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扎上维吾尔族风情的诱惑
文:小玉石
喀什,是我国西域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也是西域四大佛教中心之一,小乘佛教的发源地,这里也曾留下过唐僧西天取经的脚印,更是南疆政治、经济、文化汇集的交流中心,古称疏勒、任汝、疏附,这座古城,在维吾尔语的译音中简称为“喀什葛尔”,寓意“玉石聚集之地”。喀什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是以维吾尔族为主要居住的古老城市,地区民族特色十分的鲜明、浓郁,这种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民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并团结奋进的促进着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玉石在新疆喀什生活了三十多年,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绚丽的民俗风情,独特的人文和许多自然景观,始终让我充满着一种神奇的向往和迷恋。儿时的记忆中,巴扎是一种诱惑期盼,是一块充满着童年快乐的精神之地,那儿有我最爱吃的凉粉,有我过年时喜欢穿的衣服,那里可以给我儿时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就像阿里巴巴的金库,天方夜谭中的魔毯,是所有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只聚宝盆。巴扎,在我们新疆人的意识形态中,是一种古老与现代的文明互补,也是聪颖与愚昧的思想较量,于是,新疆的巴扎便在老百姓的心中永久的扎下了根基,无论狂风暴雨,还是酷暑严寒,都阻挡不了人们赶巴扎的喜悦和激情。
新疆的巴扎,在内地叫集市,这里的赶巴扎,在内地叫赶集,新疆的巴扎在县城每周日一次,其余的六天分别设在相应的乡镇,比如,周一的巴扎在一乡,周二的巴扎在二乡,周三的巴扎就一定在三乡,以此类推,每天都有,并不像内地的有些集市,每隔一天就逢一个集,逢单是背集,逢双是红集, 而新疆的有些乡镇,面前还保留着公社的叫法,人们还是习惯说几乡或是几公社。新疆地大人稀,每个乡镇之间相隔较远,有的人为了赶巴扎,天不亮就起身赶着毛驴车,去离家几十公里之外的乡镇采购物品,即使家里不需要采购生活用品,也要带着一家妻儿老小去巴扎逛一圈,吃上一碗劲道十足,酸味浓香的凉粉,或是喝上一碗酸甜可口,消暑解乏的冰水,亦或是一串鲜嫩无比,酥脆金黄的烤羊肉,只为全家老少体验一下赶巴扎的乐趣和悠闲。
而我,曾经对于巴扎是那么的向往,自从参加工作之后,这样人山人海,拥挤不堪的场所便很少去了。今儿适逢周末,是每周一次的大巴扎,由于最近天气的原因,漫天的浮尘始终都没有消除,在家困了很久,实在无聊的透顶,心里突然萌生了逛巴扎的念头,于是,背着相机驾车前往。可是,当我来到巴扎入口处,才发现车是开不进去的,就连骑自行车都无法通行,只好把车停在巴扎对面的一处空地里,徒步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或是许久没有逛过这样的巴扎,看着人潮中推推搡搡的人们,让我又回到了儿时那热闹的叫卖声里。
一条五六米宽的街道,两边的商铺夹着中间临时摆摊的商贩,让行人和车流犹如一条蠕动缓慢的巨蟒,一些农民也把自家生产的少量瓜果、蛋禽、羊只、手工制品之类拿到巴扎上兜售。卖小吃、冰水、酸奶的也穿插其间,一时间人如潮涌,沸声一片,热闹非凡。而眼前的这一切,并非是真正的巴扎,这只是巴扎门口的一条街道而已,平时人流稀疏,每次赶上巴扎天,这条被冷落了一周的路面,便成了人们取悦自我的精神之道。温云楠在《新疆的巴扎文化》一文中这样说到:“新疆的巴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几乎是民间百姓的即兴之作。仿如画师的第一笔,作家文章的起头,有了开始便有了下文。维吾尔族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常常扎堆凑热闹。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巴扎。”
于是,新疆的巴扎,就成为了生活在新疆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们,一种用以维持恒久不衰的精神寄托,它是生活在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居民排忧解愁的唯一场所,也是一块各个民族共同期待美好生活的精神家园。
鲜榨石榴汁
天然野蜂蜜
新疆烤羊肉
新疆特色:羊杂碎
新疆特色:风干烤鱼
新疆特色:鲜榨鱼块
维吾尔族小吃货
新疆特色:烤全羊
新疆特色
维吾尔族老人和冰水
新疆特色:鸡蛋干拌鹰嘴豆
卖服装的维吾尔族绣女
制作冰激凌的铜器
剃头的维吾尔族手艺人
逛巴扎的维吾尔族姐弟两
新疆维吾尔族小媳妇
剃头的新疆老汉
卖木器的维吾尔族老人
逛巴扎的新疆美女
翘望中的维吾尔族小朋友
新疆抓饭
逛巴扎的食客
听着音乐矿巴扎的汉族美女
纯天然冰激凌前的吃客
卖冰激凌的维吾尔族少妇
吃冰激凌的小女孩
卤水煎鸡蛋
香脆可口的炸鱼块
不会吧!这么年轻就孩子了?
烤全羊的维吾尔族师傅
看摊位的维吾尔族小男孩
新疆地毯
补鞋的维吾尔族手艺人
凉粉摊前的美女吃客
新疆面肺子
新疆烤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