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丹书铁券”
王乃仙
阅读古典小说时,常常会遇到“丹书铁券”这个词儿。例如《水浒》第九回中就有这么一段话:“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侮)他?”目前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也提及哈六同家有“丹书铁券”……
这里,“誓书铁券”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
所谓“誓书铁券”,又叫“金书铁券”,或叫“丹书铁券”、“丹书铁契”。是封建时代帝王发给有功之臣的“誓约”。据考证,丹书铁契这东西,最早起源于汉初,当时开国功臣萧何、曹参、张良、陈平等被封为列侯,各得一枚“丹书铁契”为凭。所以,《汉书·高祖本纪》有“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的记载。
到了隋唐时期,封建王朝对有功之臣颁发誓书铁契作为一项制度。而誓书铁契的书写格式也固定了下来。以笔者在国内某博物馆看到的一枚为例。丹书铁券的开头部分写的是持券人的姓名、爵位、封邑;中间则概略地记述持券人的功绩;末尾写的是皇帝的誓约。全部镂刻在铁板上,以利于保存。
在当时,“丹书铁券”就相当于皇帝亲自签署的一道“特旨”。有了它,不仅是持券个人的一种荣誉,而且也是一种特别的护身符。因为那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皇帝对持券人的诺言(誓约)——“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所以它又是不可多得的皇权许可下的特权阶层手中的“一张王牌”!有了它,持券者就身价百倍,有恃无恐地为所欲为,并且世世代代享有“特别豁免权”。
不过,丹书铁券有时也并不都是那么管用。史书记载:刘邦虽与韩信、彭越、英布诸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但他言而无信,且多疑部下要夺权,后来还是找借口把他们一个个都杀掉。又据《旧五代史》介绍,五代时,大将朱友谦在协助后唐庄宗消灭后梁的过程中有过大功,庄宗曾亲手“赐之铁券”,并在其上写出:朱氏及其后代如有不测或麻烦,可以凭此券“恕死罪”。但后来有人在庄宗面前进谗诬陷朱氏,庄宗偏信谗言,“疑其有异心”,竟秘密派人将朱氏“满门抄斩”。朱妻临刑前拿出庄宗所给的丹书铁券求饶,但仍“惨死于屠刀之下”。可见,丹书铁券虽是皇帝所发,但能否有效,能不能被承认并兑现原先许下的“诺言”和“保证”,最后还得根据皇帝老儿的意愿来决定的!历史上成为废铁一块的丹书铁券,当首推明太祖朱元璋了,他把丹书铁券颁赐功臣,又用一定时间,把徐达、刘基、朱亮祖、胡惟庸等大肆杀戮,并以“灭门九族”的残酷手段,株连斩杀好几万人。七十七岁的“开国元勋第一”李善长,朱元璋赐予的丹书铁券上刻着“……兹与汝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汝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汝勋……”这样的保证,不啻骗人鬼话。后来,朱元璋果然以“谋逆”罪,杀了李善长,并把他全家七十余口全部杀光。这是历史上最不值钱的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作为封建制度的特殊产物,一直沿袭到清代。但完好地流传下来的极少。唐昭宗赐钱镠之券可算是最著名的一枚。钱缪是五代吴越王。直到清代,他的后裔仍保存着祖上传下的这张“王牌”。他的后代在有关著述中对此券作了具体描述:“其形如瓦,高今裁尺九寸,阔一尺四寸六分,厚一分五厘,重一百三十二两(折旧制十六两秤八斤四)。盖熔铁而成,镂金其上者。”如今,这枚丹书铁券己被国家历史博物馆所收藏。它虽经历了千百年沧桑,但依然“铁色如墨,金色灿然,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