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如梦如幻。
有生有死,壮士何憾?
保我国土,扬我国威,
生有何欢,死有何憾?
北地胡风,南国炊烟,
思我妻儿,望我家园,
关山路阻,道长且远。
当费小虎带领一帮战士掩护花木兰撤进峡谷时,被柔然人折磨和杀害时,花木兰带领部下一起唱起的战歌,此时这挽歌般的唱词何等沧桑与悲壮。当伤痕累累的魏国士兵相互搀扶在柔然人面前挡起盾牌,眼睁睁地看着昔日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个接一个地倒在自己的面前,一切的语言在此时都显得苍白无力,那种无法言说的情感在胸腔里奔涌着、冲--撞着,唯有唱一首心底的歌,唱一首视死如归的战歌会否减轻些许痛苦?
这是我认为《花木兰》电影中最勾人眼泪的片段,也是最大的亮点和看点。
当挽歌唱毕,兄弟战死,文泰毅然举起玉佩用自己“拓跋宏——魏国第七皇子”的身份换取部队的生存时,我惊得下巴都要掉了,居然还有个“皇子微服参军”的事件丝毫不亚于“木兰女儿身代父从军”的惊天秘密。
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但并不是人人都知道这个孝文帝就叫拓跋宏。我的重点不在孝文帝跟花木兰是否真的在历史上有过一段如此生死与共的感情,我想说的是关于北魏、柔然以及花木兰这些历史点所串联起来的的《花木兰》电影剧本似乎经不起细致的推敲。
对于木兰身处的年代,《木兰辞》并未交代,从“可汗大点兵”可以知道征战地一定在北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中,“黄河”自不必说;“黑山”即杀虎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这一众地理位置均属北。同时,柔然原本出自拓跋鲜卑族,北魏立国时,柔然也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东起外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北括贝加尔湖、南到大漠的强大农奴制游牧帝国。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北魏王朝为扩充势力范围以统一北方,柔然可汗为掠夺魏境的粮资和雄踞大漠南北,连年相互攻战,其中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马踏柔然最为著名。因此,可以推断花木兰身处的年代应该是在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显然,太武帝拓跋焘并不是影片中“七皇子拓跋宏”的父亲。拓跋宏5岁即位,是他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而献文帝因杀死嫡母冯太后的宠臣在23岁时就被毒死,早逝的他根本没机会长成影片中的中年看到自己儿子二、三十岁时带着脸上的刀疤和亲,历史长河里真实的拓跋宏也并未娶过柔然女。
电影《花木兰》依据《木兰辞》而编,固然会添加和延伸很多元素和情节,让故事充实、人物丰满起来,而大多数的观众也对于只要不过分改动历史上的花木兰都表示认可,增加一些其他的人物、制造一些历史上没有的故事都无伤大雅。然而,当我听到一个擦身而过的小孩说起:“爸爸,原来拓跋宏就是以前你给我讲过的那个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人,他真厉害呀,还帮过花木兰!”一晃而过的我并没有听到他爸爸的回答,这让我不得不有了一丝杞人忧天的担心:如果是我,我要如何向他解释推行改革的北魏孝文帝是如何穿越到他爷爷的爷爷的年代去大克柔然,并掩护花木兰的女儿身帮她十年平安归的?
我想,一部电影除了给人好的感观享受,带给人思考,带动更多更好的电影出现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将真实的历史还原予后人,给以启迪与教育。耳边再次响起歌声:人生百年,如梦如幻,生有何欢,死有何憾?我只能说:战争残酷,和平无价,唯有珍惜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