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颈动脉体是感受动脉血氧、二氧化碳含量和血液PH值变化的化学感受器,可将该信息传入中枢,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进行调节。
主动脉体在结构和功能上与颈动脉体相似。
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分支处的一个膨大部,该处中膜薄,外膜中有许多来源于舌咽神经的形态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因血压上升致血管扩张的刺激,将冲动传入中枢,参与血压调节。
颈动脉小球(external carotidartery):是一个扁 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以保持血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平衡。
如何记忆这两个感受器的兴致呢?
豆芽!
教材内容如下: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两个重要结构:
1.颈动脉窦(carotidsinus)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窦壁的外膜内含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为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引起窦壁扩张,从而刺激窦壁壁内的压力感受器,进而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末梢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
2.颈动脉小球(carotidglomus)是一个扁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后方,为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氧分压降低时,它可反射性地促进呼吸加深、加快,以保持血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平衡。
延伸阅读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位于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
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管壁的机械牵张。如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被扩张至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而发放神经冲动。
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60~1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即动脉血压愈高,动脉管壁被扩张的程度也愈高,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也愈高,所以从感受器的性质,它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比非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更敏感,此特点与正常机体内动脉血压的搏动性特点是相适应的。
在主动脉弓、胸部升主动脉及颈总动脉等的管壁中都有压力感受器,在颈动脉窦管壁内的称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sinus-baroreceptor)。
血压增高时兴奋,可反射式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颈动脉窦的确切位置
颈动脉窦,其体表位置位于颈部外侧的中部,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在颈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
具体确定方法为: 让病人取仰卧位,头略向后转,先找到颈动脉,它位于下颔角下方,胸锁乳突肌的内侧与喉部甲状软骨外侧之间。
摸到搏动的颈动脉后,然后把手指移到甲状软骨上缘部位,此处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即为颈动脉窦的位置。
颈动脉窦是人体生命感受器,不可压迫它!
(许培根)科学网
颈动脉窦被压迫,会造成心跳减慢和血压降低!
调节人体血压、心跳的两大感受器,分别位于颈动脉窦和肾脏。
颈动脉窦到底在什么位置呢?与喉结的下沿几乎平行,左右各一个!颈动脉窦位于脖子两侧,是颈总动脉分叉处黄豆大小的组织,当人向左或向右扭头时,颈部最明显的那块肌肉前方中下三分之一处,就是颈动脉窦!
颈动脉窦综合征又称“颈动脉窦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魏斯?巴克综合征”。本综合征指突然发生眩晕、虚脱、耳鸣等临床征象的综合病症。本病发生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仅1~4分钟,有时有神志丧失,可长达20分钟左右,很少发生惊厥。男性较多,大都50岁以上。
颈动脉窦综合征,是一组自发地突发性头昏、乏力、耳鸣以至晕厥的临床综合征。该征是一成年人疾病,发生率可达10%,尤其在50岁以后多发,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男女之比为2∶1。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更为多见,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者可达30%。疾病描述颈动脉窦综合征(carotidsinussyndrome,css)是一组自发地突发性头昏、乏力、耳鸣以至晕厥的临床综合征。于1930年由Roskam等首先报道,随后Weiss和Bake对15例病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颈动脉窦的超敏反应是发生晕厥的原因,又叫Weiss-Baker综合征,或Charcot-Weiss-Baker综合征。但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病在随后的40年中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70年Voss发表了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来防治颈动脉窦综合征伴发的晕厥后,本病才重新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兴趣。
视频:新郎狂吻新娘颈部压迫颈动脉窦致其死亡
http://video.sina.com.cn/p/news/s/v/2012-05-12/122961746995.html
新郎狂吻新娘颈部致死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5/10/c_123105900.htm