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4MTMyNjcy.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MzMzA0MDg=.html视频:中国的声音—人民诗人雷抒雁诗歌朗诵会
http://www.ryedu.net/kjwy/enet/200809/9571.html
著名诗人雷抒雁从中学时期开始尝试创作。1975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小草在歌唱》、《云雀》、《绿色的交响曲》等诗集。
雷抒雁的诗哲理丰富,诗风刚健、清新。他写了很多政治抒情诗,涉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其中包括歌唱英雄,赞颂新生、美好,抨击腐朽、黑暗等等。这些诗歌显然延续了以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的诗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的传统,同时又有新的发展。雷抒雁还有一类隽永精巧的哲理小诗,有的从抽象的命题出发,加以形象化的阐释;有的则取材于自然的景物,赋予哲理的内涵。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其中的几首。
星星
仰望天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简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所谓“哲理”,就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星星”是人们向往的东西,这个意象具有广泛的象征性和暗示性。因为人们常把自己喜欢的、崇拜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借喻其美妙至极、无与伦比。正是这种强烈的喜爱之情使人们放弃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蒙蔽,从而犯下一些低级的错误。比如盲目地出国留学,使不少青少年浪费了宝贵的时光;盲目地追星,使有的未成年人迷失自我;自以为吸毒无害,结果走向深渊等等。“星星”也“和地球一样复杂”的客观真理,警示人们:要擦亮眼睛,千万别为情绪和物象所迷惑!多听听过来人怎么说吧!
防风林的歌
同志,把手给我!
朋友,把手给我!
只要我们的心紧紧靠拢,
风暴就会在面前退却!
【简析】
这首抒情诗热情礼赞了抗击风暴的英雄。短短四行,特定情景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同志”、“朋友”的呼喊,表现出抗击风暴的英雄们之间亲密的感情;“把手给我”,突显出抗击场面的热烈和彼此之间的信任、团结。这两句既写了场景,又显示了细节,描绘真切生动。后两句是抗风英雄们的坚定誓言,节奏如鼓点,内容如号令,铿锵嘹亮。“心”与“风暴”对抗,“靠拢”与“退却”对比,形成了强大的气势,表达了战天斗地的豪情。
差别
久飞的鸟,
想栖于一枝,
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
想离开树枝,
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简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可“久飞的鸟”往往对此失去了新鲜感,觉得困倦;而“学飞的鸟”却对此充满热情。它们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能始终保持对所做事情的热情和干劲,就一定会获得惊人的成功。爱因斯坦“第三只板凳”的故事和他后来的成功不就能说明这一点吗?
锤声
彭——冬冬!
彭——冬冬!
五月的第一支歌,
是汽锤的怒吼!
我想象那是一双铁拳,
在改造着地球。
【简析】
这是表达建设者豪情的一首抒情诗。前两行模拟汽锤打夯之声,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了火热的劳动场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中间两行,交代时间“五月”,暗含了劳动的意思(五一劳动节)。“一支歌”是热情赞扬,而“怒吼”则是劳动气势、力量和改造世界精神的体现。最后两行,诗人用“铁拳”来比拟汽锤,将人类改造地球的意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抒发了战斗的豪情。全诗意象简洁、节奏鲜明、激情澎湃。
鸽子
一群雪白的鸽子,
从我头顶飞过,
嘹亮的鸽哨,
是它们进军的战歌。
我知道,
理想在召唤着它们飞翔,
所以,歌声里充满了信心和欢乐。
【简析】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通过鸽子高飞的形象寄寓为理想奋斗快乐的思想。“鸽子”常常是和平、阳光、青春、朝气、奋斗的象征体。诗人抓住“鸽子”这一意象,把“嘹亮的鸽哨”声比作“进军的战歌”,这就使鸽子的奋飞有了高尚的意义。最为精彩的是诗的最后两句,“理想在召唤着它们飞翔”使鸽子的形象有了现实的代表性,具有了人的思想和追求,成为让人钦佩和赞扬的寄托物。“歌声里充满了信心和欢乐”蕴含一定的哲理,它实际是要告诉我们,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
雷抒雁的诗
那只雁是我,
是我的灵魂从秋林上飞过;
我依然追求着理想,
唱着热情的和忧伤的歌。
那只雁是我,
是美的灵魂逃脱了丑的躯壳;
躲过猎人和狐狸的追捕,
我唱着热情的和忧伤的歌。
飞过三月暮雨,是我!
飞过五更晓月,是我!
一片片撕下带血的羽毛,
我唱着热情的和忧伤的歌。
追求
雷抒雁
我不是长江水,
是雪山的相思泪,
点点滴滴,日夜流淌,
扑向我渴慕的海洋。
既然我的心嫁给了远方,
远方啊,有我的理想;
不怕山高,不怕路遥,
我要寻找我的海洋。
我不怕曲折,
我不怕跌宕,
相思的痛苦,
会比寻找的痛苦更久长。
太阳啊,别挽留,
岩石啊,别阻挡,
背叛理想,随遇而嫁,
会使我疯狂。
虽然,我不知路在哪里,
可是,我知道它居住的地方;
即使,绕一千个弯子,
一千次挫折,我也不丧失力量!
小草在歌唱
——悼女共产党员张志新烈士
一
风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尘土,
把罪恶埋葬!
雨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泪水,
把耻辱洗光!
是的,多少年了,
谁还记得
这里曾是刑场?
行人的脚步,来来往往,
谁还想起,
他们的脚踩在
一个女儿、
一个母亲、
一个为光明献身的战士的心上?
只有小草不会忘记。
因为那殷红的血,
已经渗进土壤;
因为那殷红的血,
已经在花朵里放出清香!
只有小草在歌唱。
在没有星光的夜里,
唱得那样凄凉;
在烈日暴晒的正午,
唱得那样悲壮!
象要砸碎焦石的潮水,
象要冲决堤岸的大江……
二
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
阴风却吹灭了星光;
正是需要呐喊的荒野,
真理的嘴却被封上!
黎明。一声枪响,
在祖国遥远的东方,
溅起一片血红的霞光!
呵,年老的妈妈,
四十多年的心血,
就这样被残暴地泼在地上;
呵,幼小的孩子,
这样小小年纪,
心灵上就刻下了
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我恨我自己,
竟睡得那样死,
象喝过魔鬼的迷魂汤,
让辚辚囚车,
碾过我僵死的心脏!
我是军人,
却不能挺身而出,
象黄继光,
用胸脯筑起一道铜墙!
而让这颗罪恶的子弹,
射穿祖国的希望,
打进人民的胸膛!
我惭愧我自己,
我是共产党员,
却不如小草,
让她的血流进脉管,
日里夜里,不停歌唱……
三
虽然不是
面对勾子军的大胡子连长,
她却象刘胡兰一样坚强;
虽然不是
在渣滓洞的魔窟,
她却象江竹筠一样悲壮!
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社会主义中国特殊的土壤里,
成长起的英雄
——丹娘!
她是夜明珠,
暗夜里,
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死,消灭不了她,
她是太阳,
离开了地平线,
却闪耀在天上!
我们有八亿人民,
我们有三千万党员,
七尺汉子,
伟岸得象松林一样,
可是,当风暴袭来的时候,
却是她,冲在前边,
挺起柔嫩的肩膀,
肩起民族大厦的栋梁!
我曾满足于——
月初,把党费准时交到小组长的手上;
我曾满足于——
党日,在小组会上滔滔不绝地汇报思想!
我曾苦恼,
我曾惆怅,
专制下,吓破过胆子,
风暴里,迷失过方向!
如丝如缕的小草哟,
你在骄傲地歌唱,
感谢你用鞭子
抽在我的心上,
让我清醒,
让我清醒,
昏睡的生活,
比死更可悲,
愚昧的日子,
比猪更肮脏!
四
就这样——
黎明。一声枪响,
她倒下去了,
倒在生她养她的祖国大地上。
她的琴吧?
那把她奏出过欢乐,
奏出过爱情的琴呢?
莫非就比成了绝响?
她的笔呢?
那支写过檄文,
写过诗歌的笔呢?
战士,不能没有刀枪!
我敢说:她不想死!
她有母亲:风烛残年,
受不了这多悲伤!
她有孩子:花蕾刚绽,
怎能落上寒霜!
她是战士,
敌人如此猖狂,
怎能把眼合上!
我敢说:她没有想到会死。
不是有宪法么?
民主,有明文规定的保障;
不是有党章么,
共产党员应多想一想。
就象小溪流出山涧,
就象种子钻出地面,
发现真理,坚持真理,
本来就该这样!
可是,她却被枪杀了,
倒在生她养她的母亲身旁……
法律呵,
怎么变得这样苍白,
苍白得象废纸一方;
正义呵,
怎么变得这样软弱,
软弱得无处伸张!
只有小草变得坚强,
托着她的身躯,
托着她的枪伤,
把白的,红的花朵,
插在她的胸前,
日里夜里,风中雨中,
为她歌唱……
五
这些人面豺狼,
愚蠢而又疯狂!
他们以为镇压,
就会使宝座稳当;
他们以为屠杀,
就能扑灭反抗!
岂不知烈士的血是火种,
插出去,
能够燃起四野火光!
我敢说:
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
红日,
就不会再升起在东方!
我敢说,
如果罪行得不到清算,
地球,
也会失去分量!
残暴,注定了灭亡,
注定了“四人帮”的下场!
你看,从草地上走过来的是谁?
油黑的短发,
披着霞光;
大大的眼睛,
象星星一样明亮;
甜甜的笑,
谁看见都会永生印在心上!
母亲呵,你的女儿回来了,
她是水,钢刀砍不伤;
孩子呵,你的妈妈回来了,
她是光,黑暗难遮挡!
死亡,不属于她,
千秋万代,
人们都会把她当作榜样!
去拥抱她吧,
她是大地女儿,
太阳,
给了她光芒;
山岗,
给了她紧强;
花草,
给了她芳香!
跟她在一起,
就会看到希望和力量……
六月七日夜不成寐
六月八日急就于曙光中
远方
我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
我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
那里有什么?
有天使飞舞吗?
有流蜜的河吗?
那里有没有不冻的泉水、不落的太阳?
我不梦想天堂,
只希望
天旱时有雨,
严寒时有火,
寂寞时有诚挚的絮语和笑声,
炎夏时会有阴凉。
我知道,
我的梦在 遥远的地方,
那里总有星星一样的希望在闪烁,
总有使我心跳的呼声在飞扬,
使我不能安下心来,
像秒针一样,
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里踱步,
总在一次失败或成功上安躺。
世界,原本就像鸟群,
从遥远的地方飞来,
又展翅飞向遥远的地方,
既不要为失去的过去悲哀,
也不必为迷茫的未来惆怅。
总是要飞翔!
除非我的羽毛已经脱落,
除非我的心跳失去力量!
山岗,丛林和沼泽,
迷雾,暴雨和中伤……
如果不能挽住我的思想,
就不能扯断我的翅膀!
如果不热恋一个巢窝,
随处都是温暖的地方!
随处都会有缠绵的爱情,
随处都会有安然的睡眠和满足的笑声,
没有稻谷的地方,
也会有草籽做粮!
人间并没有天堂,
天堂,就是知足的地方!
我要到远方去,
我不希求天堂,
我的幸福在于飞翔!
未来,未来,未来!
远方,远方,远方!
种子啊,醒醒
种子啊,醒醒
你这地球的良心,
泥土的思想,
世界的生命!
种子啊,种子,
醒醒,你醒醒!
呼唤你的,
是金色的温柔的阳光;
是热泪盈眶的脉脉的春雨;
是轻轻的急切的东风……
这块土地上啊,
早该佳卉吐芳;
这块土地上啊,
早该茂林葱葱!
可是,我们碰到的
是多么讨厌的一片土层:
它是沙子、石头
和碱性的泥土组成。
这里是这样的光滑,
这样的平静!
没有花朵的诱惑,
也没有草叶的骚动!
像沉睡一样,静!
像死亡一样,静!
风是无法把它们摇醒的,
谁知道,
那僵化的头脑里,
是一片怎样自私的梦!
难怪这儿,
空虚得令人惆怅,
惆怅中一片寂静!
啊,难道这块土地就此陷入绝境?
白茫茫的世界,
再不会有花,有草,
有大树、森林,
有绿的色彩,
有不息的生命?
啊,难道这块土地就此进入洪荒?
闹嚷嚷的世界,
只有冰冷的雨,
只有粗野的风,
只有沙子、石头、碱性的土
及其家族和亲朋?
我嘲笑你,
坚硬的土层!
看见了吗?
那是谁,已顶开了一道裂缝?
那是谁,已在你脚下蠕动?
黄黄的、嫩嫩的脑袋,
白白的、瘦瘦的身子,
那是谁的生命,
已经在土层的黑牢里觉醒?
是一株小草吗?
是一棵白杨呢,
还是一丛渺小的刺蓬?
这样新,这样嫩,
水灵灵的,通身透明!
好啊,种子,
我欢呼你从沉睡中猛醒!
这一片萌芽,
才是这个世界的希望,
才是理想、未来、光明和繁盛!
才是这块土地上真正的主人翁!
■ 人物简介
来源:新京报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泾干镇何什村,1962年至1968年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2012年3月当选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雷抒雁一生共出版过诗集12种,散文随笔集14种
雷抒雁,当代诗人,作家。1942年农历七月七日,公历八月十八日生于陕西。 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诗刊》社主编;1995年调鲁迅文学院任常务副院长;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特殊贡献津贴享受者。先后出版诗集《父母之河》、《雷抒雁精短抒情詽》、《掌上的心》、《小草在歌唱》、《云雀》、《春神》等十余部;散文随笔集《雁过留声》、《写意人生》、《答问》、《悬肠草》、《分香散玉》、《智者的忧患》等十余部。新近出版研究并以现代汉语翻译的《诗经》读本《还原诗经》。 获得过各种文学创作奖,并有多种文字翻译诗作发表于国外。
雷抒雁诗歌作品:明明灭灭的灯
2013年02月15日00:21腾讯读书俯视玉兰一片残忍的洁白
凌乱在这一片草地
该不是那段童话
昨夜又在重演
天鹅盛舞的时刻
狐狸悄悄到来
如今,只一片片羽毛
散作无奈的证据
没有人知道谁谋杀了美丽
玉兰啊,如雪的花
请不要仇恨我在高楼上的
俯视,玷污着你的洁白
而又以我的不幸
残酷着你的结局
无影灯下
我说,既然肉体是上帝制造
残病的肌体
理应由他召回和维修
今夜,我的肉体将铺展开
手术台上
而灵魂,将躲开利刃
会在无影灯的背后注视你们
其实,这是无用的豪言壮语
谁也抵挡不住麻醉
当肉体失去疼痛的时候
灵魂里,一片漆黑
血
从我左臂皮下的静脉里
血,汩汩地流进玻璃注射器
这不羁的液体
傲然与我对视
如狂奔的野兽
不甘于被囚入笼中
啊,曾经让我侠义与疯狂,
多情与放荡,勇敢与粗野,
迟钝与机灵,成就我男儿豪情的血啊
我愿滴你在酒中与朋友共饮
涂你在剑上冲入敌阵
剩余的,就以笔蘸写成长长的经卷
献 给
我的神
飞 翔
以自由的姿态飞翔着
两只鸟,冲进我的屏幕
我的窗户
我的被玻璃划定的全部天空
自由自在,临风而舞
生命嚣张在户外
俯冲与攀飞,滑翔与盘桓
舞蹈的脚步
与风同一节拍
肯定是一次偶尔的闯入
也许有刻意的昭示
不管是鸽子,或者乌鸦
有什么关系
一个被锁定在病床的人,
会把飞翔当成绝代的美丽
兵 士
此刻,我才意识到
我是一名古老的士兵
青铜的箭镞穿透盔甲
从腹部抑制了我的冲锋
华佗、扁鹊以及他们的子孙
以古老的铜刃和麻沸汤
开始了切除与缝合
我的血,滴落在倒下的地方
却是永远不会开出花朵的种子
色彩与荣誉无关
我知道,我的肌肉和血脉
如同土地、河水
抽剑即合,难以割断
我还会站立、行走、跑步、冲锋
因为我是古老的士兵
不能嚎叫、哭泣,甚至呻吟
如一只猫
上帝给你备有七条生命
早春的宠儿
从这些杂乱和腐烂的枯草缝隙
露出头来
早春的宠儿们便以新鲜的尖锐
质问:是谁缠绕了我们
春风懒洋洋地回答:枯草
你们的未来以及前身
贿赂死神
我赞美她的美丽,说她黑色的斗篷飘然如黑色
的羽翼
我夸耀她的职业,说收割是成熟生命最好最好
的归宿
甚至,我抚摸着她的镰刀,说
啊,多么锋利,难怪无人遗世独立
世人尽知诗人是唱赞歌的高手
可谁知赞歌里有麻醉的因子
就在这恐怖老太婆睁眼闭眼的时候
我已从她腋下悄悄溜走
生命里的诗序——雷抒雁 文/真子 | ||
李玉真是一个把近30年的生命奉献给柴达木的石油女性。 当然,对于数以万计的在那里献生命、献青春、甚至又献子孙的石油人来说,她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员。 在那里,许多男人女人在探油、采油、炼油,也有许多人在风日沙月的劳作之后,精神上又萌发一种冲动,借助于笔墨,写出感天动地的诗章。李玉真写的是散文,那其中却有诗在流动;那诗,使人想起血的明亮和灼热。 荒苦困寒的西部,自古至今,有过无数的诗人留下苍凉的诗句,读之使人胆战,产生一种强烈的刺痛之感。这种刺激,使一些胆怯者闻之却步;这种刺激又成了一种诱惑,许多勇猛之士,会跟踪而去,遂成就一番伟业。 不到西部,不知什么叫荒蛮、什么叫艰难,也不会读懂西部人作品中的真意。 1997年夏天,我到了柴达木,到了李玉真散文中总说到的冷湖呀、花土沟呀、格尔木呀,真实地经历和体验了柴达木人的生活。其实,说“真实”,也只是在创业者开发和建设了40年之后,已是大道入云,已是高楼林立,已是车水马龙的柴达木了。较之50年代,甚至70、80年代的柴达木,已有霄壤之别了。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会感到这里还是处在现代生活之外的世界。 风沙依旧,烈日依旧;水的珍贵,空气的珍贵,依然无法改变。在那坦荡如砺的戈壁上,,你会看到人类新近看到的火星的景致;而盐湖荒原,处处隐藏着深不见底的危险。 把时间推前30年,一个年轻女性,在这荒苦之地,如何以青春为代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拼杀,你可以去想象。 我自认为不是怯懦者,我也曾经在戈壁沙漠以军人的身份搏斗过。可比起柴达木,那里应该是幸运的地方。我深知在那种环境,维持生命的物质存在已经不易,要从中再寻找到审美的情趣,更得有一种特殊的品格。 李玉真是一个倔犟的女性,在她的散文中你能听见一种生命力的张扬和呼喊,“那是对柴达木茫茫戈壁的蔑视,对人生价值的肯定”。 她说:“长年的狂风剥蚀着我的肌体,长年的缺氧损坏着我的大脑,长年的干燥龟裂着我的皮肤,从荒漠里流逝的日日夜夜都加快老化着我的生命……” 20多年前,她活泼俏皮的长辫子,曾如柳丝,飘动给黄沙戈壁以春天;她灵活优美的舞姿,也给荒原旷野以青春。如今,却是人生之秋,青春的美丽已成既往。 面对这一切,她却没有呻吟和叹息;一种更深沉的情感、更凝重的思索、更无畏的奉献,成为誓约,一次次轰响在她的文章里。 她踏着《满江红》的激越节拍,为那些永远沉睡在荒原的石油前辈,去扶起被漠风吹倒的无字碑。她带着女性的自豪,在荒漠的废墟中重新寻找当年那些女性战斗的足迹。即使是一枚废弃的药瓶,都使她感受到那些勇敢女性的余温。 李玉真生于水乡南国,父母、子女也都在那美丽富庶的“天府之国”。她自己却一次次告别亲人,扯断亲情,投身戈壁。除了一种伟大事业的召唤之外,性格和精神上的坚强也是她敢于面对困苦的一个原因。 读李玉真的散文,可以看到一个生命里挺立着的骨骼和涌动着的血流。她不在肌肤上涂抹秀色,不追求莺啼燕语,也断然拒绝了矫情和伪饰。而这些,常常使某些女性散文在市场上具备了某种“卖点”。 长期在艰苦环境里工作和生活的李玉真,不懈地追求文学,一次次接受文学的指导和训练。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后又上鲁迅文学院,使她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李玉真是以生命的搏击为代价开始进入文学的。她的散文的感人之处,也正在这里。回忆,是启动文学创作的动力。李玉真有30年的戈壁生活,壮丽、苍凉、悲绝,生活的各种色彩都积存在记忆的光盘上了。你得重新回到记忆之中,重新体味那些****云散的感觉,才会使真实过的生活,重归真实;才会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那时,你一个人的财富,才会变成无数人的财富,他们是通过阅读你的散文,和你分享这些财富的。这将是生命在另一个层面上放射的光彩和显示出的价值。今后,无论在散文创作中,李玉真如何追求和探索,但不要忘记这一点,她就会有更大的成就。 虎年正月于北京 (此文发表于1998年5月17日《青海日报》,作者为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原《诗刊》常务副主编,全国著名诗人。) |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做客强国论坛现场照片
编者按 2月28日14:30,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携新书《还原诗经》做客强国论坛,他以《还原诗经》的创作过程为主要内容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访谈全文
[主持人]:网友朋友们下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最近在我们人民网发表了一篇题为《冰雪之劫——赞歌与颂歌》这首诗,这首诗歌自从发表以后,很多网友朋友们都非常喜爱。今天我们人民网强国论坛非常荣幸地请到了这首诗的作者雷抒雁老师。您好,首先请雷老师和我们网友朋友们打声招呼。
【雷抒雁】:各位网友朋友好。我是不上网的,所以很难和你们在一起聊天,很难见到你们,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我特别高兴,愿意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包括诗在内的一切问题。
[主持人]:谢谢雷老师。您的这首《冰雪之劫》,很多网友朋友都特别喜爱,大家读过以后非常感动,能在访谈开始前请雷老师跟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过程吗?
【雷抒雁】:我想说,如果这首诗让大家感动,首先是这个事件把我自己感动。因为从元月份开始,南方的大雪一场比一场紧,一阵比一阵急,造成的灾难是一次比一次重,看到那断电断水,看到那的人们难以行动,尤其是时近年关,我自己也很揪心,所以虽然身在北京,住在暖融融的房间里,心总是在南方的冰天雪地里,所以就想着写一首诗反映这个。这首诗就在这样的情绪下写的。我想不写一点东西,好像不足以表达自己在这个时段里的情感。这首诗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我觉得就我自己来说,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一个诗人都是想写好的,往往他对诗的见解和认识左右了他怎么写的问题。我想我写这首诗,一个是写大家和这场灾难做斗争,另一个是在这里面表现出来的,一个是我们的国家,从中央领导到各级领导所表现出的战略决策、组织动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要写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在这个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那种勇敢、自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这是值得歌颂的。每一场灾难,和灾难做斗争的过程,都显示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焕发出来的力量。我想一个民族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具有活力,它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灾难,政治的、经济的或者是自然灾害的,它要焕发出一种活力,就能够自己战胜这些灾难,使自己不断地强大起来。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始终在想民族的活力。
另外一个是自然灾害毕竟有它的偶然性,我们过去一碰到洪水就喊“洪魔”,一碰到旱灾就说“旱魔”,实际上我们对自然是不可以责怪的,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你不能让天下雨,也不能让天不落雪,这次北方雪很少,很薄,就是我说的北方的雪遮不住乌鸦的翅膀,房顶上薄薄的一层雪,但是南方的雪,令南方措手不及,南方的生活生产都没有御寒的设备,老百姓家里也没有那么多的棉被、棉衣,也没有取暖的设施。突然到来的灾难是措手不及的,看到了一些老人,看到了一些贫困的人和那些孩子我在严寒里,因为正好时近年关。但是这场雪,我写了一些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到最后还说,白雪白雪我们还是很爱你,就是你落的时候轻轻的落,慢慢的落在山野里去,写那些踏雪寻梅,让人们再去唱瑞雪兆丰年。就是雪对人们的生活有些作用,我们战胜了雪灾,就过去了,它并不是明年还要来一场雪灾,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要适应自然,我们可以改造自然,但是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人定胜天,人在自然当中和谐是很重要的。我在诗里面写到我们豪壮的一面,又要写到我们温情的一面,人性的一面。所以这首诗引起一些反响,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过去碰到很多自然灾难的时候,或者社会灾害的时候,文学都像经济技术,有很多作家、诗人都是有很高的责任感,但是这种介入怎么介入,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家写的文章不同于记者,记者是采访,写一个新闻、通讯、消息也好,是把事情报道出去,作家是从文学的角度去发现,去创作,你要把你采写的事情升华成文学作品,要有感情、有形象、有思想在里面,这才成。我们过去常常作的诗,就是写事的东西很多,就事写事的东西很多,那个时间过去以后,作品没有了,这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值得作家思考的问题。就是一个事件过去了,你这个作品还能不能留下来。文学作品比起新闻要恒久一些。新闻,就是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对它来说它已经进入历史了,对文学作品来说,事件虽然进入历史了,但是他的作品表现的艺术性、他的情感应该是常新的,后辈的人或者过着以后的日子,我们还需要再去看它,还能够再去看它,重新拿出来看它,我们不觉得这个作品已经陈旧了,就是事件可以陈旧,作品不能够陈旧。
[主持人]:就像今天再来读雷老师这首诗的时候,依然感觉到很温暖,那种情感依然令我们感动。
【雷抒雁】:这也是做一种努力,我也做一种思考、一种探索。是不是真正能够按我想的那样做,我觉得这首诗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因为作品都是要经过时间检验的,都要经过读者的选择。
[主持人]: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非常值得纪念的。网友“单纯的哲人”:我知道最近雷老师出了一本新书,书名很有意思叫做《还原诗经》。雷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还原诗经》说的“还原”是说您对《诗经》的解读方式吗?
【雷抒雁】:闻一多说《诗经》的时候说的很有趣,他说,《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本文化的教科书,而且最早的时候是唯一的。在“六经”里《诗》是占第一位,所以《诗经》的作用,它的古老性确实是不容置疑的。这几千年来,代代都在说诗。但是,有的事情太古老了,它的文字有古貌,它经过各种各样研究者的诠释、解说,造成方方面面的误读也很多。所以我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叫《还原诗经》?所谓还原诗经是从诗的角度去读《诗经》,不是从经的角度。《诗经》应该是诗,不应该是经,成了经以后,或者是政治化了,一个是象牙塔的东西,另一个是诗本身的东西很少了。这里面有很多问题,过去古人也不是很满意,明代、清代都有人对前面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否定,我们说到汉儒,“毛诗”,汉儒基本上把诗变成经了,他里面的解释主要是政治化的解释。比如“关关雎鸠”,他说是后妃之德,他都是从教化的角度去解的。到后来,实际上唐人也有研究,但是都不是很突出。宋代一个是朱熹,一个是欧阳修,他们都写了很多文章。朱熹专门有一本书《诗经集注》,他是一个道学家,他重道,他又给它道德化了很多东西。到清代研究又是一个高峰,争论也很多,再接着一个是五四,再一个就是解放以后,我觉得每一个时期研究的时候都受到一些或者是政治的,或者是道德的,或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比如“五四”的时候,由于反“孔家店”,《诗经》也跟着受牵连,连我们的闻一多都认为它是封建的统治阶级用来欺骗人的东西,他认为《诗经》是一部淫书。一方面他对《诗经》做了很多的贡献,同时他对《诗经》的理解有很多又是受了这个的影响。解放以后,新中国时期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又是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把很多《诗经》的诗当作当时奴隶对奴隶主的反抗,对斗争,比如像《硕鼠》,人而无义,人还不如一只老鼠,像这样指责的,他都认为是对统治阶级反抗的,等等,有很多。比如那些像写“君子御役”,去服役,他老婆在想她丈夫,是指奴隶社会,让奴隶服役,人民不满,他把一些正常的,一些人类共有的人性的东西,人情的东西,实际上是感情的东西常常政治化了。实际上在《诗经》里面共三部分:风、雅、颂,我认为价值最高的是“国风”。这是我的推解,先有的应该是“颂”,“颂”是国家的文件,它记录了一些历史,同时还是祭祀用的,是国家进行大的事件时,是祭先的,所以他基本上是“颂”。
还有雅,“雅”基本是知识分子写的,当时的士写的,他写了很多个人情感的东西,但是更多的是国风的“风”,主要是民间的东西。我们笼统地说,《诗经》是四言的,那是不对的,因为在国风里面,有六言的、七言的,多到十一言的都有,它是自由诗。严格地说,四言是我们诗和文最早的一种文体,它不仅是诗,包括文,比如说过去写赞、写颂,写祭辞,包括毛泽东祭母的祭辞,包括布告都是四言的,实际上是文。我们现在的成语,都是四言的多。所以,四言严格说不是一种诗,是介乎诗和文之间的,属自由体。国风因为是当时各个小的诸侯国之间收集起来民间的一些吟唱,他把那个作为听取、了解民生、民情,巩固他的政权的东西。他就采写了,采写来了以后,我认为唱的和现在诗经的形式还是有差别。因为唱的是口语的东西。我们现在看到的国风的东西,虽然保持它的古朴的东西,但是它是经过整理的。大气整齐,而且很多的文辞知识分子化了。
最早它应该是原生的,像我们信天游,像陕北的民歌,和别的地方的民歌是一样的,但是知识分子收集回来以后,这些士都整理一下,要给国君去看,变成一个接近于像颂、风这一类的东西,还要再加工。这个过程里面,就使国风原有的很多东西失去了。现在我们看这个样子,你就很难想象当时那些老百姓怎么唱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比如在商、周时期,它的文字都是一些甲骨文和金文,都很难认,国家能认得字的人很少。到现在我们认一些字都很困难,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文化都不是很高,大体都是口语性的,口语性的变成文字性的过程就是一个加工的过程。像我们现在再去收集民歌、整理民歌,都是做了一些加工,和原始的都是有区别的。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词,都是当年收集起来,收集以后都会做一些文字整理。过去史书有记载,有一个叫王暴的人,他居住在河南这一带,经常唱魏国的歌曲(国风),他都可以唱,我说到还原,一个是由“经”还原到“诗”上,这里就有一些问题,我们这种翻译,你重诗还是重释?我们过去很多翻译本,老先生的训诂很好,学问很好,但是,他们翻译的诗不很贯通,就是对一首诗完整的诗情、诗性的解释、理解我觉得有一些偏差。读起来不很贯通。你读了他的诗,句子一句一句好象懂了,但是整个诗说的什么,不懂,我觉得这是一个失误。
第二我们把它用我们的口语,当然更重要的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既不失它原有的规矩,又使我们现代人读起来很顺畅的诗。所以我就做了这么一个工作。因为我主要是写诗,所以在读写的过程中,在翻译这个的过程中,就下了很多的语言和功夫。既不脱离它的原意,同时又使每一首都是完整的诗,也可以唱。我甚至觉得可以谱成曲子。
[主持人]:网友说读过你的大作,非常钦佩雷老师的才思。您的“还原诗经”的理念就是把经还原成诗,把以前他们整理过的类似于后人很难理解的东西,再还原成我们很易懂的诗歌的形式。也就是以诗译诗。说到以诗译诗的理念,我在读《还原诗经》的时候,我觉得刚才在交流的时候也说过,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就是真正治疗病的是药而不是药的说明书。
【雷抒雁】:我们过去对研究《诗经》的有很多很多的文章,我用四个字,就是成语里叫“汗牛充栋”,我读了大量的谈《诗经》的,读起来有些很学术化,很艰涩。现在我们需要一本这样的书,就是简单地进入《诗经》,要说普及,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普及。现在谈国学谈的很多,但是没人谈《诗经》。
谈别的东西有故事,比如《三国》,有人物在那,有故事在那。比如《论语》,《论语》和我们生活离的比较近,可以有很多修身的,尤其有很多道理可以说。《诗经》比较远,本身进入《诗经》就有很多的困难。你要再去把它解说好,那就更加困难。所以我就想做这样的工作。我差不多用了两年的时间在阅读、翻译。翻译《诗经》,比写一首新诗轻松不到哪去。你既要进入它,又不能脱离它。你写新诗,可以信马由缰,我怎么想怎么写,这个首先要尊重它。你不能偏离它的本身。但是你必须把它的诗意还原给它,你要不断地去想、去琢磨它的句子里面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诗的信息。你才能捕捉到。
[主持人]:我们这边有一位网友想问雷老师。我们常说文章是合事而著,诗歌是为事而写,我想知道雷老师,在还原诗歌过程中,您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两年的过程中,您觉得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能说您比原来更爱《诗经》了吗?
【雷抒雁】:严格说,我进入《诗经》的原由,倒不是因为现在“国学热”,我也跟着凑一份热闹。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新诗发展到现在,这几年来,大家对诗歌的争论比较多,这个起了,那个起了,什么口水诗了,学术诗,争论的很多。我们诗歌的理论从外国进来的就更多了。我们自己诗的传统到底有没有,对我们当下的写作还有没有用,这个事情不是困惑我,至少给我一个启示,我现在有了时间了,我要回到诗歌的源头去看。看看我们的祖先到底是怎么样来写诗的,看了以后,我觉得我们现在写诗的很多方式,一还原以后你就发现了,如果我们的读者、我们的网友朋友,有机会看到我这本书的话,你就会觉得他们写的和我们现在写的新诗,在构思上,在用语上,或者在结构上差不多。我们现在用的很多的所谓技巧、所谓方式,在那个时候都能够隐隐看到。它能感情转换,非常非常有意思。
你比如说我读一个“梅”,我读了以后特别有意思,这是《召南》的。她是一个女孩子想她的婚事,我不念原作,有一些可能是比较艰涩的。她说熟了的梅子开始落了,树上还有七成没有落的,想要娶我的小伙,还不赶快找一个媒人选一个良时吉辰。接着,说熟了的梅子纷纷落下来了,树上还有一个三成了,想要娶我的小伙你今天就来吧。不要再拖了,你赶快来了。到最后一节是说熟的全部落尽了,你随便一拣就能拣一筐了,说想要娶我的小伙,你赶快来吧,你说一句话就完了。这个过程是说她年龄越来越大了,越来越急切了。开始还要先一个良辰吉时,选一个好日子,最后是你随时来都成。这个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果子的落下,说她年龄越来越大,她对婚姻的选择越来越急切。她的条件越来越低。这个很有意思。三节一共12行,她把这个婚礼的过程写了。我们想想前几年,或者更早一些,60年代,他们写的姑娘到苹果园里去,春木开花,苹果结了,到苹果熟了,小伙也结婚了,爱情成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植物成长的过程,表示一个少女对婚姻的变化。这种诗写的很简洁,也很完善。还有很多的诗,表现的感情很复杂,不是像我们说的那么简单。我觉得像这些诗给我们写新诗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的启发。比如说《郑风》里面,一个女孩子给她所爱的男孩子说的,这个男孩子叫“仲子”,这是一个人名字,她说你不要翻村里的墙,不要压折我家的槭树。这是她自己内心的一个祈祷,她也可能是跟男孩子说,你不要翻村子里的院墙,别把我的杞树压坏了,不是我珍惜那个树,我是怕你害怕我的父母,你把这个树压坏了,我是害怕我的父母。她说实际上我也想你,但是我怕我的父母骂你,她说你不要翻墙来,把我的杞树压断了。接着她说不要翻我家的院墙,不要把我家的桑树压坏了,她说我不是怕把我的桑树压坏了,我是怕我的兄弟。她说你不要把我果园子的围墙,压坏了我家的檀树,我不是很珍惜这个檀树,我是怕邻人的嘴长,她说,我还是想你的。邻居人会说你的坏话。她把感情表现的很复杂,你不要翻墙,翻墙压着树,不是我舍不得这个树,我怕我妈骂你,我怕我哥哥骂你,我怕邻里说你。接着她说其实我也很想你,可是我怕这些事。她一方面提醒他,实际上她是对他非常爱的,而且非常爱护他。我怕这些人说你,我怕这些人骂你,把村里的人嘴长,说你的话。她把这种很单纯的情感表现的很委婉,不是很直接的像现在我们说“我爱你”,她不是这样,她是一层一层的说过来,一件件说过来,每一件都让你觉得我爱你的,但是我怕你鲁莽的行为,反倒伤害你。
[主持人]:我觉得这会有一个起承转合的感觉。
【雷抒雁】:这种感情的转换,你想想不到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她们女孩子有这么丰富的感情,有这么丰富的表达方式,让你觉得好象是今天她就站在你的面前。你觉得她一定是一个很美丽的,一定是一个情感很丰富的可爱的女孩子。她想着她的男友,她希望见到他,但是她又不希望他鲁莽的跑到她家来,惹了祸。
[主持人]:其实她是非常复杂、非常矛盾的心理。
【雷抒雁】:1982年我到当时的南斯拉夫去访问,在一次野餐时,他请了他们的歌手来唱,也是唱民歌,他们的民歌也是非常有意思,跟这个意思差不多。他说,这个男孩子和那个女孩子说,到了女孩子门口他就唱,他说我想见到你,这个女孩子说,那你就来吧。他就从窗户里就跳进来了,这个女孩子一下子开了门,自己跑出去了。她说你怎么从窗户里跑出来,这样人家会说的,她想见这个男孩子,但是她不希望他有违反常理的鲁莽行为。男孩子从窗户跳进来,她却从门里跑出去。现在的爱情不是那样的,不是门里进来,窗户里进来,大街上满是爱情。所以我觉得民歌里面很多东西不只是我们国家,包括外国,有很多写到情感的时候都是相通的。
[主持人]:虽然在南斯拉夫语言不通,但是情感是共通的。
【雷抒雁】:应该说爱情是最古老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自有男女以来就有爱情,不管表达方式有没有不一样。这是自然的。所以表现方式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共通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是谁表现的更优美一些,表现的更充分一点。我觉得我们的《诗经》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好。
[主持人]:时光荏苒,我觉得来自远古的回声依然打动着我们,像雷老师说的那样,就像羞涩的少女站在我们的对面,表现她对心中爱人的思念和关爱。
【雷抒雁】:而且给人感觉非常纯净,非常动人、生动。但是如果我要不做这些工作,我们要看原诗的时候就很艰涩,你一下子很难体会到这些情感。必须翻译一下,翻译使它变成我们现代的语言,去认识它。语言必定是传递的工具。
[主持人]:在您的译诗中,情感还在,虽然语言很单纯,但是情感却是那么的饱满。
【雷抒雁】: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把《诗经》当作一个远古的化石、语言的化石,它不是。我觉得它像一棵古莲子一样。我们过去发现过一颗莲子是几千年前的,今天它仍然可以发芽,可以开花。所以我觉得,《诗经》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可以激活它,我们重新看到它的面目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它是这么美,它和我们的感情是这么融通在一起,我觉得这就是它的力量。不是一种教化力量,是诗的情感力量,我说它是我们民族的心灵诗,再说得准确一点,是我们的情感史,我们的情感就是这么变化而来的。哪一些可以传承下来,哪一些可以让它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现代。
[主持人]:虽然在变化中有一些外在形式改变了,但是内在的情感史是至今都没有改变的。所以爱情至今还是人类永远传唱的主题。说到这儿,有一位网友也是读了您的译诗。
[白云黑土]:在《还原诗经》这本书里,您说现代诗与《诗经》中的诗比起来就少了单纯,您怎么理解单纯的含义呢?
【雷抒雁】:我说的单纯不是指简单,单纯是我们情感中最真诚的、最真实、最明亮的、最纯净的那一份,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很复杂,或者说一个人缺乏思想,说这个人头脑简单,但是单纯不是这样,它是没有经过污染的情感,没有经过伪饰的情感。是很清澈的,像我们刚才说的这些诗,表达的这种感情都是很明亮的,很真诚的。这个女孩子跟她的男朋友说的这些话,让我们听了以后都能打动我们。因为那时候的诗不是专业诗人写的,他是自己感动了以后去写的,这诗没有作者,你找不到它的作者,找不到它的作者,不是没有作者,这些作者就是民间性的,唱的就是他真实的情感。比如唱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了,我们现在的歌手,我常常这么想,民间的歌手唱的是自己,自己的诗,自己心灵里的声音,我们现在舞台上的歌手唱的是别人的诗,是别人的歌,把词写好,曲子谱好,你的声音很美,你的很有表现力,他那个没有什么表现力,他在前面放羊,或者他在前面干活,一个女孩子在衲鞋底,或者剪窗花,他唱的目的就是他内心的一种快乐或者一种痛苦或者一种思念,或者一种忧伤,完全是他自己情感的表达,他宝贵就宝贵在这里。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说流行歌曲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诗歌,还有的说诗歌已经被边缘化(现代诗歌),您怎么来看这两种说法?
【雷抒雁】:流行歌曲首先是流行,它的接受方式是比较简单的。他在那一唱,任何一个想唱歌的人都可以学会。为什么呢?因为你唱了你不是为了表演,就是他唱了,你也唱,我嗓子不好我也能哼几句,所以流行的很快。大部分流行歌曲,很多人唱了以后不完全是因为歌词,有的是因为歌词,有的不完全是因为歌词。比如《潇洒走一回》,到处都是《潇洒走一回》,那个也唱《潇洒走一回》,他也不管。诗的流行是书面的流行,它在本子上,在书上,不阅读是得不到诗的。它这个是在电视上、光碟上,在MP3、MP4上都能够接受,加上他的表演,它是多种元素在起作用。所以你接受的快。诗毕竟在书里,你不看这本书你不知道这个诗。我这个诗发表到报纸上,你不看这个报纸,你不知道这个诗,它是平面的。所以就不如流行歌曲对人的打动,或者被人接受的效果。
[主持人]:这就是诗歌和流行歌曲在先天上的不足。
【雷抒雁】: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所谓边缘化。什么叫边缘化?边缘化有几种因素。一个是诗人自己自我放纵,自我辨言,你写的事情都不是别人关心的事情,你写的很随意,有的写的毫无意义,既无审美,又没有思想的启迪力量。这样的诗当然不可能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有一些诗也不完全是,我想这次写关于冰雪的诗,不能说它边缘化了,当时几个报纸同时发。
[主持人]:我们强国论坛的网友已经把这首诗转载在论坛上了。
【雷抒雁】:所以有一个问题,我们对诗人怎么样处理他的诗,让他的诗更多的跟我们的读者、跟我们的民族、跟我们的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他的情感变得壮大一些、宽阔一些。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即便像《诗经》那样写爱情,也写的很美,让很多人能够接受,而不是写的很简单。毕竟是诗,在语言上,在你的构思上,都能够进入读者。现在关键有很多人说我写的东西就是给很少人写的,也不是给其他人写的,既然是这样,就是自我放逐,自己把自己放逐到边缘上去了,这就没有什么可说的。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说这个问题,就是对诗歌的边缘化的问题,现在出版社基本上不出诗,为什么?他觉得诗赔钱。在出版社他根本不看你的诗写的好还是坏,要不你自己出钱去出,出一个千八百本。你自己出,然后送人去。我觉得作为文化积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不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因为你追求市场的销量,都是畅销书,《诗经》那么难懂,几千年我们不断地研究它,为什么呢?它是一种文化积累,它深深的根植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对我们这一代人,对我们前几代人,对我们以后的人都会有影响,你想我们现在的诗人,也不断在创作,也不断在积累优秀的诗,我们不断地要求他们写出好诗来,但是我相信也会有好诗,但是现在在出版上,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对它有一些政策倾斜和扶持。
[主持人]:这就是客观环境的影响。
[网友]:嘉宾您好,很爱读您的诗。有人说历史就是过去的,我认为现在的努力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未来,您觉得《还原诗经》的意义在哪里?
【雷抒雁】: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所谓历史并不是说像一个人死了,我们用土把他埋起来,那个人属于过去了,不是这样。无论是一种传承过程,是一种积累的过程。每一个优秀的文化,即便是在源头,它也有很大的能量放射。包括《论语》,我们国学的很多的东西,这么经久的历史,几千年,我们仍然在今天还能引起大量读者的兴趣,说明文化的传承,是不因为时间的过去而切断。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地看历史,也不要简单地把文化和一般的历史事件等同起来,文化就是要超越,就像我刚才说的现实事件一样,我们今天要繁荣,我们明天要发展,都是建筑在我们整体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文化才是巨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站在文化的肩膀上,不是某个个人。我们现在说到孔子,说到《论语》,我觉得那里有优秀的成份,有“营养”可以滋润我们,让我们成长壮大,让我们强筋健骨,让我们发展壮大,让我们社会和谐一下,让我们人民的素质都提高。
[主持人]:网友一天一地一广仔:一部《论语》古今有很多的理解,也有很多在理解上的争议,《还原诗经》的释意能让大家接受吗?
【雷抒雁】:有争议就对了,如果没有争议就不是真实的。为什么有争议呢?因为两千多年的历史变化,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方位去看待它,就有这个问题。比如《诗经》里面有一首诗叫《郑风?子今》,曹操的诗也引用过它,但是这个诗争议非常大,到底说的是什么。这个争论是很大的。我的翻译是这样,原诗我就不念了,我的分析是这样的,青青的长衫衣里,是我久久的牵挂,纵使我不能看你,轻轻的佩玉的带子是我常常的思念,最适我不能去看你,见你,就不能来看看,你来来回回的走这三遍,一天看不见你,亲亲,就像分别三个月。她是一个女孩子对她情人的一种思念,我的理解是站在这个角度去看,说轻轻的衣襟也好,轻轻的衣里也好,轻轻的佩玉的带子也好,她可能是学生,过去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过去有的说当时的学校年久失修,荒废了,学生到处瞎转,有的是说这是一种师生恋,为什么?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恋情。有一位教授研究心理学的,他说这实际上是写同性恋的诗。清代也有很多人是同性恋,因为过去师生之间都是男的,没有女孩子,老师想男学生想到这种程度,这是写同性恋,这显然是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七说八说,说得很多。我这里有一个解意,我说这是女孩子在窗边等她的情人,她想象中的一些愿景。她说我不能去见你,你稍句话来也可以。说你看我在这里,这个地方我们过去在这里约会过,我在这里走来走去,我一日不见你,就像三个月不见你一样。这个诗怎么去看它?是男女之间的思念,里面带着一种埋怨。并不是一定是学校里面的事,又推及到师生之恋,又推及到同性恋。我觉得我这种理解比较符合原意。
我从诗的逻辑和诗的情感的表述的逻辑去理解它。当然还有好多。比如我说的《燕燕》,也是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说是送妹子,有的说是送儿媳妇的,我的理解不是这样,我的理解就是说,自己爱的女的,不能和他结合,这个女的要去出嫁,实际他是失恋了,但是他去送她,一直把她送到很远的地方,送到郊外,送到南边很远的地方,直到看不见了,这时候他号啕痛哭,你想想如果送他妹妹怎么会有这种感情,如果送他儿媳妇怎么会有这种感情。包括“燕燕于飞”,实际上是比翼双飞,这种比喻只有恋人,他只有看到自己所爱的女人或者爱自己的女人嫁给了别人,他才能够暗暗的悄悄的远远的看着她走了,他不能握着手送她,他也不能明里送她,他只能暗暗地送她。这种感情是很细致的。我们的解释就不一样,因为前面三节是写的男的送女的,后面突然冒出第四节,这第四节就是写德、贤,写出了很多政治概念,和前面的三节完全不一样。所以,我理解后面这一节是续上去的,是整理《诗经》的人续上去的。前面写的男女感情很露骨,可能不是和当时的道德需求或者政治需求,所以他们强加上去了,第四节和前面三节风格迥然相异。还原时要站在诗的逻辑上去看它,又不违背当时的语言、事件。因为古人,尤其是汉儒在研究《诗经》的时候,都是把《诗经》当作一个故事去研究,给它后面都有一个事件,这个事件是《左传》也好等等找出了一些东西,作为它的源起,他找到出处。实际上和那个毫无关系。《诗经》是自己唱出来的,本身并不是一个叙事。我们的汉儒主要是把它当成叙事去解释了。一直到清朝,有很多的诗,如果是看不出来叙事,他们说此诗无解,就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他对这种单纯的表达内心世界的东西,理解不了。他总要想这是谁与谁干的什么事,里面写男女爱情,他说是私奔,私奔就解释谁跟谁。所以有一些就是在这个解释上有很多可笑的地方。我们今天就需要整理。
比如《小星》,这也是争论很大。我们几千年来,把《小星》一直理解为小老婆叫“小星”,妾是“小星”,包括现在所谓的“包二奶”叫“小星”,过去说谁是“小星”基本上是指那样的女性。
“小星”到底指的是什么?我觉得这里面就一个字解决了问题,就是“抱”,里面写的这个人抱着被子,还是抛开被子往上走。这实际上是写一个公务员,这个抱衾是抛开,而不是抱着,他说星星还亮着,披星戴月就去上班了,床、被子来不及收拾,抛开这些东西急急忙忙去上班,很像今天的白领,两头不见天。如果是抱着,连胡适也这么说过,北方有些妓女自己抱着被子,晚上去睡觉。这么一理解,这个女的抱着被子去跟人睡觉,他就理解成妓女了、妾了等等朝这个方面去写了。实际上是写公务员匆匆忙忙去上班,把被子蹬开走了。这个理解完全不一样,我觉得闻一多这样的理解是对的。所以我要还原,从意义上来讲就要还原成这样的。到现在我们并没有弄清谁在歌唱,唱的是谁。这个是很重要的。翻译也好,诠释也好,讲解也好,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没有理解好,就会理解到别处。不光是《诗经》,对现在的诗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误解。过去很多诗写的含糊一点,搞了很多的引申意义。脱离了诗本身,给你上纲上线,诗意的东西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们研究方面很大的问题,在文学方面很大的问题,就是索引派。到底这个诗的背后是什么。比如写一首爱情诗,很多人会说,你这是写给谁的,你跟哪个女人有什么爱情了,有一些是这样的,有一些也不一定有具体的人,他是一种爱情的萌发,他回忆他年轻时候的恋爱。研究一个诗的时候,或者理解诗的时候,不能像社会上一个人说了一句爱情的话,猜测一下他跟谁是不是有了恋情了。要放开一点去看。
[主持人]:原来的理解可能是加了很多当时环境下的一些框框。
【雷抒雁】:一个是狭隘了一些,另一个也曲解了。
[主持人]:网友:我们总是回到源头去寻找现实的意义和动力,不知古往今来,雷老师您觉得古文化何以给我们这么多的力量?
【雷抒雁】: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回去,用不着。自有一批人愿意回去,他到那去找一些给我们。我们现在用上电了,还有一些人可能对原始的东西还觉得有用,比如挖煤,那是一镐一镐的挖下去的,但是不那么挖,灯亮不亮。还有两个非常有趣的东西,电动机车,突然停电了,火车跑不了了,只好到北方调动内燃机,内燃机是烧油的,没有烧煤的了,要把这个调动到南方去,这个是淘汰了的,落后的。还有一个南方现在没有电了,有些家没有买到蜡烛,就弄一个油碗,这都非常原始,原始的东西有时候也有社会用处,使我们意识到一个东西,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回到我们的历史,回到我们的过去寻找一些,可能是原始的方式,给我们以启示。我觉得是这样的。并不是说我们今天就一定读了《诗经》才能写好今天的诗,也不是这样。或者读了《诗经》,我们才能理解今天的诗,不是这样。我愿意回到源头,是跟我自己的生活习惯、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说一句可能使所有的网友都不理解的事,直到现在我是个不上网的人,我是个不用电脑的人,我现在在家里经常看甲骨文的一个人,我是这么一个人。但是我对文化的理解,我到那去找了,我有我的兴趣,有我的时间,有我的条件,我去做这份工作。我认为这份工作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我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看这个事情,不必,人现在生活的很好。我觉得是了不起的。我们说到很多的汉字,这个汉字我们用它的意义了,但是这个字原来是怎么构成的,不知道。断绝,“断”是怎么回事,你一看,原来里面都是纽丝,把丝切断了,就是这样了。人的手在我们的汉字里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多的作用。我了解一个什么东西,就是了解我们民族是怎么创造的和怎么发展的。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您乐在其中。
【雷抒雁】:我乐在其中,我就看我们民族的创造力在哪里。我在这里面找不出来有意义的东西,那只是我自己娱乐一下,如果我能找出有意义的东西,提供给我们当前创作的人,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我们从没有文字能创造出来文字,这个过程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我们汉字的创作是一个过程。很多人已经没有功夫或者没有条件去做,我干了我说了他们挺高兴。我觉得我也乐在其中。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网友对这些东西要以平常心态去看。十多亿人,各干各的事,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做一些努力,你干的一些事,在别人看来没有意义,可能跟现在的距离比较远,但是可能对很多的人在思维上有启发。我对自然科学的状况不是很熟悉,我觉得我们过去有一个很有趣的东西,就是有一些人一辈子研究一个东西,比如说有的人一辈子研究跳蚤,你不觉得他乏味吗?可是他了不起。它的实用性,你根本想不到,抗美援朝的时候,搞细菌战,就发现那有很多鼠疫,有很多的跳蚤,就研究这个跳蚤是当地的跳蚤还是外来的跳蚤,研究以后是外里的,他们做细菌战放过来的跳蚤,谁能辨别出它是哪里的跳蚤呢?就去找研究跳蚤的专家,才发现了侵略者的一个罪行。所以很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那些研究,可能对我们事业有很大的贡献。
[主持人]:我觉得雷老师不仅仅通过这本书《还原诗经》,还有你以前对《诗经》的理解,还有对古文化的理解,都会使我们这些平凡的读者和远古的回声,能够触摸得到,而且感觉离得更近了。
【雷抒雁】:说是这样,在读这些古书。我最近搞了一套书叫《传世藏书》,这是我们古代的一些剪辑,有将近两寸厚,160多本,我专门为它做了两个书架,才装下来,这个书净价将近7万块钱,这是一个企业家买了以后,他自己觉得没意思,就给我了,正好我愿意看。但是我还在写现代诗,我还回到现代去写诗,关心现在的生活,关心现在的时事,关心现在的文学发展,我不断地在写现代诗,我研究,我希望在研究上更深远一些。但是关注更现实的问题。
[主持人]:您可以为了一套新书做两个书架,体现了您对古文化的爱,也是非常浓厚。最后,也想请雷老师为我们说一下,您觉得在现代社会,再去追根溯源,去触摸,去聆听远古的回声,在现实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和收获?
【雷抒雁】: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不是说别的民族不如我们这个民族,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这个民族要经过的事情很多,历经的灾难很多,刀兵血火、地震、洪水、旱涝、战争,但证明它的强大在于它能够风火涅盘,能够不断地复兴,能够治好自己的伤口,能够以饱满的精力跑过去。这个东西的基点在哪里?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力量在哪里?我觉得是一种活力。就是生命力,很顽强,很饱满,它在每一个时代都能够创造出一些精英来给我们这个民族。各领风骚数百年,就是不断地有人才、有精英出来,来传递,来发展壮大我们的民族之势。我们看过去,不断地回头去看,也是从不断地跟过去我们的精英的创作上吸取力量,来发展我们的社会。我们不是无源之水,不是无本之木,我们是有渊源流长的,因为根深,所以叶茂,因为我们花容,所以我们果实累累,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民族的事业才能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丝丝不断的,有不断的有人要求回顾,不断有人去发展,这个群落是可以组成这样一个民族。
[主持人]:雷老师说得特别好。像您这样的诗人不断地回到远古去聆听那些来自远古的回声,也使我们做其他工作的人特别有“营养”,当读到这些诗的时候,不仅仅被表面的文字、单纯的文字所感动,也被他藏在文字里面的情感所感动,而且激励我们更加的丰富自己的人生、完善自己的人生。
【雷抒雁】:谢谢人民网给我们这个机会,能够和网友互相交流一下。大家对我的发言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也希望跟我不断地交流。
[主持人]:非常感谢雷老师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谢谢网友朋友们,再见!
谁不曾有过情热情冷之时往事追忆,心胸里何曾不有一道道凝固的伤痕谁都有过荒凉你为沙漠悲伤叹息这里一片荒凉连绵的沙丘起伏都似哑然凝固的海浪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谁的手,能抚平这焦灼的心风在光影间轻轻走过播撒着抑郁和忧伤有期待就不能说是死亡一万年,只算拉长的一瞬我说,见习记者寻卓越在陕西,有这样一批诗人,他们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或歌唱英雄、或赞颂美好生活、或抨击腐朽黑暗。岁月沧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不变,创作的激情不变。雷抒雁和黄海,就是其中的代表。
雷抒雁的书房斋名为"三不堂",乍一听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原来,"三不"即不害人、不媚人、不怕人,是雷抒雁给自己确定的做人准则。诗人韩瀚为"三不堂"刻了一方印,雷抒雁不时拿出来一用。
"三不堂"内挂着一幅沈从文先生的书法,系抄录的宋词。让雷抒雁感动的是沈从文先生的题跋:"余七十有四,书尚不及格也。"沈从文先生的这幅书法是"三不堂"的珍宝。
政治抒情诗人
雷抒雁写字愿意写毛笔字,看书喜欢看线装书。他说,洋装书、精装书拿在手里,像一块木板、一块砖头,而线装书拿在手里,轻柔,隽秀,带着一股墨香,有文化品位。看线装书,使人靠近历史,能看见作者的生存状态。手抚一卷线装书,尽管没有校点,他反而觉得更过瘾。到外地出差,雷抒雁一定要去古旧书店转转,于是"三不堂"的书柜里又增加了几本线装书。他看书也没有一定之规,都是兴之所至,他认为人生惬意之处,恰恰在于乱翻书。
雷抒雁当年以一首《小草在歌唱》蜚声诗坛,开"伤痕文学"之先河,奠定了他在诗坛的位置。此后的30年,他发表了十几部著作,但《小草在歌唱》依然是他的代表作,在读者心目中,他成为一个政治抒情诗人。
可是要认识雷抒雁,不能光看《小草在歌唱》,要看他的《春神》、《父母之河》、《掌上的心》、《踏尘而过》、《悬肠草》、《丝织的灵魂》等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一个全面的雷抒雁,才会发现他不光会写长篇政治抒情诗,也会写精炼唯美富含哲理的诗。事实上,政治诗在他的创作中并不占主要位置,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边走边唱"
雷抒雁写诗,并没有刻意去追求哪一种题材,一切都是由生活决定的。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不断地生活,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创作,简单说就是"边走边唱"。
他的写作与改革开放是同步的,如果说有什么写作变化,那就是对人生的理解与时代更为贴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他的诗歌关注点有所不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改革初期更关注社会生活、政治民主,因为禁锢了20年,"呐喊"的东西更多。后来逐渐变得平和,更注重表现内心世界及各种外在生活的诗意。
从诗的表现方式看,前期直抒胸臆、言志的多一些,情绪高涨,声音激昂亢奋,有战斗者的力度,表达是尖锐的、激烈的;后期更注重意象,诗意充沛,语言追求细致,侧重诗歌美的追求。
雷抒雁说,诗歌传递的是时代的声音,时代脉搏的跳动。理解时代才能理解诗的声音。
"诗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就像鱼要用腮呼吸一样。"雷抒雁如此界定生活和诗歌的关系。他说,诗意人生每个人都有,只是诗人捕捉到了而已。而其他的人都轻易地放过去了。他写诗都是情之所至,任意挥洒。他说,诗的语言一定要灵动而富有变化,西方的牧师之所以了不起,就是能让一本《圣经》"说活"。
问起诗歌流派,雷抒雁坦言:"我不懂诗歌这派那派,只知道诗歌有两种:好的和不好的。"对于好诗人,雷抒雁却有明确的标准,一个好的诗人,除了关注自己,还应该关注大家,关注千百万的人民。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即人类的情感疆界。情感疆界的大小及远近,正是一个人心胸和精神境界宽窄的证明。现在的诗人,能写情歌的很多,能写国歌的找不到。现在就缺少大胸怀的大诗人。一个诗人应该是有思想的,好的诗人也应该是个哲人,他提供给人们的,不仅是审美的,同时也应该是启迪的、思考的,这些是促进人类进步的东西。
谈到自己的诗,雷抒雁认为他的诗里边有很多抑郁,也就是比较沉重的东西。因为从写张志新开始,到地震中的逝者,都有一种沉重感藏在诗里。
新世纪的前十年并没有让他的忧郁消失。在人类时空的坐标上,去者熙熙,来者攘攘,但我们精神上的孤独,大约是永恒的。
黄海:对生活的追问
文/见习记者 寻卓越 图/李强
5月20日,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和黄海谈论诗歌,谈论生活,是一件奢侈而愉悦的事情。
谈起诗歌,黄海变得滔滔不绝。他对诗歌的界定远远超越了诗歌本身,深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杯茶、一盆花、一座建筑,只要它在他心中产生美感,便是富有诗意的。
黄海对诗人的理解同样深刻而别致:一个写诗的人并不一定是诗人,一个不写诗的人并不一定不是诗人。诗人的本质在于追问,追问生活的真相和本质。如同屈原的《天问》,问题排山倒海般涌来,后一个问题往往覆盖了前一个问题,更加逼近生活和宇宙的真相,这便是一个诗人。一个人之所以要追问,是因为他在思考。所以也可以说,一个思考的人就是一个诗人。
对生活的发现几乎贯穿采访的始终,黄海不停地提到对生活的发现,对真相的发现。他对真相有一种异常强烈的发现欲望,不论是在诗歌创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都秉承这样的原则--保持本真的面目。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一棵树的枝繁叶茂,而忽略了它的根深蒂固,一棵树的根在地下辐射的范围也许跟树冠一样大,甚至比树冠还大,这才是这棵树的真相。生活的真相并不是人人都知道的。诗人的职责就在于发现真相,然后告诉大家。
黄海正式的职业是个体户,写诗只能算是一个业余爱好。用他的话说,诗和他的生活是一种游离的关系。是他的生活本身决定了诗,诗只是作为一种载体,记录了生活的某一个片段,生命中某一个状态,抑或仅仅是一种情愫。在他那里,生活是高于一切的,诗人只能不断地向生活低头,向下看,发现生活。是生活决定并影响了诗,而不是诗影响了生活,诗是不能影响生活的。
关于诗的边缘化问题,黄海只是淡淡地说,诗,永远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我们现在对唐诗的广泛阅读只是文化积淀和传播的结果,在当时,诗也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流行。并且在任何时代,诗都处于这样的位置。对于所谓的诗歌复兴,他并不以为然,诗歌的边缘化位置并不会因为媒体的炒作而改变,也不会因几场活动或运动而改变。诗歌写作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
对真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就是对伪的排斥和剔除。这体现在他的言词中,往往会显得激烈。对于"先锋"一词,他直言这是个"垃圾词"。他认为"先锋"可以理解为时尚,时尚则是一个时代的风尚。汉赋对诗经来说是先锋,唐诗对汉赋来说是先锋,宋词对唐诗来说是先锋,先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谈论一首诗是否先锋是没有意义的。评价一首诗的标准只在于好坏,并不在于是否先锋。
黄海往往语出惊人,可是略加思索,便会被他的深刻和睿智折服。他有时会因激动而变得言词激烈,可是因为这种激烈是以真诚打底,便也变得可爱了,这时会发现,他和普通的人无甚区别。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要把诗人想象得多么高深,其实,诗人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雷抒雁: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 |
2013年02月16日 15:09:39 来源: 光明日报 |
“一种独特的诗声歇息了,中国现今诗坛一颗明亮的诗星陨落了。”诗人雷抒雁的辞世,让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唏嘘不已。 2月14日凌晨1点31分,当代杰出诗人、作家雷抒雁因病医治无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享年71岁。 1月16日,他受《人民日报》之邀,给20年后的自己写信。结尾处他写道:“我们全民族正在努力完成一个‘中国梦’。这正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一个梦想。亲爱的,二十年后这封信我希望你能有幸收到。”如今,这封信只能寄往天堂,携上文学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思念与敬意。 “钟的名字叫声音”,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 西北大学教授张孝评是雷抒雁的大学同学,“上学的时候,我就感觉到很多东西他都能比别人早发现,要快半拍。他还很勤奋,口袋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本子,听到一句什么话,看到一个感兴趣的画面,他就记下来,成为了创作的素材库。”张孝评认为,雷抒雁早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特质。 “钟的名字叫声音”,这是雷抒雁的诗句。李炳银认为,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钟在,就会有声音;诗在,就会有吟诵。雷抒雁将永远活在中国的诗歌里。” 在李炳银看来,“雷抒雁”已经是一个独特的名字符号,他同《小草在歌唱》《空气》《父母之河》《太阳》《告别永恒》等诗篇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将自己的诗视为人生的一道道“擦痕”,或伴着小草存在,或在树叶上留痕,甚至如同波纹一样在河流中出现和消失。但不管如何,他的诗作都有着分明的个性。 “他是现今很少真正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才的诗人。”李炳银总结道。 由于对诗歌投入了一生的情感,所以雷抒雁始终关注诗坛的一举一动。2013年,《星星》诗刊由一本杂志扩充到三本,《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二十多天前和雷抒雁通电话时,雷抒雁提及此举是诗坛的一件大事,是大动作。梁平说:“现在先生已走,也不知道他是否看见了新杂志?我真希望他能看见,真希望这本他关心的刊物能够陪他一路走好。” 雷抒雁对诗坛的新动向保持着敏感。2012年3月,他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赵若凡的儿童诗集《月亮生锈了》撰写评论,并提出恳切的期待:“孩子的写作,应该保持它的原生态,像蓄满水珠的云朵,让雨点自己降落。我读过许多孩子的作品,明显经过成人的所谓‘修改’和‘加工’。你感到那雨水像是‘人造雨’,极不自然,不时露出成人的‘马脚’。” 爱之深,责之切。他一度痛陈如今的部分诗人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缺乏厚实的生活和真情的投入,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力度;对于流行一时的“网络体”、“微博体”诗歌,他指出这跟跳迪斯科一样,想怎么扭,就怎么扭,跟读者所要求的好诗是两回事。 “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写诗需慎重啊!”他曾经这般告诫同道。 诗人王久辛记得,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轮到雷抒雁发言时,他将准备好的发言稿放到一边,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 “这风骨,这名节,真豪杰!”王久辛感慨道。 为诗坛提供了一种灼人的热度 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雷抒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财富。雷达说,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是一声嘹亮的呐喊,为人们冲破思想迷雾助威,“他的诗歌创作顺应了人心和潮流,被中国读者记住,被历史记住。他应该感到幸福和光荣。” 重庆理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新诗》主编普冬认为,雷抒雁之所以能够生长成为一棵诗歌常青树,秘密在于他生命至上的诗歌创作观。雷抒雁始终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启蒙。沿着这个方向,他逐次拷问生命的重大系列命题,例如永恒与瞬间、生与死、城市生活体验与乡村生活经验。这个过程中,雷抒雁的诗歌进一步转向对生活世界的个体体验的关注,朴实贴切的语言表达,贡献着他过人的生活智慧,为新诗开辟一条稳健的道路。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罗振亚坦言,从大学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总是有着雷抒雁的诗歌陪伴。在他看来,雷抒雁的大多数诗歌都是有质量、有重量的写作,它们以艺术的方式切入了时代和人类的良知,构筑了民族的一段当代历史,已经随时间的河流走向了永恒。 “雷抒雁的诗歌为诗坛提供了一种灼人的热度,一种深邃而大气的方向,一种‘力’的美与震撼。诗人对大地和祖国的深情,真诚崇高的人格之魂,以及他丰赡的文学经验与业绩,都成了当代中国诗坛的精神象征。”罗振亚如是说。 张孝评发现,“桥”是雷抒雁诗歌创作的重要意象,这恰好是诗人的自我象征,“他连接了传统和现代的两端,从传统走来,向现代走去。他的诗作既有泥土气息,又有现代意味,在真挚中透着深刻,在大气中蕴含灵秀。” 1981年第1期《西北大学学报》上,刊登了张孝评题为《真实·纯朴·隽永——读雷抒雁近年来的诗》的论文。当时他就觉察到,雷抒雁的创作有着难得的幽默感:“且看他的《哲学》:‘有人对农民说:/给你一粒良种,/它能长出一片黄金。//农民笑着回答:谢谢,/能不能发芽,/先请泥土去辨认。’这不是对真理标准的讨论的一个充满着农民式的机智和幽默感的回答吗?” 即便是一首短诗,也蓄满了时代的风雷。雷抒雁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感慨:“现在的诗刚性不足。会写情歌的人很多,会写‘战歌’和‘国歌’的人不多。”如今,他已远逝,“战歌”和“国歌”留待后人谱写、唱响。(王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