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秧歌
一片沙土地上如何诞生了与水田种稻相关的秧歌,一种在稻田里劳作时所哼唱的小调,如何又演变成了一个著名的剧种,而这个剧种为什麽被尊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诞生于邢台的隆尧秧歌将为您解开这里的种种谜团。(推出片名---《隆尧秧歌》)。
说起秧歌,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我们常见的扭秧歌。不过,隆尧秧歌却是一种戏,是一种行当齐全、板式丰富的剧种。
这几天是宁晋县徐家河村的传统庙会。庙会当然离不开唱戏,请戏班子当然要请当地老百姓最爱听的戏。
在这宽度不到三间屋的狭小舞台上,隆尧县秧歌剧团的锣鼓正敲得震天响,涌涌挤挤的男女老少也看得是有滋有味儿。(配现场音)
“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宁舍二亩地,不舍秧歌戏”,这是在邢台东部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
每到农闲季节,只要秧歌的锣鼓一响,再远的路,十里八乡的农民也会携家带口地赶过去,美美地听他一天半晌。否则,就觉得这一年没过好,这心里的痒痒就没挠舒服。
隆尧是秧歌戏的故乡。早些年流行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的秧歌戏不下几十种,但他们的发源地都是隆尧。
那么,隆尧秧歌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呢?据史书记载,它诞生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同期声:(崔华胜,隆尧县文体局文研室主任)“隆尧秧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形成于北宋以前……解放前后最为兴盛。”
隆尧秧歌唱腔古朴原始,伴奏仅有武场没有文场,从其产生到现在基本保持着原有的风格。
所谓武场,就是伴奏只有锣鼓镲梆,演员只是徒歌干唱,唱词的连接、送腔、结束,都是用打击乐的锣鼓镲梆贯穿,听起来原始古朴,简洁明快,非常适合故事简单、情节激烈的乡间演出。
我们从这位老艺人给我们表演的老段子里,还能听出隆尧秧歌的淳朴与幽默。
同期声:秧歌艺人刘巧菊演唱“说俺穷,俺就穷……。”
文场伴奏进入隆尧秧歌,大约历经了三百多年,直到解放前后才逐渐完善。
所谓文场,就是伴奏中的管竹丝弦。随着隆尧秧歌行当的齐全和大戏的增多,表现内心世界的细腻唱腔出现,管竹丝弦走进了秧歌。不过,在农村演出,要不要文场全听观众的,像今天的庙会演出,武场更热闹,文场干脆就没有用。(配现场武场戏)
同期声:(刘巧菊,秧歌传承人)“秧歌可以清唱,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可高可低……”。
同期声:(董小珍,隆尧秧歌艺人)《借髢髢》唱段。(现场音响渐进渐出)
那么,隆尧,这片沙土地上如何诞生了与水田种稻相关的秧歌呢?
其实,隆尧自古乃水乡之地。据明代《隆平县志》记载,远在北宋宣和年间,也就是距今约900年前,隆尧就已经营田种稻。
而隆尧秧歌的产生在四百多年前就有了记载。明万历年间县志记载“元宵前后数日,居民门户张灯鼓乐,儿童秧歌、秋千、湖游、诸戏、男妇游行为乐”。
可见,唐尧古都、水田丰美、殷实的生活为秧歌在隆尧的诞生创造了天然的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年的隆尧,水天一色,蒹葭遍野,水鸟低鸣,田埂上青年男女渔歌互答,把愉悦的心曲涤荡得是那么的清冽热情。一个古老的戏种就这样从清澈的水中绽放开来。
同期声:(李兰珍,隆尧秧歌艺人)《闹大厅》唱段(渐进渐出)
同期声:(崔华胜,隆尧县文体局文研室主任)“隆尧秧歌由劳动人民创造,诞生于田间地头。唱腔通俗易懂,道白方言土语,伴奏只有武场,南北中路各有特点,剧目200多出”。
隆尧秧歌是地道的农家剧种,它虽然深受老百姓欢迎,但在清代,以难登大雅之堂,屡遭禁演。秧歌艺人也倍受艰辛。
也许正因为隆尧秧歌偏居一隅,就像一个始终没有雕琢完的玉石一样,使得它的原始基因保留至今,因此被专家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同期声:(崔华胜,隆尧县文体局文研室主任)“1948年,延安派人,在威县建培训班,排了新戏,隆尧秧歌命名为”先锋剧团,团长尚步臣受到毛、朱、周等接见”。1976年,隆尧秧歌剧团恢复,1979年,《闹大厅》获奖,改革开放后,剧团个人承包,其后解散,濒于灭绝。
我们现在看到隆尧秧歌剧团,是河北仅存的一家私人剧团。剧团的演员来自隆尧、任县、柏乡、高邑、内邱、临城等地,平时在家务农经商,有演出任务时,再集中凑班演出。老艺人郝江申是这家剧团的领班人。
同期声:(郝江申,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隆尧县秧歌剧团团长)“1987年成立的这个团,农闲腊月里拍戏,千方百计改革,不能在咱手里丢了。”
应该说,隆尧秧歌剧团承载着秧歌戏传承的历史重任。不过,只要这棵深扎于隆尧这片沃土的根系不死,新的嫩枝就会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