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对人生精神困境的思考 命若琴弦 史铁生

摘要:《命若琴弦》作为史铁生的代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吸引着读者品读它。以下我将用文本细读法、精神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命若琴弦》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对象征物的分析和关系梳理、对作品中隐喻的分析和揭示、解释作品的荒诞色彩,论述史铁生对于人生困境的思考与总结,揭示出史铁生在这部作品中阐释的世界图景和存在的荒诞意义以及作者对于人生过程的肯定。

关键词:命若琴弦 荒诞 象征

史铁生作为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在文艺界享有较高的荣誉并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当代少有的哲学型文学家,史铁生带给我们的作品往往包含着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和追问;作为后天残障的他,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他的作品更多了一份遗憾的美感;作为生活在社会巨变时期的他,比同时代的作家更能敏感地把握到时代的气息变化和人们内心的永恒追求。正如洪子诚的评述: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这种对于‘残疾人’(在史铁生看来,所有的人都是残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续关注,使他的小说有着浓重的哲理意味。他的叙述由于有着亲历的体验而贯穿一种温情、然而宿命的感伤;但又有对于荒诞和宿命的抗争。”【注1】

关于史铁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中,我们不难发现,史铁生接受存在主义的观点,即:存在即是荒谬,“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诞,去为精神找一个可靠的根据”。【注2】而面对荒谬的结果是人生在困境艰难抉择:

“欲望无边,能力有限,是人类生来的困境。所以建立起诸多观念,以使灵魂有路可走,有家可归。”【注3】

《命若琴弦》便是史铁生在描写人生困境和荒诞方面的代表作品。以下,我们将按照文本的自然顺序提取一些文本中的象征物对《命若琴弦》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揭示史铁生对于人生的精神困境的思考。

一、《命若琴弦》中的象征物和象征的含义

1、三弦琴——生存与生活的寄托

小说开篇便说出三弦琴对于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意义和重要性: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注4】

“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这一段没有任何修饰性的句子在前文叙述背景下看起来无比沉重和荒凉。对于一个普通的健康人恐怕难以理解这样的情形,因为一个正常人赖以为生的寄托可以是健康、亲人乃至与金钱,而这些,这对师徒全都没有,他们只能靠着弹三弦为生。

三弦琴象征着一种可以为这对师徒提供最起码生存条件的、非比寻常的物件,在他们“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的生活中给他们提供一口饭吃。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等级的,在满足了温饱需求之后会追求其他的非物质性享受和需求,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对于这对师徒来讲,无论如何,他们的生活是难以到达一种正常人可以达到的水平的。他们弹三弦琴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却不能也仅限于生存下去。因此,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世界里也有其他的很多物件。

2、电匣子——小瞎子了解外部世界的寄托

虽然对于这对师徒来讲,吃饭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但是人活着并不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小瞎子一直不听师傅的嘱托,一直再玩“电匣子”:

“你又鼓捣我那 电匣子呢。”

“噫――!鬼动来。”

“那耳机子快让你鼓捣坏了。”

“鬼动来!”【注5】

小瞎子玩电匣子绝对不仅仅是一般的小孩子游戏而已,在这里,“电匣子”象征一个给小瞎子带来一个世界图景的方式,因为失明将他自己的世界和他接触的、赖以为生的世界隔离了。而电匣子是将小瞎子和世界联系起来的唯一的工具。

3、药引子——希望的寄托

“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我就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我听说过一千遍了。”【注6】

人活着为了什么,是很多哲人思考的问题。对于这对师徒来讲,是为了吃药,进而复明。能看见这个世界是他们的希望所在。

4、琴弦——实现希望的手段

老瞎子这才动子动,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注7】

对老瞎子而言,只有弹断1000根琴弦才可以得到药方,弹琴弦是实现老瞎子梦寐以求的希望的手段。但这却或许是故老相传下来的一个骗局。

5、白纸——毁灭希望而又承载希望的载体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注8】

在完成了自己弹断1000根弦子的人生任务之后,老瞎子得到的却只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毁灭了他活着的希望,却又是他为了的活了那么多年的希望的载体。这两者相互矛盾而又是同一个物件。史铁生显然想用白纸——这个意向象征物来隐喻世间的万物和人生。

二、《命若琴弦》中象征物的之间关系和对人生困境的隐喻

“三弦琴”、“电匣子”、“药引子”、“琴弦”、“白纸”这几个象征物都是作者对于人生困境的一种具象的隐喻。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网状关系,使得老瞎子和小瞎子陷入到一种荒诞的人生境遇当中。

三弦琴是老瞎子和小瞎子赖以生存的工具,又是老瞎子和小瞎子寄托希望的最基础载体。对于这对师徒来说,人生面临着一种完全荒诞的困境:他们需要弹断了自己师傅留下遗言规定的琴弦数量,这样他们才可以拿到那张他们不知道是白纸的白纸,白纸上面“写着”药引子,拿到药引子他们才能买药、才能复明,才能不用电匣子去“看”这个世界。

而他们终其一生却只能得到的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代表着空白,代表着毁灭,代表着人生的荒诞,而又代表着催促老瞎子和小瞎子活下去的一种希望的骗局。这种希望的骗局,毁灭了老瞎子和小瞎子想要摆脱电匣子的愿望,毁灭了他们弹弦子的努力,毁灭了他们曾经执着相信的药引子的力量。

《命若琴弦》中的这些象征物,它们相互矛盾而又彼此依存,它们彼此共生而又彼此抗拒;它们同样在对老瞎子和小瞎子的起作用上也是相互矛盾对抗和相互依存共生的。这正是史铁生要表达的一种荒诞和纠结的人生境遇。

人在得到原先所认为的、极为有价值的东西直后,发现:原来以某种标准来衡量他们原来所执着追求的东西却竟然是毫无价值的,人会开始感到彷徨、无助并且会体验到一种荒诞感。老瞎子在得知白纸真的是“白纸”之后,开始陷入悲痛和迷茫:

老瞎子苦笑: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象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注9】

这种荒诞感来源于人存在的本有的荒诞属性,即人的社会属性和动物属性是相矛盾的。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是具备独立思考的自由意志,但自由意志生成后人就会开始反思自身与自然(动物)属性的矛盾。当人想要成为什么样人时候他就已经不是那种人了,人与动物不同,人活着需要有目的性:

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老瞎子知道怎么对自己的徒弟说了。可是他又想:能把一切都告诉小瞎子吗?老瞎子又试着振作起来,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无字的白纸……【注10】

这与人的梦境相似,充满着荒诞情节却又真实无比。弗洛伊德曾经将人的基本冲突归结为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本我和自我与超我的矛盾。显然,小瞎子和老瞎子面临着这样的强烈冲突和矛盾,但又无所适从。小瞎子做过这样的幻想:

匣子里说蓝天就象大海,他记得蓝天,于是想象出满天排开的水锅。再譬如漂亮的姑娘,匣子里说就象盛开的花朵,他实在不相信会是那样,母亲的灵柩被抬到远山上去的时候,路上正开遍着野花,他永远记得却永远不愿意去想。【注11】

在小瞎子这段类似于白日梦的随想中,我们看到了小瞎子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与对抗,“他实在不相信会是那样”,这个“不相信”代表着他自己对小匣子里面说的比喻意象的排斥,进一个层次代表着他的潜意识层对意识层的对抗。在小瞎子的本我里,他和正常人是没有差别的,他有自己的欲望、冲动和一种不切合于实际的自身定位。但是一个现实世界的检查者——小匣子却时刻在提醒他:他是个瞎子,他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去自己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能用小匣子中的比喻义来用想象构筑出一个世界。这种构筑的世界尽管和实际的世界会有很大出入,但是小瞎子宁愿相信自己构筑的世界是真实的,这是他的潜意识唯一可以和现实达成的一种妥协。“小匣子”这个象征物对于小瞎子来说既是想要摆脱的一个现实的检查者又是一个无法摆脱的现实存在者。

面对现实困境上的痛苦与无解,小瞎子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态度来面对。“他永远记得却永远不愿意去想”。他“永远记得”是因为这是基本的现实,他不可左右的客观存在;他“永远不愿去想”是因为他面对他无法改变的现实和客观存在只能选择一种逃避的方式。这种逃避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防御机制”,每个人都有逃避被伤害的需要,但这却不一定是每个人天生的权利,面对无可改变的命运时,一般人们采取的唯一办法是——遗忘。虽然小瞎子不能做到他不去想这些事情,但他能做到的是他“不愿意去想这些事情”。

三、《命若琴弦》中的悲剧色彩和喜剧色彩的对抗和统一

关于悲剧与喜剧的论述,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注12】是对于传统戏剧理论中的“悲剧”和“喜剧”一个基本的概述。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推演,传统的那种悲剧和喜剧泾渭分明的文学样式被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和作品打破了。在很多作品中,一些悲剧色彩浓重的主题被一些喜剧性质的情节予以解构和逆向渲染,比如美国“黑色幽默”的文学样式的出现。在后现代主义作家阐释的世界图景和人生价值的意义上,传统英雄人物的使命任务和意义被外部世界毁灭的悲剧色彩大大被喜剧情节所消解,使得作品的荒诞感呈现出来。

《命若琴弦》中也有一些消解自身悲剧色彩的喜剧因素,如小瞎子把游廊理解成“油狼”、小瞎子和小妮子懵懂的感情等。而“白纸”这个意象则兼具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白纸毁灭了老瞎子的人生追求,也撕碎了老瞎子“没有价值”的人生存在。这种存在于悲剧本身中的喜剧因素,没有消解悲剧自身的凝重感,反而使得整部作品的悲剧色彩得到了强化,在呈现荒诞感的同时深化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存在的思考。

四、《命若琴弦》对人生存在过程的思考和肯定

从整篇小说的构架和叙事来看,虽然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注定是荒诞的,但是他们的存在却并不是毫无意义和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的存在也有欢乐、也有使命,所以老瞎子虽然到最后明知道并且接受了药方只是一张白纸这一事实,他还要继续把这个骗局维持下去: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注13】

虽然老瞎子对自己的人生不幸充满了荒凉感和凄楚感,但他并不想小瞎子知道他自己的人生就是骗局的事实,老瞎子也像自己师傅欺骗自己一样欺骗自己的徒弟。老瞎子也不想自己的痛苦状况在小瞎子身上重复出现,所以他将弹琴弦的数量又加了二百根,因为琴弦需要“弹得紧”才有欢乐和指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虽然对整体生命价值存在的目的性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质疑,但他对生命价值存在的过程性还是持以肯定态度的。生命过程中的欢乐与紧凑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这或许是作者得出的一个结论。

而这样的结论我们在一些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作家那里也是可以找到痕迹的,如索尔·贝娄在《奥吉·马奇历险记》的结尾写道:“当人们把哥伦布戴上镣铐押解回国时,他大概也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但这不能证明没有美洲。”【注14】

《命若琴弦》塑造的老瞎子和小瞎子(未来的老瞎子),就是如同奥吉·马奇一样的失败英雄。虽然他们没干过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情,唯一的追求又在最后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遭遇失败,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的存在就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这既是作者对人生存在的荒谬性的一种和解,也是对人生存在过程性的肯定。

五、结论

通过对史铁生《命若琴弦》的分析和解释,不难发现:史铁生作为一位伤残了双腿的作家并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他的情感世界和意识价值上是所谓“积极向上”的。他是将自己的人生境遇(或者和自己类似的人生境遇)加以剖析和分解,提炼出一种悲观和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和生命存在的价值。

在描写世界图景和阐释世界的方式上,他和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如索尔·贝娄是极为相似的,而追其思想源头则是如尼采、加缪、萨特这样的存在主义大师们所构建的一些价值理念。

而史铁生也有一整套自己独特的价值理念和阐释手法,这些都需要对他的作品进行再度挖掘和解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史铁生自身的健康因素,在媒体宣传上,史铁生总是以所谓“励志”的形象呈现出来,这使得史铁生的思想和作品被边缘化;自身的伤残也是史铁生的思想和符号化形象在现在被一些庸俗的媒体所高度剥离的原因。这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在史铁生身上发生的极为 荒谬的事情。

注释:

【注1】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注2】史铁生 礼拜日·代后记 华夏出版社1988

【注3】史铁生 礼拜日·代后记 华夏出版社1988

【注4】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5】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6】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7】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8】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9】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10】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11】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12】鲁迅 鲁迅全集 坟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注13】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注14】索尔·贝娄 奥吉·马奇历险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参考文献:

史铁生 命若琴弦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索尔·贝娄 奥吉·马奇历险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马新国 西方文论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5101015/273196.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务虚笔记》读后感 史铁生 务虚笔记

原文地址:《务虚笔记》读后感作者:朝暮之熹《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给生命轮回的定论,是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每一个人物命运的截点都像是剥下层层的洋葱皮,更残忍的是史铁生要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洋葱的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但是你

转载 《我与地坛》全文,史铁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

高中一年级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那时候才真正感觉自己是以一个“人”的状态存在!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灵魂!自此读了史铁生的大多数文章。来北京第一个“景点”即是地坛,我想看看在史铁生笔下出现无数次的园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血滴子》:一部制作精良的垃圾片,身着华丽的精神病人。

《血滴子》:一部制作精良的垃圾片,身着华丽的精神病人。《血滴子》——从制作上看,也该算作制作精良了,画面精致,取景角度独特;精美画面都是1秒内一闪而过,不重复无冗余感;每一个镜头都是动态移动拍摄的;每一处情节都有音乐节奏配置或者高亢

声明:《《命若琴弦》对人生精神困境的思考 命若琴弦 史铁生》为网友淡定的眼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