白杨树下,就是娘娘埋葬之处了。(生)你看蔓草春深,悲风日薄。妃子,妃子,兀的不痛杀寡人也。”蔓草和衰草是没区别的。原来,这“衰草枯杨”下掩埋着一代风流妃子杨玉环的“艳骨”,想当年在“歌舞场”她独领风骚,今日里却长眠在“衰草”从生的“枯杨”下,好不痛杀人也!我记不清在哪篇文章看过,说《红楼梦》中的“歌舞场”为陈圆圆跳舞的地方,的确,吴伟业一曲《圆圆曲》专门描写过陈圆圆的妙曼舞姿,但对陈圆圆的描写也仅限如此,吴三桂为陈圆圆放清军入关,导致了李自成的起义失败,但却没有任何人对故宫有过“衰草枯杨”的描写,大清与大明的政权更迭,故宫就从来没有空过,也不会产生“衰草枯杨”的场景。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这句话又怎么能和天宝遗事发生关系,怎么和《长生殿》挂上钩。太能了,因为“蛛丝儿结满雕梁”就是源自《长生殿》李龟年【弹词】中的“六宫中朱户挂蟏蛸”之句。一个说的蛛丝,一个说的是蠨蛸,有可比性吗?可当你知道了蠨蛸即为蜘蛛的话,你可否发现“蛛丝儿结满雕梁”和“六宫中朱户挂蜘蛛”两句话是惊人的一致呢?雕梁,乃雕梁画栋的代名词,只有在皇宫和极富的人家才能见到,而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雕梁”也多是在故宫那样的古皇宫建筑里,而“六宫中的朱户”就是皇宫中的红漆大门。这样看来,两句话说的全是一件事,皇宫里(大门和雕梁)挂满了蜘蛛网,说的还是安史之乱后皇宫的荒凉景象。所谓“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是与荒凉相对应。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这是最具个性化的两句,也是最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两句。因为古代实行的是土葬,谁的最终归宿都会是“黄土陇头”,所以可以把这句话用在任何人身上,就有人把这两句硬往什么李香玉和曹雪芹身上联。可是这后一句却一点一点地又把范围缩小到杨玉环一人的身上了。关于“红灯帐底卧鸳鸯”博友姬健康作出了准确的分析:
帐底鸳鸯直接演化于《开元天宝遗事》的【被底鸳鸯】一节。
五月五日,明皇避暑游兴庆池,与妃子昼寝于水殿中。宫嫔辈凭栏倚槛,争看雌雄二鸂鶒戏于水中。帝时拥贵妃于绡帐内,谓宫嫔曰:“尔等爱水中鸂鶒,争如我被底鸳鸯。”绡帐内的“被底鸳鸯”不也“帐底鸳鸯”吗?“帐底鸳鸯”舍明皇与杨妃还有他人乎?
在《长生殿》第二十一出就有“鸳鸯帐”的描写:“密意口难提,写不迭鸳鸯帐,绸缪无尽期。”
第二出【定情】:“还凝望,重重金殿宿鸳鸯。”
“红灯”就是帝妃相处一室的象征物。在《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就有如下的文字:
(老旦上)“闻道君王前殿宿,内家各自撒红灯。”
所以这“红灯帐底”所卧的一对“鸳鸯”指的只能是唐明皇和杨玉环二人。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这两句说的就是杨玉环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状态,在这里,作者使了一个时空倒置的技巧。实际情况是“昨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今日黄土陇头送白骨。”《长生殿》二十四出之前,正是一幅“红灯帐底卧鸳鸯”的图画;而安史之乱,马嵬坡杨玉环香消玉殒,唐明皇将杨玉环草葬在白杨树下,正是“黄土陇头送白骨”。我敢说,没有哪部剧像《长生殿》那样,在一个人被埋葬以后围绕着她还会有一半的戏。杨玉环死前是二十四出戏,第二十五出【埋玉】,杨玉环被埋在了杨树下,但《长生殿》却让人感到,杨玉环的生命从来就没有终结过,【冥追】、【尸解】、【补恨】一出接一出,杨玉环形象仍旧是那样鲜活,【哭像】、【驿备】、【改葬】、【雨梦】等又把唐明皇对杨玉环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如梦如歌,“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只不过是《长生殿》的情景再现而已,正如《长生殿》三十七出【尸解】中所说:“当日个红颜艳冶千金笑,今日里白骨抛残土半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笏满床”、“歌舞场”、“绿窗纱”和“红灯帐底卧鸳鸯”构成了《长生殿》的上半场的繁华;“陋室空堂”、“衰草枯杨”、“蛛丝儿挂满雕梁”和“黄土陇头送白骨”勾勒出了《长生殿》下半场的凄凉,这些充满个性化的描写,在《长生殿》中均有明确的对应描写,同样的描写在其它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很难全部兑现。世界名著《悲惨世界》有一大段主人公冉阿让面对战争惨烈景象的精彩描写,但那里绝没有什么“衰草枯杨”之类的的描写,而代之的是尸横遍地,血流成河。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写作习惯,《长生殿》和《红楼梦》中这种一致的描写只能是同一作者所为。另外,《长生殿》中的这种描写是与安史之乱所形成的特殊政治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史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洪昇正确地把握住了这个转折点上盛衰之事。安禄山渔阳起兵,唐明皇仓皇西逃,安禄山兵不血刄占领了长安,但他却移都洛阳,长安城里曾经繁花似锦的皇宫变成了一座名符其实的“陋室空堂”,洪昇在《长生殿》将这一场景放大了进行反复的渲染,也体现了一个伟大作家对创作素材的解读能力。
洪昇把《长生殿》这面“风月宝鉴”挂在了红楼上,每个人都可以照一下,瞪大自己的双眼,以史为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但是千万不要“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