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作品欣赏及技法分析
吴建贞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霜容点碧岚
此作无年款,画面章法大致出自黄氏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皴法以披麻为主,只是杂树草木施以点染,用力处在讲求“笔笔分明”,笔墨风格已从明人的“枯硬”向学习元人后的松秀转变,略现腴润;款书则稍带出锋,平整间见婉转秀逸。
拟孙雪居笔意
这是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标志着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的转变。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在着色上,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从而合画面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江行图
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此幅作品,主峰突出,小峰簇拥,画得严实坚厚,给人以厚实苍茫之感。山石树木运笔飞动,全以笔胜,也以墨胜,密不透风,疏可走马,骨法用笔中透出生动气韵。流泉溪涧,留有委婉曲折的空白,其势婉转流动,显得跌荡空灵。画幅满纸云烟,但并不促迫,没有滞塞之感,计白当黑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由于层层错落,并无上重下轻之弊。构图平中出奇,实处见虚,足见黄宾虹冥心玄化之匠心。风貌独特、笔墨俱佳的《设色山水》是他的画论主张在纸上“用兵”的有力例证,也体现了他浑厚华滋的风格及意境郁勃澹宕的特点。
水墨山水
1954 纸本水墨88×36cm
此图是黄宾虹91岁时所作,笔墨更为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左侧高峰危岩,峭壁直立,中间一棵古松直插霄汉,树后一处院落背靠青山,正中屋内一道人盘膝而坐,身旁桌上有丹鼎之炉列置,柴门院墙正对崎岖山路,这是一处道家仙人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这幅画纯用水墨,以淡墨、浓墨、宿墨,层层堆积,显得郁郁苍苍。粗看若乱石堆砌,细察则明暗块面分明,组织有序,坚硬的岩石也产生了轻快感,似不经意,却见匠心。
渴笔山水
题曰:"宋元人渴笔法,刚而能柔,润而不枯,得一辣字诀。毛笔含少量墨、水,下笔落墨难以厚润饱满,所以,须以全身之力赴于笔底,下笔刚劲而见柔韧,积墨不厚却显润泽。黄宾虹的乡邦先贤程邃,正是以枯笔焦墨却能“润含春泽,干裂秋风”而为后世推重。黄宾虹在这幅作品中,不同于古人的是他更追求形体的厚重感和线条本身质实感。在淡墨淡色渲染的基础上,以并不少量的乌亮的焦墨,但落笔劲健,如刻如凿,以行笔涩逆但快速肯定的过程中出现的"飞白"痕来表现焦墨渴笔的苍润,并有意用不多渲染、留出较多空白的方法,拉开较大的黑白反差关系,也正是为表现刚与柔、枯与润的反差关系,虽距离很大,但很融洽,所以画面气氛郁勃而响亮,这大约就是黄宾虹所要的那个"辣"吧。
峨嵋山色
正如石涛所说“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山水画特点就是“黑密厚重”,作品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此幅为八十以后所作,笔苍墨润,赋色沉厚,古意盎然,虽言拟宋许道宁笔墨,实则纯由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