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可以从多个角度审题立意,但一旦确定主题后,就只能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论述,因为一篇文章只能是一个观点,否则就混乱了。所以选择一个最有把握的角度来确定观点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加以分析。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之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要求:读了“马价十倍”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必须根据“材料”来写作文,文章的观点必须是由材料引出的,作文的主题、内容甚至文体都必须与材料有很密切的联系。读了“马价十倍”这个故事,首先要认真审题,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从多个层面来确定文章的观点,然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觉得有话可说的观点来落笔。我们从这则材料中可以发现,它有三个对象:伯乐、马、马的主人。在立意时可以选择其中某个某个对象入手。
通过这个材料,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学生要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地思考问题,从而确定文章的观点。
一、从伯乐的角度。
1、谈谈名人效应。
卖马者的马接连三天无人过问,在这时候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伯乐,为什么不是别人呢,因为伯乐是相马的专家,是权威,是最有说服力的,只要伯乐相中的马应该毫无疑义是千里马。因此,伯乐的这一“视”和一“顾”,便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就是“名人效应”。在论证观点时可以举电视里的名人作广告、作家出书请名家作序等例子来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上存在“名人效应”这一现象。所以作为“马”要想被大家注意,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必须要找伯乐来替你宣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的效果会更直接更明显。同学们如果从“名人效应”这个角度来立意,是符合要求的。
2、批评“伯乐”见利忘义。
在材料中有“臣请献一朝之贾(通价)”句,这说明伯乐出面有交易之嫌,在不知是否骏马的情况下,很可能是冲着“好处”、“报酬”去的。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丑恶现象进行批评,比如名人拍广告——这种现象实在太多了,对商品的特点毫不知情,却在屏幕上胡说一通以糊弄观众;名家作序,可能连书也没读完就乱写一气以愚弄读者。所以,伯乐之流的所作所为是有悖职业道德的,“伯乐”推荐的未必是骏马。现在一些“马”未必是骏马,却通过“伯乐”的广告宣传,竟然也出名了——伯乐难辞其咎。这个观点很有现实意义,并且有一定的新意。
3、观众不能迷信权威,盲从轻信。
既然社会上存在一些丑恶现象,有欺骗的嫌疑,伯乐也有忽视职业道德的时候,因而,名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应该拿出自己的眼光,自己去鉴别、去选择,不要人云亦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伯乐的话是有可取之处,他毕竟是权威,但权威未必就是真理,他也有看花眼甚至受客观因素影响违心说话的时候,所以“伯乐”相中的未必是骏马,因此,对形形色色的广告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不能盲从轻信。
二、从马的角度。
1、感慨人才被埋没。
马可能是骏马,但在市场上连续三天无人问津,这说明真正的人才被埋没了,我们常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其实也有片面性,现实中被埋没的千里马比比皆是。由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启用人才可能凭关系,或要拍马屁、送礼,无权无势虽有才华也无法施展,从而感慨人才被埋没的社会不公现象。
2、是千里马就要善于表现自己。
千里马的被埋没,不能全去责怪他人,马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知道自己是千里马,就应该大胆地展示才华,让别人发现你,赏识你,重用你。在市场上你可以长嘶一声以引起买主注意,也可以跑上几圈显示你的善跑,证明你是千里马而不是百里马、十里马。现在的青年应该学会表现自己、推销自己,毛遂就是自荐的最好典范。是骏马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伯乐主动来发现你,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有的千里马因为客观原因不容易被伯乐发现,那么就要靠你自己去“毛遂自荐”,当然前提是你确实是一匹千里马,否则伯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把自己打造成名实相符的千里马,才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拉出去遛遛。自身素质过硬了,当伯乐来了,自然而然就发现你了。
三、从马的主人角度。
首先值得肯定,马主人很聪明,在马无法出售的时候,他懂得请名人做广告,而且不是盲目地乱找一气,找得准,投入低,效益高。其次,在马连续三天无法出售时,主人没有泄气,没有就此罢休,其精神可嘉,值得我们学习。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作文观点。但是这观点不是很好,马的主人的做法有些投机,功利性太强,不是很正面。确定作文观点,前提是要思想健康,不要有违社会道德,尤其要符合自己的中学生身份。观点太前卫、思想太世俗、语言太老气横秋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四、从伯乐与马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1、伯乐对发现千里马的重要性。
呼唤能够识别人才的“伯乐”早日出现。显然,即使马就算是千里马,倘缺少伯乐的发现,千里马也只能是普通马,主人也不会委以重任。因此,伯乐在使千里马成其为千里马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伯乐辩识千里马的美谈在古今中外的故事中很多,不少默默无名的人才正是在伯乐的发现、鼓励、帮助下走向成功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文章的观点可以是认同伯乐的重要性,呼唤社会上多一些“伯乐”,使更多的好马“马尽其才”,为社会所用。
2、呼唤成熟的人才机制。
社会上单靠“伯乐”是行不通的,千里马把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是不明智的,仅靠伯乐只能发现有限的几个人才,我们应该呼唤一种成熟的人才机制,让人才有舞台、有施展的空间。形成一种模式、一种体制、一种游戏规则之后,就可以让“伯乐”们走开,让“伯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这样,大家都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不要非要幻想着伯乐来发现你,只要按照市场规则就能做到马尽其用、人尽其才,皆大欢喜。这个观点很有深度,积极大气,有时代意义。
总之,同一材料,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审题,同学应该具备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加上有充分的论据,这篇文章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学生范文:
学会“推销自己”
这匹马为什么大家对它熟视无睹、连续三天无人问津呢?我想这与它自身不善于推销有一定的关系。
年老的苏格拉底找来自己最优秀的学生,要他去寻找一个最合适的人,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他。学生寻访各地,推荐了很多人,但苏格拉底都摇了摇头。临终时,苏格拉底对那位学生说,其实你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惜你推荐了那么多人,就是没有推荐自己……
苏格拉底最终留着遗憾走了,也留给了我们许多思考。至今不少人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津津乐道,也许是这典故太深入人心的缘故,人们都更乐意地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模式。认为我只要有才华,便可以守着茅庐等着“伯乐”来相中自己,自己去找伯乐未免太没面子了,也太不谦虚了。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尽管是“千里马”,却等不到一个“伯乐”来“公证”,留下了同苏格拉底的那位学生一样的遗憾。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学者感慨万分:中国古代其实 也有一位跟莎士比亚同时代并且同样有成就的大戏剧家,那就是汤显祖。可惜中国人不善于“吹”,而英国人就懂得去宣传。于是,莎士比亚成了世界知名的“戏剧之父”,而汤显祖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在现代社会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诸葛亮的那种老套套便显得不合时宜了,而不善于主动地去推销自己、让别人发现自己的人,其结果也只能是“囿居茅庐”、孤芳自赏、空有才华罢了,就如同《马价十倍》中的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之言”,为什么,不善于推销自己嘛。你认定自己是骏马,就得向别人展示你的与众不同。
很难想象一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也要引起非议的民族现在和将来如何立于世界之林,那只能说明一种竞争意识的匮乏。也许我们落后的不只是经济,还有意识的、文化的等方面。我曾拜读过世界上最杰出的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的自传,其中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董事长问他公司中谁最胜任CEO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自己。董事长叫他再想一想,他又说:“对不起,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比我更合适的了。”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推荐自己的勇气令人钦佩。有时候过分谦虚反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机会拱手相让,中国的“毛遂”实在太少了,他们太希望有“伯乐”来为他说一句话。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古人这样慨叹自有他特定的背景。而如今,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得主动让伯乐认出你是千里马。
一句话,就是要学会“吹牛”,学会主动“推销自己”,而不是一味地等伯乐来找你,来发现你。
(点评: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论据充分,古今中外都有,并形成正反论证,有说服力,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